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松脂-原文
味苦温。
主疽,恶创头疡,白秃,疥搔,风气,五藏,除热。
久服,轻身不老,延年。
一名松膏,一名松肪。
生山谷。
《名医》曰:生太山,六月采。
案《说文》云:松木也,或作;《范子计然》云:松脂出陇西,松胶者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松脂-译文
味道苦而性质温和。
主要用来治疗痈疽、恶疮、头部疮疡、白秃、疥疮和瘙痒、风气病、五脏疾病,可以清热。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盈不老,延年益寿。
又称为松膏,也称为松肪。
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松脂产于泰山,在六月采集。
根据《说文》记载:松木也,或者写作‘松’。
《范子计然》记载:松脂产于陇西,松胶质量很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松脂-注解
味苦温:味苦,指味道苦涩;温,指性质温和。这里描述的是某种药物的口感和性质。
主疽:主,主治;疽,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硬结和脓肿。
恶创头疡:恶创,严重的创伤;头疡,头部的一种皮肤病。
白秃:白秃,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头发脱落,皮肤变白。
疥搔:疥,疥疮,一种由疥虫引起的皮肤病;搔,抓。
风气:风气,指风邪引起的疾病,如风湿病等。
五藏:五藏,指人体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除热:除热,指消除体内的热毒,用于治疗发热等症状。
久服:久服,长期服用。
轻身不老:轻身,身体轻盈;不老,不会衰老,指延年益寿。
延年:延年,延长寿命。
一名松膏:一名,又称;松膏,指从松树中提取的树脂,也称为松香。
一名松肪:一名,又称;松肪,指松树的油脂。
生山谷:生,生长;山谷,山沟。
《名医》:《名医》是指古代医书中的《名医别录》,是一本著名的中医典籍。
生太山:生,生长;太山,即泰山,指药物生长在泰山。
六月采:六月,指农历六月;采,采集。
《说文》:《说文》是指《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一部文字学著作。
松木也:松木,指松树的木材。
或作:或作,有的写作。
《范子计然》:《范子计然》是指古代的一部地理和经济著作。
松脂出陇西:松脂,指从松树中提取的树脂;陇西,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
松胶者善:松胶,指从松树中提取的胶状物质;善,指好,优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松脂-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神农本草经》,描述的是松脂(又称松膏或松肪)的药性和采集方法。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味苦温。:这句话指出了松脂的口感和性质。‘味苦’表明松脂的味道较为苦涩,‘温’则说明其性质温和。在中医理论中,苦味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温性则有助于驱寒。
主疽,恶创头疡,白秃,疥搔,风气,五藏,除热。:这一句列举了松脂的主要药用功效。‘主疽’指的是治疗恶疮,‘恶创头疡’是指治疗头部疮疡,‘白秃’是指治疗脱发,‘疥搔’是指治疗疥疮和瘙痒,‘风气’是指治疗风气引起的疾病,‘五藏’是指治疗五脏的疾病,‘除热’则是清热解毒。这些功效体现了松脂在中医中的广泛应用。
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这句话强调了长期服用松脂的益处,包括减肥、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这与中医中‘药食同源’的理念相契合,即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一名松膏,一名松肪。:这里对松脂的别称进行了说明,‘松膏’和‘松肪’都是松脂的称呼,反映了古人对松脂的重视。
生山谷。:这句话描述了松脂的生长环境,即山谷之中。这表明松脂的采集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也暗示了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名医》曰:生太山,六月采。:这句话引用了《名医》一书的记载,指出松脂在太山(泰山)采集,且在六月采集。这反映了古人对药材采集时间和地点的讲究,以及对药材品质的重视。
案《说文》云:松木也,或作;《范子计然》云:松脂出陇西,松胶者善。:这两句话分别引用了《说文解字》和《范子计然》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松脂的来源和特点。‘松木也’表明松脂来源于松树,‘或作’则说明松脂可能是由松树分泌的树脂制成。‘松脂出陇西,松胶者善’则指出松脂在陇西地区产出较多,且松胶的品质较好。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松脂的来源和制作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