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紫菀-原文
味苦温。
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藏。生山谷。
<吴普>曰:紫菀,一名青苑。(《御览》)
<名医>曰:一名紫茜,一名青苑,生房陵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
案《说文》云:菀,茈菀,出汉中,房陵。
陶宏景云:白者名白菀。
<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紫菀-译文
味道苦,性质温热。
主要治疗咳嗽、气逆、上气,胸中有寒热交结的气滞,能驱除蛊毒、痿蹶(一种疾病,表现为肢体无力),还能安定五脏。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紫菀,又名青苑。(《御览》)
《名医》说:又名紫茜,又名青苑,生长在房陵和真定邯郸地区,二月至三月采集根部,然后在阴凉处晾干。
根据《说文》记载:菀,茈菀,产自汉中和房陵。
陶宏景说:白色的叫做白菀。
《唐本》注释说:白菀,就是女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紫菀-注解
味苦温:指紫菀的口感和性质,味苦表示其味道较为苦涩,温表示其性质温和。
咳逆上气:咳逆指的是咳嗽并伴有呼吸急促,上气可能指的是呼吸困难或上呼吸道症状。
胸中寒热结气:胸中寒热结气指的是胸部有寒热交错的症状,结气可能指的是气滞或气血不畅。
去蛊毒痿蹶:去蛊毒指的是能够驱除体内的蛊毒,痿蹶可能指的是能够治疗瘫痪或无力。
安五藏:安五藏指的是能够使五脏(心、肝、脾、肺、肾)得到安宁,即调和五脏的功能。
生山谷:生山谷表示紫菀这种植物生长在山谷之间。
紫菀:紫菀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祛痰的功效。
青苑:青苑是紫菀的别名,也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紫茜:紫茜是紫菀的另一种别名,与紫菀的药用功效相同。
房陵:房陵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西北部。
真定邯郸:真定和邯郸都是古代地名,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和邯郸市。
阴干:阴干是一种干燥方法,指的是在阴凉通风处晾干药材。
案《说文》云:案《说文》云表示根据《说文解字》这部字书的内容。
陶宏景: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
白菀:白菀是紫菀的一种,颜色为白色。
女菀:女菀是白菀的别称,有时也被认为是白菀的一种,具有与白菀相似的药用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紫菀-评注
味苦温,首先从味道和性质上对紫菀进行了描述。苦味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常常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相关联,而温性则意味着其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这种性质使得紫菀在治疗寒热结气、咳逆上气等症时能够发挥其特有的疗效。
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安五藏。这一段详细介绍了紫菀的主治功效。咳逆上气指的是咳嗽气喘,胸中寒热结气则是指胸部有寒热不定的感觉,蛊毒痿蹶可能指的是体内有寄生虫或邪气,而安五藏则是指紫菀能够调和五脏,增强身体的整体健康。这些描述体现了紫菀在中医理论中的多重作用。
生山谷,这句话说明紫菀的生长环境,山谷通常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紫菀的生长,也为其药效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吴普》曰:紫菀,一名青苑。(《御览》)《吴普》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记载说明了紫菀的别名青苑,并引用了《御览》这一典籍,增加了紫菀这一药物的权威性。
《名医》曰:一名紫茜,一名青苑,生房陵及真定邯郸,二月三月,采根,阴干。这里进一步介绍了紫菀的别名和产地,房陵和真定邯郸是古代的地名,表明紫菀的分布范围。同时,二月三月的采根和阴干的方法也反映了古代对药材采集和保存的讲究。
案《说文》云:菀,茈菀,出汉中,房陵。陶宏景云:白者名白菀。《唐本》注云:白菀,即女菀也。这一段文字引用了《说文解字》和陶宏景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紫菀的资料。《说文》中提到的茈菀和汉中、房陵的产地,以及陶宏景对白菀的命名,都为紫菀的药性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