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原文
(一)肉∶平,味酸。
〔证〕
主服丹石劳热。
患赤白痢多时不瘥者,可煮肉经宿露中,明日空腹和酱食之一顿,即瘥。
〔嘉〕
(二)又,瘦人可和五味煮食,令人长脂肉肥白。
曾服丹石,可时时服之。
丹石恶发热,服之妙。
〔嘉〕
(三)骨∶主上气咳嗽,炙末。
酒和三合服之。
日二,其嗽必瘥。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译文
(一)猪肉:味道平和,味道酸。〔根据经验证明〕
主要用来治疗服用丹药后引起的劳热。对于患有赤白痢疾,长时间不好转的情况,可以将猪肉煮过后,经过一夜露水浸泡,第二天空腹搭配酱料吃一顿,病就会好转。〔推荐用法〕
(二)另外,体型瘦弱的人可以加入五味一起煮食,这样能让人长出脂肪,变得丰满白皙。曾经服用过丹药的人,可以经常食用。丹药容易引发发热,但食用这种猪肉有很好的效果。〔推荐用法〕
(三)骨头:主要用于治疗上气咳嗽,将骨头烤炙后磨成粉末。用酒调和三合粉末服用。一天两次,咳嗽一定会好转。〔根据经验证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注解
肉:指动物的肉,在中国古代医学中,肉不仅指食用之肉,也指药用之肉。根据不同部位和动物的肉,其药用价值也各有不同。
平:在中医理论中,‘平’指的是药物的性质,指药物性质平和,不寒不热,适用于多种体质的人群。
味酸:指食物或药物的味道,酸味在中医中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证:在中医中,‘证’指的是症状或疾病的表征,这里指的是对疾病的描述。
主服丹石劳热:‘主’在这里指的是主要治疗,‘丹石’是指古代炼丹术中的丹药,‘劳热’是指因劳累而引起的发热。
赤白痢:指腹泻,其中赤痢是指腹泻时粪便中带有血液,白痢是指粪便呈白色。
瘥:‘瘥’意为病愈,康复。
嘉:在古文中,‘嘉’有时用来表示推荐或称赞,这里可能表示对某方法的推荐。
瘦人:指体型较瘦的人。
五味:指中医所说的五味,即酸、苦、甘、辛、咸,这里指的是调味品。
长脂肉肥白:指增加脂肪和肌肉,使身体变得丰满。
恶发热:‘恶’在这里表示不喜欢或避免,‘发热’指身体出现发热症状。
炙末:‘炙’是指用火烤,‘末’是指粉末,这里指的是将药烤干后磨成粉末。
酒和三合服之:‘酒和’指的是用酒调和,‘三合’是指三份,这里指的是用三份酒调和药末服用。
日二:指每天服用两次。
其嗽必瘥:‘其’指代前文提到的咳嗽,‘必瘥’意为必然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中-??-评注
(一)肉∶平,味酸。〔证〕
此句出自古代医学文献,对肉的性味进行了描述。‘平’字表明肉的性质平和,适合多数人食用。‘味酸’则描述了肉的味道,酸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有助于治疗腹泻等病症。
〔证〕字表明此句为医学验证,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又,瘦人可和五味煮食,令人长脂肉肥白。曾服丹石,可时时服之。丹石恶发热,服之妙。〔嘉〕
此段文字继续对肉的药用价值进行阐述。‘又’字表示补充说明,指出瘦人可以通过食用调和了五味的肉来增加体重,达到肥白的效果。这里的‘五味’指的是中医理论中的五味,即酸、苦、甘、辛、咸,通过调和五味,可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身体的效果。
‘曾服丹石’指的是曾经服用过丹石类药物,这类药物在古代常用于治疗疾病。‘可时时服之’表示肉可以经常食用,以保持身体健康。‘丹石恶发热’说明丹石类药物容易引起发热,而肉可以缓解这一副作用,‘服之妙’则是对肉药用价值的肯定。
〔嘉〕字表明此段文字为医学推崇之词,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骨∶主上气咳嗽,炙末。酒和三合服之。日二,其嗽必瘥。〔证〕
此段文字主要讲述骨的药用价值。‘主上气咳嗽’说明骨可以治疗咳嗽症状,尤其是上气咳嗽。‘炙末’指的是将骨炙烤后磨成粉末,以便于服用。
‘酒和三合服之’说明服用方法是将骨末与酒混合,每次服用三合(古代计量单位)。‘日二’表示每天服用两次,‘其嗽必瘥’则是对骨治疗咳嗽效果的肯定。
〔证〕字再次表明此段文字为医学验证,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