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不明确,传统上认为是由清代一些学者、教师共同编写,内容专门为儿童提供声韵的学习方法,是一部启蒙读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声律启蒙》是清代儿童启蒙教育的一本经典教材,主要教授儿童拼音、音韵、诗词等基础知识。书中的内容通过简明易懂的韵文,帮助儿童理解音韵的规律及发音技巧。它不仅是儿童学习语言、诗词、字词的教材,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上卷-二冬-原文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
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
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上卷-二冬-译文
春天对夏天,秋天对冬天,傍晚的鼓声对清晨的钟声。
观赏山景对游玩水景,绿色的竹子对苍翠的松树。
冯妇骑虎,叶公好龙,翩翩起舞的蝴蝶对鸣叫的蟋蟀。
嘴里衔着泥土的成双的紫燕,采集花蜜的几只黄蜂。
春天在园中,黄莺叫声悦耳,秋天在边塞外,雁儿叫声悠扬。
秦岭上云雾横亘,连绵八千里路遥远;巫山上下雨洗刷,险峻的十二座山峰高耸。
明亮对昏暗,清淡对浓郁,最高智慧对适中。
镜匣对衣柜,打谷的木杵对舂米的石臼。
花朵明亮闪烁,草地柔软蓬松,九个月夏天对三个月冬天。
台子高起被称为戏马台,小斋室被称为蟠龙斋。
手撕蟹脚如同毕卓一般,身穿鹤氅如同王恭一般。
五老峰高耸入云,秀丽如玉笔直插云霄;三姑石巨大,声音如金钟在风雨中回响。
仁爱对正义,谦让对恭敬,大禹和舜对伏羲和神农。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莲花。
陈后主对汉中宗,绣有老虎的图案对雕有龙的图案。
柳塘边的风轻轻吹拂,花圃中的月光浓密。
春天最适合早上看蝴蝶,秋风里夜晚听到蟋蟀声。
战士为了邀功,必须借助武器成就勇武;隐士为了满足志趣,需要凭借诗酒来培养闲散。
战士邀功,必须借助武器成就勇武;隐士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上卷-二冬-注解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通常指农历正月至三月,象征着生机和新生。
夏: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通常指农历四月至六月,气候炎热,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
秋: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通常指农历七月至九月,天气转凉,收获季节。
冬: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通常指农历十月至十二月,气候寒冷。
暮鼓:晚上敲击的鼓声,常用于寺庙中报时或作为夜间的警钟。
晨钟:早晨敲击的钟声,常用于寺庙中报时或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
观山:观赏山景,指游览山川。
玩水:游玩水边,指在水边游玩或垂钓等活动。
绿竹:青绿色的竹子,常用来象征高洁和坚韧。
苍松:苍老的松树,常用来象征长寿和坚韧。
冯妇虎:冯妇,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这里指其与猛虎的关系,比喻英勇无畏。
叶公龙:叶公,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这里指其喜好龙,比喻爱好某种事物。
舞蝶:翩翩起舞的蝴蝶,常用来象征美好和自由。
鸣蛩:鸣叫的蟋蟀,常用来象征秋天和寂寞。
衔泥双紫燕:嘴里衔着泥土的两只紫燕,常用来象征筑巢和繁殖。
课蜜几黄蜂:教导蜜蜂采蜜的几只黄蜂,常用来象征勤劳和智慧。
莺:一种鸟类,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
雁:一种鸟类,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到来和迁徙。
秦岭:中国著名的山脉,位于陕西省南部,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巫山:中国著名的山脉,位于重庆市东部,因《巫山云雨》故事而闻名。
明:光明,明亮,常用来象征智慧和真理。
暗:昏暗,不明,常用来象征愚昧和混沌。
淡:颜色、味道等不浓,常用来象征简约和淡泊。
浓:颜色、味道等重,常用来象征丰富和浓郁。
上智:极高的智慧,常用来形容有卓越才能的人。
中庸: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镜奁:古代女子用来梳妆的镜子。
衣笥:存放衣物的竹制箱子。
野杵:农村用来舂米的石制或木制杵。
村舂:农村中舂米的动作。
花灼烁:花朵鲜艳明亮,常用来形容花朵的美丽。
草蒙茸:草丛茂密,常用来形容草地的景象。
九夏:指整个夏天,常用来形容时间的长久。
三冬:指整个冬天,常用来形容时间的漫长。
台高名戏马:高台之上,人们在此戏马,常用来形容奢华和闲适。
斋小号蟠龙:小斋中号为蟠龙,常用来形容简朴和雅致。
手擘蟹螯从毕卓:用手撕开蟹螯,形容享受美食。
身披鹤氅自王恭:身穿鹤氅,形容高洁和超脱。
五老峰:中国著名的山峰,位于江西省,常用来象征高洁和坚韧。
三姑石:中国著名的岩石,位于湖北省,因其形状像三座山峰而得名。
仁: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仁爱、仁心。
义:儒家思想中的概念,指正义、道义。
让:谦让,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恭:恭敬,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禹:大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
舜:虞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羲: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与女娲并称。
农: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与伏羲、黄帝并称。
雪花:雪的结晶,常用来象征纯洁和美好。
云叶:像云朵一样的叶子,常用来象征轻盈和飘逸。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花色艳丽,常用来象征美丽和爱情。
芙蓉:荷花,常用来象征纯洁和高雅。
陈后主:陈后主,南朝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因其荒淫无度而闻名。
汉中宗:汉中宗,指西汉的汉武帝,因其文治武功而闻名。
绣虎:绣有虎纹的衣物,常用来象征勇猛和威武。
雕龙:雕刻有龙的图案,常用来象征尊贵和权威。
柳塘:种有柳树的水塘,常用来象征宁静和优美。
花圃:种植花卉的园地,常用来象征生机和美丽。
干戈:古代的兵器,常用来象征战争和武力。
逸民:隐居避世的人,常用来象征超脱和自由。
诗酒:诗和酒,常用来象征文化和闲适生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声律启蒙-上卷-二冬-评注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此句以季节的对比开篇,春与夏、秋与冬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四季更迭的规律。暮鼓与晨钟则代表了时间的流逝,暮鼓声起,标志着一天即将结束,晨钟声起,则意味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这种对比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循环,也寓意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宝贵。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这里通过观山与玩水的对比,表现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绿竹与苍松的对比,则展现了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和自然之美。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
冯妇虎和叶公龙都是传说中的虚构人物,这里用来比喻那些看似凶猛实则无害的事物。舞蝶与鸣蛩的对比,则表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活习性。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衔泥双紫燕描绘了燕子筑巢的情景,而课蜜几黄蜂则展现了蜜蜂采蜜的辛勤。这两句诗通过动物的活动,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活力。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莺恰恰和雁雍雍都是对鸟类鸣叫的生动描绘,春日园中的莺声与秋天塞外的雁鸣形成了对比,既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这两句诗描绘了秦岭和巫山的壮丽景色,秦岭云横象征着山的高远,巫山雨洗则展现了山的雄伟。同时,迢递八千远路和嵯峨十二危峰也表现了古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
这里通过明暗、淡浓、上智与中庸的对比,表达了哲学上的对立统一关系,暗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镜奁与衣笥都是存放物品的容器,野杵与村舂则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
花灼烁与草蒙茸描绘了花草的形态,九夏对三冬则表现了季节的更替。
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台高名戏马和斋小号蟠龙都是对古代建筑和文化的描绘,展现了古人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
毕卓和王恭都是古代名人,这里通过他们的行为,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五老峰和三姑石都是著名的山峰,这里通过描绘山峰的形态,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和神奇。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
仁、义、让、恭都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禹、舜、羲、农则是古代传说中的圣贤。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雪花与云叶、芍药与芙蓉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中植物和天气的多样性。
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
陈后主和汉中宗都是古代帝王,绣虎与雕龙的对比,则展现了帝王的威严和权力。
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柳塘风淡淡和花圃月浓浓描绘了宁静的夜晚和优美的自然景色。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这两句诗通过春日看蝶和秋风夜闻蛩的对比,表现了不同季节的景象和人们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战士与逸民、干戈与诗酒、勇武与疏慵的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生选择和价值观。战士通过战争展现勇武,而逸民则通过诗酒享受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