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女贞实-原文
味苦平。
主补中,安五藏,养精神,除百疾。
久服肥健,轻身不老。
生山谷。
《名医》曰:生武陵,立冬采。
案《说文》云:桢,刚木也。
东山经云:太山上多桢木。
郭璞云:女桢也,叶冬不凋。
《毛诗》云:南山有杞。
陆玑云:木杞,其树如樗(陈藏器作栗),一名狗骨,理白滑,其子为木虻子,可合药,《司马相如赋》有女桢。
师古曰:女贞树,冬夏常青,未尝凋落,若有节操,故以名为焉。
陈藏器云:冬青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女贞实-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作用是补益中焦,安定五脏,滋养精神,消除各种疾病。长期服用可以使身体强健,体重减轻,延缓衰老。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生长在武陵地区,在立冬时采摘。
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桢,是一种坚硬的树木。在《东山经》中提到:太山上有很多桢木。郭璞注释说:女桢,其叶子在冬天不会凋落。《毛诗》中有诗曰:南山有杞。陆玑注释说:木杞,这种树的形状像樗树(陈藏器认为是栗树),又名狗骨,木质白皙光滑,它的果实是木虻子,可以入药,《司马相如赋》中提到女贞。师古注释说:女贞树,四季常青,从未凋落,好像有节操,所以用这个名字。
陈藏器说:它也被称为冬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女贞实-注解
味苦平:味苦平,指该植物的味觉特征为苦味,性质平和,不寒不热。
补中:补中,指该植物有补益中焦(中医认为中焦位于脾胃之间,是人体消化吸收和营养输送的重要部位)的作用。
安五藏:安五藏,指该植物有安定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功能,使五脏功能协调。
养精神:养精神,指该植物有助于养护精神,增强精神活力。
除百疾:除百疾,指该植物有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
久服肥健:久服肥健,指长期服用该植物可以使身体强健,体重增加。
轻身不老:轻身不老,指服用该植物可以使身体轻盈,延缓衰老。
生山谷:生山谷,指该植物生长在山谷之间。
《名医》:《名医》,指古代医书《名医别录》,是中医的重要文献之一。
生武陵:生武陵,指该植物生长在武陵地区,武陵是古代地名。
立冬采:立冬采,指在立冬这一天采集该植物。
桢:桢,指一种坚硬的树木。
东山经:东山经,指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中的篇章,记载了东山的地理和物产。
郭璞:郭璞,指古代文学家、地理学家郭璞,著有《山海经注》。
女桢:女桢,指一种冬不凋的树木,即女贞树。
《毛诗》:《毛诗》,指《诗经》中的毛诗部分,是古代诗歌的总集。
陆玑:陆玑,指古代文学家陆玑,著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木杞:木杞,指一种树木,其特点是树干光滑,果实可入药。
狗骨:狗骨,指木杞的别名,因其树皮坚硬如狗骨而得名。
理白滑:理白滑,指木杞的树干纹理细腻,表面光滑。
木虻子:木虻子,指木杞的果实,可入药。
合药:合药,指将木虻子与其他药材混合制成药物。
《司马相如赋》:《司马相如赋》,指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作品《子虚赋》,其中提到女贞树。
师古:师古,指古代学者,此处指对《司马相如赋》中提到的女贞树进行注释的学者。
常青:常青,指树木全年绿色,不落叶。
节操:节操,指人的品德和操守。
陈藏器:陈藏器,指古代医学家陈藏器,著有《本草拾遗》等医学著作。
冬青:冬青,指一种常绿植物,常用来比喻人的坚强不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女贞实-评注
味苦平,首先揭示了该植物的药性特点。‘味苦’表明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平’则说明其性质平和,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性味是判断其功效的重要依据,此句点明了该植物的基本药性。
‘主补中,安五藏,养精神,除百疾’是对该植物功效的具体描述。‘主补中’说明其能补益脾胃,‘安五藏’则表示能调和五脏,‘养精神’强调其对精神状态的调养作用,‘除百疾’则是其广泛的治疗效果。这些描述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久服肥健,轻身不老’进一步说明了长期服用该植物可以带来的益处,即增强体质、减肥轻身、延缓衰老。这体现了中医对健康长寿的追求,以及通过长期调养达到养生目的的理念。
‘生山谷’一句点明了该植物的产地,山谷环境适宜其生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医对药材生长环境的重视。
《名医》的记载提供了该植物的采摘时间,‘生武陵,立冬采’说明该植物在立冬时节采摘最为适宜,这也体现了中医对药材采摘时节的讲究。
‘桢,刚木也’解释了‘桢’字的含义,‘刚木’说明桢木是一种坚硬的树木,这为后文对该植物特征的描述奠定了基础。
《东山经》和郭璞的注释进一步描绘了桢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太山上多桢木’说明桢木生长在高山之上,‘女桢也,叶冬不凋’则描述了桢木的常绿特性,这与‘女贞’之名相呼应。
《毛诗》中的‘南山有杞’以及陆玑的注释,将桢木与‘木杞’联系起来,并介绍了其别名‘狗骨’,以及其树皮光滑、果实可入药的特点。这些信息丰富了我们对桢木的了解。
师古的解释则从文化角度解读了‘女贞’之名的由来,认为其冬夏常青,有如节操,因此得名。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现象的哲学思考和对植物象征意义的挖掘。
陈藏器的注释则将桢木称为‘冬青’,进一步强调了其常绿的特性,并可能与‘女贞’之名有所关联,反映了古代医家对药材名称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