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伏苓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伏苓-原文

味甘平。

主胸胁逆气(《御览》作疝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一名茯菟,(《御览》作茯神,案元本云:其有抱根者,名茯神,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茯苓通神,桐君甘,雷公扁鹊甘无毒,或生茂州,大松根下,人地三丈一尺,二月七月采。(《御览》)

<名医>曰:其有抱根者名茯神,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

案《广雅》云:茯神,茯苓也;《范子计然》云:茯苓,出嵩高三辅,《列仙传》云:昌容采茯苓,饵而食之;《史记》褚先生云: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伏灵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淮南子》说林训云:茯苓掘,兔丝死,旧作茯,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伏苓-译文

味道甜,性质平和。

主要治疗胸部和胁部的逆气(《御览》中写作疝气),忧虑和愤怒,受到惊吓,恐惧和心悸,心下有结块疼痛,寒热交替,身体烦闷,咳嗽和呕吐,口干舌燥,有利于小便。长期服用可以安定心神,不感到饥饿,延长寿命。又称为茯菟(《御览》中写作茯神,根据元本的说法:有抱根的称为茯神,用黑字标注),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茯苓可以通达神智,桐君认为它甘甜,雷公和扁鹊认为它甘甜且无毒,有时生长在茂州,大松树的根部,人地深三丈一尺,二月和七月采集。(《御览》)

《名医》说:有抱根的称为茯神,生长在太山的松树下,二月和八月采集,阴干。

根据《广雅》的说法:茯神就是茯苓;《范子计然》说:茯苓出自嵩山的三辅地区;《列仙传》说:昌容采集茯苓,吃了它;《史记》中褚先生说:古书记载,地下有伏灵,地上有兔丝,所谓的伏灵,就在兔丝下面,形状像飞鸟,伏灵是千年松树的根,吃了它可以长生不死;《淮南子》中的说林训说:挖出茯苓,兔丝就会死去,以前写作‘茯’,不正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伏苓-注解

味甘平: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甘味表示药物可能具有补益作用,平性表示药物性质平和,不会过于寒凉或温热。

胸胁逆气:指胸部和胁部感觉不适,气机不畅的症状,可能与现代医学中的胸闷、肋间疼痛等相类似。

忧恚:指忧愁和愤怒的情绪,可能影响心理健康。

惊邪:指受到惊吓或邪气侵袭,古代医学认为情绪波动或外界因素可能导致邪气入侵。

恐悸:指恐惧和心悸的症状,可能与现代医学中的焦虑症、恐慌症等相类似。

心下结痛:指心窝部位出现疼痛感,可能涉及消化系统或心脏问题。

寒热烦满:指身体出现忽冷忽热、烦躁不安、腹部胀满等症状,可能与体温调节失调、消化不良等有关。

咳逆:指咳嗽并伴有气逆的症状,可能与呼吸道感染或肺部疾病有关。

口焦舌干:指口干舌燥,可能由于体内津液不足或热病引起。

利小便:指药物具有促进排尿的作用,可能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

久服安魂养神:指长期服用此药可以安定心神,养护精神,可能具有镇静、抗焦虑等作用。

不饥延年:指长期服用此药可以使人食欲不振,延年益寿,可能具有调节食欲、增强体质等作用。

一名茯菟:指茯苓的别称,‘菟’可能是指动物‘兔’,与茯苓的形状或生长环境有关。

茯神:指茯苓的一种,因其有抱根而得名,可能具有与茯苓相似的药用价值。

生山谷:指茯苓生长在山谷中,表明其生长环境。

吴普:古代医学家,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桐君:古代医学家,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雷公扁鹊:古代医学家,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生茂州:指茯苓生长在茂州地区,茂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大松根下:指茯苓生长在大松树的根部,可能与其生长习性有关。

人地三丈一尺:指茯苓生长的深度,古代长度单位。

二月七月采:指茯苓的采摘时间,二月和七月可能是其成熟的时间。

阴干:指将茯苓在阴凉处晾干,以保持其药效。

广雅:古代辞书,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范子计然:古代文献,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列仙传:古代记载神仙人物的书籍,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史记:古代史书,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褚先生:古代史书作者,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伏灵: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灵物,此处指茯苓。

兔丝: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植物,此处可能指茯苓周围的植物。

飞鸟之形:形容茯苓的形状,可能指其外观类似飞鸟。

千岁松根:指生长了千年的松树根,可能强调茯苓的珍贵和功效。

不死:指食用茯苓可以使人长生不老,这是古代对茯苓功效的一种夸张描述。

淮南子:古代文献,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说林训:古代文献,此处引用其关于茯苓的描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伏苓-评注

味甘平,首先从口感上对茯苓进行了描述,甘平之味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代表其性质温和,易于人体吸收。甘味入脾,平味入中,因此可以推测茯苓对脾胃有良好的调和作用。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这一段列举了茯苓的主治功效,涵盖了多个症状,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茯苓具有调和气血、安神定志、清热利湿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疾病。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这句话强调了茯苓的长期服用效果,安魂养神表明其对精神状态的改善,不饥延年则说明其对延年益寿有积极作用,体现了中医的养生理念。

一名茯菟,一名茯神,案元本云:其有抱根者,名茯神,作黑字。这里提到了茯苓的别名,茯菟和茯神,并解释了茯神的命名原因,即有抱根的茯苓称为茯神,且在古籍中用黑字标注,显示出对茯神这一品种的重视。

生山谷,描述了茯苓的生长环境,山谷环境阴湿,与茯苓的药性相契合,说明茯苓的生长环境对其药效有重要影响。

《吴普》曰:茯苓通神,桐君甘,雷公扁鹊甘无毒,或生茂州,大松根下,人地三丈一尺,二月七月采。这里引用了《吴普本草》中对茯苓的记载,强调了茯苓的神奇功效,并描述了其生长环境和采集时间,体现了古人对茯苓的重视。

《名医》曰:其有抱根者名茯神,生太山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这是《名医别录》中对茯苓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茯神的名称来源、生长环境和采集时间,丰富了茯苓的药用知识。

案《广雅》云:茯神,茯苓也;《范子计然》云:茯苓,出嵩高三辅,《列仙传》云:昌容采茯苓,饵而食之;《史记》褚先生云: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所谓伏灵者,在兔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伏灵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淮南子》说林训云:茯苓掘,兔丝死,旧作茯,非。这一段综合了多部古籍对茯苓的记载,从多个角度描述了茯苓的形态、功效和传说,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茯苓的深入研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伏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4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