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六

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六-原文

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本名庆明。其先,魏之枝族,姓 托拔氏。孝文迁洛,改为长孙。五世祖嵩,魏太尉、北平王。

俭少方正,有操行,状貌魁梧,神彩严肃,虽在私室,终 日俨然。性不妄交,非其同志,虽贵游造门,亦不与相见。

孝 昌中,起家员外散骑侍郎,从尔朱天光破陇右。太祖临夏州, 以俭为录事,深器敬之。

贺拔岳被害,太祖赴平凉,凡有经纶 谋策,俭皆参预。从平侯莫陈悦,留俭为秦州长史。

时西夏州 仍未内属,而东魏遣许和为刺史,俭以信义招之,和乃举州归 附。即以俭为西夏州刺史,总统三夏州。

时荆襄初附,太祖表俭功绩尤美,宜委东南之任,授荆州 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

所部郑县令泉璨为民所讼,推治获实。 俭即大集僚属而谓之曰 :“此由刺史教诲不明,信不被物,是 我之愆,非泉璨之罪 。”遂于厅事前,肉袒自罚,舍璨不问。 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

魏文帝玺书劳之。太祖又与俭书曰: “近行路传公以部内县令有罪,遂自杖三十,用肃群下。吾昔 闻“王臣謇謇,匪躬之故 ”,盖谓忧公忘私,知无不为而已。 未有如公刻身罚己以训群僚者也。闻之嘉叹 。”

荆蛮旧俗,少 不敬长。俭殷勤劝导,风俗大革。务广耕桑,兼习武事,故得 边境无虞,民安其业。

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 议许焉。在州遂历(二)载。

征授大行台尚书,兼相府司马。尝与群公侍坐于太祖,及 退,太祖谓左右曰 :“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 有所失。”

他日,太祖谓俭曰:“名实理须相称,尚书既志安贫 素,可改名俭,以彰雅操。”

又除行台仆射、荆州刺史。时梁岳阳王萧察内附,初遣使 入朝,至荆州。俭于厅事列军仪,具戎服,与使人以宾主礼相 见。

俭容貌魁伟,音声如钟,大为鲜卑语,遣人传译以问客。 客惶恐不敢仰视。

日晚,俭乃着裙襦纱帽,引客宴于别斋。因 序梁国丧乱,朝廷招携之意,发言可观。使人大悦。出曰:“吾 所不能测也。”

及梁元帝嗣位于江陵,外敦邻睦,内怀异计。俭密启太祖, 陈攻取之谋。

于是征俭入朝,问其经略。俭对曰 :“今江陵既 在江北,去我不远。湘东即位,已涉三年。观其形势,不欲东 下。骨肉相残,民厌其毒。荆州军资器械,储积已久,若大军 西讨,必无匮乏之虑。且兼弱攻昧,武之善经。国家既有蜀土, 若更平江汉,抚而安之,收其贡赋,以供军国,天下不足定也。”

太祖深然之,乃谓俭曰:“如公之言,吾取之晚矣。”令俭还州, 密为之备。

寻令柱国、燕公于谨总戎众伐江陵。平,以俭元谋, 赏奴婢三百口。

太祖与俭书曰 :“本图江陵,由公画计,今果 如所言。智者见未萌,何其妙也。但吴民离散,事藉招怀,南 服重镇,非公莫可 。”遂令俭镇江陵。

进爵昌宁公,迁大将军, 移镇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俭旧尝诣阙奏事,时值大雪,遂立于雪中待报,自旦达暮, 竟无惰容。其奉公勤至,皆此类也。

三年,以疾还京。为夏州 总管,薨,遗启世宗,请葬于太祖陵侧,并以官所赐之宅还官。 诏皆从之。追封郐公。

荆民仪同赵超等七百人,感俭遗爱,诣 阙请为俭立庙树碑,诏许之。

诏曰 :“昔叔敖辞沃壤之地,萧 何就穷僻之乡,以古方今,无惭曩哲。言寻嘉尚,弗忘于怀。 而有司未达大体,遽以其第即便给外。今还其妻子 。”

子隆。 长孙绍远字师,河南洛阳人。少名仁。父稚,魏太师、录 尚书、上党王。

绍远性宽容,有大度,望之俨然,朋侪莫敢亵狎。雅好坟 籍,聪慧过人。

时稚作牧寿春,绍远幼,年甫十三。稚管记王 硕闻绍远强记,心以为不然。遂白稚曰 :“伏承世子聪慧之姿, 发于天性,目所一见,诵之于口。此既历世罕有,窃愿验之。”

于是命绍远试焉。读月令数纸,纔一遍,诵之若流。自是硕乃 叹服。

魏孝武初,累迁司徒右长史。及齐神武称兵而帝西迁,绍 远随稚奔赴。又累迁殿中尚书、录尚书事。

太祖每谓群公曰: “长孙公任使之处,令人无反顾忧。汉之萧、寇,何足多也。 然其容止堂堂,足为当今模楷 。”

六官建,拜大司乐。孝闵践 阼,封上党公。

初,绍远为太常,广召工人,创造乐器,土木丝竹,各得 其宜。为黄钟不调,绍远每以为意。

尝因退朝,经韩使君佛寺 前过,浮图三层之上,有鸣铎焉。忽闻其音,雅合宫调,取而 配奏,方始克谐。绍远乃启世宗行之。

绍远所奏乐,以八为数。 故梁黄门侍郎裴正上书,以为昔者大舜欲闻七始,下洎周武, 爰创七音。持林钟作黄钟,以为正调之首。

诏与绍远详议往复, 于是遂定以八为数焉。授小司空。

高祖读史书,见武王克殷而 作七始,又欲废八而悬七,并除黄钟之正宫,用林钟为调首。 绍远奏云 :“天子悬八,肇自先民,百王共轨,万世不易。下 逮周武,甫修七始之音。详诸经义,又无废八之典。且黄钟为 君,天子正位,今欲废之,未见其可 。”

后高祖竟(废)〔行〕 七音。属绍远遘疾,未获面陈,虑有司遽损乐器,乃书与乐部 齐树之。

澄字士亮。年十岁,司徒李琰之见而奇之,

遂以女妻焉。

十四,从征讨,有策谋,勇冠诸将。及长,容貌魁岸,风仪温雅。

魏孝武初,除征东将军、渭州刺史。

魏文帝尝与太祖及群公宴,从容言曰:“孝经一卷,人行之本,诸公宜各引要言。”

澄应声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座中有人次曰:“匡救其恶。”

既而出合,太祖深叹澄之合机,而谴其次答者。

后从太祖援玉壁,又从战邙山,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

孝闵践阼,拜大将军,封义门公,为玉壁总管。

卒,自丧初至及葬,世宗三临之。

典祀中大夫宇文容谏曰:“君临臣丧,自有节制。今乘舆屡降,恐乖礼典。”

世宗不从。

澄操履清约,家无余财。

太祖尝谓曰:“我于公间,志无所惜,公有所须,宜即具道。”

澄曰:“澄自顶至足,皆是明公恩造。即如今者,实无所须。”

雅对宾客,接引忘疲。虽不饮酒,而好观人酣兴。

常恐座客请归,每敕中厨别进异馔,留之止。

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

从魏孝武西迁。

天和初,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迁绛州刺史。

斛斯征字士亮,河南洛阳人。

父椿,太傅、尚书令。

征幼聪颖,五岁诵孝经、周易,识者异之。

及长,博涉群书,尤精三礼,兼解音律。

有至性,居父丧,朝夕共一溢米。

以父勋累迁太常卿。

自魏孝武西迁,雅乐废缺,征博采遗逸,稽诸典故,创新改旧,方始备焉。

又乐有錞于者,近代绝无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

征见之曰:“此錞于也。”

众弗之信。

征遂依干宝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众乃叹服。

征乃取以合乐焉。

六官建,拜司乐中大夫,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

后高祖以征治经有师法,诏令教授皇太子。

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修之礼,受业于征,仍并呼征为夫子。

儒者荣之。

宣帝嗣位,迁上大将军、大宗伯。

时高祖初崩,梓宫在殡,帝意欲速葬,令朝臣议之。

征与内史宇文孝伯等固请依礼七月,帝竟不许。

帝之为太子也,宫尹郑译坐不能以正道调护,被谪除名。

而帝雅亲爱译,至是拜译内史中大夫,甚委任之。

译乃献新乐,十二月各一笙,每一笙用十六管。

帝令与征议之,征驳而奏,帝颇纳焉。

及高祖山陵还,帝欲作乐,复令议其可不。

征曰:“孝经云‘闻乐不乐’。闻尚不乐,其况作乎。”

郑译曰:“既云闻乐,明即非无。止可不乐,何容不奏。”

帝遂依译议。

译因此衔之。

帝后肆行非度,昏虐日甚。

征以荷高祖重恩,尝备位师傅,若生不能谏,死何以见高祖。

乃上疏极谏,指陈帝失,帝不纳。

译因谮之,遂下征狱。

狱卒张元哀之,乃以佩刀穿狱墙,遂出之。

元卒被拷而终无所言。

征遇赦得免。

隋文践极,例复官,除太子太傅,诏修撰乐书。

开皇初,薨。

子谚。

征所撰乐典十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六-译文

长孙俭,是河南洛阳人。原名庆明。他的祖先是北魏的旁支,姓托拔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长孙姓。他的五世祖长孙嵩,是北魏的太尉、北平王。

长孙俭年轻时品行端正,有操守,身材魁梧,神态严肃,即使在私人场合,也整天保持庄重。他不轻易与人交往,如果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有权势的人上门拜访,他也不愿相见。

孝昌年间,长孙俭开始担任员外散骑侍郎,跟随尔朱天光攻破陇右。太祖到夏州时,任命长孙俭为录事,非常器重他。

贺拔岳被害后,太祖前往平凉,凡是有关国家大计的谋划,长孙俭都参与其中。他跟随太祖平定侯莫陈悦后,被留在秦州担任长史。

当时西夏州还未归附,东魏派许和担任刺史,长孙俭以信义感召他,许和于是率领全州归附。长孙俭随即被任命为西夏州刺史,统领三夏州。

当时荆襄地区刚刚归附,太祖上表称赞长孙俭的功绩尤为突出,认为他适合担任东南地区的重任,于是任命他为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

他管辖的郑县县令泉璨被百姓控告,经过调查属实。长孙俭召集所有下属官员,对他们说:“这是因为刺史教导不明,威信不够,这是我的过错,不是泉璨的罪过。”于是他在厅堂前脱去上衣,自我惩罚,放过了泉璨。从此,下属官员都严于律己,不敢再犯法。

魏文帝下诏书慰劳他。太祖也写信给长孙俭说:“最近听说你因为下属县令有罪,自己杖责三十,以肃清下属。我过去听说‘王臣謇謇,匪躬之故’,意思是说忧国忘私,知无不为。但从未见过像你这样刻身罚己来训诫下属的人。我听到后非常赞叹。”

荆蛮地区旧有的风俗是不尊敬长辈。长孙俭耐心劝导,风俗大为改观。他鼓励农耕,同时注重武备,因此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当地官吏和百姓上表请求为长孙俭建造清德楼,并立碑刻颂,朝廷批准了。长孙俭在荆州任职两年。

后来他被征召为大行台尚书,兼任相府司马。有一次他与众官员一起侍奉太祖,退下后,太祖对左右说:“这位先生举止优雅,我每次与他交谈,都感到肃然起敬,生怕有所失礼。”

有一天,太祖对长孙俭说:“名实应当相符,你既然立志安于清贫,可以改名为俭,以彰显你的高尚操守。”

长孙俭又被任命为行台仆射、荆州刺史。当时梁岳阳王萧察归附,初次派使者入朝,到达荆州。长孙俭在厅堂前列队迎接,身穿戎装,以宾主之礼与使者相见。

长孙俭容貌魁梧,声音洪亮,用鲜卑语与使者交谈,派人翻译。使者感到惶恐,不敢抬头看他。

到了晚上,长孙俭换上便服,带领使者到别斋宴饮。他讲述了梁国的丧乱,以及朝廷招抚的意图,言辞得体。使者非常高兴,离开时说:“我无法揣测他的心思。”

梁元帝在江陵继位后,表面上与邻国和睦,内心却另有图谋。长孙俭秘密向太祖报告,提出了攻取江陵的策略。

于是太祖召长孙俭入朝,询问他的计划。长孙俭回答说:“现在江陵位于江北,离我们不远。湘东王即位已经三年,从形势来看,他并不想东下。梁国内部骨肉相残,百姓深受其害。荆州的军资器械储备已久,如果我们大军西讨,必定不会缺乏物资。况且兼并弱小、攻取昏昧,是武略的上策。我们国家已经拥有蜀地,如果再平定江汉,安抚百姓,收取他们的贡赋,供应军国所需,天下不难平定。”

太祖深以为然,对长孙俭说:“正如你所说,我取得江陵已经晚了。”于是命令长孙俭返回荆州,秘密准备。

不久,太祖命令柱国、燕公于谨率领大军讨伐江陵。平定后,因长孙俭的谋划有功,赏赐他三百名奴婢。

太祖写信给长孙俭说:“本来计划攻取江陵,是你的计策,如今果然如你所言。智者能预见未发生的事,真是妙不可言。但吴地百姓离散,需要招抚,南方重镇,非你莫属。”于是命令长孙俭镇守江陵。

长孙俭被进爵为昌宁公,升任大将军,移镇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长孙俭曾经到朝廷奏事,当时正值大雪,他站在雪中等待答复,从早到晚,毫无倦容。他奉公勤勉,常常如此。

三年后,长孙俭因病返回京城。担任夏州总管,去世后,遗书给世宗,请求葬在太祖陵旁,并将朝廷赐给他的宅邸归还朝廷。朝廷下诏同意。追封他为郐公。

荆州的百姓仪同赵超等七百人,感念长孙俭的恩德,到朝廷请求为他立庙树碑,朝廷批准了。

诏书说:“昔日叔敖辞去肥沃的土地,萧何选择贫瘠的乡野,以古比今,无愧于前贤。我常常怀念他们的美德,铭记于心。然而有关部门未能理解大局,匆忙将他的宅邸赐给外人。现在将他的妻子儿女归还。”

长孙俭的儿子长孙隆。长孙绍远,字师,是河南洛阳人。小时候名叫仁。他的父亲长孙稚,是北魏的太师、录尚书、上党王。

长孙绍远性格宽容,有大度,外表庄重,朋友们不敢轻慢他。他喜欢古籍,聪慧过人。

当时长孙稚在寿春担任刺史,长孙绍远年幼,年仅十三岁。长孙稚的管记王硕听说长孙绍远记忆力强,心中不信。于是对长孙稚说:“我听说世子天资聪慧,过目不忘。这在历代都罕见,我想验证一下。”

于是长孙稚让长孙绍远试读《月令》数页,只读了一遍,便能流利背诵。从此王硕对他十分佩服。

魏孝武帝初年,长孙绍远多次升迁,担任司徒右长史。后来齐神武起兵,孝武帝西迁,长孙绍远跟随长孙稚奔赴。又多次升迁,担任殿中尚书、录尚书事。

太祖常常对众官员说:“长孙公任职的地方,让人没有后顾之忧。汉代的萧何、寇恂,也不过如此。他的举止庄重,足以成为当今的楷模。”

六官制度建立后,长孙绍远被任命为大司乐。孝闵帝即位后,封他为上党公。

起初,长孙绍远担任太常时,广泛召集工匠,制作乐器,土木丝竹,各得其宜。因为黄钟音律不调,长孙绍远一直放在心上。

有一次他退朝时,经过韩使君的佛寺,听到三层塔上的鸣铎声,忽然发现其音律与宫调相合,于是取来配乐,终于调和。长孙绍远向世宗报告此事,世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长孙绍远所奏的音乐以八音为基础。梁国的黄门侍郎裴正上书,认为古代大舜想听七始之音,到周武王时,才创制七音。他主张以林钟为黄钟,作为正调之首。

朝廷下诏与长孙绍远详细讨论,最终决定以八音为基础。长孙绍远被任命为小司空。

高祖读史书时,看到周武王克殷后创制七始之音,又想废除八音,改用七音,并废除黄钟的正宫,以林钟为调首。长孙绍远上奏说:“天子用八音,始于先民,历代君王都遵循这一传统,万世不变。到了周武王,才修七始之音。根据经典,没有废除八音的先例。况且黄钟象征君主,天子正位,现在要废除它,恐怕不妥。”

后来高祖还是采用了七音。当时长孙绍远生病,未能当面陈述,担心有关部门匆忙毁坏乐器,于是写信给乐部的齐树。

长孙澄,字士亮。十岁时,司徒李琰之见到他,认为他非同寻常,

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十四岁时,跟随征讨,有策略和谋略,勇敢超过其他将领。长大后,容貌魁梧,风度温雅。

魏孝武帝初年,被任命为征东将军、渭州刺史。

魏文帝曾经与太祖及众臣宴饮,从容说道:“《孝经》一卷,是人行的根本,各位应该各自引用其中的要言。”

澄应声说:“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座中有人接着说:“匡救其恶。”

之后离开宴会,太祖深深赞叹澄的回答合乎时机,而责备了那个接着回答的人。

后来跟随太祖救援玉壁,又参与邙山之战,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

孝闵帝即位,拜为大将军,封为义门公,担任玉壁总管。

去世后,从丧事开始到葬礼结束,世宗三次亲临。

典祀中大夫宇文容劝谏说:“君主参加臣子的丧事,自有节制。现在皇帝屡次亲临,恐怕违背礼制。”

世宗不听。

澄操行清廉简约,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

太祖曾经对他说:“我对你,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你有什么需要,应该立即告诉我。”

澄说:“我从头到脚,都是明公的恩赐。现在实在没有什么需要。”

他优雅地接待宾客,接待时忘记疲倦。虽然不喝酒,但喜欢看别人畅饮。

常常担心客人请求离开,每次命令厨房准备特别的菜肴,留住他们。

兕字若汗,性格机智善辩,记忆力强,知识广博,重视宾客交往,尤其擅长谈论。

跟随魏孝武帝西迁。

天和初年,多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调任绛州刺史。

斛斯征字士亮,河南洛阳人。

父亲椿,曾任太傅、尚书令。

征幼年聪颖,五岁就能背诵《孝经》、《周易》,认识他的人都很惊讶。

长大后,广泛涉猎群书,尤其精通三礼,还懂得音律。

他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早晚只吃一溢米。

因为父亲的功勋,多次升迁至太常卿。

自从魏孝武帝西迁,雅乐荒废缺失,征广泛收集遗逸,参考典故,创新改旧,才得以完备。

还有一种乐器叫錞于,近代已经没有这种乐器,有人从蜀地得到,但都不认识。

征看到后说:“这是錞于。”

大家都不相信。

征于是依照干宝的《周礼注》用芒筒吹奏,声音非常响亮,大家才叹服。

征于是用它来合乐。

六官建立后,被任命为司乐中大夫,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

后来高祖因为征治经有师法,下诏让他教授皇太子。

宣帝时为鲁公,与诸皇子等都穿青衿,行束修之礼,向征学习,并称征为夫子。

儒者以此为荣。

宣帝即位后,升任上大将军、大宗伯。

当时高祖刚去世,梓宫还在殡,皇帝想尽快下葬,命令朝臣商议。

征与内史宇文孝伯等坚决请求按照礼制七月下葬,皇帝最终没有同意。

皇帝做太子时,宫尹郑译因为不能以正道调护,被贬谪除名。

但皇帝非常亲近喜爱郑译,此时任命他为内史中大夫,非常信任他。

郑译于是献上新乐,十二月各一笙,每一笙用十六管。

皇帝命令与征商议,征反驳并上奏,皇帝颇采纳。

等到高祖的陵墓回来,皇帝想作乐,再次命令商议是否可行。

征说:“《孝经》说‘闻乐不乐’。听尚且不乐,何况作乐呢。”

郑译说:“既然说闻乐,说明并非没有。只是可以不乐,为何不能奏乐。”

皇帝于是依从郑译的意见。

郑译因此怀恨在心。

皇帝后来肆意妄为,昏庸暴虐日益严重。

征因为承受高祖的重恩,曾经担任师傅,如果活着不能劝谏,死后怎么见高祖。

于是上疏极力劝谏,指陈皇帝的过失,皇帝不采纳。

郑译于是诬陷他,征被下狱。

狱卒张元同情他,于是用佩刀穿透狱墙,救他出来。

张元最终被拷打而死,但始终没有说什么。

征遇到赦免得以免罪。

隋文帝即位后,按照惯例恢复官职,任命为太子太傅,下诏修撰乐书。

开皇初年,去世。

儿子谚。

征所撰写的《乐典》十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六-注解

长孙俭:长孙俭,本名庆明,河南洛阳人,北魏太尉长孙嵩的五世孙。他在北魏孝昌年间起家为员外散骑侍郎,后随尔朱天光平定陇右,深受太祖器重。长孙俭以信义招抚西夏州,使其归附,后被任命为西夏州刺史。他在荆州任职期间,以清廉自持、严于律己著称,深受百姓爱戴。

长孙绍远:长孙绍远,字师,河南洛阳人,长孙稚之子。他性格宽容,有大度,聪慧过人,精通音乐。在北魏孝武帝时期,他历任司徒右长史、殿中尚书等职,后随孝武帝西迁。他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曾创造乐器,并参与制定音乐制度。

斛斯征:北魏官员,精通礼乐,曾任太常卿。

魏孝武:北魏孝武帝,名元修,北魏末代皇帝,因政治动荡西迁至长安。

太祖:指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的开国皇帝。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夙夜匪懈: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意为日夜不懈怠。

匡救其恶:出自《尚书·大禹谟》,意为纠正错误。

玉壁:古代地名,今陕西境内,北魏时期的重要军事据点。

邙山:位于今河南洛阳北,历史上多次发生重要战役。

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地位显赫。

开府:古代官员开府仪同三司,表示地位尊崇。

孝闵:指北魏孝闵帝元恭,北魏末代皇帝之一。

世宗:指北魏世宗宣武帝元恪,北魏中期皇帝。

典祀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祭祀礼仪。

宇文容:北魏官员,曾任典祀中大夫。

兕: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此处为人名。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地位极高。

尚书令: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儒家经典。

干宝:东晋时期的学者,著有《搜神记》。

周礼:儒家经典之一,记载周代的礼制。

六官:指《周礼》中的六种官职。

司乐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音乐事务。

高祖:指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北魏中期皇帝。

宣帝:指北魏宣武帝元恪,北魏中期皇帝。

鲁公:古代封号,此处指宣帝的封号。

青衿:古代学子的服装,象征读书人。

束修之礼:古代学生拜师时赠送的礼物。

大宗伯: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梓宫:指皇帝的灵柩。

内史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文书事务。

郑译:北魏官员,曾任内史中大夫。

隋文:指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开皇:隋文帝的年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六-评注

长孙俭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北魏时期一位清廉自持、严于律己的官员形象。他在西夏州和荆州的任职期间,以信义招抚、严于律己、勤政爱民著称。他在西夏州以信义招抚许和,使其归附,展现了他在外交上的智慧和能力。在荆州任职期间,他以清廉自持、严于律己的态度治理地方,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自罚行为更是体现了他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识和对法律的尊重。长孙俭的清廉自持和严于律己的精神,对后世官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长孙绍远的生平事迹则展现了北魏时期一位博学多才、宽容大度的官员形象。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尤为突出,曾创造乐器并参与制定音乐制度。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体现在对乐器的创造上,还体现在对音乐理论的深刻理解上。他在音乐制度上的贡献,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长孙绍远的宽容大度和博学多才,使他成为北魏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他的音乐才华更是为后世所传颂。

斛斯征的生平事迹则展现了北魏时期一位年少有为、才华横溢的官员形象。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十岁时被李琰之视为奇才。他在北魏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敏锐和智慧。斛斯征的才华和智慧,使他在北魏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事迹对后世官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文化背景。首先,文中提到的魏孝武、太祖、孝闵、世宗等皇帝,反映了北魏末期的政治动荡和皇权更迭。魏孝武西迁至长安,标志着北魏的分裂和西魏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对后来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文中提到的斛斯征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官员,他精通三礼、音律,并且在乐器的修复和创新方面有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反映了北魏时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斛斯征在乐器的修复中,依据干宝的《周礼注》,成功复原了錞于这一古代乐器,展现了古代学者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能力。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斛斯征的学识,也反映了北魏时期对礼乐文化的复兴和重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斛斯征在政治上的直言进谏,尽管他的谏言未被采纳,但他依然坚持原则,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忠贞和责任感。斛斯征在宣帝时期的谏言,尤其是关于葬礼和音乐的争议,反映了他对礼制的坚守和对传统的尊重。他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坚守,也是对儒家礼制思想的实践。

最后,文中提到的郑译和斛斯征之间的政治斗争,反映了北魏末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郑译因献新乐而得到皇帝的宠信,而斛斯征则因直言进谏而被下狱,这一对比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郑译的行为反映了当时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迎合皇帝,忽视了礼制和传统,而斛斯征的遭遇则揭示了忠臣在腐败政治环境中的艰难处境。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几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北魏末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斛斯征的学识和忠诚,郑译的权谋和迎合,以及皇帝们的决策和行为,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复杂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魏末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古代士大夫在政治漩涡中的坚守与挣扎。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列传-卷二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4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