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修园(约公元4世纪),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的《食疗本草》结合了药物和食材的疗效,为古代中医药学和营养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食疗本草》是一本关于食物和药物疗效的书籍,详细记录了多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作用。书中结合了食材的属性与药物的药效,提出了如何通过食疗来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理论。它为中医药学、营养学及生活保健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槟榔-原文
多食发热,
南人生食。
闽中名橄榄子。
所来北者,煮熟,熏干将来。
〔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槟榔-译文
吃多了食物会导致身体发热,南方人习惯生吃。在闽中地区,这种食物被称为橄榄子。从北方来的人,会将橄榄子煮熟后再熏干带过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槟榔-注解
多食发热:指过量食用某种食物后导致身体发热的现象,可能是因为食物的性质或个人体质不适宜。
南人生食:南人,指中国南方地区的人民。生食,即未经过烹饪直接食用的方式。
闽中:指中国福建省的中部地区。
名橄榄子:名,指被称作,被称为。橄榄子,即橄榄的种子,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其果实可食用,种子也常被用作药材。
所来北者:指从北方来的东西。
煮熟:将食物加热至沸腾,使其熟透。
熏干:用烟熏的方式使食物干燥,是一种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
将来:指将某物带来或送到某个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食疗本草-卷上-槟榔-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证类本草》,是古代中医学著作中的一部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食物与气候、地域关系的认识。
‘多食发热’一句,揭示了食物摄入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多食’意味着过量食用,‘发热’则可能指代身体出现热病症状。这体现了中医‘食不过量’的养生理念。
‘南人生食’说明南方人在饮食上偏好生食,这与南方气候炎热、湿气重有关。生食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同时也有助于消暑降温。
‘闽中名橄榄子’点明了橄榄子的产地和名称,橄榄子是闽中地区的一种特产,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所来北者,煮熟,熏干将来’这句话描述了橄榄子从南方运往北方的过程。由于南北气候差异,橄榄子在北方需要经过煮熟和熏干处理,以适应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和气候条件。
‘证’字在这里可能是指‘证明’或‘证实’,意味着上述描述是基于实际观察和经验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食物与气候、地域关系的认识,也反映了中医学中‘食疗’和‘养生’的理念。通过对食物特性的了解和运用,古人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