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飞廉-原文
味苦平。
主骨节热,胫重酸疼。
久服,令人身轻。
一名飞轻(已上四字,原本黑字)。
生川泽。
“《名医》曰:一名伏兔,一名飞雉,一名木禾,生河内,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阴干。”
案《广雅》云:伏猪,木禾也,飞廉,漏芦也;
陶弘景云:今既别有漏芦,则非,此别名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飞廉-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治疗骨节发热,小腿沉重酸疼。长期服用,使人身体感到轻松。另一种名字叫飞轻(以上四个字,原本是黑色字体)。生长在河流和湖泊附近。
《名医》说:另一种名字叫伏兔,另一种名字叫飞雉,另一种名字叫木禾,生长在河内地区,正月采摘根部,七月和八月采摘花朵,阴干保存。
根据《广雅》的说法:伏猪,指的是木禾,飞廉,指的是漏芦;陶弘景说:现在已经有漏芦这个名称了,所以这个不是真正的名字,只是别名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飞廉-注解
味苦平:指该植物的味觉特征为苦,性质平和,这种描述常用于中医对草药药性的描述。
主骨节热,胫重酸疼:这里的‘主’指主要治疗,‘骨节热’指关节发热,‘胫重酸疼’指小腿沉重并伴有酸痛,这些症状可能与某些疾病或体质有关。
久服,令人身轻:‘久服’指长期服用,‘令人身轻’表示服用后会有身体轻盈的感觉,这是中医中常用的疗效描述。
一名飞轻:‘一名’表示另外有一个名字,‘飞轻’可能是该植物的别名或别称。
生川泽:‘生’指生长,‘川泽’指河流和湖泊,这里指该植物生长在河流和湖泊附近。
伏兔:在古代文献中,‘伏兔’有时用作某些植物的别名。
飞雉:‘飞雉’指飞翔的野鸡,这里可能是某些植物的别名。
木禾:‘木禾’可能指某些生长在树上的植物,也可能是某种植物的别名。
生河内:‘生河内’指该植物生长在河内地区,河内可能指古代的一个地名。
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阴干:描述了该植物的采集时间和干燥方法,正月采根,七月和八月采花,采后阴干保存。
案《广雅》云:‘案’是依据的意思,‘《广雅》’是古代的一部词典,这里引用《广雅》中的内容。
伏猪:‘伏猪’在古代文献中可能用作某些植物的别名。
漏芦:‘漏芦’是一种植物,有时也用作其他植物的别名。
陶弘景: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这里引用了他的观点。
今既别有漏芦,则非,此别名耳:陶弘景认为,既然已经有了名为‘漏芦’的植物,那么这里提到的植物就应该是‘漏芦’的别名,而不是另一种植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飞廉-评注
味苦平,此句点明了药材的口感和药性。在中医理论中,味苦往往与清热、解毒、燥湿等功效相关,而平则表示药性温和,不偏不倚,适合大多数人使用。这为后文对药材功效的描述奠定了基础。
主骨节热,胫重酸疼,这里描述了该药材的主要治疗对象和症状。骨节热指的是骨节部位的热感,胫重酸疼则是指小腿部位的重感和疼痛。这些症状在现代医学中可能与关节炎、肌肉劳损等疾病有关。
久服,令人身轻,这句话说明了长期服用该药材的效果。身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身体感觉轻松,可能是由于药材具有祛湿、通络、舒筋活络的功效,使得身体感觉更加轻松。
一名飞轻(已上四字,原本黑字),这里的‘一名’表示该药材有多种别名,‘飞轻’是其中之一。‘已上四字’则是对前文所述内容的总结,强调了药材的功效和特点。
生川泽,这里的‘生’表示该药材的产地,‘川泽’则是指河流和湖泊地区,暗示了该药材可能生长在水源丰富的地方。
《名医》曰:一名伏兔,一名飞雉,一名木禾,生河内,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阴干。此段文字引用了《名医》一书中的记载,详细介绍了该药材的别名、产地、采集时间和干燥方法。‘伏兔’、‘飞雉’、‘木禾’均为该药材的别名,‘河内’是产地,‘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说明了采集时间,‘阴干’则是干燥方法。
案《广雅》云:伏猪,木禾也,飞廉,漏芦也;陶弘景云:今既别有漏芦,则非,此别名耳。此段文字引用了《广雅》和陶弘景的记载,对药材的别名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伏猪’、‘木禾’、‘飞廉’、‘漏芦’均为该药材的别名,而陶弘景则认为‘漏芦’并非该药材的别名,只是其别称之一。这反映了古人对药材名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