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大黄-原文
味苦寒。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御览》,此下有道字),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生山谷。
<《吴普》曰:大黄一名黄良,一名火参,一名肤如,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为中将军,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花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华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切,阴干。(《御览》)>
<《名医》曰:一名黄良,生河西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案《广雅》云:黄良大黄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大黄-译文
味道苦而寒。
主要用于治疗下焦淤血、血闭、寒热症状,能破除症瘕积聚,消除留饮和宿食,清洗肠胃,去除陈旧物质,促进新物质的生成,通利水道,杀灭疾病(《御览》,以下有‘道’字),调和脾胃,消化食物,使五脏安和。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大黄又称黄良、火参、肤如,神农和雷公认为它苦且有毒性,扁鹊认为它苦但没有毒性,李氏认为它性小寒,是中将军,可能生长在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份开花,开黄色花朵,四四相称,黄茎大约三尺高,三月份花黄色,五月份果实变黑,三月份采集根部,根部有黄色汁液,切片后阴干。(《御览》)
《名医》说:又称黄良,生长在河西和陇西,二月份和八月份采集根部,用火烘干。
根据《广雅》的说法:黄良就是大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大黄-注解
味苦寒:味指药物的口感,苦寒则表示该药物味道苦涩,性质寒凉。在中医理论中,苦味药物常用于清热解毒,寒性药物用于清热降火,适用于治疗热病、热毒等症状。
下淤血:指体内血液停滞,形成瘀血,常见于跌打损伤、血脉不通等疾病。
血闭:指血脉不通,血液运行受阻,可能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寒热:指身体出现寒性或热性的症状,寒热交错可能表现为体温不正常、四肢冷热交替等。
破症瘕积聚:症瘕积聚是指体内有肿块,可能由气滞血瘀引起,表现为腹部有肿块,疼痛等症状。
留饮:指体内水分停滞,形成痰饮,可能导致身体沉重、咳嗽等症状。
宿食:指食物在体内停留过久,未能及时消化,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荡涤肠胃:指药物能够清洗肠胃,清除肠胃内的杂质和毒素。
推陈致新:指通过药物的疗效,能够去除旧病,促进新生的健康状态。
通利水杀:指药物能够通利水道,消除水湿,用于治疗水肿、淋病等。
调中化食:指药物能够调和脾胃,帮助消化食物。
安和五脏:指药物能够使五脏(心、肝、脾、肺、肾)保持和谐状态,维护身体健康。
生山谷:指这种药物生长在山谷之间,暗示其生长环境。
大黄:大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便秘、热病、黄疸等。
黄良:黄良是大黄的别称,表示大黄的黄色和良效。
火参:火参是大黄的另一种别称,可能是因为其性热而命名。
肤如:肤如可能是指大黄的根茎表面光滑,像皮肤一样。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始祖,被尊为药王的代表。
雷公:雷公可能是指古代的医药学家,或者是古代对医药知识的尊称。
扁鹊: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以医术高超著称。
李氏:李氏可能是指某个医学世家或医学流派。
中将军:中将军可能是指大黄在药方中的地位,类似于军队中的中将军衔。
蜀郡:蜀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北部:北部可能是指某个地区的北部地区。
陇西:陇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花生:花生指大黄的种子成熟的时间,二月花生可能是指大黄的种子在二月成熟。
黄赤叶:黄赤叶可能是指大黄的叶子呈黄色或红色。
四四相当:四四相当可能是指大黄的叶子的排列规律,每四片叶子排列成一行。
黄茎:黄茎指大黄的茎部,颜色为黄色。
华黄:华黄可能是指大黄的花朵呈黄色。
实黑:实黑可能是指大黄的果实成熟后颜色变黑。
切:切指将大黄的根茎切成片或段。
阴干:阴干指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避免阳光直射。
河西:河西指中国西北部的河西走廊地区。
火干:火干指用火烘干,以保存药物的干燥状态。
广雅:广雅是一部古代辞书,类似于现代的词典,收录了大量的词语及其解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大黄-评注
味苦寒,首先揭示了大黄的药性。苦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清热、燥湿、泻火的作用,寒性则表示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这种药性使得大黄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各种热病、血热、血瘀等症状。
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这里详细列举了大黄的主要功效。下淤血和血闭指的是活血化瘀,治疗血瘀所致的各种病症;破症瘕积聚则是指破除肿块、积聚,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留饮和宿食是指消除体内积水、宿食,用于治疗水肿、消化不良等;荡涤肠胃和推陈致新则表示大黄具有清理肠胃、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通利水杀则是指其利尿、消肿的功效。
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这是大黄对人体整体的影响。调中化食意味着大黄能够调和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安和五脏则是指大黄能够调和五脏,增强人体的整体功能。
生山谷,说明了大黄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山谷等地,这也反映了大黄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
《吴普》中提到大黄的别名,如黄良、火参、肤如等,这些别名反映了大黄在民间和古代医学中的不同认识和使用方式。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这里提到了古代医家对大黄药性的不同看法,神农认为大黄有毒,而扁鹊则认为无毒,这反映了古代医学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存在差异。
李氏小寒,为中将军,或生蜀郡,北部,或陇西,这些描述了大黄的产地和生长环境,也说明了大黄在不同地区的药用价值。
二月花生,生黄赤叶,四四相当,黄茎高三尺许,三月华黄,五月实黑,三月采根,根有黄汁,切,阴干,这里详细描述了大黄的形态特征和采摘加工方法,这些信息对于了解大黄的药用价值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名医》中提到大黄的另一种采摘时间,二月八月采根,火干,这表明大黄的采摘和加工方法可能因地区和季节而有所不同。
案《广雅》云:黄良大黄也,这里引用了《广雅》对大黄的解释,表明黄良和大黄是同一种植物,这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植物药名的统一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