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白薇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白薇-原文

味苦平。

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生川谷。

《名医》曰:

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

生平原,三月三日,采根阴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白薇-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突然中风,身体发热,四肢肿胀,精神恍惚,不省人事,疯狂迷茫,邪气侵袭,忽冷忽热,酸软疼痛,温疟病发作有规律。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记载:这种草药又称白幕、薇草、春草、骨美,生长在平原上,在农历三月三日采集根部,阴干保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白薇-注解

味苦平:味指草药的味道,苦表示味道苦涩,平则指药性平和,不寒不热,适合多种体质的人使用。

主暴中风:主指主治,暴中风即突然中风,指中风病突然发作。

身热肢满:身热指身体发热,肢满则指四肢肿胀。

忽忽不知人:忽忽指精神恍惚,不知人即失去意识或无法正常与人交流。

狂惑:狂指疯狂,惑指迷惑,此处指患者出现精神错乱的症状。

邪气:邪气指疾病产生的原因之一,即邪气入侵人体所致。

寒热酸痋:寒热指身体交替出现冷热症状,酸痋则指肌肉酸痛。

温疟:温疟是一种疟疾,症状表现为寒热交替。

洗洗发作有时:洗洗指身体出现冷热交替的颤抖症状,发作有时则指这种症状不是持续不断的,而是间歇性发作。

生川谷:生指生长,川谷指山谷,此处指这种草药生长在山谷中。

白幕:白幕是草药的别名,可能是因为其叶子的颜色或形状像白色的幕布。

薇草:薇草是草药的别名,可能是因为其形态像薇草。

春草:春草是草药的别名,可能是因为其生长季节在春季。

骨美:骨美是草药的别名,可能是因为其被认为有益于骨骼健康。

生平原:生平原指这种草药生长在平原地区。

三月三日:三月三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也是草药采集的时节之一。

采根阴干:采根指采集草药的根部,阴干指在阴凉处晾干,以保存草药的有效成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白薇-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名医别录》,属于中医典籍中的药物描述。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味苦平。’这是对药物味道和属性的描述。‘味苦’意味着该药物的味道苦涩,‘平’则表明其性质平和,既不寒也不热,适合大多数体质的人使用。

‘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痋,温疟、洗洗发作有时。’这里列举了该药物的主治症状。‘暴中风’指的是突然中风,‘身热肢满’描述了身体发热、四肢肿胀的症状,‘忽忽不知人’则是指患者意识模糊,无法辨识周围环境。‘狂惑’和‘邪气’可能指的是精神错乱或邪气入侵引起的症状。‘寒热酸痋’和‘温疟’则分别指寒热交替发作和疟疾。‘洗洗发作有时’可能是指某些症状的发作并不规律,有时会出现。

‘生川谷。’这句话说明了该药物的产地,‘生’字表明该药物是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川谷’则指川地和山谷,暗示了其生长环境。

‘《名医》曰:一名白幕,一名薇草,一名春草,一名骨美,生平原,三月三日,采根阴干。’这里引用了《名医别录》中的内容,对药物的别名、生长地点、采集时间和处理方法进行了说明。‘一名白幕’等是药物的别名,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称呼习惯。‘生平原’说明该药物生长在平原地区,‘三月三日’则是采集的时间,‘采根阴干’则是对采集后药物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有助于保存药物的有效成分。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练的语言,详细描述了一种药物的味道、属性、主治症状、产地以及采集和处理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药物研究的细致和系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草部-白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9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