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橘柚-原文
味辛温。
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
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
生川谷。(旧在果部,非)
“《名医》曰:生南山,江南,十月采。”
案《说文》云:橘果出江南,柚条也。
似橙而酢。
“《尔雅》云:柚条。
郭璞云:似橙实酢,生江南。
“禹贡云:厥包橘柚。
伪孔云:大曰橘,小曰柚。
“列子汤问篇云:吴楚之国有木焉,其名为,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司马相如赋》,有橘柚。
张揖曰:柚,即橙也。
似橘而大,味酢皮厚。
上木,上品二十种,旧一十九种,考果部,橘柚当入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橘柚-译文
味道辛辣而温热。
主要治疗胸中的热病和逆气,对水谷(指消化系统)有益。长期服用,可以去除恶臭、降气通神,被称为橘皮。生长在川谷之间。(原属于果部,但并非如此)
《名医》一书说:橘生于南山和江南地区,在十月采摘。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橘果产于江南,是柚的枝条。形状像橙子但味道酸。《尔雅》中提到:柚的枝条。郭璞解释说:像橙子但果实酸,生长在江南。《禹贡》中提到:这里的橘子柚子。伪孔解释说:大的叫橘,小的叫柚。列子《汤问》篇中说:吴楚之国有一种树,名叫,是绿色的树,冬天结果实,味道酸,吃它的皮和汁可以治愈昏厥的疾病,《司马相如赋》中也有提到橘柚。张揖说:柚子就是橙子,比橘子大,味道酸,皮较厚。
在树木类中,属于上品二十种,原来有十九种,经过考察果部,橘柚应当列入其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橘柚-注解
味辛温:指橘皮的味道和性质,辛表示味道辛辣,温表示性质温和,这种性质在中医中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胸中瘕热逆气:瘕热指的是胸中郁热,逆气表示气机不畅,这是中医对某些胸部不适症状的描述。
利水谷:利水指的是促进水分代谢,谷指消化系统,这句话的意思是橘皮可以帮助消化和促进水分的代谢。
久服:久服指长期服用,表示这种药物或食材需要长期使用才能见效。
去臭下气通神:去臭指的是去除体臭,下气指减轻气滞,通神指对精神有好处,这句话表示橘皮有这些功效。
一名橘皮:这是对橘皮的一个别称。
生川谷:生川谷指的是橘皮生长的地方,川谷可能指的是山谷或河流附近。
《名医》:《名医》指的是古代医学著作,这里引用的是其中的内容。
南山:指南方的山区。
江南:指中国南方的长江以南地区。
十月采:指在农历的十月采摘橘皮。
《说文》:《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这里引用的是其中的内容。
橘果:指橘子的果实。
柚条:柚条可能是指柚子的枝条,也可能是对柚子的别称。
橙:橙是一种水果,与橘相似,但味道较酸。
酢:酢指酸味,这里表示柚子的味道较酸。
《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这里引用的是其中的内容。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学者,这里引用的是他的注释。
禹贡:《禹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这里引用的是其中的内容。
伪孔:伪孔可能是指某个人的别称,或者是某个学派的名字。
列子汤问篇:《列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汤问篇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司马相如赋: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赋是他创作的一种文体,这里引用的是他的作品。
张揖:张揖是东汉时期的学者,这里引用的是他的注释。
上木:上木可能是指某种树,或者是某种植物分类中的上等品种。
上品二十种:上品指的是药物或食材中的上等品种,这里指的是有二十种上品。
考果部:考果部可能是指《神农本草经》中的果部,这是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橘柚:橘柚是指橘子和柚子,这里表示橘柚应该被归类在上品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橘柚-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神农本草经》,是对橘皮这一中药材的描述。首先,‘味辛温’一句,是对橘皮味道和性质的简要概括。在中医理论中,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性则能温中散寒,两者结合,表明橘皮具有温中行气的功效。
‘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一句,说明了橘皮的主要治疗作用。瘕热指的是胸中郁热,逆气是指气机不畅,橘皮可以缓解这些症状,同时还有利水谷的作用,即有助于水液的代谢和消化系统的健康。
‘久服,去臭下气通神’进一步强调了橘皮的长期服用效果。去臭指的是消除体臭,下气可以缓解气滞,通神则是指具有安神的作用,这可能与其温中行气的特性有关。
‘一名橘皮’是对橘皮别名的说明,‘生川谷’则指出了橘皮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山谷之间,这与其生长习性相符。
《名医》曰:‘生南山,江南,十月采’是对橘皮生长地点和采摘时间的补充说明,南山和江南都是橘皮的主要产地,而十月的采摘时间则符合其成熟周期。
‘案《说文》云:橘果出江南,柚条也。似橙而酢。’这里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内容,对橘和柚进行了区分,指出橘与柚类似,但味道更酸。
‘《尔雅》云:柚条。郭璞云:似橙实酢,生江南。’《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郭璞是晋代的学者,他对《尔雅》中的内容进行了注释,进一步解释了柚的形态和味道。
‘禹贡云:厥包橘柚。伪孔云:大曰橘,小曰柚。’《禹贡》是古代地理著作,这里引用了其内容来说明橘柚的地理分布,伪孔是东汉时期的学者,他对《禹贡》中的内容进行了注释,区分了橘和柚的大小。
‘列子汤问篇云:吴楚之国有木焉,其名为橘,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司马相如赋》,有橘柚。’这里引用了《列子》和《司马相如赋》中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张揖曰:柚,即橙也。似橘而大,味酢皮厚。’张揖是东汉时期的学者,他对柚进行了定义,认为柚即橙,只是比橘大,味道更酸,皮也更厚。
‘上木,上品二十种,旧一十九种,考果部,橘柚当入此。’这句话表明橘柚在古代医学中被视为上品药材,并且在其所属的果部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