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薇衔-原文
味苦平。
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吐舌,悸气,贼风,鼠瘘,痈肿。
一名糜衔。
生川泽。
<吴普>曰:薇,一名糜,一名无颠,一名承膏,一名丑,一名无心(《御览》)。
<名医>曰: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无心,一名无颠,生汉中及冤句邯郸,七月采茎。
叶,阴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薇衔-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症、历节痛、惊痫、吐舌、心悸、风邪侵袭、鼠瘘、痈肿等疾病。别名有糜衔。生长在河流湖泊附近。
《吴普》说:薇,别名有糜、无颠、承膏、丑、无心(《御览》)。
《名医》说:别名有承膏、承肌、无心、无颠,生长在汉中和冤句邯郸,七月采摘其茎。叶子,阴干保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薇衔-注解
味苦平:味苦平,指药物的口感和药性。味苦,表示药物的味道是苦的;平,表示药物的性质是平和的,即没有寒热偏性,适合多数人使用。
主风湿痹:主,表示主要治疗;风湿痹,指由风、湿邪气引起的痹症,即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历节痛:历节,指多个关节;痛,表示疼痛。历节痛即多个关节疼痛。
惊痫:惊痫,指因惊吓或癫痫病引起的症状,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惊恐、抽搐等。
吐舌:吐舌,指舌头伸出体外,可能是某些疾病或惊吓后的症状。
悸气:悸,指心跳加速;气,指气息。悸气即心跳加速,气息不稳。
贼风:贼风,古时指突然袭来的邪风,类似于现代所说的“风邪”或“寒邪”。
鼠瘘:鼠瘘,指颈部或耳后等部位因鼠咬或疾病引起的瘘管。
痈肿:痈肿,指皮肤或软组织感染引起的局部红肿、疼痛。
一名糜衔:一名,表示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名称;糜衔,是薇的一种别称。
生川泽:生,指生长;川泽,指河流和湖泊,这里指薇生长在河流和湖泊附近。
《吴普》:《吴普》是古代医药学家吴普所著的医药著作。
薇:薇,一种植物,学名Oxytropis japonica,有药用价值。
一名无颠:无颠,薇的另一种别称。
一名承膏:承膏,薇的另一种别称。
一名丑:丑,薇的另一种别称。
一名无心:无心,薇的另一种别称。
生汉中及冤句邯郸:生,指生长;汉中、冤句、邯郸,都是古代地名,指薇在这些地方生长。
七月采茎:七月,指农历七月;采茎,指采摘薇的茎部。
叶,阴干:叶,指薇的叶子;阴干,指在阴凉处晾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薇衔-评注
味苦平,这是对薇草味道和性质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味道是药物性能的重要体现,苦味通常与清热、燥湿、泻火等功效相关,而平性则表示药物性质温和,不会过于寒凉或温热。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特性的细致观察和归纳。
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吐舌,悸气,贼风,鼠瘘,痈肿,这些病症的列举说明了薇草的主治范围。风湿痹、历节痛等属于风湿性疾病,惊痫、悸气等与神经系统相关,贼风、鼠瘘、痈肿则涉及外科疾病。这表明薇草在古代医学中被视为一种多功能的药物,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一名糜衔,这是薇草的别名之一。在古代,药物往往有多个别名,这些别名反映了药物的形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或功效等多个方面。糜衔之名可能与其生长环境或药用部位有关。
生川泽,这里的川泽指的是河流和湖泊,表明薇草生长于水边湿地。在中国古代,药物的采集和种植非常讲究环境,川泽之地往往被认为是药物生长的理想环境。
《吴普》曰:薇,一名糜,一名无颠,一名承膏,一名丑,一名无心(《御览》),这是对薇草别名的进一步说明。吴普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他的记载对于后世了解古代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无颠、承膏、丑、无心等别名,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薇草的特点,如无颠可能指其形状,承膏可能指其功效,丑和无心则可能是对其形态或性格的描述。
《名医》曰: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无心,一名无颠,生汉中及冤句邯郸,七月采茎。叶,阴干。这是对薇草的详细描述,包括别名、生长地点、采集时间和干燥方法。承肌可能是指薇草能够滋养肌肉,而无心则可能是指其没有副作用。生长地点汉中和冤句邯郸表明薇草的分布范围,七月采茎则说明薇草的最佳采集时间,阴干则是古代药物干燥的一种方法,有助于保存药物的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