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络石-原文
味苦温。
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
一名百鲮。
生川谷。
“《吴普》曰:落石,一名鳞石,一名明石,一名县石,一名云华,一名云珠,一名云英,一名云丹,神农苦小温,雷公苦无毒,扁鹊桐君甘无毒,李氏大寒,云药中君,采无时(《御览》).”
“《名医》曰:一名石磋,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县石,生太山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
案《西山经》云:上申之山多硌石,疑即此;郭璞云:硌,磊硌大石儿,非也;《唐本》注云:俗名耐冬,山南人谓之石血,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别录谓之石龙藤,以石上生者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络石-译文
味道苦,性质温热。
主要用于治疗风热病、死肌、痈伤、口干舌燥、痈肿不消、喉咙和舌头肿胀、水浆难以下咽。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盈、眼睛明亮、皮肤润泽、脸色好,并且延年益寿。又称为百鲮。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落石,又名鳞石、明石、县石、云华、云珠、云英、云丹,神农认为它味道苦但性质温和,雷公认为它味道苦但没有毒性,扁鹊和桐君认为它味道甘甜且无毒,李氏认为它性质大寒,在云药中是君药,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御览》)。
《名医》说:又名石磋、略石、明石、领石、县石,生长在泰山或石山的北面,或者在高山的岩石上,有时也生长在人间,正月采集。
根据《西山经》记载:上申之山有很多硌石,怀疑就是这种;郭璞说:硌,是磊磊大石,不是这种;唐本注释说:俗名叫耐冬,山南的人称之为石血,因为它包裹着石头和树木生长,所以得名络石,别录中称之为石龙藤,认为在石头上生长的最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络石-注解
味苦温:味指药物的口感,苦表示药物的味道,温表示药物的性味,这里指的是药物的味道苦且性质温和。
主风热:主表示主要治疗,风热指风邪和热邪,这里指的是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邪和热邪引起的疾病。
死肌:指肌肉失去活力,不能活动。
痈伤:痈指皮肤和肌肉的化脓性炎症,伤指受伤。
口干舌焦:口干指口渴,舌焦指舌头干燥,有灼热感。
痈肿不消:痈肿指皮肤和肌肉的炎症和肿胀,不消指肿胀不消退。
喉舌肿:喉指喉咙,舌指舌头,肿指肿胀。
水浆不下:水浆指食物和饮料,不下指食物和饮料不能顺利下咽。
久服:久服指长期服用。
轻身明目:轻身指身体轻盈,明目指视力清晰。
润泽:润泽指使皮肤和身体表面光滑润泽。
好颜色:好颜色指皮肤和面容看起来健康美丽。
不老延年:不老指不会衰老,延年指延长寿命。
百鲮:百鲮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生川谷:生指生长,川谷指河流山谷,这里指这种药物生长在河流山谷中。
落石:落石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鳞石:鳞石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明石:明石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县石:县石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云华:云华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云珠:云珠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云英:云英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云丹:云丹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神农: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雷公:雷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掌管雷电的神。
扁鹊: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桐君:桐君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
李氏:李氏指李氏家族,这里可能是指某个医学流派或医学家。
云药:云药指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山中的药物。
采无时:采无时指这种药物可以随时采摘。
石磋:石磋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略石:略石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领石:领石是一种药物的别名。
太山:太山指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
石山之阴:石山之阴指石山北面,因为北面通常阳光较少,适合某些植物生长。
高山岩石上:高山岩石上指生长在高山岩石上的植物。
人间:人间指人类居住的地方。
正月采:正月采指在农历正月采摘这种药物。
硌石:硌石指坚硬的石头。
耐冬:耐冬是一种植物的别名,耐寒,常用于冬季。
石血:石血是一种植物的别名,因其生长在石头上而得名。
络石:络石是一种植物的别名,因其生长在石头上,缠绕在树木上而得名。
石龙藤:石龙藤是一种植物的别名,因其生长在石头上,形状像龙藤而得名。
良:良指质量好,药效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络石-评注
味苦温,这句话揭示了该古文所述药物的性味特点。‘味苦’表明此药具有苦味,这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清热、泻火、燥湿等功效相关联。‘温’则说明其性质温和,不会过于刺激,适合长期服用。这种性味组合在中医中被认为是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好药材。
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这一段列举了该药物的主治疾病,包括风热感冒、肌肉坏死、痈疮、口干舌燥、痈肿不消、喉咙和舌头肿胀、无法吞咽等。这些病症多与热毒有关,说明此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颜色,不老延年。这一句强调了长期服用此药的好处,包括减轻体重、改善视力、皮肤润泽、面色红润、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这体现了中医中‘药食同源’的理念,即药物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保健养生。
一名百鲮。这句话是对该药物的别称,‘百鲮’可能是一种寓意,表示此药具有多种功效,如同百川归海,汇聚成百种效果。
生川谷。这里说明了该药物的产地,‘川谷’通常指山谷、河流等地带,暗示此药可能生长在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方。
《吴普》曰:落石,一名鳞石,一名明石,一名县石,一名云华,一名云珠,一名云英,一名云丹,神农苦小温,雷公苦无毒,扁鹊桐君甘无毒,李氏大寒,云药中君,采无时(《御览》)。这一段是古代医家对药物的描述,通过不同的名字和属性来强调其特性和功效。其中‘神农’、‘雷公’、‘扁鹊’、‘桐君’等名字代表了古代医学的权威和认可,‘采无时’则说明此药可随时采集,不受季节限制。
《名医》曰:一名石磋,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县石,生太山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这段文字进一步描述了该药物的名称和生长环境,以及采集的时间。这些信息有助于后人识别和采集该药物。
案《西山经》云:上申之山多硌石,疑即此;郭璞云:硌,磊硌大石儿,非也;《唐本》注云:俗名耐冬,山南人谓之石血,以其包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别录谓之石龙藤,以石上生者良。这一段引用了《西山经》等古籍对药物的记载,并通过郭璞和《唐本》的解释,进一步丰富了该药物的文化内涵和药用价值。‘硌石’、‘石血’、‘络石’、‘石龙藤’等名称揭示了该药物与岩石的关系,以及其在民间传说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