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牛扁-原文
味苦微寒。
主身皮创,热气,可作浴汤,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
生川谷。
“《名医》曰:生桂阳。
案陶宏景云:太常贮名扁特,或名扁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牛扁-译文
味道苦,稍微有点凉。
主要用于治疗身体表面的创伤,可以用来驱散热气,也可以用作洗澡的水,能够杀死牛身上的虱子和小虫,还能治疗牛的疾病。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说:生长在桂阳地区。
根据陶宏景的记载:太常储存的名为扁特,或者叫做扁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牛扁-注解
味苦微寒:味苦微寒是中医药理论中对药材性味的描述,其中‘味苦’指的是药材的味道,苦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等作用;‘微寒’则表示药材的性质偏凉,适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主身皮创:主身皮创指的是这种药材主要用于治疗皮肤创伤,即身体表面的伤口。
热气:热气在这里指的是热性疾病,如炎症、发热等。
可作浴汤:可作浴汤意味着这种药材可以用来制作浴汤,即用于泡澡的药汤,用以治疗某些疾病。
杀牛虱小虫:杀牛虱小虫指的是这种药材具有杀灭牛虱和其他小虫子的功能,常用于兽医领域。
又疗牛病:又疗牛病表示这种药材除了用于杀虫外,还可以治疗牛的疾病。
生川谷:生川谷指的是这种药材生长在山谷等地带。
《名医》:《名医》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医学著作或医学家的名字。
生桂阳:生桂阳可能是指药材的产地,桂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案陶宏景云:案陶宏景云中的‘案’意为根据或按照,‘陶宏景’是古代的一位医学家,‘云’表示他说的话。
太常贮名扁特,或名扁毒:太常贮名扁特,或名扁毒中的‘太常’可能是指古代官职或机构名,‘扁特’和‘扁毒’可能是这种药材的别名或古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牛扁-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药文献,是对一种草药的描述。首先,‘味苦微寒’是对该草药味道和性质的概括。‘味苦’表明该草药的味道较为苦涩,而‘微寒’则说明其性质偏寒,具有一定的清热解毒作用。
‘主身皮创,热气’说明这种草药主要用于治疗身体皮肤上的创伤和热病。在古代,皮肤创伤和热病是常见的疾病,因此这种草药在当时可能被广泛用于治疗。
‘可作浴汤’表明这种草药可以用来制作浴汤,用于沐浴。在古代,人们相信通过沐浴可以驱除病邪,这种草药的加入可能增强了浴汤的治疗效果。
‘杀牛虱小虫’说明这种草药还具有驱虫的作用,可以用来对付牛身上的虱子和小虫。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家畜疾病和寄生虫问题的关注。
‘又疗牛病’进一步说明这种草药在农业社会中对于家畜疾病的治疗价值,特别是在牛这种重要的家畜上。
‘生川谷’表明这种草药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河流山谷之间,这些地方生态环境较为复杂,草药种类繁多。
《名医》一语,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记载了这种草药的产地信息。‘生桂阳’表明这种草药在桂阳地区有生长,桂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可能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案陶宏景云’中的‘案’字在这里可能表示引用或根据,‘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医药学家。‘扁特’和‘扁毒’可能是这种草药的不同名称,反映了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对同一草药的不同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