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蜀羊泉-原文
味苦微寒。
主头秃恶创,热气,疥搔,痂癣虫,疗龋齿。
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羊泉,一名饴,生蜀郡。”
案《广雅》云:桼姑,艾但鹿何,泽也。
“《唐本》注云:此草,一名漆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蜀羊泉-译文
味道苦涩,微带寒冷。
主要用于治疗头部秃疮、恶疮、热病、疥疮和瘙痒、痂癣、寄生虫病,以及治疗蛀牙。
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说:这种草药又名羊泉,又名饴,生长在蜀郡。
根据《广雅》记载:桼姑,艾但鹿何,泽也。《唐本》注释说:这种草,又名漆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蜀羊泉-注解
味苦微寒: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味苦表示药物可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微寒表示药物性质偏凉,适合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等功效。
主头秃恶创:主,主治;头秃,指头发脱落;恶创,指严重的伤口。这句话指的是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头部脱发和严重的伤口。
热气:指身体内的热性症状,如发热、口渴等。
疥搔:疥,指疥疮,一种皮肤传染性疾病;搔,指抓痒。疥搔合起来指的是疥疮引起的瘙痒。
痂癣虫:痂,指皮肤上形成的硬壳;癣,指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虫,指寄生虫。痂癣虫合起来指的是皮肤上的硬壳、癣和寄生虫感染。
疗龋齿:疗,治疗;龋齿,指牙齿腐烂。这句话指的是这种药物可以用来治疗牙齿腐烂。
生川谷:生,生长;川谷,指河流的流域或山谷。这句话指的是这种药物生长在山谷或河流流域。
羊泉:古代对某些植物的别称,此处可能指代某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
饴:指一种甜味食品,也可能是古代对某些植物的别称。
蜀郡:古代行政区划,指今天的四川省一带。
桼姑:古代对某些植物的别称,具体指代不明。
艾但鹿何:古代对某些植物的别称,具体指代不明。
泽也:泽,指水泽、湿地,此处可能指代生长在湿地中的植物。
漆姑:古代对某些植物的别称,此处可能指代与“桼姑”、“艾但鹿何”相同的植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蜀羊泉-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名医别录》,描述了一种草药的药性和用途。首先,‘味苦微寒’是对该草药味道和性质的描述,‘苦’字暗示了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微寒’则表明其性质较为温和,适合用于治疗多种热性病症。
‘主头秃恶创,热气,疥搔,痂癣虫,疗龋齿’这一句详细列举了该草药的主治疾病。‘头秃恶创’指的是头部脱发和恶疮,‘热气’可能指的是因热邪引起的各种症状,‘疥搔’指的是疥疮和瘙痒,‘痂癣虫’则是指皮肤上的癣和寄生虫,‘疗龋齿’则是指治疗龋齿。这表明该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生川谷’说明这种草药生长在山谷之间,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草药生长环境的重视,也暗示了其可能具有特殊的生长条件。
《名医》中的记载提供了该草药的别名,‘羊泉’和‘饴’可能是因为其生长环境或外观特征而得名。‘生蜀郡’则说明了这种草药主要生长在蜀地,即今天的四川地区。
《广雅》中的记载‘桼姑,艾但鹿何,泽也’是对该草药的进一步描述,‘桼姑’可能是另一种称呼,‘艾但鹿何’则可能是对草药形态的描述,‘泽也’则可能暗示了其具有润泽、滋养的作用。
《唐本》的注释则提供了该草药的另一个别名‘漆姑’,这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该草药可能有不同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