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乐毅列传

作者: 司马迁(约145年-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史圣”。他编写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年代:成书于西汉(约公元前91年)。

内容简要:《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的第一部通史,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内容涉及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司马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描写,展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及人性的复杂。作为史学的经典,《史记》不仅为中国后代的历史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乐毅列传-原文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

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

乐羊死,葬於灵寿,其後子孙因家焉。

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後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

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適魏。

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於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

乐毅於是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礼待之。

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彊,南败楚相唐眛於重丘,西摧三晋於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馀里。

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

诸侯皆欲背秦而服於齐。

湣王自矜,百姓弗堪。

於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

乐毅对曰:

齐,霸国之餘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

於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嚪说秦以伐齐之利。

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

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於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

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於莒。

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

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

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於昌国,号为昌国君。

於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餘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

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於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於燕,曰:

齐城不下者两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

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

於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

赵封乐毅於观津,号曰望诸君。

尊宠乐毅以警动於燕、齐。

齐田单後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於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北至河上,尽复得齐城,而迎襄王於莒,入于临菑。

燕惠王後悔使骑劫代乐毅,以故破军亡将失齐;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惠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

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雠,天下莫不震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

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

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於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

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

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

今足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亲,其功多者赏之,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主之心,故假节於魏,以身得察於燕。

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

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

我有积怨深怒於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

夫齐,霸国之餘业而最胜之遗事也。

练於兵甲,习於战攻。

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

与天下图之,莫若结於赵。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

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使臣於赵。

顾反命,起兵击齐。

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

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

齐器设於宁台,大吕陈於元英,故鼎反乎室,蓟丘之植植於汶篁。

自五伯已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慊於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

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命承教,可幸无罪,是以受命不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於後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彊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餘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脩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後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伍子胥说听於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

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

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故敢献书以闻,唯君王之留意焉。

於是燕王复以乐毅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复通燕,燕、赵以为客卿。

乐毅卒於赵。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

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燕王不听,遂伐赵。

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

乐乘者,乐间之宗也。

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

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

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

後五岁,赵孝成王卒。

襄王使乐乘代廉颇。

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

其後十六年而秦灭赵。

其後二十馀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後世乎?’对曰:‘有乐叔。’

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

华成君,乐毅之孙也。

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於齐,称贤师。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

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昌国忠谠,人臣所无。

连兵五国,济西为墟。

燕王受间,空闻报书。

义士慷慨,明君轼闾。

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乐毅列传-译文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是魏文侯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并取得胜利,魏文侯因此封赏乐羊于灵寿。乐羊去世后,被安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因此在那里定居。中山国后来复国,到了赵武灵王时期又再次被灭,乐氏的后代中出现了乐毅。

乐毅是个有才能的人,喜欢军事,被赵国人推举。当赵武灵王发生沙丘之乱时,乐毅离开了赵国前往魏国。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使齐国大败燕国,燕昭王对齐国怀恨在心,从未忘记报复齐国。燕国地域狭小,偏远,力量不足以制服齐国,于是他降低身份,先礼遇郭隗来吸引人才。乐毅因此作为魏昭王的使者出使燕国,燕王以客人的礼节接待他。乐毅谦虚推让,最终接受了燕昭王的臣服,燕昭王任命他为亚卿,过了一段时间。

当时,齐湣王强大,南边在重丘打败了楚国的唐眛,西边在观津击败了三晋,随后与三晋一起攻打秦国,帮助赵国灭掉中山,攻破宋国,扩大领土超过千里。他与秦昭王争夺帝位,后来又归还了帝位。诸侯们都想背叛秦国而归附齐国。湣王自负,百姓难以忍受。于是燕昭王询问攻打齐国的事宜。乐毅回答说:‘齐国是霸国的遗业,地大人口多,不容易单独攻打。大王如果一定要攻打它,不如与赵国以及楚国、魏国联合。’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另外派人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嚪说服秦国攻打齐国。诸侯都憎恨齐湣王的骄傲和残暴,都争相合纵与燕国一起攻打齐国。乐毅回来报告后,燕昭王调动全部兵力,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的印信交给乐毅。乐毅于是统领赵、楚、韩、魏、燕的军队攻打齐国,在济西打败了齐军。诸侯的军队撤回,而燕军只有乐毅继续追击,一直追到临菑。齐湣王在济西战败,逃亡,保住在莒。乐毅独自留在齐国征伐,齐国各地都坚守城池。乐毅攻入临菑,把齐国的宝物、财物、祭器全部运到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亲自到济上慰劳军队,赏赐士兵,封乐毅于昌国,封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集了齐国的战利品运回燕国,并派乐毅再次带兵平定齐国未降的城池。

乐毅留在齐国征伐五年,攻下七十多个城池,都设置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未降。恰逢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继位成为燕惠王。惠王在太子时期就对乐毅不满,等到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听说了这件事,就在燕国散布反间计,说:‘齐国未降的城池只有两座。之所以没有早点攻下,是因为听说乐毅与燕国新王有矛盾,想要联合军队留在齐国,南面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就是担心其他将领的到来。’于是燕惠王已经对乐毅产生了怀疑,得到齐国的反间计后,就派骑劫代替乐毅,并召回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不会善待骑劫,害怕被杀,于是向西投降了赵国。赵国封乐毅于观津,封号为望诸君。赵国尊重宠爱乐毅,以此来警醒燕国和齐国。

齐国的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下欺诈,在即墨下打败了骑劫,接着转战追击燕军,北至黄河,收复了所有齐国的城池,并在莒地迎接了齐襄王,回到临菑。

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因此军队被打败,将领逃亡,失去了齐国;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担心赵国会利用乐毅趁燕国衰弱而攻打燕国。燕惠王于是派人责备乐毅,并道歉说:‘先王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您为燕国打败齐国,为先王报仇,天下无人不震动,我怎敢忘记您的功绩!先王去世后,我新即位,身边的人误导了我。我派骑劫代替您,是因为您长期在外,所以召回您休息,商议国事。您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我与您有隙,于是离开燕国投奔赵国。您为自己的打算可以,但您又怎能报答先王对您的恩遇呢?’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书信说:

我不才,不能执行您的命令,以满足身边人的心意,担心这样会伤害先王的英明,也会损害您的名誉,所以逃跑到赵国。现在您派人列举我的罪状,我担心侍臣们不了解先王养育和宠幸我的道理,也不清楚我为先王效劳的心意,所以敢写信回答。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因为私情而偏袒亲人,对有功的人给予奖赏,对有才能的人给予职位。因此能够根据才能授予官职的是成功之君,能够根据品行结交朋友的是立名之士。我私下观察先王的行为,看到他有超越时代的君主之心,所以借魏国的节杖,亲自到燕国去观察。先王过分的抬举我,把我安置在宾客之中,提拔我为群臣之上,不与父兄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私下里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自以为执行命令、接受教诲,应该没有罪过,所以接受了命令而没有推辞。

先王曾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着深仇大恨,不考虑自己的弱小,想要攻打齐国。’我说:‘齐国是霸国的遗业,也是最强大的国家留下的遗产。他们训练有素的军队,擅长战争和攻城。大王如果想要攻打它,必须联合天下各国。联合天下各国,不如与赵国结盟。而且淮北、宋地是楚国和魏国所想要的,如果赵国同意并约定四国一起攻打,齐国就可以被打败。’先王认为我说得对,就准备了符节,派我南下去赵国。我回来复命后,就起兵攻打齐国。凭借天意和先王的英灵,河北的土地随着先王一起被收复到济水之上。济水上的军队接受了命令攻打齐国,大败齐人。轻装的精锐部队长驱直入国都。齐王逃跑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奇器物全部被收入燕国。齐国的器物被安置在宁台,大吕钟被陈列在元英,故鼎被送回宫中,蓟丘的树木被种植在汶水边,自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绩能超过先王的。先王认为这满足了心愿,所以分封土地,让我能像小国诸侯一样。我私下里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自以为执行命令、接受教诲,应该没有罪过,所以接受了命令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功业建立后不会废弃,所以会被记载在春秋史书中;有远见的人,名声成就后不会毁坏,所以会被后世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消灭强大的国家,收复八百年的积蓄,到了他去世的那一天,遗教还没有消亡,执政的大臣们修订法令,谨慎对待庶民,这些都可以教给后世。

我听说,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能善始善终,善于开头的人不一定能善终。以前伍子胥在阖闾那里得到信任,吴王带领军队远征到郢;夫差不这样做,赐给伍子胥一个皮囊,让他沉入江中。吴王没有意识到先前的论断可以建立功业,所以沉没了伍子胥而不后悔;伍子胥没有早早地看到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到了江中也没有变化。

免于自身受到的诽谤和侮辱,保全先王的名誉,是我非常担忧的。面临无法预知的罪名,把侥幸作为利益,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断绝关系时不会说出恶言;忠臣离开国家,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我虽然不才,但多次受到君子的教诲。担心侍臣们亲近身边的人,不了解我的行为,所以敢写信向您汇报,希望您能留心。

于是燕王又任命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乐毅也往来于燕国和赵国之间,重新与燕国建立联系,燕国和赵国都任命他为客卿。乐毅在赵国去世。

乐间在燕国居住了三十年以上,燕王喜采纳了他的相国栗腹的建议,想要攻打赵国,于是询问了昌国君乐间。乐间说:‘赵国是一个四面都有战争的国家,那里的百姓都习惯于军事,攻打它是不明智的。’燕王没有听从,于是发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迎战,在鄗地大败栗腹的军队,俘虏了栗腹和乐乘。乐乘是乐间的同宗。于是乐间逃到了赵国,赵国随后包围了燕国。燕国为了与赵国讲和,不得不割让大量土地,赵国才解围离开。

燕王后悔没有采纳乐间的建议,乐间在赵国之后,燕王写信给乐间说:‘在商纣王的时候,箕子没有被重用,他不断进谏而不懈怠,希望纣王能听取;商容没有被提拔,他自己受到侮辱,也是为了希望事情能有所改变。等到百姓的心思无法被纳入正道,囚犯自己走出监狱,然后箕子和商容才隐退。所以纣王背负着桀的暴政之累,箕子和商容并没有失去忠臣圣贤的名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忧虑和责任。现在虽然我愚昧,但不及纣王那样暴虐;燕国的百姓虽然混乱,但也不如商朝百姓那样严重。家里有话说不完,就去告诉邻居。这两件事,我不会让你们去做。”

乐间和乐乘因为燕国没有采纳他们的计策而怨恨,最终留在赵国。赵国封乐乘为武襄君。

第二年,乐乘和廉颇率领赵国军队围攻燕国,燕国用重礼讲和,赵国才解围。五年后,赵孝成王去世。赵襄王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攻打乐乘,乐乘逃跑,廉颇逃到了魏国。十六年后,秦国灭亡了赵国。

二十多年后,汉高祖刘邦经过赵国,问:‘乐毅有后代吗?’回答说:‘有乐叔。’高祖封他为乐卿,封号为华成君。华成君是乐毅的孙子。乐氏家族还有乐瑕公、乐臣公,赵国被秦国灭亡后,他们逃到了齐国的胶西。乐臣公擅长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在齐国很有名,被称为贤师。

太史公说:当初齐国的蒯通和主父偃读乐毅给燕王的回信,没有一次不是放下书哭泣的。乐臣公学习黄帝、老子的学说,他的老师被称为河上丈人,不知道他的出处。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在齐国的胶西和高密传授学问,是曹相国的老师。

昌国君乐间忠诚正直,是臣子中少有的。他联合五国军队,使济西成为废墟。燕王受到乐间的误导,只听到报告的书信。有义气的士人慷慨激昂,明君果断地除掉了乐间。乐间和乐乘继续担任将领,坚持着美好的计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乐毅列传-注解

乐羊:乐羊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因在魏文侯时期伐取中山国而受封于灵寿。

中山: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曾多次被灭又复国。

魏文侯: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是魏国强盛的奠基者。

灵寿:灵寿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个封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他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国力大增。

燕昭王:燕昭王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以广纳贤才和报仇雪恨著称。

子之之乱:子之之乱是战国时期燕国内部的一场政变,导致燕国大败。

齐大败燕:指燕国在子之之乱后,被齐国大败。

郭隗:郭隗是战国时期燕国的贤臣,燕昭王以礼相待,以招揽天下英才。

乐毅:乐毅,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齐湣王:齐湣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以暴政和骄横著称。

沙丘之乱:沙丘之乱是战国时期赵国内部的一场政变。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国家。

合从:合从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即联合对抗强国。

上将军:上将军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高级军事职务,相当于后来的大将军。

相国印:相国印是战国时期相国的象征,相国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临菑:临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南市。

莒:莒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城池,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莒县。

即墨:即墨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城池,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即墨市。

田单:田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以智谋和勇敢著称。

骑劫:骑劫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曾接替乐毅指挥燕军。

襄王:襄王,赵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赵国继续衰落。

昌国君:昌国君,乐间的封号,表示他在燕国中的地位和权力。

望诸君:望诸君是战国时期赵国对乐毅的封号。

五伯:五伯是春秋时期五个霸主的合称,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将,因忠言逆耳而被赐死。

阖闾: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任用伍子胥,使吴国强盛。

夫差: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继阖闾之后,因听信谗言而杀伍子胥。

鸱夷:鸱夷是一种用皮革制成的容器,伍子胥被赐死后,被装入鸱夷中沉入江中。

江:江指长江,伍子胥被沉入长江。

教後世:教後世指为后世树立榜样。

君子: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侍御者:侍御者指君主身边的近臣。

左右:左右指君主身边的亲信。

疏远之行:疏远之行指被君主疏远的行为。

教:教指教导,教育。

客卿:客卿指在外国任官的客籍人士。

乐间:乐间,古代燕国的一位将领,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文中,他是燕王的谋士,对燕国的政治和军事决策有重要影响。

燕王喜:燕王喜,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燕国国力有所衰落。

栗腹:栗腹,燕国的一位将领,因燕王喜的决策而率军攻打赵国。

赵:赵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以军事强大著称。

廉颇:廉颇,赵国的一位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鄗:鄗,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禽:禽,通“擒”,意为捉拿。

宗:宗,家族中的长辈或祖先。

纣: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箕子:箕子,商朝末年的贤臣,因劝谏纣王无效而隐居。

商容:商容,商朝末年的贤臣,因劝谏纣王无效而遭受侮辱。

桀: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意为家庭中的话不能全部说完,就告诉邻居。

赵孝成王:赵孝成王,赵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赵国国力有所衰落。

高帝:高帝,即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乐叔:乐叔,乐毅的后代。

河上丈人:河上丈人,古代道家人物,乐臣公的师傅。

安期生:安期生,古代道家人物,河上丈人的学生。

毛翕公:毛翕公,古代道家人物,安期生的学生。

乐瑕公:乐瑕公,乐毅的后代,乐臣公的师傅。

乐臣公:乐臣公,乐毅的后代,乐瑕公的学生。

盖公:盖公,古代道家人物,乐臣公的学生。

曹相国:曹相国,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

昌国忠谠:昌国忠谠,指乐间忠诚而正直。

济西:济西,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义士:义士,指有正义感的人。

明君:明君,指明智的君主。

轼闾:轼闾,古代官职,掌管宫廷礼仪。

芳规:芳规,美好的规矩或准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乐毅列传-评注

乐间居燕三十馀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计,欲攻赵,而问昌国君乐间。乐间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燕王不听,遂伐赵。

此段描述了乐间在燕国居住多年,燕王喜采纳相国栗腹的建议,欲攻打赵国,并征求乐间的意见。乐间以赵国四战之地,民众习于兵战,认为不宜攻打。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乐间的分析是合理的,他深知赵国的军事优势,但燕王喜未能听取其意见,导致后续的战争失败。

赵使廉颇击之,大破栗腹之军於鄗,禽栗腹、乐乘。乐乘者,乐间之宗也。於是乐间奔赵,赵遂围燕。

这段文字描绘了赵国派遣将领廉颇率军反击,大败燕军,俘虏了栗腹和乐乘。乐乘是乐间的同宗,因此乐间也逃往赵国,赵国随后围攻燕国。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家族的牵连,同时也展示了乐间对燕国的忠诚和对战争的深思熟虑。

燕重割地以与赵和,赵乃解而去。

燕国为了与赵国和解,不得不割让土地。这表明燕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以及为了国家利益而做出的牺牲。赵国解围离开,意味着战争暂时结束,但也预示着未来可能的新冲突。

燕王恨不用乐间,乐间既在赵,乃遗乐间书曰:‘纣之时,箕子不用,犯谏不怠,以冀其听;商容不达,身祇辱焉,以冀其变。及民志不入,狱囚自出,然後二子退隐。故纣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何者?其忧患之尽矣。今寡人虽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虽乱,不若殷民之甚也。室有语,不相尽,以告邻里。二者,寡人不为君取也。’

燕王后悔没有采纳乐间的建议,乐间在赵国后,写信给燕王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对燕王的期望。信中引用了商纣王时期的箕子和商容的故事,以此比喻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对燕王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乐间、乐乘怨燕不听其计,二人卒留赵。赵封乐乘为武襄君。

乐间和乐乘因为燕王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感到怨恨,最终选择留在赵国。赵国为了表彰他们的忠诚,封乐乘为武襄君,这反映了赵国对人才的重视。

其明年,乐乘、廉颇为赵围燕,燕重礼以和,乃解。

在接下来的年份里,乐乘和廉颇率领赵国军队围攻燕国,燕国为了和解,采取了重礼。这表明了外交手段在解决冲突中的重要性。

後五岁,赵孝成王卒。襄王使乐乘代廉颇。

五年后,赵国的孝成王去世,襄王任命乐乘接替廉颇的职位。这一人事变动可能反映了赵国对乐乘的信任和对廉颇的不满。

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

廉颇对乐乘的攻击导致乐乘逃走,而廉颇自己则逃亡到魏国。这一事件揭示了战争中的背叛和逃亡,以及个人命运的起伏。

其後十六年而秦灭赵。

十六年后,秦国灭亡了赵国,这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秦国的崛起和六国之一的赵国的灭亡。

其後二十馀年,高帝过赵,问:‘乐毅有後世乎?’对曰:‘有乐叔。’高帝封之乐卿,号曰华成君。

二十多年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高帝)经过赵国,询问乐毅是否有后代。回答是有乐叔,刘邦于是封乐叔为乐卿,号华成君。这表明了乐毅家族在汉朝时期的延续和受到的尊重。

华成君,乐毅之孙也。而乐氏之族有乐瑕公、乐臣公,赵且为秦所灭,亡之齐高密。

华成君是乐毅的孙子,乐氏家族还有乐瑕公和乐臣公。在赵国被秦国灭亡后,他们逃亡到齐国的胶西和高密。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於齐,称贤师。

乐臣公擅长研究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因此在齐国声名显赫,被誉为贤师。这反映了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影响力。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太史公在这里引用了乐毅给燕王的书信,表示蒯通和主父偃在阅读此信时都感动得流泪,这反映了乐毅的忠诚和书信的感人。

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乐臣公学习黄帝和老子思想,他的老师被称为河上丈人,但关于河上丈人的出身并不清楚。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

这段文字描述了道家思想的传承过程,从河上丈人到盖公,乐氏家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盖公在齐国的胶西和高密地区传授道家思想,并成为曹相国的老师,这表明了道家思想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

昌国君乐间以忠诚和正直著称,这在当时的臣子中是罕见的。他连年征战,导致济西地区成为废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乐间的军事才能。

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

燕王受到乐间的误导,只是听到了虚假的报告。真正的义士会感到愤怒,明君则会采取行动。

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乐间和乐乘继续担任将领,他们的行为符合高尚的规范,不会改变。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史记-七十列传-乐毅列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4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