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儒林列传-原文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於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彊国。
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於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
適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自卫返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
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
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後世学者多录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後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懦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
於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当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
於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故孔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夫齐鲁之间於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故汉兴,然後诸儒始得脩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於是喟然叹兴於学。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孝文时颇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自是之後,言诗於鲁则申培公,於齐则辕固生,於燕则韩太傅。
言尚书自济南伏生。
言礼自鲁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
言春秋於齐鲁自胡毋生,於赵自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
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屋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广贤材焉’ 。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
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脩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
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
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
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
请著功令。
佗如律令。
制曰:‘可。’
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申公者,鲁人也。
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於鲁南宫。
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
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
戊不好学,疾申公。
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
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
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餘人。
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
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
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
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
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
至,见天子。
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餘,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
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
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後皆自杀。
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
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
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
言诗虽殊,多本於申公。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
是後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
固曰:‘此是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乃使固入圈刺豕。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徵固。
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
时固已九十馀矣。
固之徵也,薛人公孙弘亦徵,侧目而视固。
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自是之後,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
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韩生者,燕人也。
孝文帝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
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
淮南贲生受之。
自是之後,而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
韩生孙商为今上博士。
伏生者,济南人也。
故为秦博士。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
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於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其後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兒宽。
兒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
兒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
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以试第次,补廷尉史。
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
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於文,口不能发明也。
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
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兒宽为掾,荐之天子。
天子见问,说之。
张汤死後六年,兒宽位至御史大夫。
九年而以官卒。
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於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
张生亦为博士。
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徵,不能明也。
自此之後,鲁周霸、孔安国,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逸书得十馀篇,盖尚书滋多於是矣。
诸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
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於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
而鲁徐生善为容。
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
传子至孙延、徐襄。
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
襄以容为汉礼官大夫,至广陵内史。
延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皆尝为汉礼官大夫。
而瑕丘萧奋以礼为淮阳太守。
是後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
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
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菑川人杨何。
何以易,元光元年徵,官至中大夫。
齐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阳相。
广川人孟但以易为太子门大夫。
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
然要言易者本於杨何之家。
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
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於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於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胡毋生,齐人也。
孝景时为博士,以老归教授。
齐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孙弘亦颇受焉。
瑕丘江生为穀梁春秋。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孔氏之衰,经书绪乱。
言诸六学,始自炎汉。
著令立官,四方鸧腕。
曲台坏壁,书礼之冠。
传易言诗,云蒸雾散。
兴化致理,鸿猷克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儒林列传-译文
太史公说:我阅读功令,每当读到广厉学官之路时,都禁不住放下书叹息。说:唉!周室衰落时,关雎乐章出现;周幽王和周厉王时期,礼乐制度破坏;诸侯恣意行事,政权由强国掌握。因此孔子悲叹王道废弃,邪道兴起,于是整理了诗书,恢复了礼乐。他到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从卫国返回鲁国后,才使音乐恢复正常,雅颂各得其所。由于世道混浊,没有人能够使用这些学问,所以孔子周游七十多个君主,却没有人能理解他,他说‘如果有人用我,一个月就可以看到效果’。在西边狩猎时捕获麒麟,他说‘我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了’。因此,他根据史记编写了春秋,以符合王法,他的言辞含蓄而意蕴深远,后世的学者大多引用他的著作。
孔子去世后,他的七十个弟子分散到各个诸侯国,大的成为师傅、卿相,小的成为士大夫的朋友和教师,有的隐居而不露面。子路住在卫国,子张住在陈国,澹台子羽住在楚国,子夏住在西河,子贡最终在齐国去世。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这样的人,都曾受业于子夏等人,成为君王的师傅。那时只有魏文侯喜欢学习。后来衰落,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天下各国在战国时期争夺,儒术已经衰落,但在齐鲁之间,学者们并没有放弃。在威王和宣王时期,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孔子的学说并加以润色,使学问在当世显赫。
到了秦朝末年,焚烧诗书,坑杀术士,六艺从此缺失。陈涉称王时,鲁国的儒生们带着孔子的礼器归附陈王。于是孔甲成为陈涉的博士,最终与陈涉一同死去。陈涉从一个普通百姓起家,驱使奴隶兵,十天内成为楚王,不到半年就灭亡了,这件事非常微小,然而那些带着孔子礼器去归附陈王的士人,为什么呢?因为秦朝焚烧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积怨而愤怒于陈王。
等到高祖刘邦诛杀项羽,率军围攻鲁国时,鲁国的儒生们还在讲授诗书,礼乐之声不绝,难道不是圣人的遗风,喜欢礼乐的国家吗?所以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学生们狂放不羁,才华横溢,却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齐鲁之间在文学上,自古以来就是天性。所以汉朝兴起后,儒生们才开始修习经艺,讲授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制定了汉礼仪,成为太常,学生们共同制定,于是对学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当时还有战事,平定四海,也没有时间顾及学校教育的事情。孝惠帝和吕后时期,公卿大臣都是武功有功之臣。孝文帝时期虽然有所征用,但孝文帝本身喜欢刑名之学。到了孝景帝时期,不任用儒生,而窦太后又喜欢黄老之术,所以各位博士虽然有官职,但没有人提出建议。
等到当今皇帝即位,赵绾、王臧等人明白儒学的重要性,皇帝也赞同他们,于是招募正直、贤良、文学之士。从此以后,在鲁国谈论诗的是申公,在齐国是辕固生,在燕国是韩太傅。讲解尚书的是济南的伏生。讲解礼的是鲁国的高堂生。讲解易经的是菑川的田生。讲解春秋的是齐鲁的胡毋生,在赵国是董仲舒。窦太后去世后,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废除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招募了数百名文学儒生,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之身成为天子的三公,被封为平津侯。天下的学者都纷纷效仿。
公孙弘担任学官,担心道德的停滞,于是上奏说:‘丞相、御史说:皇帝下令说“听说引导民众以礼,用乐来教化他们。婚姻是居住的大伦。现在礼乐废弃,我非常痛心。因此详细地延请天下正直、博学之士,都登上朝廷。命令礼官鼓励学习,讨论学问,振兴礼乐,为天下树立榜样。太常讨论,与博士弟子,推崇乡里的教化,以培养贤才’。我与太常、博士等人共同商议说:听说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化,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他们鼓励善良,显扬于朝廷;惩罚恶行,施加刑罚。因此教化的实施,从首都开始,由内而外。现在陛下昭示至德,开大明,与天地相配,遵循人伦,鼓励学习,推崇礼乐,弘扬教化,激励贤才,以影响四方,这是太平之基。古时候政教未至,不备其礼,请依据旧官制来振兴。为博士官设立弟子五十人,恢复他们的身份。太常挑选十八岁以上的端正之人,补充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中有好文学、尊敬长辈、严肃政教、顺从乡里、出入不悖所闻的人,让他们向上级报告,上级仔细审查,符合条件的与计偕,到太常那里,可以像弟子一样学习。一年后进行考试,能通一艺以上的,补充文学掌故的空缺;成绩优秀,可以担任郎中的人,太常记录并上报。如果有优秀人才,立即以名闻。那些不学习、才能低下以及不能通一艺的人,立即罢免,并对那些不称职的人进行处罚。我仔细审查了诏书律令,明白天人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的意义,文章典雅,言辞深刻,恩施甚美。小官吏见识浅薄,不能深入研究,无法明明白白地传达给下面的人。治理礼制,其次是治理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提升人才。请选择秩级在二百石以上,以及百石以上通一艺的人,补充左右内史、大行卒史;百石以下,补充郡太守卒史:各两人,边郡一人。优先选用诵得多的人,如果不够,再选择掌故补充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充郡属,以备人员。请制定功令。其他依照律令。’皇帝下令:‘可以。’从此以后,公卿大夫士吏中多出了许多文学之士。
申公是鲁国人。高祖刘邦路过鲁国时,申公作为弟子的师傅进入鲁南宫见高祖。吕太后时期,申公在长安游学,与刘郢同师。后来刘郢成为楚王,让申公辅导他的太子刘戊。刘戊不喜欢学习,讨厌申公。等到刘郢去世,刘戊继位成为楚王,将申公贬为胥靡。申公感到羞耻,回到鲁国,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再次拒绝宾客,只有王命召唤才前往。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学生有一百多人。申公只以诗经为教材来教育学生,没有其他传授,有疑问的地方就空缺不传。
兰陵王臧学习诗经后,侍奉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后来被免职。当今皇帝即位后,臧上书请求担任宿卫,多次升迁,一年内成为郎中令。赵绾也曾受申公的诗经之学,担任御史大夫。赵绾、臧请求皇帝建立明堂以朝见诸侯,未能实现,于是提到他们的老师申公。于是皇帝派使者用束帛和璧玉、安车驷马迎接申公,他的两个弟子乘坐轻车跟随。到达后,见到皇帝。皇帝询问治理乱世的办法,申公当时已经八十多岁,年老,回答说:‘治理国家的人不在于多说话,关键在于是否力行’。当时皇帝正喜欢文学,看到申公的回答,沉默不语。然而已经招募了他,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住在鲁国的官邸,讨论明堂的事情。太皇太后窦太后喜欢老子的学说,不喜欢儒术,以赵绾、王臧的过错来责备皇帝,皇帝因此废除明堂的事情,将赵绾、王臧交给官吏,后来他们都自杀了。申公也因病辞官回家,几年后去世。
孔子的弟子中,有十多人成为博士:孔安国成为临淮太守,周霸成为胶西内史,夏宽成为城阳内史,砀鲁赐成为东海太守,兰陵缪生成为长沙内史,徐偃成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成为胶东内史。他们在担任官职时都廉洁正直,以好学著称。虽然他们的品行不完全符合标准,但最终成为大夫、郎中、掌故等官职的人多达数百。他们谈论《诗经》虽然各有不同,但大多基于申公的学说。
清河王的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因为研究《诗经》,在孝景帝时期成为博士。在景帝面前与黄生争论。黄生说:‘商汤和周武王并非受命于天,而是通过杀戮得到的。’辕固生反驳说:‘不是这样的。夏桀和商纣暴虐无道,天下人都归心于汤武,汤武顺应天下人的心意而诛杀桀纣,桀纣的百姓不愿为他们效力而归附汤武,汤武不得已而自立,如果不是受命于天,那又是什么呢?’黄生说:‘帽子虽然破旧,但一定要戴在头上;鞋子虽然新,但一定要穿在脚上。这是因为上下有分别。现在桀纣虽然失道,但仍然是君主;汤武虽然圣明,但仍然是臣子。如果君主有过错,臣子不能直言进谏来纠正错误,反而因为过错而诛杀君主,取代君主而登基,这不是弑君又是什么?’辕固生说:‘如果按照您的说法,那么汉高祖取代秦朝成为天子,难道不是这样吗?’于是景帝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味;谈论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不算愚蠢。’于是争论结束。从此以后,学者没有人敢明确谈论受命和放杀的事。
窦太后喜欢老子的书,召见辕固生询问老子书的内容。固生说:‘这只是普通人的言论。’太后生气地说:‘怎么会有司空城旦的书呢?’于是让固生进入猪圈刺杀猪。景帝知道太后生气但固生直言无罪,于是借给他锋利的兵器,固生进入猪圈刺杀猪,正中猪的心脏,一刺即倒。太后无言以对,无法再责罚他,于是作罢。不久之后,景帝认为固生廉洁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后来因病免职。
现在的皇帝刚刚登基,再次以贤良之才征召固生。许多谄媚的儒生都嫉妒诋毁固生,说‘固生年老’,于是他被免职回家。当时固生已经九十多岁了。固生被征召时,薛人公孙弘也被征召,他对固生侧目而视。固生说:‘公孙先生,应该致力于正学而发言,不要曲学来迎合世道!’从那时起,齐国的《诗经》研究都以辕固生为宗。齐国的许多因《诗经》而显贵的人,都是固生的弟子。
韩生是燕国人。在孝文帝时期成为博士,在景帝时期成为常山王的太傅。韩生推广《诗经》的意义,写了数万字的内外传,他的话与齐鲁之间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相同。淮南的贲生向他学习。从此以后,燕赵之间谈论《诗经》的人都是由韩生传授的。韩生的孙子韩商成为现在的博士。
伏生是济南人。曾是秦朝的博士。在孝文帝时期,想要寻找能研究《尚书》的人,但天下没有,听说伏生能研究《尚书》,想要召见他。那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年老体衰,无法行走,于是朝廷下诏让太常的掌故朝错前往学习。秦朝焚书时,伏生将书藏在墙壁中。后来战争爆发,他流亡在外,汉朝建立后,伏生寻找他的书,丢失了数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就在齐鲁之间教授。学者因此能够谈论《尚书》,山东的大师们无不涉及《尚书》来教学。
伏生教授济南的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教授千乘的兒宽。兒宽通晓《尚书》后,以文学才能参加郡里的考试,前往博士那里学习,受业于孔安国。兒宽贫穷没有资财,常常作为弟子的总管,有时做短工来维持生计。他常常带着经书,休息时就读习。通过考试成为廷尉史。那时张汤正倾向学术,担任奏谳掾,用古法解决疑难大案,并喜欢兒宽。兒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的智慧,自持,擅长写书、奏章,文笔敏捷,但口才不佳。张汤认为他是长者,多次称赞他。等到张汤成为御史大夫,任命兒宽为掾,向皇帝推荐他。皇帝询问兒宽,对他表示满意。张汤死后六年,兒宽官至御史大夫。九年后,因官职去世。兒宽在三位公的职位上,以和善的态度顺从皇帝,得以长期任职,但没有任何劝谏;在官场上,他的同僚都尊敬他,但他并不尽力。张生也成为博士。伏生的孙子因为研究《尚书》被征召,但无法明说。
从此以后,鲁国的周霸、孔安国,洛阳的贾嘉,都颇能谈论《尚书》的事。孔家拥有古文《尚书》,而孔安国用今文来解读,因此他的家族因此而兴起。失传的书籍得到十几篇,从那时起,《尚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了。
许多学者都谈论《礼》,而鲁国的高堂生最正宗。《礼》自孔子时代起,经典就不完整,到了秦朝焚书,书籍散失得更多,现在只有士礼,高堂生能够讲解。
鲁国的徐生擅长礼仪。在孝文帝时期,徐生因为礼仪成为礼官大夫。他传教给儿子和孙子徐延、徐襄。徐襄天资聪颖,擅长礼仪,但不能通晓礼仪经典;徐延颇能,但还不够精通。徐襄以礼仪成为汉礼官大夫,官至广陵内史。徐延和徐氏的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担任汉礼官大夫。而瑕丘的萧奋以礼仪成为淮阳太守。从此以后,能够谈论礼仪的人,都出自徐氏。
自鲁国的商瞿从孔子那里学习《易经》以来,孔子去世后,商瞿传授《易经》,经过六代传到齐国人田何,字子庄,汉朝建立。田何传授给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授给菑川人杨何。杨何因为研究《易经》被征召,官至中大夫。齐国人即墨成因为研究《易经》成为城阳相。广川人孟但成为太子的门大夫。鲁国人周霸,莒国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都因为研究《易经》官至两千石。但主要谈论《易经》的人,都源自杨何的家族。
董仲舒是广川人。因为研究《春秋》,在孝景帝时期成为博士。他闭门讲学,弟子按照年龄顺序相互传授,有的甚至从未见过他的面,他的专注程度就是这样。他的举止进退都符合礼仪,学者们都尊敬他。现在的皇帝登基后,他成为江都相。他通过《春秋》中的灾异变化来推演阴阳的错位,因此求雨时关闭阳气,释放阴气,停止降雨时则相反。他在一个国家实施这些方法,从未不得所愿。后来被免职为中大夫,在家中居住,撰写灾异之记。那时辽东的高庙发生火灾,主父偃怨恨董仲舒,将他的书呈给皇帝。皇帝召见学者展示这本书,里面有批评。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这是他师傅的书,认为他愚蠢。于是将董仲舒交给官吏,判处死刑,但皇帝下诏赦免了他。从此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那时正对外抵御四夷,公孙弘在研究《春秋》方面不如董仲舒,但公孙弘迎合时世,位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是谄媚。公孙弘怨恨他,就对皇帝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派去辅佐胶西王。’胶西王素来听说董仲舒有品行,也善待他。董仲舒担心长期获罪,于是请求免职居家。直到去世,他始终没有经营产业,以研究学问和著书立说为业。因此,汉朝建立到第五代之间,只有董仲舒以研究《春秋》而闻名,他传承的是公羊学派。
胡毋生是齐国人。在孝景帝时期成为博士,年老后回到家乡教书。齐国人研究《春秋》的很多都受到胡毋生的影响,公孙弘也受到了他的影响。
瑕丘的江生研究穀梁《春秋》。自从公孙弘得到重用,曾经汇集比较各家的学说,最终采用了董仲舒的说法。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三位特别著名:兰陵的褚大,广川的殷忠,温地的吕步舒。褚大后来到了梁国担任相位。吕步舒则成为了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处理淮南的狱案,在诸侯国中独断专行,不向中央汇报,而是根据春秋大义来裁决,天子都认为他做得对。
孔子的学说衰落,经书的传承也变得混乱。六经的学问,从炎热的汉朝开始流传。朝廷颁布法令设立官职,四方的人才纷纷前来。曲台的墙壁倒塌,却留下了礼书的经典。讲解易经和诗经,如同云雾散去。兴起教化,达到治理的目的,宏大的策略得到了称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儒林列传-注解
功令:指国家颁布的法令。
广厉学官之路:扩大和加强学术官职的途径,即推广学术教育和提升学术地位。
关雎:古代《诗经》中的一篇,象征周室衰微。
幽厉:指周幽王和周厉王,象征周朝的衰落。
礼乐:指古代的礼仪和音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诸侯:古代分封制度下的地方诸侯。
政由彊国:政治权力由强大的国家掌握。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闵王路废而邪道兴:指孔子对周王室衰微、邪道兴起的忧虑。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是古代中国的重要经典。
雅颂:《诗经》中的部分,分别指雅正和颂扬的音乐。
韶:古代的一种音乐,象征和谐美好。
自卫返鲁: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
乐正:指音乐得到正确的整理和恢复。
世以混浊莫能用:指当时社会混乱,孔子的学说无法得到应用。
仲尼:孔子的字。
期月:一个月的时间。
西狩获麟:指孔子看到麒麟,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
史记:古代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春秋:古代中国的一部历史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王法:指国家法律。
学者:指有学问的人。
七十子:孔子的七十位弟子。
师傅:古代的尊称,指有学问的长者。
卿相:古代的官职,指高级官员。
隐而不见:指隐居不出世。
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
子张:孔子的弟子,名师张。
澹台子羽:孔子的弟子,名子羽。
子夏:孔子的弟子,名子夏。
子贡:孔子的弟子,名端木赐。
田子方:战国时期齐国的思想家。
段干木:战国时期魏国的思想家。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禽滑釐:战国时期齐国的思想家。
懦术:指儒家的学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古代中国的六种基本教育内容。
陈涉:秦末起义领袖。
孔甲:孔子的后人。
礼器:古代用于礼仪的器物。
缙绅先生:古代对有学问的长者的尊称。
高皇帝:指汉高祖刘邦。
项籍:即项羽,秦末起义领袖之一。
儒者:指儒家学者。
黄老之术:指道家和黄老学派的思想。
博士:古代官名,指主管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官员,后来也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文学:指文学艺术。
太常:古代的官职,负责祭祀和礼仪。
汉礼仪:汉朝的礼仪制度。
孝惠:汉惠帝刘盈。
吕后:汉惠帝的皇后,实际掌握朝政。
孝文:汉文帝刘恒。
孝景:汉景帝刘启。
窦太后:西汉时期,汉景帝的母亲,对儒家思想持支持态度。
今上:指当时的皇帝,即汉武帝刘彻。
赵绾: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王臧: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方正:指正直的人。
贤良:古代指有德有才的人。
文学之士:指有文学才能的人。
申公:西汉学者,以研究《诗经》著称。
鲁南宫:鲁国的宫殿。
刘郢:楚王刘戊的父亲。
太子戊:楚王刘戊的儿子。
胥靡:古代的一种刑罚,指被流放的人。
诗经:古代中国的诗歌总集。
汉兴:汉朝建立。
大射乡饮之礼:古代的一种礼仪,包括射箭和饮酒。
叔孙通: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明堂:古代的一种宫殿,用于举行大典。
公孙弘: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曾任丞相。
白衣:指未穿官服的人。
平津侯:公孙弘的封号。
学士:指有学问的人。
乡风:指风气、习俗。
博士官:古代的官职,负责教育和学术研究。
弟子:指董仲舒的学生或追随者。
仪状端正:指外表端正。
好文学:指喜好文学。
敬长上:指尊敬长辈。
肃政教:指严肃对待政治和教育。
顺乡里:指顺从乡里的习俗。
出入不悖所闻:指行为符合所闻所见。
计偕:指一同前往。
边郡:指边疆的郡。
中二千石:古代的官职,指地位较高的官员。
郡属:指郡的属官。
斌斌:形容众多。
申培公: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辕固生:汉代学者,以研究《诗经》和《春秋》著称。
韩太傅: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伏生:西汉学者,以研究《尚书》著称。
高堂生: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菑川田生: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胡毋生: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董仲舒: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太中大夫:古代的官职,指高级官员。
鲁邸:鲁国的官邸。
束帛加璧安车驷马:古代的一种礼仪,表示尊贵。
束帛:古代的一种礼物。
璧:古代的一种玉器。
安车:古代的一种车辆。
驷马:四匹马。
轺传:古代的一种车辆。
中二千石属:古代的官职,指地位较高的官员。
诵多者:指背诵得多的人。
掌故:古代官名,负责掌管国家历史和文献的官员。
文学掌故:古代的官职,指负责文学和掌故的官员。
属:古代的官职,指属官。
秩比:指官职的等级。
左右内史:古代的官职,指地方行政官员。
大行卒史:古代的官职,指负责礼仪的官员。
备员:指预备官员。
著功令:指将规定写入功令。
制曰:皇帝下诏书时的用语。
可:皇帝同意的表示。
公卿大夫士吏:古代的官职,指各级官员。
兰陵王臧:西汉初年的儒学学者。
事孝景帝:在孝景帝时期任职。
太子少傅:古代的官职,指太子的师傅。
郎中令:古代的官职,指宫廷中的高级官员。
舍鲁邸:住在鲁国的官邸。
议明堂事:讨论明堂的事情。
让上:责备皇帝。
废明堂事:取消明堂的建设。
下赵绾、王臧吏:将赵绾、王臧交给官吏处理。
自杀:自杀。
疾免:因病辞职。
归:回家。
数年卒:几年后去世。
太守:古代官名,一郡之长,负责行政和军事。
内史:古代官名,一郡之长,负责行政。
中尉:古代官名,掌管一郡的军事。
郎中:古代官名,宫廷中的官员,负责皇帝的侍卫和顾问。
黄生:汉代学者,与辕固生在景帝面前争论汤武受命的问题。
桀纣:夏朝和商朝的最后两位暴君,常被用来比喻暴君。
汤武:商汤和周武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君主,被尊为圣人。
景帝: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刘启,在位期间,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尚书: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经典,记录了周朝的历史和政治。
清河王太傅:古代官名,太傅是辅佐诸侯王的官职。
谀儒:指谄媚的儒者。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指自然界和宇宙的基本元素。
公羊氏:春秋学派的名称,以公羊高为创始人。
穀梁春秋:春秋学派的名称,以穀梁赤为创始人。
仲舒: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
遂者:指那些能够继承和发扬董仲舒思想的人。
兰陵褚大:兰陵,地名,指今山东省兰陵县;褚大,人名,是董仲舒的弟子。
广川殷忠:广川,地名,指今河北省广宗县;殷忠,人名,是董仲舒的弟子。
温吕步舒:温,地名,指今河南省温县;吕步舒,人名,是董仲舒的弟子。
梁相:梁,指梁国,古代诸侯国名;相,官名,指国相,即诸侯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长史:官名,古代官职,掌管文书、档案等事务。
持节使:指持有符节,代表皇帝出使的使者。
淮南狱:淮南狱,指发生在淮南地区的案件。
擅专断:指独断专行,不向中央政府汇报。
春秋之义:指《春秋》这部史书所体现的道德和义理。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命大夫:指被封为大夫的官员。
郎:古代官名,为皇帝近侍。
谒者:古代官名,负责接待宾客。
掌故者:掌故,指掌管国家典章制度的人。
孔氏:指孔子及其后裔。
经书绪乱:经书,指儒家经典;绪乱,指混乱不清。
炎汉:炎汉,指汉朝,因汉朝的强盛而称为炎汉。
著令立官:著令,指颁布法令;立官,指设立官职。
四方鸧腕:四方,指全国各地;鸧腕,指有力量的手腕,这里比喻统治有力。
曲台坏壁:曲台,指古代的一种建筑;坏壁,指残破的墙壁,这里比喻文献的残缺。
书礼之冠:书礼,指书籍和礼制;冠,指首位,这里指最重要的。
传易言诗:传易,指传授《易经》;言诗,指讲解《诗经》。
云蒸雾散:比喻事物迅速消散。
兴化致理:兴化,指振兴教化;致理,指达到理想的政治状态。
鸿猷克赞:鸿猷,指伟大的功业;克赞,指能够赞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儒林列传-评注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
此句开篇点明董仲舒弟子之才,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三人各具特色,代表了董仲舒学派在各地的传播与影响。兰陵、广川、温吕等地名,体现了当时地理分布的广泛性,说明董仲舒的学说已深入人心。
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两人官至高位,且在处理淮南狱案时,坚持春秋大义,不徇私情,体现了董仲舒学派在政治实践中的坚守与担当。‘擅专断’与‘不报’两词,彰显了他们的果断与忠诚,‘天子皆以为是’则表明其行为得到了天子的认可,进一步证明了董仲舒学说的权威性。
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弟子通者’一句,说明董仲舒弟子众多,且分布广泛,从命大夫到郎、谒者、掌故者,各司其职,共同推动了董仲舒学说的传播与发展。‘以百数’一词,强调了弟子数量的庞大,反映了董仲舒学派在当时的繁荣景象。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董仲舒家族在学术上的传承与发展,子孙皆以学至大官,说明董仲舒的学说在家族内部得到了延续,同时也体现了其学说的深远影响。
孔氏之衰,经书绪乱。
‘孔氏之衰’与‘经书绪乱’两句,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面临衰落的局面,经书整理混乱,学术传承受阻。
言诸六学,始自炎汉。
‘言诸六学’一句,指出六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的兴起,始于炎汉时期,即汉代。‘炎汉’一词,体现了汉代对儒家学说的重视与推广。
著令立官,四方鸧腕。
‘著令立官’表明汉代通过立法设立官职,以推行儒家学说。‘四方鸧腕’则形容汉代学术传播的广泛性,各地学者纷纷效仿,共同推动儒家学说的繁荣。
曲台坏壁,书礼之冠。
‘曲台坏壁’与‘书礼之冠’两句,描绘了汉代学术繁荣的景象。曲台坏壁,意味着学术交流频繁,书礼之冠,则表明儒家学说在当时的学术地位。
传易言诗,云蒸雾散。
‘传易言诗’一句,概括了汉代学术的主要内容,即易学与诗经。‘云蒸雾散’则形容学术氛围浓厚,学者们纷纷研究易学与诗经,推动了学术的繁荣。
兴化致理,鸿猷克赞。
‘兴化致理’与‘鸿猷克赞’两句,总结了汉代学术的特点。‘兴化’即弘扬儒家文化,‘致理’即追求真理,‘鸿猷’则指伟大的学术成就。汉代学术在弘扬儒家文化、追求真理、取得伟大成就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