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菜部-苋实-原文
味甘寒。
主青盲,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热。
久服,益气力,不饥,轻身。
一名马苋。
‘《名医》曰:一名莫实,生淮阳及田中,叶如蓝,十一月采。’
案《说文》云:苋,苋菜也。
‘《尔雅》云蒉,赤苋。郭璞云:今苋叶之赤茎者。’
李当之云:苋实,当是今白苋,《唐本》注云:赤苋一名苋,今名莫实字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菜部-苋实-译文
味道甜而性寒。
主要功效是治疗青盲症,能明目驱邪,对大小便有利,能消除寒热。长期服用,可以增加气力,使人不感到饥饿,身体轻盈。另一种名称叫马苋。
《名医》说:另一种名称是莫实,生长在淮阳地区以及田地里,叶子像蓝草,十一月份采摘。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苋,是指苋菜。《尔雅》中称其为蒉,赤色的苋菜。郭璞注解说:现在的苋菜叶子是红色的茎。
李当之说:苋实,应该是现在的白苋,《唐本》注释说:赤色的苋菜也称为苋,现在的莫实这个字是错误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菜部-苋实-注解
甘:味道甜美,指食物或药物的味道。
寒:性质寒冷,指药物或食物对人体的性质,具有清热、降火的功效。
青盲:古代医学术语,指视力模糊不清,类似于现代的近视。
明目:使眼睛明亮,增强视力。
除邪:驱除邪气,指清除体内的病邪。
利大小便:促进大小便的排泄,指药物具有通便利尿的作用。
去寒热:消除寒热,指药物可以治疗寒热病。
久服:长期服用,指长期使用某种药物。
益气力:增强体力和精力。
不饥:不会感到饥饿,指药物可以增加饱腹感。
轻身:身体轻盈,指药物可以减轻体重。
马苋:一种植物的名称,可能指药用植物。
莫实:古代对某种植物的别称,此处可能指马苋。
淮阳:古代地名,指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
田中:田野之中,指在田地里生长的植物。
叶如蓝:叶子像蓝草,指某种植物的叶子形状。
十一月采:在农历十一月采集,指采集植物的时间。
苋:一种植物的名称,指苋菜。
蒉:古代对某种植物的别称,此处可能指赤苋。
赤苋:一种红色茎的苋菜。
郭璞: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注释家,此处引用其注释。
苋实:苋菜的果实,此处可能指马苋的果实。
白苋:一种白色的苋菜,此处可能指另一种苋菜。
唐本:唐代医书,此处引用其注释。
字误:文字错误,指文献中的文字可能存在错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菜部-苋实-评注
味甘寒,首句点明了马苋的药性特点。甘味入脾,寒性清热解毒,表明马苋具有调和脾胃、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青盲,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热。这一句详细阐述了马苋的具体用途。青盲指的是视力模糊,马苋能明目,即有改善视力的作用;除邪则是指其具有驱除体内邪气的功能;利大小便则说明马苋可以促进排泄,对大小便不通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去寒热则是指其有清热和退热的功效。
久服,益气力,不饥,轻身。这句话说明了长期服用马苋的益处,包括增强体力、减少饥饿感和减轻体重。这反映了马苋在中医理论中的补益作用。
一名马苋,这是对马苋的别称,也称为马齿苋,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
《名医》曰:一名莫实,生淮阳及田中,叶如蓝,十一月采。这段引文来自古代医书,说明了马苋的别名、生长环境和采摘时间。莫实是对马苋的另一种称呼,生长在淮阳及田野中,叶子形状像蓝草,通常在农历十一月采摘,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的观察和记录。
案《说文》云:苋,苋菜也。《尔雅》云蒉,赤苋。郭璞云:今苋叶之赤茎者。这里引用了《说文解字》和《尔雅》中的记载,解释了苋菜的含义,以及赤苋的特点。郭璞的注解说明了赤苋是指那些茎为红色的苋菜叶子。
李当之云:苋实,当是今白苋,《唐本》注云:赤苋一名苋,今名莫实字误。这段话出自李当之的论述,他认为苋实应该是现在的白苋,而《唐本》中记载的赤苋一名苋,现在的称呼为莫实,可能存在字误。这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草药名称的考订和纠正,体现了中医学对草药命名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