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知母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知母-原文

味苦寒。

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一名蚳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母。生川谷。

<吴普>曰:知母,神农桐君无毒,补不足益气。(《御览》引云:一名提母)

<名医>曰: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蓬,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薅,生河内,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芪,芪母也。荨,苋藩也,或从爻作薅。《广雅》云:芪母儿踵,东根也。《尔雅》云:薅,莐藩。郭璞云:生山上,叶如韭,一曰蝭母。《范子计然》云:蝭母,出三辅,黄白者善。玉篇作(上艹下是)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知母-译文

味道苦而寒凉。

主要用来治疗消渴病、热病、驱除邪气、治疗肢体浮肿、利水消肿、补充不足、增强体力。

它有多个别名,包括蚳母、连母、野蓼、地参、水参、水浚、货母、蝭母。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知母,神农和桐君都认为它无毒,可以补充不足和增强体力。(《御览》引用说:还有一个别名是提母)

《名医》说:还有一个别名是女雷、女理、儿草、鹿列、韭蓬、儿踵草、东根、水须、沈燔、薅,生长在河内,二月和八月采集根部晒干。

根据《说文》记载:芪,就是芪母。荨,是苋藩,有的从爻作薅。《广雅》说:芪母是儿踵,东根。《尔雅》说:薅,是莐藩。郭璞解释说:生长在山上,叶子像韭菜,又说是蝭母。

《范子计然》说:蝭母,出产于三辅地区,黄色和白色的最好。玉篇写作(上艹下是)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知母-注解

消渴:指因体内津液不足或燥热内盛而引起的口渴症状。

热中:中医术语,指体内有热,表现为发热、心烦、口渴等症状。

除邪气:中医术语,指排除体内的病邪,恢复身体健康。

肢体浮肿:指身体某些部位出现肿胀现象,常见于水肿等疾病。

下水:中医术语,指治疗水肿、淋病等与水液代谢有关的疾病。

补不足:中医术语,指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或能量,以恢复或增强体质。

益气:中医术语,指增强人体的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蚳母:古代对知母的别称,知母是一种中药材。

连母: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野蓼:一种草本植物,有时被用作草药。

地参:古代对知母的别称,意指生长在土地中的药材。

水参:古代对知母的别称,意指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的药材。

水浚:古代对知母的别称,意指水中的药材。

货母: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蝭母:古代对知母的别称,蝭母在古代文献中有时指知母。

生川谷:指知母生长在山谷之间。

吴普:古代医学家,对草药有深入研究。

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始祖。

桐君:古代医学家,对草药有深入研究。

无毒:指这种草药没有毒性。

补不足益气:指这种草药可以补充身体的不足,增强体力。

提母: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女雷: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女理: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儿草: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鹿列: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韭蓬: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儿踵草: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东根:古代对知母的别称,意指东方的根。

水须:古代对知母的别称,意指水中的须根。

沈燔: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薅:古代对知母的别称,与“荨”同源。

生河内:指知母生长在河内地区。

二月八月:指知母的采集时间,二月和八月是采集知母的适宜时期。

采根暴干:指采集知母的根部,晒干保存。

芪: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荨: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爻:古代的一种符号,有时与“荨”联系在一起。

广雅:古代的一部综合性词典。

莐藩:古代对知母的别称。

郭璞:古代文学家、训诂学家,对草药有深入研究。

范子计然:古代医学家,对草药有深入研究。

三辅:古代指关中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中部地区。

黄白者善:指黄色的知母和白色的知母质量较好。

玉篇:古代的一部综合性词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知母-评注

味苦寒,这是对知母药性的总体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味苦寒的药物多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降热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因热邪所致的各种病症。

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这些是知母的主要治疗作用。消渴指的是糖尿病,热中指的是体内有热,邪气指的是体内的病邪,肢体浮肿和下水则是指水肿,补不足和益气则是增强体质,补充元气。

一名蚳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蝭母。这些是知母的别名,反映了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称呼差异。

生川谷,说明了知母的生长环境,川谷即山谷,表明知母多生长在山谷之中,这种环境可能对其药性有所影响。

《吴普》曰:知母,神农桐君无毒,补不足益气。(《御览》引云:一名提母)这里引用了《吴普本草》和《御览》中对知母的记载,强调了知母无毒、补益的作用,并提供了其别名提母。

《名医》曰: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儿草,一名鹿列,一名韭蓬,一名儿踵草,一名东根,一名水须,一名沈燔,一名薅,生河内,二月八月,采根暴干。这是《名医别录》中对知母的描述,提供了更多的别名、生长时间和采集方法。

案《说文》云:芪,芪母也。荨,苋藩也,或从爻作薅。《广雅》云:芪母儿踵,东根也。《尔雅》云:薅,莐藩。郭璞云:生山上,叶如韭,一曰蝭母。《范子计然》云:蝭母,出三辅,黄白者善。玉篇作(上艹下是)母。这些引用了《说文解字》、《广雅》、《尔雅》等古代文献,对知母的名称、形态、产地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知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9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