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理石-原文
味辛寒。
主身热,利胃解烦,益精明目,破积聚,去三虫。
一名立制石。
生山谷。
“《名医》曰:”
一名饥石,如石膏,顺理而细,生汉中,及卢山,采无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理石-译文
味道辛辣且寒冷。
主要功效是清热,对治疗身体发热有效,有助于消化和解除烦恼,有益于精力和视力,能破除积聚的病块,驱逐体内的三种寄生虫。这种药也被称为立制石。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记载:这种药也被称为饥石,形状像石膏,质地顺滑细腻,产于汉中和庐山,采集的时间不受限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理石-注解
味辛寒:味辛寒是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辛,指味道辛辣;寒,指性质寒凉。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判断其功效的重要依据。
主身热:主身热是指药物的主要功效是治疗身体发热的症状。
利胃解烦:利胃解烦意味着药物能够帮助消化,缓解胃部不适和烦躁情绪。
益精明目:益精明目说明药物有助于滋养精气,改善视力。
破积聚:破积聚指的是药物能够消散体内积聚的病理性物质,如肿块、痰核等。
去三虫:去三虫是指药物能够驱除体内的寄生虫。
一名立制石:一名立制石是药物的别称,立制石可能是指药物能够立竿见影地起到治疗作用。
生山谷:生山谷说明这种药物通常生长在山谷等地形环境中。
《名医》:《名医》可能是指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这里引用可能是为了说明该药物的记载来源。
一名饥石:一名饥石也是药物的别称,饥石可能是指这种药物在古代有治疗饥饿的药用价值。
如石膏:如石膏表示这种药物的形状和质地与石膏相似。
顺理而细:顺理而细形容药物的质地细腻,易于处理。
生汉中,及卢山:生汉中,及卢山说明这种药物主要生长在汉中和卢山地区。
采无时:采无时意味着这种药物可以随时采集,不受季节限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理石-评注
味辛寒:此句描述了该药材的药性,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寒性则能清热、解毒。这种药性特点决定了它主要用于治疗身热、烦闷等症状。
主身热,利胃解烦:身热是指身体发热,可能是由于外感风寒或内热所致。利胃解烦则是指该药材能够帮助胃部消化,缓解因胃部不适引起的烦闷感。
益精明目:益精指的是该药材能够滋养身体,增强体力,明目则是指它对视力有益,有助于改善视力。
破积聚,去三虫:破积聚是指该药材能够消除体内积聚的病邪,如痰湿、瘀血等。去三虫则是指它能够驱除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绦虫等。
一名立制石:这里的‘一名’意为别名,立制石是这种药材的一个别称,表明了它在古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山谷:生山谷说明这种药材生长在山谷之中,暗示了它可能具有一定的野生属性,也可能与生长环境有关,具有特定的药效。
《名医》曰:引用了古代医学著作《名医别录》中的记载,增加了该药材可信度和权威性。
一名饥石,如石膏,顺理而细:饥石是立制石的另一个别名,如石膏则是对其外观的描述,说明其质地细腻,与石膏相似。
生汉中,及卢山,采无时:生汉中、卢山说明这种药材主要产于汉中和卢山地区,采无时则表示该药材可以随时采摘,不受季节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