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五十-原文
异域下 突厥 吐谷浑 高昌 鄯善 焉耆 龟兹 于阗 献哒 粟特 安息 波斯
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
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谤步等性并愚痴,国遂被灭。泥师都既别感异气,能征召风雨。娶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也。一孕而生四男。其一变为白鸿;其一国于阿辅水、剑水之间,号为契骨;其一国于处折水;其一居践斯处折施山,即其大儿也。山上仍有阿谤步种类,并多寒露。大儿为出火温养之,咸得全济。遂共奉大儿为主,号为突厥,即讷都六设也。讷都六有十妻,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阿史那是其小妻之子也。讷都六死,十母子内欲择立一人,乃相率于大树下,共为约曰,向树跳跃,能最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子年幼而跳最高者,诸子遂奉以为主,号阿贤设。此说虽殊,然终狼种也。
其后曰土门,部落稍盛,始至塞上市缯絮,愿通中国。大统十一年,太祖遣酒泉胡安诺盘陀使焉。其国皆相庆曰:“今大国使至,我国将兴也。”十二年,土门遂遣使献方物。时铁勒将伐茹茹,土门率所部邀击,破之,尽降其众五万余落。恃其强盛,乃求婚于茹茹。茹茹主阿那瑰大怒,使人骂辱之曰:“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土门亦怒,杀其使者。遂与之绝,而求婚于我。太祖许之。十七年六月,以魏长乐公主妻之。是岁,魏文帝崩,土门遣使来吊,赠马二百匹。
魏废帝元年正月,土门发兵击茹茹,大破之于怀荒北。阿那瑰自杀,其子庵罗辰奔齐,余众复立阿那瑰叔父邓叔子为主。土门遂自号伊利可汗,犹古之单于也。号其妻为可贺敦,亦犹古之阏氏也。土门死,子科罗立。科罗号乙息记可汗。又破叔子于沃野北木赖山。二年三月,科罗遣使献马五万匹。科罗死,弟俟斤立,号木汗可汗。
俟斤一名燕都,状貌多奇异,面广尺余,其色甚赤,眼若琉璃。性刚暴,务于征伐。乃率兵击邓叔子,灭之。叔子以其余烬来奔。俟斤又西破献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贱老贵壮,寡廉耻,无礼义,犹古之匈奴也。其主初立,近侍重臣等舆之以毡,随日转九回,每一回,臣下皆拜。拜讫,乃扶令乘马,以帛绞其颈,使纔不至绝,然后释而急问之曰:“你能作几年可汗?”其主既神情瞀乱,不能详定多少。臣下等随其所言,以验修短之数。大官有叶护,次(没)〔设〕,次特(勒)〔勤〕,次俟利发,次吐屯发,及余小官凡二十八等,皆世为之。兵器有弓矢鸣镝甲矛刀剑,其佩饰则兼有伏突。旗纛之上,施金狼头。侍卫之士,谓之附离,夏言亦狼也。盖本狼生,志不忘旧。其征发兵马,科税杂畜,辄刻木为数,并一金镞箭,蜡封印之,以为信契。其刑法:反叛、杀人及奸人之妇、盗马绊者,皆死;奸人女者,重责财物,即以其女妻之;斗伤人者,随轻重输物;盗马及杂物者,各十余倍征之。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诸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于帐前,祭之。绕帐走马七匝,一诣帐门,以刀剺面,且哭,血泪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春夏死者,候草木黄落,秋冬死者,候华叶荣茂,然始坎而瘗之。葬之日,亲属设祭,及走马剺面,如初死之仪。葬讫,于墓所立石建标。其石多少,依平生所杀人数。又以祭之羊马头,尽悬挂于标上。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饰,会于葬所。男有悦爱于女者,归即遣人娉问,其父母多不违也。父〔兄〕伯叔死者,子弟及侄等妻其后母、世叔母及嫂,唯尊者不得下淫。虽移徙无常,而各有地分。可汗恒处于都斤山,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于都斤四五百里,有高山迥出,上无草树,谓其为勃登凝黎,夏言地神也。其书字类胡,而不知年历,唯以草青为记。
俟斤部众既盛,乃遣使请诛邓叔子等。太祖许之。收叔子以下三千人,付其使者,杀之于青门外。三年,俟斤袭击吐谷浑,破之。语在吐谷浑传。明帝二年,俟斤遣使来献方物。保定元年,又三辈遣使贡其方物。
时与齐人交争,戎车岁动,故每连结之,以为外援。初,魏恭帝世,俟斤许进女于太祖,契未定而太祖崩。寻而俟斤又以他女许高祖,未及结纳,齐人亦遣求婚,俟斤贪其币厚,将悔之。至是,诏遣凉州刺史杨荐、武伯王庆等往结之。庆等至,谕以信义。俟斤遂绝齐使而定婚焉。仍
略同华夏。兵器有弓箭刀楯甲矛。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赋税则计输银钱,无者输麻布。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地多石碛,气候温暖,谷麦再熟,宜蚕,多五果。有草曰羊剌,其上生蜜焉。
自嘉以来,世修蕃职于魏。大统十四年,诏以其世子玄喜为王。恭帝二年,又以其田地公茂嗣位。武成元年,其王遣使献方物。保定初,又遣使来贡。自炖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驼马粪为验,又有魍魉怪异。故商旅来往,多取伊吾路云。
鄯善,古楼兰国也。东去长安五千里。所治城方一里。地多沙卤,少水草。北即白龙堆路。魏太武时,为沮渠安周所攻,其王西奔且末。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欲至,唯老驼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大统八年,其〔王〕兄鄯米率众内附。焉耆国在白山之南七十里,东去长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龙,即前凉张轨所(封)〔讨〕龙熙之胤。所治城方二里。部内凡有九城。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矛。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牛羊。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
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名马。龟兹国在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东去长安六千七百里。其王姓白,即后凉吕光所立白震之后。所治城方五六里。其刑法,杀人者死,劫贼则断其一臂,并刖一足。赋税,准地征租,无田者则税银钱。婚姻、丧葬、风俗、物产与焉支略同。唯气候少温为异。又出细毡、麖皮、毡氇、铙(多)〔沙〕、盐绿、雌黄、胡粉及良马、封牛等。东有轮台,即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所屠。其南三百里有大水东流,号计戍水,即黄河也。
保定元年,其王遣使来献。于阗国在葱岭之北二百余里,东去长安七千七百里。所治城方八九里。部内有大城五,小城数十。其刑法,杀人者死,余罪各随轻重惩罚之。自外风俗物产与龟兹略同。俗重佛法,寺塔僧尼甚众。王尤信向,每设斋日,必亲自洒扫馈食焉。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丘比卢旃为其王造覆盆浮图之所。石上有辟支佛趺处,双迹犹存。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多深目高(昌以东)〔鼻,唯〕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城西十五里亦有大水,名达利水,与树枝俱北流,同会于计戍。
建德三年,其王遣使献名马。
献哒国,大月氐之种类,在于阗之西,东去长安一万百里。其王治拔底延城,盖王舍城也。其城方十余里。刑法、风俗,与突厥略同。其俗又兄弟共娶一妻。夫无兄弟者,其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其人凶悍,能战斗。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余国,皆役属之。
大统十二年,遣使献其方物。魏废帝二年,明帝二年,并遣使来献。后为突厥所破,部落分散,职贡遂绝。粟特国在葱岭之西,盖古之庵蔡,一名温那沙。治于大泽,在康居西北。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方物。
安息国在葱岭之西,治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东去长安一万七百五十里。天和二年,其王遣使来献。波斯国,大月氐之别种,治苏利城,古条支国也。东去长安一万五千三百里。城方十余里,户十余万。王姓波斯氐。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锦袍、织成帔,皆饰以珍珠宝物。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厢近下开之,并有巾帔,缘以织成;妇女服大衫,披大帔,其发前为髻,后被之,饰以金银华,仍贯五色珠,络之于膊。
王于其国内别有小牙十余所,犹中国之离宫也,每年四月出游处之,十月乃还。王即位以后,择诸子内贤者,密书其名,封之于库,诸子及大臣皆莫之知也。王死,乃众共发书视之,其封内有名者,即立以为王,余子各出就边任。兄弟更不相见也。国人号王曰翳囋,妃曰防步率,王之诸子曰杀野。大官有摸胡坛,掌国内狱讼;泥忽汗,掌库藏关禁;地卑勃,掌文书及众务。次有遏罗诃地,掌王之内事;萨波勃,掌四方兵马。其下皆有属官,分统其事。兵器有甲矛圆排剑弩弓箭。战并乘象,每象百人随之。其刑法:重罪悬诸竿上,射而杀之;次则系狱,新王立乃释之;轻罪则劓、刖若髡,或翦半须,及系排于项上,以为耻辱;犯强盗者,禁之终身;奸贵人妻者,男子流,妇人割其耳鼻。赋税则准地输银钱。俗事火祆神。婚合亦不择尊卑,诸夷之中,最为丑秽矣。民女年十岁以上有姿貌者,王收养之,有功勋人,即以分赐。死者多弃尸于山,一月治服。城外有人别居,唯知丧葬之事,号为不净人。若入城市,摇铃自别。以六月为岁首,尤重七月七日、十二月一日。其日,民庶以上,各相命召,设会作乐,以极欢娱。又以每年正月二十日,各祭其先死者。
气候暑热,家自藏冰。地多沙碛,引水溉
灌。其五谷及禽兽等,与中夏略同,唯无稻及黍秫。
土出名马及驼,富室至有数千头者。
又出白象、师子、大鸟卵、珍珠、离珠、颇黎、珊瑚、琥珀、琉璃、马瑙、水晶、瑟瑟、金、银、俞石、金刚、火齐、镔铁、铜、锡、朱沙、水银、绫、锦、白叠、毼、氍毹、囗儵、赤廘皮,及熏六、郁金、苏合、青木等香,胡椒、荜拨、石蜜、千(牛)〔年〕枣、香附子、诃灾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
魏废帝二年,其王遣使来献方物。
史臣曰:四夷之为中国患也久矣,而北狄尤甚焉。
昔严尤、班固咸以周及秦汉未有得其上策,虽通贤之宏议,而史臣尝以为疑。
夫步骤之来,绵自今古;浇淳之变,无隔华戎。
是以反道德,弃仁义,凌(囗)〔朁〕之风岁广;至泾阳,入北地,充斥之衅日深。
爰自金行,逮乎水运,戎夏离错,风俗混并。
夷裔之情伪,中国毕知之矣;中国之得失,夷裔备闻之矣。
若乃不与约誓,不就攻伐,来而御之,去而守之;夫然则敌有余力,我无宁岁,将士疲于奔命,疆埸苦其交侵。
欲使偃伯灵台,(欧)〔驱〕世仁寿,其可得乎。
是知秩宗之雅旨,护军之诚说,实有会于当时,而未允于后代也。
然则易称“见几而作”,传云“相时而动”。
夫时者,得失之所系;几者,吉凶之所由。
况乎诸夏之朝,治乱之运代有;戎狄之地,强弱之势无恒。
若使臣畜之与羁縻,和亲之与征伐,因其时而制变,观其几而立权,则举无遗策,谋多上算,兽心之虏,革面匪难,沙幕之北,云撤何远。
安有周、秦、汉、魏优劣在其间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五十-译文
在异域之下,有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焉耆、龟兹、于阗、献哒、粟特、安息、波斯等国家。
突厥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姓阿史那氏。他们原本是一个独立的部落,后来被邻国打败,全族几乎被灭。只有一个十岁的男孩,因为年纪小,士兵不忍心杀他,便砍断了他的脚,将他丢弃在草泽中。有一只母狼用肉喂养他,等他长大后,与狼交合,最终怀孕。那个国家的国王听说这个男孩还活着,再次派人去杀他。使者看到狼在旁边,也想杀狼。狼于是逃到高昌国北边的山中。山中有个洞穴,洞内有广阔的草地,周围数百里都是山。狼藏在其中,生下了十个男孩。这十个男孩长大后,各自娶妻生子,后来各自有了姓氏,阿史那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子孙繁衍,逐渐发展到数百户。经过几代,他们一起走出洞穴,臣服于茹茹。他们居住在金山的南面,为茹茹做铁匠。金山的形状像头盔,当地人称之为“突厥”,因此他们以此为号。
还有一种说法是,突厥的祖先来自索国,位于匈奴的北方。他们的部落首领叫阿谤步,有十七个兄弟。其中一个叫伊质泥师都,是狼所生的。阿谤步等人性格愚钝,国家因此被灭。泥师都却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够召唤风雨。他娶了两个妻子,据说是夏神和冬神的女儿。她们怀孕后生下了四个男孩。其中一个变成了白鸿;一个在阿辅水和剑水之间建立了国家,称为契骨;一个在处折水建立了国家;一个居住在践斯处折施山,这是他的长子。山上仍然有阿谤步的后代,气候寒冷。长子用火温暖他们,使他们得以生存。于是大家共同推举长子为首领,称为突厥,即讷都六设。讷都六有十个妻子,所生的孩子都以母亲的家族为姓,阿史那是他小妻的儿子。讷都六死后,十个妻子和儿子们想选一个人继承王位,于是他们一起到大树下约定,谁能跳得最高,就推举他为王。阿史那的儿子年纪最小,却跳得最高,于是大家推举他为王,称为阿贤设。这个说法虽然不同,但突厥的祖先仍然是狼的后代。
后来,突厥的首领叫土门,部落逐渐强盛,开始到边境交易丝绸,希望与中国通好。大统十一年,太祖派酒泉的胡人安诺盘陀出使突厥。突厥全国上下都庆祝说:“现在大国的使者来了,我们的国家将要兴盛了。”十二年,土门派使者献上贡品。当时铁勒准备攻打茹茹,土门率领部下截击,打败了铁勒,降服了五万多户。土门仗着自己的强盛,向茹茹求婚。茹茹的首领阿那瑰大怒,派人辱骂他说:“你不过是我锻造的奴隶,怎么敢说这种话?”土门也很生气,杀了使者。于是与茹茹断绝关系,转而向中国求婚。太祖同意了。十七年六月,太祖将魏长乐公主嫁给土门。这一年,魏文帝去世,土门派使者来吊唁,赠送了二百匹马。
魏废帝元年正月,土门发兵攻打茹茹,在怀荒北大败茹茹。阿那瑰自杀,他的儿子庵罗辰逃到齐国,剩下的部众推举阿那瑰的叔父邓叔子为首领。土门于是自称为伊利可汗,相当于古代的单于。他称妻子为可贺敦,相当于古代的阏氏。土门死后,他的儿子科罗继位,称为乙息记可汗。科罗又在沃野北的木赖山打败了邓叔子。二年三月,科罗派使者献上五万匹马。科罗死后,他的弟弟俟斤继位,称为木汗可汗。
俟斤又叫燕都,相貌奇特,脸宽一尺多,面色赤红,眼睛像琉璃。他性格刚烈,喜欢征战。他率兵攻打邓叔子,灭了他的国家。邓叔子的残部逃到中国。俟斤又向西打败了献哒,向东赶走了契丹,向北吞并了契骨,威震塞外各国。他的领土东起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起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都属于他。
突厥的习俗是披发左衽,住在圆顶的毡帐中,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和狩猎为生。他们轻视老人,重视壮年人,缺乏廉耻,不讲礼义,和古代的匈奴一样。他们的首领刚即位时,近侍和重臣们用毡子抬着他,随着太阳转九圈,每转一圈,臣下都要跪拜。拜完后,扶他上马,用帛勒住他的脖子,直到他几乎窒息,然后放开他,急切地问:“你能做几年可汗?”首领此时神志不清,无法准确回答。臣下们根据他的回答,来验证他统治的长短。大官有叶护,其次是设、特勒、俟利发、吐屯发,以及其他小官共二十八等,都是世袭的。他们的兵器有弓箭、鸣镝、甲胄、矛、刀、剑,佩饰则有伏突。旗帜上装饰着金狼头。侍卫称为附离,夏天也称之为狼。因为他们本是狼的后代,不忘祖先。他们征发兵马、征收牲畜税时,会在木头上刻下数字,并附上一支金镞箭,用蜡封好,作为信物。他们的刑法是:反叛、杀人、奸淫他人妻子、盗马绊者,都要处死;奸淫他人女儿的,要重罚财物,并将女儿嫁给他;斗殴伤人的,根据伤情轻重赔偿财物;盗马及杂物的,要赔偿十余倍。死者停尸在帐中,子孙及亲属们杀羊马,陈列在帐前祭祀。他们绕着帐篷骑马七圈,每次到帐门时,用刀划破脸,痛哭流涕,血泪俱下,如此七次才停止。选择吉日,将死者生前骑的马和衣物与尸体一起焚烧,收集骨灰,等待合适的时机下葬。春夏死的人,等到草木枯黄时下葬;秋冬死的人,等到草木茂盛时下葬。下葬当天,亲属们设祭,骑马划脸,如同初死时的仪式。下葬后,在墓前立石碑,石碑的数量根据死者生前杀人的数量而定。祭祀用的羊马头,都挂在石碑上。这一天,男女都盛装打扮,聚集在墓地。如果有男子喜欢某个女子,回家后就会派人去提亲,父母大多不会反对。父亲、兄长、伯叔死后,子弟和侄子们可以娶其后母、世叔母及嫂子,但尊者不得与晚辈通奸。虽然他们迁徙无常,但各有领地。可汗通常住在都斤山,牙帐朝东,表示对太阳的尊敬。每年可汗都会率领贵族们祭祀祖先的洞穴。五月中旬,他们聚集在他人水边,祭拜天神。在都斤山四五百里外,有一座高山,山上没有草木,称为勃登凝黎,夏天称之为地神。他们的文字类似胡文,但没有年历,只以草青为记。
俟斤的部众强盛后,派使者请求诛杀邓叔子等人。太祖同意了。逮捕了邓叔子以下三千人,交给使者,在青门外处死。三年,俟斤袭击吐谷浑,打败了他们。详情记载在吐谷浑传中。明帝二年,俟斤派使者来献贡品。保定元年,又派了三批使者进贡。
当时突厥与齐国交战,战事频繁,因此突厥经常与中国结盟,作为外援。起初,魏恭帝时期,俟斤答应将女儿嫁给太祖,但婚约未定,太祖就去世了。不久,俟斤又将另一个女儿许配给高祖,但还未成婚,齐国也派人来求婚,俟斤贪图齐国的丰厚聘礼,打算悔婚。于是,朝廷派凉州刺史杨荐、武伯王庆等人前去与突厥结盟。王庆等人到达后,向俟斤讲明信义。俟斤于是断绝了与齐国的使者,决定与中国结盟。
与华夏大致相同。兵器有弓箭、刀、盾、甲、矛。文字也与华夏相同,同时使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设立学官弟子,互相教授。虽然学习这些经典,但都用胡语讲解。赋税则根据情况缴纳银钱,没有银钱的则缴纳麻布。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略有不同但大体相同。土地多石碛,气候温暖,谷物和麦子可以一年两熟,适合养蚕,盛产各种水果。有一种草叫羊剌,上面会生出蜜。
自从嘉以来,世代在魏国担任蕃职。大统十四年,皇帝下诏以其世子玄喜为王。恭帝二年,又以其田地公茂继位。武成元年,其王派遣使者进献方物。保定初年,又派遣使者来朝贡。从敦煌到其国,多是沙碛,道路难以准确记载,只能以人畜的骸骨和驼马的粪便为标记,还有魍魉怪异的现象。因此商旅来往,多取道伊吾路。
鄯善,是古楼兰国。东距长安五千里。所治理的城池方圆一里。土地多沙卤,水草稀少。北边是白龙堆路。魏太武时期,被沮渠安周攻打,其王西逃至且末。西北有数百里的流沙,夏天有热风,是行旅的祸患。风即将来临时,只有老骆驼知道,会鸣叫并聚集站立,将口鼻埋在沙中。人们常以此为预兆,也会用毡子遮住口鼻。风来得很快,瞬间就过去了。如果不防备,必定会危险甚至死亡。
大统八年,其王的兄长鄯米率领部众归附。焉耆国在白山以南七十里,东距长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龙,是前凉张轨所讨伐的龙熙的后裔。所治理的城池方圆二里。国内共有九座城池。国家小,百姓贫穷,没有纲纪法令。兵器有弓、刀、甲、矛。婚姻与华夏大致相同。死者都火化后埋葬,服丧期满七日则除服。男子都剪发作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相同。风俗上崇拜天神,并崇信佛法。尤其重视二月八日和四月八日。在这两天,全国都依照佛教,斋戒修行。气候寒冷,土地肥沃。谷物有稻、粟、菽、麦。牲畜有骆驼、马、牛、羊。养蚕不用于制丝,只用于填充绵纩。风俗上喜欢葡萄酒,并喜爱音乐。南距海十余里,有丰富的鱼、盐、蒲苇。
保定四年,其王派遣使者进献名马。龟兹国在白山以南一百七十里,东距长安六千七百里。其王姓白,是后凉吕光所立的白震的后裔。所治理的城池方圆五六里。其刑法规定,杀人者处死,抢劫者则断其一臂,并砍掉一只脚。赋税根据土地征收租税,没有土地的则缴纳银钱。婚姻、丧葬、风俗、物产与焉支大致相同。只是气候稍温暖为异。还出产细毡、麖皮、毡氇、铙沙、盐绿、雌黄、胡粉及良马、封牛等。东边有轮台,即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所屠之地。其南三百里有一条大水东流,称为计戍水,即黄河。
保定元年,其王派遣使者来朝贡。于阗国在葱岭以北二百余里,东距长安七千七百里。所治理的城池方圆八九里。国内有大城五座,小城数十座。其刑法规定,杀人者处死,其余罪行根据轻重惩罚。其他风俗物产与龟兹大致相同。风俗上重视佛法,寺塔僧尼众多。国王尤其信仰,每逢斋日,必定亲自洒扫并供奉食物。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日罗汉比丘比卢旃为其王建造覆盆浮图的地方。石上有辟支佛趺坐的痕迹,双迹犹存。自高昌以西,诸国人多深目高鼻,唯有此国,相貌不太像胡人,颇似华夏。城东二十里有一条大水北流,称为树枝水,即黄河。城西十五里也有一条大水,名为达利水,与树枝水一同北流,汇入计戍水。
建德三年,其王派遣使者进献名马。
献哒国,是大月氐的种族,位于于阗以西,东距长安一万百里。其王治理拔底延城,即王舍城。城池方圆十余里。刑法、风俗与突厥大致相同。其风俗还有兄弟共娶一妻。丈夫没有兄弟的,其妻戴一角帽;如果有兄弟的,根据兄弟的数量,增加帽角。其人凶悍,善于战斗。于阗、安息等大小二十余国,都臣服于它。
大统十二年,派遣使者进献方物。魏废帝二年,明帝二年,都派遣使者来朝贡。后来被突厥攻破,部落分散,朝贡遂断绝。粟特国在葱岭以西,即古之庵蔡,又名温那沙。治理于大泽,位于康居西北。保定四年,其王派遣使者进献方物。
安息国在葱岭以西,治理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东距长安一万七百五十里。天和二年,其王派遣使者来朝贡。波斯国,是大月氐的别种,治理苏利城,即古条支国。东距长安一万五千三百里。城池方圆十余里,户十余万。王姓波斯氐。坐金羊床,戴金花冠,穿锦袍、织成帔,皆饰以珍珠宝物。其风俗:男子剪发,戴白皮帽,穿贯头衫,两厢近下开之,并有巾帔,缘以织成;妇女穿大衫,披大帔,发前为髻,后被之,饰以金银华,仍贯五色珠,络之于膊。
国王在国内另有小牙十余所,犹如中国的离宫,每年四月出游居住,十月才返回。国王即位后,选择诸子中贤能者,秘密写下其名字,封存于库中,诸子及大臣皆不知晓。国王死后,众人共同打开封存的书,其中有名者即立为王,其余诸子各出就边任。兄弟之间不再相见。国人称国王为翳囋,妃子为防步率,国王的诸子为杀野。大官有摸胡坛,掌管国内狱讼;泥忽汗,掌管库藏关禁;地卑勃,掌管文书及众务。次有遏罗诃地,掌管王之内事;萨波勃,掌管四方兵马。其下皆有属官,分统其事。兵器有甲、矛、圆排、剑、弩、弓箭。战斗时乘象,每象有百人跟随。其刑法:重罪者悬于竿上,射杀之;次则系狱,新王立时释放;轻罪则割鼻、砍脚或剃发,或剪半须,及系排于项上,以为耻辱;犯强盗者,终身监禁;奸贵人妻者,男子流放,妇人割其耳鼻。赋税则根据土地缴纳银钱。风俗上崇拜火祆神。婚姻也不分尊卑,诸夷之中,最为丑秽。民女年十岁以上有姿貌者,国王收养之,有功勋人,即分赐之。死者多弃尸于山,服丧一月。城外有人专门居住,只知丧葬之事,称为不净人。若入城市,摇铃自别。以六月为岁首,尤其重视七月七日、十二月一日。在这两天,民庶以上,各相命召,设会作乐,以极欢娱。又以每年正月二十日,各祭其先死者。
气候炎热,家家自藏冰。土地多沙碛,引水灌溉。
灌地。这里的五谷和禽兽等,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只是没有稻和黍秫。
土地出产名马和骆驼,富裕的家庭甚至有数千头的。
还出产白象、狮子、大鸟蛋、珍珠、离珠、颇黎、珊瑚、琥珀、琉璃、玛瑙、水晶、瑟瑟、金、银、俞石、金刚、火齐、镔铁、铜、锡、朱砂、水银、绫、锦、白叠、毼、氍毹、囗儵、赤廘皮,以及熏六、郁金、苏合、青木等香料,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香附子、诃灾勒、无食子、盐绿、雌黄等物品。
魏废帝二年,其国王派遣使者来献上这些特产。
史臣说:四夷成为中国的祸患已经很久了,而北狄尤其严重。
过去严尤、班固都认为周朝及秦汉时期没有找到对付他们的上策,虽然通贤之士有宏大的议论,但史臣常常对此表示怀疑。
他们的行动,从古至今一直延续;风俗的变化,不分华夏和戎狄。
因此,他们违背道德,抛弃仁义,凌辱之风日益扩大;到了泾阳,进入北地,冲突的祸患日益加深。
从金行开始,到水运时期,戎夏混杂,风俗融合。
夷裔的虚伪,中国完全了解;中国的得失,夷裔也全都知道。
如果不与他们订立盟约,不进行攻伐,他们来了就抵御,他们走了就防守;这样敌人就有余力,我们就没有安宁的岁月,将士们疲于奔命,边疆苦于他们的侵扰。
想要使战争停止,让世界和平长寿,这怎么可能呢。
因此知道秩宗的高雅旨意,护军的真诚说法,确实符合当时的需要,但不被后代所认可。
然而《易经》说“见机而作”,《传》说“相时而动”。
时机是得失的关键;机会是吉凶的由来。
何况华夏的朝廷,治乱的运势代代有;戎狄的地方,强弱的形势不固定。
如果使臣畜养与羁縻,和亲与征伐,根据时机而制定变化,观察机会而确立权谋,那么就没有遗漏的策略,谋划多上算,兽心的敌人,改变面貌并不难,沙漠的北方,云撤何远。
怎么会有周、秦、汉、魏的优劣在其中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五十-注解
突厥:古代中亚的一个强大游牧民族。
阿史那氏:突厥的王族姓氏,据传与狼有关,象征着突厥民族的起源和力量。
茹茹: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与突厥有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关系。
金山:突厥的发源地之一,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因形状似兜鍪而得名。
伊利可汗:突厥的一位重要可汗,标志着突厥帝国的正式建立。
可贺敦:突厥可汗的妻子的称号,相当于古代的阏氏。
附离:突厥的侍卫,象征着狼的后裔,体现了突厥民族对狼的崇拜。
勃登凝黎:突厥人崇拜的地神,位于都斤山附近,是突厥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俟斤:突厥的官职名,相当于部落首领或将军。
高祖:指北周武帝宇文邕,北周的第三位皇帝。
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沃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古代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陈公纯:北周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多次军事行动。
天和:北周武帝的年号,时间为566年至572年。
他钵可汗:突厥的一位可汗,继俟斤之后统治突厥。
建德:北周武帝的另一个年号,时间为572年至578年。
吐谷浑:古代中国西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起源于鲜卑族。
伏俟城:吐谷浑的都城,位于今青海省境内。
夸吕:吐谷浑的一位可汗,统治时期吐谷浑国力强盛。
高昌: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曲嘉:高昌国的一位国王,统治时期高昌国较为稳定。
华夏:古代中国的自称,泛指中原地区及其文化。
胡书:指非汉族的文字,通常指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字。
毛诗:《诗经》的一种版本,由汉代毛亨、毛苌所传。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
学官弟子:古代官学中的学生,由官府选拔培养。
胡语:指非汉语的语言,通常指北方游牧民族的语言。
石碛:多石的土地,通常指沙漠或戈壁。
羊剌:一种植物,可能是指某种带刺的草本植物。
魍魉:古代传说中的鬼怪,常用来形容怪异的事物。
伊吾路:古代通往西域的一条重要道路,位于今新疆哈密一带。
楼兰: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白龙堆: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库车附近,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
沮渠安周:北魏时期的将领,曾率军攻打楼兰。
且末: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新疆且末县一带。
流沙:指沙漠中流动的沙丘。
焉耆: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
龙熙:前凉时期的焉耆国王,曾被张轨讨伐。
婆罗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的最高等级,也指印度的宗教和文化。
佛法: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龟兹: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新疆库车一带。
白震:后凉时期的龟兹国王,由吕光所立。
轮台: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新疆轮台县一带。
李广利:西汉时期的将领,曾率军攻打西域。
计戍水:古代对黄河上游的称呼。
于阗: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新疆和田一带。
葱岭:古代对帕米尔高原的称呼。
赞摩寺:于阗国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
罗汉比丘比卢旃:传说中为于阗国王建造寺庙的僧人。
辟支佛: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境界,指独自觉悟的佛。
树枝水:古代对黄河上游的称呼。
达利水:古代对黄河上游的称呼。
献哒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中亚一带。
大月氐: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
拔底延城:献哒国的都城,可能位于今中亚的某个地方。
粟特: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
康居: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哈萨克斯坦一带。
安息:古代西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伊朗一带。
波斯:古代西亚的一个强大帝国,位于今伊朗一带。
苏利城:波斯国的都城,位于今伊朗境内。
火祆神:古代波斯人信仰的宗教,主要崇拜火神。
不净人:古代波斯社会中负责处理丧葬事务的群体,被视为不洁。
灌: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西域某地。
中夏:指中原地区,即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带。
黍秫:黍和秫,黍是一种谷物,秫是高粱。
白象:白色的大象,古代被视为祥瑞之物。
师子:狮子,古代西域常见的动物。
离珠:一种珍贵的宝石。
颇黎:一种宝石,可能指绿松石。
马瑙:玛瑙,一种宝石。
瑟瑟:一种宝石,可能指蓝宝石。
俞石:一种宝石,具体不详。
金刚:金刚石,即钻石。
火齐:一种宝石,可能指红宝石。
镔铁:一种优质的铁。
朱沙: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
白叠:一种白色的织物。
毼:一种毛织物。
氍毹:一种毛毯。
囗儵:一种毛皮,具体不详。
赤廘皮:赤色的鹿皮。
熏六:一种香料。
郁金:一种香料,可能指郁金香。
苏合:一种香料。
青木:一种香料。
荜拨:一种香料。
石蜜:一种甜味剂,可能指蜂蜜。
千(牛)〔年〕枣:千年枣,一种珍贵的枣子。
香附子:一种香料。
诃灾勒:一种香料。
无食子:一种香料。
盐绿:一种绿色的矿物。
雌黄:一种黄色的矿物。
魏废帝二年:指北魏废帝拓跋余在位的第二年,即公元532年。
四夷:指古代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
北狄: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严尤:东汉时期的将领。
班固:东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汉书》。
金行:指金朝。
水运:指水德运,古代五行学说中的一种。
秩宗:古代官职,掌管礼仪。
护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见几而作:出自《易经》,意为看到机会就行动。
相时而动:出自《左传》,意为根据时机行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五十-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突厥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文化习俗,是研究古代中亚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文中通过突厥与狼的神秘联系,展现了突厥民族对自己起源的神话化理解,这种神话不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也反映了古代游牧民族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文中提到的突厥与茹茹的关系,以及突厥如何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联姻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揭示了古代中亚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权力斗争。突厥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更在于其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对周边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此外,文中对突厥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和宗教习俗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游牧民族社会组织和文化生活的窗口。突厥的法律严明,对犯罪行为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反映了其社会秩序的严格和民族纪律的严明。同时,突厥的宗教活动,如祭天和祭祖,显示了其对自然和祖先的深厚敬畏,这种宗教信仰在维持社会秩序和民族认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突厥民族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亚地区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见证。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民族如何通过神话、战争和外交构建自己的身份和历史。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周与突厥、吐谷浑、高昌等周边民族的关系和军事行动。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复杂关系,既有战争冲突,也有和亲、朝贡等和平交往。突厥、吐谷浑等游牧民族在历史上多次对中国北方边境造成威胁,而北周则通过军事征伐、和亲等手段来维持边境的稳定。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详细记录了北周与周边民族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活动。文中多次提到‘遣使献马’、‘请和亲’等事件,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之间的朝贡体系和外交礼仪。同时,文中对突厥、吐谷浑等民族的描述,也展现了这些民族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北周时期的民族关系、军事策略和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突厥、吐谷浑等民族在历史上对中国北方边境的影响深远,而北周通过与这些民族的互动,展现了其在外交和军事上的灵活策略。文中提到的‘俟斤’、‘他钵可汗’等人物,以及‘伏俟城’、‘高昌’等地名,都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线索。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军事行动,如‘杨忠率兵出沃野’、‘贺兰祥、宇文贵率兵讨之’等,这些记载为研究北周的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文中对吐谷浑、高昌等民族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的描述,也为研究这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复杂关系,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西域各国的地理、文化、风俗、物产以及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西域与中原地区在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首先,文中提到西域各国的文字、经典、学官弟子等,表明这些国家在文化上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例如,焉耆国虽然文字与婆罗门相同,但其婚姻制度与华夏略同,显示出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与融合。
其次,文中对西域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环境的描述,反映了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状况。例如,龟兹国出产细毡、麖皮、盐绿等物产,显示出其手工业的发达;而于阗国则因气候适宜,农业和畜牧业都较为繁荣。
再次,文中提到西域各国的刑法、风俗、婚姻、丧葬等,展示了这些地区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例如,献哒国的兄弟共娶一妻的习俗,反映了其独特的婚姻制度;而波斯国的刑法则显示出其社会的严格与等级分明。
最后,文中还提到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的外交关系,如龟兹国、于阗国等多次遣使献方物,表明这些国家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与经济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也加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与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西域各国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古代西域与中原地区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西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古代西域地区的物产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首先,文中详细列举了西域地区的物产,包括五谷、禽兽、名马、白象、狮子、宝石、香料等,这些物产不仅展示了西域地区的富饶,也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西域地区的物产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尤其是缺少稻和黍秫,这表明了不同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其次,文中提到北魏废帝二年,西域某国的国王派遣使者来献方物,这表明了古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的政治交往。西域地区的物产通过朝贡贸易进入中原,不仅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史臣的评论部分则深入分析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史臣指出,四夷尤其是北狄长期以来对中原构成了威胁,尽管历史上周、秦、汉等朝代都曾试图通过和亲、征伐等手段来应对,但效果并不理想。史臣认为,应对少数民族的策略应根据时势的变化而调整,既要看到机会,也要根据时机行动。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此外,史臣还提到“浇淳之变,无隔华戎”,即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风俗和文化在不断交融。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史臣认为,中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对少数民族的策略也应考虑到文化的因素。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西域地区的物产和与中原的交往,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物产的描述和史臣的评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中原文化和政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