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茵陈-原文
(《御览》作茵蒿)
味苦平。
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久服轻身,益气耐老(《御览》作能老)。
生邱陵阪岸上。
<《吴普》曰:因尘,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生田中,叶如蓝,十一月采(《御览》)。 <《名医》曰:白兔食之仙,生太山,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案《广雅》云:因尘,马先也;陶宏景云: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非耳; 陈藏器云:茵陈,经冬不死,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也,据此,知旧作茵陈篙,非; 又按《广雅》云:马先,疑即马新蒿,亦白蒿之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茵陈-译文
《御览》中称它为茵蒿,味道苦而平和。
它主要治疗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等症状。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盈,增加气力,使人耐老(《御览》中称其为‘能老’)。它生长在丘陵和山岸上。
《吴普》说:茵蒿,因为尘埃而生长,神农、岐伯、雷公都认为它苦而无毒,黄帝也认为它辛而无毒,生长在田中,叶子像蓝草,在十一月采摘(《御览》)。
《名医》说:白兔吃了它就能成仙,它生长在泰山,五月和立秋时采摘,然后阴干。
根据《广雅》的说法:茵蒿,马先也;陶宏景在《仙经》中说,白蒿,白兔吃了它就能成仙,但现在所说的茵陈却是这样,恐怕不是同一物;陈藏器说:茵陈,冬天不会死去,因为旧苗而生长,所以叫茵陈,后来又加上了‘蒿’字。据此,可以知道以前写作‘茵陈篙’是不对的;再根据《广雅》的说法:马先,可能是马新蒿,也属于白蒿一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茵陈-注解
御览:《御览》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综合性类书,由李翰林编纂,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人事、动植物、医药、宗教等各个领域。
茵蒿:茵蒿,又称茵陈,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黄疸、风湿等疾病。
味苦平:指茵蒿的味道是苦的,性质平和。
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茵蒿的主要功效是治疗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等疾病。
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长期服用茵蒿可以使人身体轻盈,增强体力,延缓衰老。
吴普:吴普,古代医药学家,著有《吴普本草》。
神农岐伯雷公:神农、岐伯、雷公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与医药、农业等领域有关。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称为“人文初祖”,与医药、文化等领域有关。
田中:田中,指田野之中。
叶如蓝:茵蒿的叶子形状像蓝草。
十一月采:指在农历十一月采集茵蒿。
名医:指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白兔食之仙:传说中白兔吃了茵陈后可以成仙。
太山:太山,即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有很高的文化地位。
阴干:指将茵陈在阴凉处晾干。
广雅:《广雅》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综合性词典。
马先:马先,指马先蒿,一种草本植物,与茵陈类似。
陶宏景:陶宏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
仙经:指古代关于神仙修炼的书籍。
陈藏器:陈藏器,古代医学家,著有《本草拾遗》。
茵陈:茵陈,即茵蒿,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蒿:蒿,指蒿类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茵陈-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御览》,内容主要描述了一种名为茵蒿的植物。首先,从‘味苦平’一句可以看出,茵蒿的味道是苦的,性质平和。在中医药理论中,苦味通常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平性则表示其药性温和,不会过于刺激人体。
接下来,文中提到茵蒿的主治功效:‘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这表明茵蒿可以用于治疗风湿寒热引起的疾病,以及热结黄疸等病症。这些病症在古代中医理论中属于较为常见的疾病,茵蒿的这些功效反映了古人对植物药理的认识。
‘久服轻身,益气耐老’一句进一步说明了茵蒿的长期服用效果,具有轻身、益气、耐老的功效。这里的‘轻身’指的是减轻体重,‘益气’则是指增强体力,‘耐老’则是指延缓衰老。这体现了古人对养生保健的重视。
‘生邱陵阪岸上’描述了茵蒿的生长环境,表明它生长在丘陵、坡岸等地。这样的描述有助于后人寻找和采集这种植物。
《吴普》的记载中,茵蒿被描述为‘因尘,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这里的‘因尘’可能是指茵蒿的别名。神农、岐伯、雷公和黄帝都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他们的评价增加了茵蒿的权威性。‘生田中,叶如蓝,十一月采’则是对茵蒿生长环境和采摘时间的描述。
《名医》的记载中,茵蒿被赋予了仙草的属性,‘白兔食之仙’表明白兔食用茵蒿后会成仙。这种描述充满了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的神秘化和崇拜。
‘案《广雅》云:因尘,马先也;陶宏景云: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非耳’这段话通过引用《广雅》和陶宏景的记载,对茵蒿的名称和性质进行了考证,提出了疑问。‘陈藏器云:茵陈,经冬不死,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也’则是对茵陈名称来源的解释,认为其名称源于其冬不死、依靠旧苗生长的特性。
‘据此,知旧作茵陈篙,非;又按《广雅》云:马先,疑即马新蒿,亦白蒿之类’最后,作者通过对比《广雅》中的记载,推测‘因尘’可能是指‘马新蒿’,即马先蒿,属于白蒿一类。这一推测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分类和命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