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署豫-原文
(旧作薯蓣,《御览》作署豫是)
味甘温。
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一名山芋,生山谷。
<吴普>曰:薯蓣,一名诸署(《御览》作署豫,作诸署,艺文类聚,亦作诸),齐越名山芋,一名修脆,一名儿草(《御览》引云,秦楚名玉延,齐越名山芋,郑赵名山芋,一名玉延)神农甘小温,桐君雷公甘(御引作苦),无毒,或生临朐钟山,始生,赤茎细蔓,五月华白,七月实青黄,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黄,类芋(《御览》引云,二月八月采根,恶甘遂)。
<名医>曰: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诸,生嵩高,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广雅》云:玉延,薯豫,署蓣也;北山经云:景山草多薯豫;郭璞云:根似羊蹄可食,今江南单呼为薯,语有轻重耳;《范子计然》云:薯豫本出三辅,白色者善;本章衍义云:山药上一字犯宋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为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署豫-译文
(旧作薯蓣,《御览》作署豫是)
味道甜而温和。
主要治疗中焦虚损,补益虚弱,去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增加肌肉。长期服用可以使耳目聪明,身体轻盈不饿,延年益寿。另一种名字叫山芋,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薯蓣,另一个名字叫诸署(《御览》作署豫,作诸署,艺文类聚,也作诸),在齐越地区叫山芋,另一个名字叫修脆,还有一个名字叫儿草(《御览》引用说,秦楚地区叫玉延,齐越地区叫山芋,郑赵地区叫山芋,另一个名字叫玉延)。神农认为它味道甜而轻微温热,桐君和雷公认为它味道甜(《御览》引用说是苦),没有毒性,有的生长在临朐的钟山,最初生长时,茎是红色的,蔓细长,五月开花是白色的,七月果实青黄色,八月果实成熟后落下,根是白色的,皮是黄色的,和芋头类似(《御览》引用说,二月和八月采摘根,不宜与甘遂一起食用)。
《名医》说:秦楚地区叫玉延,郑越地区叫土诸,生长在嵩山,二月和八月采摘根,晒干。
根据《广雅》记载:玉延、薯豫、署蓣是同一植物;北山经记载:景山草多薯豫;郭璞说:根像羊蹄可以食用,现在江南地区单独称为薯,语言有轻重的差别;《范子计然》说:薯豫最初出产于三辅地区,白色的薯豫质量好;本章衍义说:山药的名字中,上面的字犯了宋英宗的讳,下面的字是蓣,唐代宗的名字叫豫,所以将下面的字改为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署豫-注解
薯蓣:薯蓣,古称薯蓣,后又称山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块茎富含淀粉,可食用。在中医中,薯蓣被用作药材,具有补益脾胃、滋阴润燥的功效。
味甘温:指薯蓣的口感和性质,甘甜且性质温和。
伤中:中医术语,指内脏受到伤害或损害。
补虚羸:补益虚弱和消瘦,羸指瘦弱。
除寒热邪气:指薯蓣具有驱除寒邪和热邪的作用。
补中益气力:补益中焦(脾胃)和增强体力。
长肌肉:指薯蓣有助于肌肉的生长和发育。
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长期服用薯蓣可以使听力视力变好,身体轻盈不饿,延年益寿。
山芋:薯蓣的别称,尤其在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山谷:指山和谷地,薯蓣多生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
吴普:古代医家,对药物的性味和功效有深入研究。
诸署:薯蓣的另一种称呼,见《御览》。
修脆:薯蓣的别称,指其质地。
儿草:薯蓣的别称,见《御览》。
玉延:薯蓣的别称,尤其在秦楚地区较为常见。
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始祖,被尊为药王。
桐君:古代著名医药学家。
雷公:古代著名医药学家。
无毒:指薯蓣没有毒性。
临朐钟山:指山东省临朐县的钟山,薯蓣生长地。
赤茎细蔓:薯蓣的茎是红色的,蔓细长。
华白:开花时花色为白色。
实青黄:果实成熟时呈青黄色。
八月熟落:指薯蓣在八月成熟并脱落。
根中白,皮黄:薯蓣的根内部为白色,外皮为黄色。
类芋:薯蓣的形状和芋头相似。
恶甘遂:与甘遂相克,不宜同用。
嵩高:指嵩山,位于河南省,薯蓣的生长地。
暴干:指将薯蓣晒干保存。
案:古代文献中用于引用或解释的用语。
广雅:古代辞书,由东汉学者张揖编撰。
北山经:古代地理书籍,记载了山川地理和动植物。
郭璞:晋代文学家、地理学家、注释家。
范子计然:古代农学家,著有《范子计然》。
三辅:古代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即今陕西关中地区。
宋英庙:宋代皇帝宋英宗的庙号。
唐代宗:唐代皇帝李豫的庙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署豫-评注
《神农本草经》中的薯蓣,首先以其味甘温的特性,被描述为一种温和的药材,适合于调理身体。甘味入脾,温性则能补中益气,这与中医理论中关于食物和药材属性的论述相吻合。
薯蓣被主用于治疗伤中、补虚羸,即治疗中焦虚弱和身体瘦弱的情况。中医认为,中焦为脾胃所在,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薯蓣的这一用途体现了中医的补益思想。
其能够除寒热邪气,说明薯蓣具有调和阴阳、驱除病邪的作用,这对于调节人体内部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薯蓣的补中益气力、长肌肉的功效,进一步说明了其在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久服之后,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益寿,这些描述体现了中医对长期养生保健的追求。
薯蓣的不同名称,如山芋、署豫、诸署等,反映了其在不同地区和时代的不同称呼。吴普在《吴普本草》中对薯蓣的名称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这也反映了古代医药学中关于药材命名的研究。
《吴普本草》中对薯蓣的形态描述,如赤茎细蔓、五月华白、七月实青黄等,生动地描绘了薯蓣的生长过程和特征,也体现了古代对药材形态学的重视。
《名医别录》中提到的薯蓣的采集时间和方法,即二月和八月采根,并加以暴干,这反映了古代对药材采集和保存的实践经验。
《广雅》和《北山经》中的记载,则从文献学角度提供了关于薯蓣的更多背景信息,如薯蓣的根似羊蹄可食,以及不同地区对薯蓣的称呼等,这些内容丰富了我们对薯蓣的认知。
《范子计然》和《本章衍义》中的记载,则从地理和历史文化角度对薯蓣进行了补充,如薯蓣的产地、唐代宗名豫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薯蓣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