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巴戟天-原文
味辛微温。
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生山谷。
《名医》曰:
生巴郡及下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巴戟天-译文
味道辛辣,性质微温。
主要治疗大风邪气,阴痿不举,能强壮筋骨,安抚五脏,补益中气,增强意志,补益元气。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记载:这种植物生长在巴郡和下邳地区,在二月和八月采集根部,然后在阴凉处晾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巴戟天-注解
味辛:味道辛辣,指这种植物的根或果实具有辛辣的味道。
微温:性质温和,不会过于燥热或寒凉。
大风邪气:指强烈的风邪,可能引起身体不适或疾病。
阴痿不起:阴痿,指男性性功能障碍,不起,即不能勃起。
强筋骨:增强筋骨,指能够增强身体的肌肉和骨骼力量。
安五脏:使五脏(心、肝、脾、肺、肾)安定,指能够调和内脏功能。
补中:补益中焦,中焦指脾胃,补中即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增志:增强意志,指能够提高人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力。
益气:补益元气,指能够增强人体的生命力。
生山谷:生长在山谷中,指这种植物的生长环境。
《名医》:《名医》可能是指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这里指书中记载的内容。
生巴郡及下邳:巴郡和下邳是古代的地理名称,指这种植物在这些地方生长。
二月八月:指在农历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时间采集这种植物的根。
采根,阴干:采集植物的根,然后在阴凉处晾干保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巴戟天-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名医别录》,描述了一种草药的特性及其药用价值。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1. ‘味辛微温’:此句是对草药味道和性质的描述。’辛’指味道辛辣,’微温’则说明其性质温和。这种味道和性质在中医理论中常常与行气、活血、温经等功效相关联。
2. ‘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此句列举了该草药的主要功效。’大风邪气’指的是外感风邪,’阴痿不起’则是指阳痿,’强筋骨’表明有增强筋骨的作用,’安五脏’是指对内脏有安定作用,’补中’即补益脾胃,’增志’是指增强意志,’益气’则是补充气虚。这些功效涵盖了从外感风寒到内脏虚弱,再到精神状态的调节,显示了该草药的广泛用途。
3. ‘生山谷’:这句话说明了该草药的生长环境,’生’表示生长,’山谷’则指山间谷地。在中医理论中,草药的生长环境也会影响其药性,因此对草药的产地有特定的要求。
4. 《名医》曰:这是引用《名医别录》中的内容,表明接下来的描述是对该草药的具体记载。
5. ‘生巴郡及下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此句详细描述了该草药的产地、采集时间和处理方法。’巴郡及下邳’是古代地名,表明了草药的采集区域;’二月八月’是草药的采集季节;’采根,阴干’则是草药的采集和处理方式,根部采集后需要阴干保存,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对草药采集和保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