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兽部-豚卵-原文
味苦温。
主惊痫,瘨疾,鬼注,蛊毒,除寒热,贲豚,五癃,邪气,挛缩。
一名豚颠,悬蹄,主五痔,伏热,在肠,肠痈,内蚀。
案《说文》云:(上歹歹歹下巾),小豕也,从豸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给祭祀,篆文作豚。
方言云:猪,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吴扬之间,谓之猪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兽部-豚卵-译文
味道苦,性质温热。
主要用于治疗惊痫、瘨疾、鬼注、蛊毒、驱除寒热、贲豚、五种淋病、邪气、痉挛和收缩等症状。
也被称为豚颠、悬蹄,主要用于治疗五种痔疮、伏热、在肠中的症状、肠痈、内部腐蚀。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上面三个小刀字下面一个巾字),是小猪的意思,从‘豸’省略了部分,是象形字,从‘又’,表示用手拿着肉来供奉祭祀,篆文写作‘豚’。
《方言》中说:猪,它的孩子有的叫做豚,有的叫做豯。在吴国和扬州之间,称之为猪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兽部-豚卵-注解
味苦温:味苦温指的是某种物质的口感和性质,其中‘味苦’表示味道苦涩,‘温’表示性质温和、温暖。
主惊痫:主惊痫指这种物质可以治疗惊痫病,惊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突然的惊恐和痉挛。
瘨疾:瘨疾可能是指一种疾病,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或古代医学文献来确定。
鬼注:鬼注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指的是一种疾病,可能与鬼神有关,或者是一种比喻,表示疾病神秘莫测。
蛊毒:蛊毒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由蛊虫引起的毒害,也泛指各种毒物或毒害。
除寒热:除寒热表示这种物质可以消除寒热症状,即可以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
贲豚:贲豚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指的是一种疾病,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或古代医学文献来确定。
五癃:五癃可能是指五种不同的癃病,癃病在古代医学中指的是排尿困难或尿闭。
邪气:邪气指的是邪恶的气或病邪,古代医学认为疾病是由邪气引起的。
挛缩:挛缩是指肌肉或关节的收缩,通常是由于疾病或损伤引起的。
一名豚颠:一名豚颠可能是指这种物质或药物的别称,‘豚颠’可能是其古称。
悬蹄:悬蹄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指的是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或古代医学文献来确定。
主五痔:主五痔表示这种物质可以治疗五种痔疮,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
伏热:伏热可能是指潜伏在体内的热毒,是疾病的一种表现。
在肠:在肠表示疾病发生在肠道。
肠痈:肠痈是指肠道发炎,是一种疼痛性疾病。
内蚀:内蚀可能是指体内某种物质的侵蚀或破坏。
《说文》:《说文》是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对汉字进行了系统的解释。
小豕:小豕指的是小猪,古代文献中对猪的不同大小有不同的称呼。
豸省:豸省是‘豕’字的省略形式,‘豕’是猪的古字。
象形:象形是指汉字的形状模仿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
从又:从又表示汉字的构成部分,‘又’是手的意思,这里表示猪的形态与手有关。
持肉以给祭祀:持肉以给祭祀是指猪在古代祭祀活动中的用途,猪肉是祭祀时常用的供品。
篆文:篆文是指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常用于印章和铭文。
方言:方言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这里指的是《方言》这本书,它收录了古代不同地区的方言。
猪:猪是一种家畜,广泛饲养,是古代重要的肉食来源。
其子或谓之豚:其子或谓之豚表示猪的小猪被称为豚。
或谓之豯:或谓之豯表示猪的小猪也可以被称为豯。
吴扬之间:吴扬之间指的是古代吴国和扬国的地区,这里可能是指方言的分布区域。
谓之猪子:谓之猪子表示猪的小猪被称为猪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兽部-豚卵-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古代医药文献,描述了一种名为‘豚’的中药及其药性。首先,‘味苦温’是对该药味道和性质的描述,‘苦’字表明其药性苦涩,‘温’字则表明其性质温和。这种味道和性质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通常苦味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温性药物则有助于驱寒散寒。
‘主惊痫,瘨疾,鬼注,蛊毒,除寒热,贲豚,五癃,邪气,挛缩’这一句列举了该药的主治疾病。‘惊痫’指的是癫痫病,‘瘨疾’可能是指某种传染病,‘鬼注’和‘蛊毒’则涉及鬼神和毒物,表明该药具有驱邪解毒的功效。‘除寒热’说明该药可以调和阴阳,治疗寒热不调之症。‘贲豚’和‘五癃’分别指胃病和尿路疾病,‘邪气’和‘挛缩’则涉及身体的各种邪气和肌肉痉挛症状。
‘一名豚颠,悬蹄,主五痔,伏热,在肠,肠痈,内蚀’进一步详细说明了该药的应用。‘豚颠’和‘悬蹄’可能是该药的别名或其来源,‘五痔’指的是痔疮,‘伏热’和‘在肠’表明该药对肠道疾病有疗效,‘肠痈’和‘内蚀’则涉及肠道感染和内部腐烂等问题。
《说文》中的解释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豚’字的起源和含义。‘(上歹歹歹下巾),小豕也’描述了‘豚’字的构造,其中‘歹’表示死亡或危险,‘巾’表示覆盖,‘豕’即猪。这种字形结构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猪这种动物的认知和象征意义。‘从豸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给祭祀’则进一步解释了该字的演变过程,表明猪在古代祭祀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方言云:猪,其子或谓之豚,或谓之豯.吴扬之间,谓之猪子’反映了不同地区对猪及其幼崽的不同称呼。这种方言差异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同一物种的不同认知和情感。通过这些方言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