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道家的哲学体系。庄子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风著称,其著作充满了寓言故事和哲学思辨。
年代: 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现存《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则可能由庄子的弟子或后学整理和补充。
内容简要:《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33篇。该书以寓言、对话等形式阐述道家思想,核心主张“无为”、“逍遥”,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庄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倡导摆脱物欲束缚,达到心灵的超脱。《庄子》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刻意-原文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 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语大功,立大名,礼君 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 之所好也。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 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 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 ,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 之道,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 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 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 ,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 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 好恶者,德之失也。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水之性,不杂则 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精神四达并流 ,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刻意-译文
刻意追求高尚的行为,远离世俗,高谈阔论,抱怨诽谤,只是为了显得高傲而已。这是那些隐居山谷、不与世俗同流、甘愿枯槁赴死的人所喜欢的。
谈论仁义忠信,恭敬节俭,谦让,只是为了修身而已。这是那些生活在和平时代、教导他人、游学的人所喜欢的。
谈论大功,建立大名,礼待君臣,端正上下关系,只是为了治理国家而已。这是那些在朝廷任职、尊崇君主、强国富民、追求功名的人所喜欢的。
隐居在沼泽、荒野,钓鱼闲居,无所作为而已。这是那些隐居江海、逃避世俗、享受闲暇的人所喜欢的。
通过呼吸吐纳,吐故纳新,模仿熊的动作和鸟的伸展,只是为了长寿而已。这是那些修炼导引术、养生长寿、追求彭祖般长寿的人所喜欢的。
如果不刻意追求高尚而自然高尚,没有仁义而自然修身,没有功名而自然治理,没有江海而自然闲适,不修炼导引术而自然长寿,那么一切都不需要刻意追求,一切都会自然拥有。淡然无为,众美自然随之而来。这是天地的道理,圣人的德行。
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平和,道德的实质。
所以说:圣人休息,休息则平和简易。平和简易则恬淡。平和简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侵入,邪气不能侵袭,所以其德行完备而精神不亏损。
所以说:圣人的生命如同天行,其死亡如同物化。静时与阴同德,动时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除知识和故旧,遵循天理。所以没有天灾,没有物累,没有人非,没有鬼责。其生如同浮游,其死如同休息。不思虑,不预谋。光明而不炫耀,诚信而不期待。其睡眠无梦,其觉醒无忧。其精神纯粹,其魂魄不疲惫。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所以说:悲乐是德的邪气;喜怒是道的过失;好恶是德的失守。
所以心不忧乐,是德的极致;一而不变,是静的极致;无所抵触,是虚的极致;不与物交,是淡的极致;无所逆反,是粹的极致。
所以说:形体劳累而不休息则会疲惫,精神使用而不停止则会劳累,劳累则会枯竭。
水的本性,不混杂则清澈,不搅动则平静;郁闭而不流动,也不能清澈;这是天德的象征。
所以说:纯粹而不混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这是养神之道。
那些拥有干越之剑的人,将其藏在匣中,不敢使用,这是宝物的极致。
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达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民间有句话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所以素,是说其无所混杂;纯,是说其不亏损精神。
能体悟纯素,称之为真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刻意-注解
刻意尚行:刻意追求高尚的行为,指过分追求外在的道德表现。
离世异俗:远离世俗,追求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高论怨诽:发表高深的言论,批评时政或社会现象。
枯槁赴渊:形容隐士或修道者清苦的生活状态。
仁义忠信:儒家提倡的道德准则,包括仁爱、正义、忠诚和诚信。
恭俭推让:恭敬、节俭、谦让,是儒家提倡的个人修养。
大功:伟大的功绩,通常指对国家或社会的重大贡献。
大名:显赫的名声,通常指因功绩或德行而获得的声誉。
礼君臣:指按照礼仪规范来规范君臣关系。
正上下:指规范上下级关系,使之符合道德和礼仪。
薮泽:指水草丰茂的地方,常用来比喻隐居之地。
闲旷:指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地。
吹呴呼吸:指道家修炼中的呼吸吐纳之术。
吐故纳新:指通过呼吸排出体内浊气,吸入新鲜空气,以达到养生目的。
熊经鸟申:模仿熊和鸟的动作,是道家养生术中的一种导引术。
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常用来象征长寿。
恬惔寂漠:指心境平和、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虚无无为:道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
天德:指与天地自然相合的道德境界。
纯粹而不杂:指精神或道德的纯净,不受外界杂念干扰。
静一而不变:指心境宁静,始终如一,不受外界变化影响。
淡而无为:指心境淡泊,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
动而以天行:指行动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天道。
养神之道:指通过修炼保持精神纯净和健康的途径。
干越之剑:指古代名剑,象征珍贵和不可轻易使用。
精神四达并流:指精神通达四方,无所不至。
同帝:指与天地自然合一,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纯素之道:指保持精神纯净、不受外界干扰的修炼之道。
真人:道家理想中达到至高境界的人,精神纯净,与天地合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庄子-外篇-刻意-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庄子·刻意》,主要探讨了不同人群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并通过对比揭示了道家所推崇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文章首先列举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和江海之士,分别代表了隐士、儒家学者、政治家以及隐逸者。这些人的追求各不相同,但都带有某种刻意和执着。
接着,文章提出了道家所推崇的境界:不刻意追求高尚、不刻意修仁义、不刻意追求功名、不刻意隐居、不刻意养生,却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这些境界。这种境界被称为‘淡然无极’,即心境平和、无所执着,却能自然而然地获得一切美好。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核心观念,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恬惔寂漠,虚无无为’的境界,认为这是天地自然的本质,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圣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因此他们的生活平静而恬淡,不受外界的忧患和邪气侵扰。圣人的生死如同自然的变化,静时与阴同德,动时与阳同波,既不刻意追求福,也不刻意避免祸,完全顺应自然。
最后,文章通过‘水之性’的比喻,进一步阐明了道家‘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的养神之道。水如果不混杂,就会清澈;如果不被扰动,就会平静。这与天德的本质是一致的。道家认为,保持精神的纯净和宁静,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才能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整篇文章通过对比不同人群的追求,揭示了道家所推崇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反对刻意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主张通过修炼保持精神的纯净,最终达到与天地合一的至高境界。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