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雄黄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雄黄-原文

味苦平寒。

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

炼食之,轻食神仙。

一名黄食石。

生山谷。

“《吴普》曰:雄黄,神农苦,山阴有丹雄黄,生山之阳,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

“《名医》曰:生武都敦煌山之阳,采无时。”

案《西山经》云:高山其下多雄黄。

郭璞云:晋太兴三年,高平郡界有山崩,其中出数千斤雄黄。

“《抱朴子·仙药》云:雄黄当得武都山所出者,纯而无杂,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乃可用耳,其但纯黄似雄黄,色无赤光者,不任以作仙药,可以合理病药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雄黄-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且寒冷。

主要用于治疗寒热病,鼠瘘(一种皮肤疾病),恶创(严重的伤口),疽(一种皮肤溃疡),痔(痔疮),死肌(坏死的肌肉),可以杀死精虫,驱逐恶鬼,邪气,百虫的毒害,胜过五种兵器。炼制成食物吃,可以轻身成仙。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黄食石。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雄黄的味道是苦的,神农氏认为它是苦的,山阴地区有丹雄黄,生长在山的南面,所以叫雄黄,这是因为它是丹砂中的雄性,所以命名为雄黄。

《名医》说:生长在武都敦煌山的南面,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

根据《西山经》记载:高山下面有很多雄黄。

郭璞说:晋太兴三年,高平郡界发生山崩,其中发现了数千斤的雄黄。

《抱朴子·仙药》说:雄黄应当是武都山出产的,纯而不杂,颜色像鸡冠一样红,光泽明亮才可以用。那些只是纯黄色但颜色没有红光,不能用来制作仙药,只能用来制作治疗疾病的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雄黄-注解

味苦平寒:味苦,指味道苦涩;平寒,指性质平和、性寒。在中医药学中,这种描述通常用来指代药物的味道和性质。

主寒热:主,指主要治疗;寒热,指寒性和热性的疾病。这里指雄黄可以治疗寒性和热性的疾病。

鼠瘘恶创:鼠瘘,指老鼠咬伤后形成的疮口;恶创,指严重的创伤。这里指雄黄可以治疗老鼠咬伤和严重的创伤。

疽痔死肌:疽,指皮肤上的恶疮;痔,指痔疮;死肌,指坏死或病变的肌肉。这里指雄黄可以治疗疽、痔和死肌。

杀精物:杀精物,指可以杀死寄生虫等有害生物的物质。

恶鬼:恶鬼,指邪恶的鬼魂,这里可能指用雄黄可以驱除邪恶的鬼魂。

邪气:邪气,指疾病或不良的精神状态,这里指雄黄可以驱除邪气。

百虫毒:百虫毒,指各种昆虫的毒液,这里指雄黄可以解毒。

胜五兵:胜,指克服、战胜;五兵,指古代的五种兵器,这里可能指雄黄具有强大的防护作用。

炼食之,轻食神仙:炼食,指经过炼制后食用的药物;轻食,指食用后感觉身体轻盈;神仙,指长生不老的人。这里指食用经过炼制的雄黄可以让人感觉像神仙一样轻盈。

一名黄食石:一名,指别称;黄食石,指雄黄的别称。

生山谷:生,指生长;山谷,指山谷之中。这里指雄黄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吴普,古代医学家,这里指《吴普本草》。

神农: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这里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山阴:山阴,指山的北面,这里指山阴地区。

丹雄黄:丹雄黄,指经过炼制的雄黄。

山之阳:山之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山的南面生长的雄黄。

丹之雄:丹之雄,指丹药中的雄性成分,这里指雄黄。

《名医》:《名医》,指古代医学著作,这里指《名医别录》。

武都敦煌山:武都敦煌山,指古代的武都和敦煌地区的山。

采无时:采无时,指可以随时采集。

案《西山经》:案,指根据;西山经,指《山海经》中的西山部分。

郭璞:郭璞,晋代文学家、学者,这里指郭璞对《山海经》的注释。

晋太兴三年:晋太兴三年,指晋朝太兴三年的具体时间。

高平郡界:高平郡界,指高平郡的边界。

山崩:山崩,指山体突然崩塌。

数千斤雄黄:数千斤雄黄,指大量雄黄。

《抱朴子·仙药》:《抱朴子·仙药》,指《抱朴子》中的关于仙药的篇章。

武都山:武都山,指古代的武都地区的山。

纯而无杂:纯而无杂,指纯净无杂质。

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乃可用耳: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乃可用耳,指雄黄的颜色像鸡冠一样鲜红,光泽明亮才适合使用。

不任以作仙药,可以合理病药耳:不任以作仙药,可以合理病药耳,指不适合作为仙药,但可以合理用于治疗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雄黄-评注

味苦平寒,这句话直接描述了雄黄的口感和性质。在中医理论中,苦味通常与清热解毒、燥湿的作用相关联,而平寒则表明其性质偏凉,适合用于清热解毒的治疗。这种性质使得雄黄在古代医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热病和皮肤疾病。

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这一段列举了雄黄的主治范围,包括治疗寒热病、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以及胜过五种兵器。这表明雄黄在古代被认为具有强大的药效,能够驱邪解毒,治疗多种疾病。

炼食之,轻食神仙。一名黄食石。生山谷。这里的‘炼食之’指的是通过炼制的方法来食用雄黄,以达到轻身成仙的效果。‘黄食石’是雄黄的别称,而‘生山谷’则说明了雄黄的产地,强调了其自然生长的特性。

《吴普》曰:雄黄,神农苦,山阴有丹雄黄,生山之阳,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黄也。吴普在这里引用了神农的记载,说明了雄黄的味道和名称的由来。‘山阴’和‘山之阳’表明了雄黄的产地,而‘丹’则暗示了雄黄在古代医药中的重要地位。

《名医》曰:生武都敦煌山之阳,采无时。这里引用了《名医》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雄黄的产地,指出它生长在武都敦煌山的向阳面,并且采摘没有特定的时间限制,体现了古代医家对雄黄采集的重视。

案《西山经》云:高山其下多雄黄。郭璞云:晋太兴三年,高平郡界有山崩,其中出数千斤雄黄。这两句话引用了《西山经》和郭璞的记载,说明了雄黄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其产量。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雄黄的知识,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抱朴子·仙药》云:雄黄当得武都山所出者,纯而无杂,其赤如鸡冠,光明晔晔乃可用耳,其但纯黄似雄黄,色无赤光者,不任以作仙药,可以合理病药耳。这里引用了《抱朴子·仙药》中的内容,强调了雄黄的品质和用途。它指出,只有来自武都山的纯雄黄,颜色赤如鸡冠,光芒明亮,才能用于炼制仙药,而颜色单一、无赤光的雄黄则只能用于治疗疾病。这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材品质的严格要求和区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雄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9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