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防己-原文
味辛平。
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一名解离(《御览》作石解引云:通凑理,利九窍,《大观本》,六字黑)。
生川谷。
“《吴普》曰:木防己,一名解离,一名解燕,神农辛,黄帝岐伯桐君苦无毒,李氏大寒,如艿,茎蔓延,如艽,白根外黄似桔梗,内黑又如车辐解,二月八月十月,采根。(《御览》)”
“《名医》曰,生汉中,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案《范子计然》云:防已出汉中旬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防己-译文
味道辛辣,性质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温疟、热气引起的各种痫病,可以排除邪气,促进大小便的通畅。另一种名称是解离(《御览》中写作石解引云:能够疏通经络,有利于九窍,《大观本》中,这六个字是黑色的)。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木防己,又名解离,又名解燕,神农认为是辛辣的,黄帝、岐伯、桐君认为是苦的但无毒,李氏认为是大寒的,形状像艿,茎蔓蔓延,像艽,白色的根外皮是黄色的,内部是黑色的,就像车辐条一样分裂,在二月、八月、十月采集根部。(《御览》中记载)
《名医》说,木防己生长在汉中,二月、八月采集根部后阴干。
根据《范子计然》的说法:防己产自汉中的旬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防己-注解
味辛平:味辛,指味道辛辣;平,指药性平和。这里描述的是防己的药性特点,即其味道辛辣,药性平和。
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主,主要治疗;风寒温疟热气,指风寒、温病、疟疾、热病等疾病;诸痫,指各种癫痫病。这里描述的是防己的主要治疗范围。
除邪:除,去除;邪,指疾病的外在表现或病因。这里指的是防己可以去除邪气,即治疗疾病。
利大小便:利,促进;大小便,指人体的排泄物。这里指的是防己可以促进大小便的排泄。
一名解离:一名,又称为;解离,指解除束缚,缓解症状。这里指的是防己又称为解离,强调其缓解症状的作用。
通凑理,利九窍:通凑理,疏通经络;利九窍,指对人体的九个窍(眼、耳、鼻、口、舌、大便、小便、汗孔、生殖器)都有益处。
生川谷:生,生长;川谷,指河流山谷。这里指的是防己生长在河流山谷之间。
木防己:木防己,指一种植物,即防己,其根入药。
解燕:解燕,指解除燕子带来的困扰,这里可能是指防己可以治疗与燕子有关的疾病。
神农辛,黄帝岐伯桐君苦无毒:神农、黄帝、岐伯、桐君,均为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辛、苦,指药性;无毒,指药性无毒。这里描述的是防己的药性特点。
李氏大寒:李氏,指李时珍;大寒,指药性寒凉。这里描述的是李时珍对防己药性的描述。
如艿,茎蔓延,如艽:如艿,像植物艿;茎蔓延,指茎蔓生长蔓延;如艽,像植物艽。这里描述的是防己的形态特征。
白根外黄似桔梗,内黑又如车辐解:白根外黄,指防己的根外表为白色,外皮为黄色;似桔梗,像植物桔梗;内黑,指内部为黑色;又如车辐解,像车轮辐条的结构。这里描述的是防己根的形态特征。
二月八月十月,采根:二月、八月、十月,指三个采集防己根的时间;采根,指采集防己的根部。这里描述的是采集防己的时间。
生汉中:生,生长;汉中,指汉中地区。这里指的是防己生长在汉中地区。
阴干:阴干,指在阴凉通风处晾干。这里描述的是防己的干燥方法。
案《范子计然》云:案,按照;范子计然,指范子计然所著的书籍;云,说。这里指的是按照范子计然书中的说法。
防已出汉中旬阳:防已,指防己;出,出产;汉中旬阳,指汉中地区的阳面。这里描述的是防己在汉中地区阳面的出产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防己-评注
味辛平,首先是对防己药性的描述。‘味辛’意味着防己具有辛味,这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相关联。‘平’则表明其性质平和,不会过于燥烈,适合多种体质的人群使用。
‘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这一段详细说明了防己的主治功能。防己能够治疗由风寒、温疟、热气引起的各种痫病,具有祛邪和利大小便的作用。这里的‘除邪’指的是排除体内的病邪,‘利大小便’则是指有助于改善排泄功能。
‘一名解离’中的‘解离’在《御览》中作‘石解’,这里的‘解’字在中医中常用来表示解除、缓解的意思,‘离’则可能指分离、排除。这里的解释强调了防己的解热、解邪的功效,且《大观本》中的六字黑可能是对药效的强调。
‘生川谷’说明了防己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山谷之间,这种生长环境可能会影响其药性,使其更适合治疗与自然气候相关的疾病。
《吴普》的记载中,防己有多个别名,如‘解离’、‘解燕’,这些别名反映了人们对防己药效的认识和对其形态的描述。‘神农辛,黄帝岐伯桐君苦无毒’是对防己药性的古代医学家的评价,神农、黄帝、岐伯、桐君均为古代医学家,他们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李氏大寒’则表明李氏认为防己性大寒,与辛味相矛盾,反映了不同医家对药性的不同认识。
‘如艿,茎蔓延,如艽,白根外黄似桔梗,内黑又如车辐解’是对防己形态的详细描述,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出防己的植物形态,这对于识别和使用该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二月八月十月,采根’说明了采根的时间,这些时间点可能对应着防己药效最佳的时候,或者是其生长周期的特定阶段。
《名医》的记载中,防己生长在汉中,采根后阴干,这里的‘阴干’是一种传统的干燥方法,有助于保持药效。
‘案《范子计然》云:防已出汉中旬阳’是对防己产地的描述,‘汉中旬阳’可能指的是汉中地区的一个特定区域,这里的地理环境可能对防己的生长和药效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