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蔓椒-原文
味苦温。
主风寒湿痹,疬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
一名家椒。
生川谷及邱家间。
《名医》曰:一名猪椒,一名彘椒,一名狗椒,生云中,采茎根煮,酿酒。
案陶宏景云:俗呼为樛,以椒小不香尔,一名稀椒,可以蒸病出汗也。
上木,下品一十七种,旧十八种,今移芫华入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蔓椒-译文
味道苦而温热。
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疼痛,消除四肢冰冷的症状,以及膝盖疼痛。它也被称为家椒。生长在山谷和丘陵之间。
《名医》记载:它也被称为猪椒、彘椒、狗椒,生长在云中地区,采集茎和根后煮制,用来酿酒。
根据陶宏景的说法:俗称为樛,因为椒小而不香,也被称为稀椒,可以用来蒸煮使病汗出。
属于上品中的木类,下品有十七种,以前有十八种,现在将芫花归入草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蔓椒-注解
味苦温:味指味道,苦指味道苦,温指性质温和。这里描述的是某种植物的药性,即味道苦,性质温和。
主风寒湿痹:主指主要治疗,风寒湿痹是一种中医病名,指的是因风寒湿邪侵袭关节、肌肉,导致的关节疼痛、酸楚、重着等症状。
疬节疼:疬指皮肤上的一种病,节疼指关节疼痛。
除四肢厥气:除指消除,四肢厥气是指四肢发冷、麻木的感觉。
膝痛:膝指膝盖,痛指疼痛。
一名家椒:一名指别名,家椒是这种植物的别名。
生川谷及邱家间:生指生长,川谷指山谷,邱家间指山丘之间。这里描述的是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
猪椒:猪椒是家椒的另一种别名。
彘椒:彘椒是家椒的另一种别名,彘指猪。
狗椒:狗椒是家椒的另一种别名。
生云中:生指生长,云中指云雾缭绕的地方,这里描述的是另一种家椒的生长环境。
采茎根煮:采指采摘,茎根指植物的茎和根,煮指用煮的方式处理。
酿酒:酿酒指用这种植物的茎根煮制后,用于酿酒。
案陶宏景云:案指根据,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云指说,这里引用了陶宏景的话。
樛:樛指树木弯曲的样子,这里可能是指植物的形态。
稀椒:稀椒是家椒的另一种别名,稀可能指花椒的味道不浓。
可以蒸病出汗也:可以指可以用这种方法,蒸病出汗是指通过蒸桑拿等方式促使身体出汗,以治疗疾病。
上木:上木可能指这种植物在植物分类中的位置,如指它属于木本植物。
下品一十七种:下品指药物分类中的下等品,一十七种指有十七种这样的药物。
旧十八种:旧指以前,十八种指以前有十八种这样的药物。
今移芫华入草:今指现在,移指改变分类,芫华可能指一种植物,入草指将其归类为草本植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蔓椒-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名医别录》,描述了一种名为椒的药材。首先,‘味苦温’一句点明了椒的药性,苦味通常与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相关,而温性则意味着其有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寒性病症。
‘主风寒湿痹,疬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这一句详细说明了椒的主治功效。风寒湿痹是指由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症,疬节疼则是指关节疼痛,四肢厥气指的是手脚发冷,膝痛则是指膝盖疼痛。椒的这些功效表明它可以用于治疗由寒湿引起的各种疼痛和不适。
‘一名家椒’中的‘一名’是古文中常见的表示同物的别称,家椒即椒,表明椒有多种别称,这也反映了古人对椒的熟悉和常用。
‘生川谷及邱家间’说明了椒的生长环境,川谷指的是山谷,邱家间则是指丘陵地带,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适宜椒的生长,这也影响了椒的药性。
《名医》中的记载提供了椒的另一种别称‘猪椒’、‘彘椒’、‘狗椒’,并描述了椒的采集和制作方法,即采茎根煮,酿酒。这反映了古人对椒的多种用途和制作方法的了解。
陶宏景的记载中,椒被称为樛,因椒小而不香,故有稀椒之称。‘可以蒸病出汗也’说明椒还有发汗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病症。
‘上木,下品一十七种,旧十八种,今移芫华入草’这句话是对椒在中医药分类中的地位的描述。上木、下品是古代对药材品质的分类,一十七种、十八种则是对椒在药材中的数量描述。‘今移芫华入草’则是对椒在分类上的调整,芫华是另一种药材,被归类到草类中,这反映了中医药分类的动态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