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治法-原文
治厥阴风木法桂枝苓胶汤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
上热加黄芩。寒加干姜、附子。
治少阴君火法黄连丹皮汤
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治少阳相火法柴胡芍药汤
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
治太阴湿土法术甘苓泽汤
甘草茯苓白术泽泻
治阳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汤
百合石膏麦冬五味
治太阳寒水法苓甘姜附汤
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治法-译文
治疗厥阴风木病的方剂是桂枝茯苓胶汤,成分包括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和大枣。如果上焦有热,可以加黄芩;如果感觉寒冷,可以加干姜和附子。
治疗少阴君火病的方剂是黄连丹皮汤,成分包括黄连、白芍、生地和丹皮。少阴病时,水气胜过火气,最容易产生寒症。如果有下焦的寒症,应该使用花椒和附子。
治疗少阳相火病的方剂是柴胡芍药汤,成分包括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和白芍。
治疗太阴湿土病的方剂是术甘苓泽汤,成分包括甘草、茯苓、白术和泽泻。
治疗阳明燥金病的方剂是百合五味汤,成分包括百合、石膏、麦冬和五味子。
治疗太阳寒水病的方剂是苓甘姜附汤,成分包括甘草、茯苓、干姜和附子。太阳病最容易化生湿热,因为气化于丙火,受到湿土的制约。如果有湿热,应该使用栀子、石膏等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治法-注解
厥阴风木:中医术语,指肝木在厥阴经的病变,通常与风邪有关,表现为肢体抽搐、筋脉拘挛等症状。
桂枝:中药名,具有解肌发表、温经通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关节疼痛等。
白芍: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腹痛等。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痰饮、失眠等。
当归:中药名,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等。
阿胶:中药名,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各种症状。
生姜:中药名,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呕吐等。
大枣:中药名,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血虚等症状。
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病、黄疸等。
干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
附子:中药名,具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凝、四肢厥冷等。
柴胡:中药名,具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少阳病等。
芍药: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腹痛等。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常用于调和各种中药,增强药效。
半夏: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多、呕吐等。
人参:中药名,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体弱、津伤口渴等。
白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水肿等。
泽泻: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泄热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
百合:中药名,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燥咳嗽、心神不安等。
石膏: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口渴等。
麦冬:中药名,具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燥咳嗽、口渴等。
五味:中药名,指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津伤口渴等。
苓甘姜附汤:中药方剂名,由茯苓、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水肿等。
丙火:五行中的火之一,与夏季相对应,具有炎热、上升的特性。
湿土:五行中的土之一,与长夏季节相对应,具有湿润、沉重的特性。
栀子:中药名,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黄疸等。
膏:中药名,指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热、口渴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治法-评注
治厥阴风木法桂枝苓胶汤,此方旨在调和厥阴之风气,以桂枝、茯苓、胶汤为主要成分。其中,桂枝具有温经散寒、调和营卫的作用,茯苓能健脾利湿,胶汤则能滋阴养血。此方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以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为根本的治疗原则。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此方中甘草调和诸药,桂枝温经散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健脾利湿,当归补血调经,阿胶滋阴润燥,生姜温中止呕,大枣补中益气。整体来看,此方以调和阴阳、补益气血为主,适用于厥阴风木证。
上热加黄芩,寒加干姜、附子,此两句说明了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灵活加减药物。上热加黄芩以清热解毒,寒加干姜、附子以温阳散寒,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个体化原则。
治少阴君火法黄连丹皮汤,此方以黄连、丹皮为主要成分,黄连清热燥湿,丹皮清热凉血。少阴君火证,火旺水衰,此方旨在清热解毒,调和阴阳。
黄连白芍生地丹皮,此方中黄连清热燥湿,白芍养血柔肝,生地滋阴养血,丹皮清热凉血。适用于少阴君火证,水火失衡之症。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此句说明了少阴病的特点,水火失衡易生寒邪。若出现下寒症状,可使用花椒、附子等温阳散寒之品。
治少阳相火法柴胡芍药汤,此方以柴胡、芍药为主要成分,柴胡疏肝解郁,芍药养血柔肝。适用于少阳相火证,肝气郁结之症。
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此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热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半夏燥湿化痰,人参补气健脾,生姜温中止呕,大枣补中益气,白芍养血柔肝。整体来看,此方以疏肝解郁、调和阴阳为主。
治太阴湿土法术甘苓泽汤,此方以白术、甘草、茯苓、泽泻为主要成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茯苓健脾利湿,泽泻利水渗湿。适用于太阴湿土证,湿邪困脾之症。
治阳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汤,此方以百合、石膏、麦冬、五味子为主要成分,百合润肺止咳,石膏清热解毒,麦冬滋阴润肺,五味子敛肺止咳。适用于阳明燥金证,肺燥咳嗽之症。
治太阳寒水法苓甘姜附汤,此方以茯苓、甘草、干姜、附子为主要成分,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干姜温中止呕,附子温阳散寒。适用于太阳寒水证,寒邪侵袭之症。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此句说明了太阳病易化生湿热,湿土制约丙火。若出现湿热症状,可使用栀子、石膏等清热燥湿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