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孔公蘖-原文
味辛温。
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创,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御览》引云,一名通石,《大观本》,作黑字)。
生山谷。
<吴普>曰:孔公孽,神农辛,岐伯咸,扁鹊酸无毒,色青黄。
<名医>曰:一名通石,殷孽根也,青黄色生梁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孔公蘖-译文
味道辛辣而温和。
主要治疗食物不消化,邪气凝结,恶疮,疽病,瘘管,痔疮,有利于九窍(指身体的九个重要通道),可以促进乳汁分泌(《御览》中引用说,这种草药又称为通石,《大观本》中用黑色字体标注)。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孔公认为这种草药辛味,神农认为是辛辣的,岐伯认为是咸味的,扁鹊认为是酸味且无毒的,颜色是青黄色。
《名医》说:这种草药又称为通石,是殷孽的根,呈青黄色,生长在梁山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孔公蘖-注解
味辛温:指味道辛辣,性质温和。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决定其功效的重要依据,辛味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性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伤食不化:指因饮食不当导致的消化不良。
邪结气:指因邪气凝结而导致的气滞。
恶创:指恶性的创伤,即严重的伤口。
疽瘘痔:疽指一种皮肤和软组织的严重感染,瘘指慢性感染导致的管道,痔指痔疮。
利九窍:九窍指人体的九个通道,包括耳、鼻、眼、口、肛门、尿道等,利九窍即指药物有通利九窍的作用。
下乳汁:指促进乳汁分泌。
《御览》:《御览》是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类书,由唐代学者李昉等人编纂。
通石:通石可能是指一种药材,具有通利作用。
《大观本》:《大观本》可能是指某种版本的书籍,具体指代不明。
黑字:指书中用黑色字体标注的内容,可能是重要或特殊的说明。
生山谷:指这种药材生长在山谷中。
孔公孽:孔公孽可能是指某位古代医学家或其著作。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神,也常被尊称为农业的始祖。
岐伯:岐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医官。
扁鹊: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以医术高超著称。
酸无毒:指药物的味为酸,且无毒。
色青黄:指药材的颜色为青黄色。
一名通石:指这种药材的另一个名称为通石。
殷孽根也:殷孽可能是指某种植物,根可以入药。
青黄色生梁山:指这种药材呈青黄色,生长在梁山地区。梁山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山脉或地区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孔公蘖-评注
味辛温:此句描述了药材的口感和性质。在中医理论中,味辛表示药材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则表示其性质温和,有助于驱寒、温中。辛温之品常用于治疗寒邪侵袭、气血不畅等症。
主伤食不化,邪结气,恶创,疽瘘痔,利九窍,下乳汁:此句列举了该药材的主要功效。伤食不化指食物积滞,邪结气指气机不畅,恶创指疮疡,疽瘘痔指皮肤溃疡、瘘管和痔疮,利九窍指对耳、目、鼻、口、舌、喉、前阴、后阴等九窍有好处,下乳汁则是指有催乳的作用。这些功效反映了该药材在中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御览》引云,一名通石,《大观本》,作黑字:此处提到了该药材的别名和文献记载。‘通石’一名表明该药材具有通窍、通乳的功效,‘黑字’则可能指该药材在《大观本》中的记载以黑字标注,表明其重要性。
生山谷:此句说明了该药材的生长环境。‘生山谷’表明该药材多生长在山谷之间,暗示其可能具有适应性强、生长条件较为苛刻的特点。
《吴普》曰:孔公孽,神农辛,岐伯咸,扁鹊酸无毒,色青黄:此句引用了《吴普本草》中的记载,对药材的属性进行了描述。‘孔公孽’、‘神农辛’、‘岐伯咸’、‘扁鹊酸’分别指出了该药材的来源和性质,‘无毒’表明该药材安全性高,‘色青黄’则描述了其外观特征。
《名医》曰:一名通石,殷孽根也,青黄色生梁山:此句引用了《名医别录》中的记载,进一步解释了该药材的别名、来源和生长环境。‘一名通石’与前面提到的别名相呼应,‘殷孽根也’说明了该药材的来源,‘青黄色生梁山’则再次强调了其生长环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