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贝母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贝母-原文

味辛平。

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

一名空草。

“《名医》曰: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莔字)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莔,贝母也。

“《广雅》云:贝父,药实也。”

“《尔雅》云:莔,贝母。”

“郭璞云: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

“《毛诗》云:言采其虻。”

“《传》云:虻,贝母也。”

“陆玑云:其叶如括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贝母-译文

味道辛辣而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引起的烦热,淋沥的邪气,疝气,瘕瘤,喉咙痹痛,乳汁不通,金疮(刀伤),以及风痉(中风引起的痉挛)。又称为空草。

《名医》记载:又称为药实、苦花、苦菜、商草、勤母,生长在晋地,每年十月采摘根部晒干。

根据《说文》记载:莔,就是贝母。《广雅》说:贝父,就是药实。《尔雅》也说:莔,就是贝母。郭璞解释说:它的根像小贝壳,圆形且白色,叶子像韭菜。《毛诗》中提到:采摘它的虻。《传》中说:虻,就是贝母。陆玑描述说:它的叶子像栝楼但更细小,它的果实长在根部下面,像芋头,颜色正白,四方相连,有分解的痕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贝母-注解

味辛平:指这种草药的味道是辛辣的,性质平和。

伤寒烦热:指由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烦躁等症状。

淋沥邪气:淋沥,指病邪持续不断,邪气,指疾病中的邪气。

疝瘕:疝,指腹中结块,瘕,指腹部肿块。

喉痹:指咽喉部肿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乳难:指产后乳汁分泌不畅。

金创:指刀枪剑伤。

风痉:指因风邪引起的抽搐症状。

空草:指这种草药的别名。

药实:指这种草药的另一种别名。

苦花:指这种草药的花朵味道苦。

苦菜:指这种草药的另一种别名。

商草:指这种草药的另一种别名。

勤母:指这种草药的另一种别名。

晋地:指古代晋国的地方,今山西省一带。

十月采根暴干:指在农历十月采集这种草药的根,然后晒干保存。

莔:指贝母,一种中药材。

贝母:一种中药材,根状鳞茎可供药用,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

贝父:指贝母,古时候的别称。

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描述贝母的形态特征,根像小贝壳,圆形,白色,叶子像韭菜。

言采其虻:出自《毛诗》,虻,指贝母。

虻:指贝母,古时候的别称。

其叶如括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也:描述贝母的叶子和子实的特点,叶子像栝楼但较小,子实像芋头,白色,紧密相连但可以分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贝母-评注

味辛平,这是对莔草药性的描述。在中医药学中,药物的味型是判断其药效的重要依据。莔草味辛,意味着它具有行气、散寒的作用;平则表示其性质平和,不会过于刺激身体。这种药性使得莔草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这一段列举了莔草的主治疾病。伤寒烦热指的是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症状;淋沥邪气则是指湿邪引起的症状,如关节疼痛、肢体沉重等;疝瘕是指腹中结块,可能是由于气血瘀滞所致;喉痹则是指咽喉肿痛,吞咽困难;乳难是指产后乳汁分泌不畅;金创是指刀伤、箭伤等外伤;风痉则是指因风邪引起的痉挛症状。莔草对这些疾病的疗效,体现了其广泛的药用价值。

一名空草。这里的‘一名’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用语,表示莔草的别名。‘空草’这一别名,可能与其生长环境或形态有关,暗示莔草生长在空旷之地,或者其草质较为空疏。

《名医》曰: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莔字)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暴干。这段文字出自《名医别录》,是对莔草的详细描述。‘药实’、‘苦花’、‘苦菜’、‘商草’、‘勤母’都是莔草的别名,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莔草的认识和称呼。莔草生长在晋地,即今天的山西地区,其采摘时间为每年的十月,此时采集的根经过暴晒干燥后,可以入药。

案《说文》云:莔,贝母也。《广雅》云:贝父,药实也。《尔雅》云:莔,贝母。郭璞云: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毛诗》云:言采其虻。《传》云:虻,贝母也。陆玑云:其叶如括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也。这一段文字综合了《说文》、《广雅》、《尔雅》等多部古代文献对莔草的记载。‘莔’与‘贝母’、‘贝父’等名称的对应,揭示了莔草的植物学身份。郭璞的描述则详细描绘了莔草的形态特征,如根形如小贝,叶似韭菜,子如芋子等。陆玑的记载则进一步丰富了莔草的植物学特征,如叶形、子形等。这些文献记载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莔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详细介绍了莔草的药性、主治、别名等,还引用了多部古代文献,对莔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这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药物的重视和对植物学知识的积累,也为后世研究莔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贝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0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