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雚菌-原文
味咸平。
主心痛,温中,去长患,白疭,蛲虫,蛇螫毒,症瘕,诸虫。
一名雚芦。
生池泽。
“《名医》曰:生东海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阴干。”
案《尔雅》云:滇灌苬芝,文选注,引作菌。
声类云:滇灌苬芝也,疑即此灌菌,或一名滇,一名芝,未敢定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雚菌-译文
味道咸而平和。
主要功效是缓解心痛,温暖脾胃,去除长期疾病,治疗白疥,蛲虫,蛇咬的毒伤,症瘕(一种腹部肿块),以及其他虫病。
这种植物名叫雚芦,生长在池塘和湖泊中。
《名医》一书中提到:这种植物生长在东海和渤海地区,章武(地名)在八月采摘,然后在阴凉处晾干。
根据《尔雅》的记载:滇灌苬芝,文选注中引用时写作菌。声类书中说:滇灌苬芝,怀疑就是这种灌菌,或者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滇,另一个名字叫芝,但是不敢确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雚菌-注解
味咸平:指这种植物的味觉特点,咸平即味道咸而平和,说明这种植物的味道既不是过于咸,也不是过于平淡。
主心痛:主要治疗心痛的疾病,心痛在此指心脏的疼痛。
温中:具有温中补虚的作用,即能够温暖中焦(中医术语,指脾胃所在的位置),增强脾胃的功能。
去长患:能够去除长期积累的疾病或病根。
白疭:指皮肤上的白色斑点或小疹。
蛲虫: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蛇螫毒:指被蛇咬伤后产生的毒素。
症瘕:中医术语,指腹中结块的病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或囊肿。
诸虫:指各种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等。
一名雚芦:这种植物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雚芦。
生池泽:这种植物生长在池塘或沼泽地。
《名医》:《名医别录》的简称,是一部古代中医药学著作。
生东海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阴干:这种植物生长在东海和渤海地区,在章武(地名)采集,八月份采集后阴干保存。
案《尔雅》:根据《尔雅》这部古书的内容。
滇灌苬芝:滇,指滇池地区;灌,指灌丛;苬芝,指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是指滇池地区的灌丛中的苬芝。
文选注,引作菌:《文选》是一部古代文学选集,注解中引用了菌这个字。
声类云:《声类》是一部古代的声韵学著作。
疑即此灌菌:怀疑这里的灌菌就是指前面提到的灌苬芝。
或一名滇,一名芝,未敢定之:或者这种植物还有一个名字叫滇,或者叫芝,但不敢确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雚菌-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学文献,描述了一种名为‘味咸平’的草药及其功效。首先,‘味咸平’这个名字暗示了该草药的味道和性质,咸味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海味、咸水有关,代表其可能具有润燥、软坚的作用。‘平’则表明其性质平和,不寒不热,适合多数体质的人使用。
‘主心痛,温中,去长患’表明这种草药主要用于治疗心痛、温养脾胃、去除长期困扰的疾病。心痛在中医中可能指的是心悸、胸痛等症状,温中则是针对脾胃虚寒的情况,而‘去长患’则暗示它可以治疗慢性疾病。
‘白疭,蛲虫,蛇螫毒,症瘕,诸虫’列举了该草药的具体治疗范围,包括皮肤疾病、寄生虫病、毒蛇咬伤、肿瘤以及各种虫病。这些病症涵盖了人体内外多种疾病,显示了这种草药的广泛用途。
‘一名雚芦’是对‘味咸平’的另一种称呼,雚芦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是一种植物,这里可能指的是这种草药的来源植物。‘生池泽’则说明这种草药生长在池塘、沼泽等湿润的环境中,这些地方通常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
《名医》一书中提到,这种草药在东海及渤海地区,章武时期(东汉末年)采集,阴干保存。这表明了古代医学家对草药采集和保存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草药生长环境和采集时间的讲究。
《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案《尔雅》云:滇灌苬芝,文选注,引作菌。声类云:滇灌苬芝也,疑即此灌菌,或一名滇,一名芝,未敢定之。这里提到了《尔雅》中对于‘滇灌苬芝’的记载,并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滇灌苬芝’就是‘灌菌’,二是它可能被称为‘滇’或‘芝’。这反映了古代学者对植物名称的考证和辨析,同时也说明了这种草药在古代文献中的多种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