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天罡(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的命理学家,他在命理学和占卜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三命通会》是他结合易学、五行、八字命理等多个学科,编纂而成的命理学著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三命通会》是袁天罡编撰的命理学经典,内容包括八字命理、风水、占卜和三命等多个领域。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分析人的出生日期和八字来预测个人的命运,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看待命运、改命和趋吉避凶的理论。它是命理学的基础性文献之一,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包含了许多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四-论五行时地分野吉凶-原文
按王氏所谓二气者,阴阳也;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时者,春、夏、秋、冬也;
地者,冀、青、兖、徐、扬、荆、梁、雍、豫也。
盖天有阴阳,行于四时;
地有五行,具于九州,
正朱子所谓五行质具于地、气行于天,
故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
皆以时地相为用也。
今之谈命者,但知论阴阳五行而不知兼论方隅与昼夜阴晴,
所以有年日月时同而贵贱寿夭迥异,
便谓五行无据,启世人不信命之疑,亦诬点。
嗟夫,人生天地,莫逃五行;
九州分疆,风气异宜,
阴晴寒暖,理难一律。
人禀天地灵气以生一时,
得气各自不同,
所以贵贱寿夭难以八字拘也。
且以甲乙寅卯属木,生于兖、青为得地,春令为得时。
丙丁巳午属火,生于徐、扬为得地,夏令为得时。
戊己辰戌丑未属土,生于豫州为得地,四季月为得时。
庚辛申酉属金,生于荆梁为得地,秋冬为得时。
壬癸亥子属水,生于冀、雍为得地,冬令为得时。
况昼夜阴晴之间有寒有暖,
阴阳造化之内有喜有忌,
生克制化,抑扬轻重,
妙在识其通变,不可执一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四-论五行时地分野吉凶-译文
按照王氏所说的,所谓的二气指的是阴阳;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时令指的是春、夏、秋、冬;地域指的是冀、青、兖、徐、扬、荆、梁、雍、豫。因为天有阴阳,它们在四季中运行;地有五行,它们在九州中存在,正如朱子所说,五行在地的实质中存在,气在天中运行,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都是根据时令和地域相互配合的。现在谈论命运的人,只知道讨论阴阳五行,却不知道还要考虑方位和昼夜的阴晴,所以会出现年月日时相同,但富贵和寿命却截然不同的情况,有人因此认为五行没有根据,这引起了人们对命运的不信任,也是一种误导。
唉,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无法逃脱五行的规律;九州分界,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阴晴寒暖,道理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人从天地间吸取灵气而出生,每个人得到的气都不相同,所以富贵和寿命很难仅仅通过八字来决定。比如,甲乙寅卯属于木,在兖州和青州出生是得地,春季是得时。丙丁巳午属于火,在徐州和扬州出生是得地,夏季是得时。戊己辰戌丑未属于土,在豫州出生是得地,四季的月份是得时。庚辛申酉属于金,在荆州和梁州出生是得地,秋冬季节是得时。壬癸亥子属于水,在冀州和雍州出生是得地,冬季是得时。何况昼夜阴晴之间有冷有暖,阴阳的变化中既有吉利也有忌讳,生克制化,有抑有扬,关键在于理解其中的变化,不能固执一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四-论五行时地分野吉凶-注解
二气:指阴阳二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万物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变化而产生。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指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认为它们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相互滋生、相互克制。
金:五行之一,代表坚硬、收敛、肃杀等特性。
木:五行之一,代表生长、升发、柔和等特性。
水:五行之一,代表流动、寒冷、滋润等特性。
火:五行之一,代表光明、炎热、上升等特性。
土:五行之一,代表承载、稳定、生化等特性。
时:指四季,即春、夏、秋、冬,是时间的一种划分方式,与五行相配合,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的命运。
地:指中国的地理区域,文中提到的冀、青、兖、徐、扬、荆、梁、雍、豫是古代的九州。
盖:表示原因或依据,这里引出下文对天地五行关系的解释。
朱子:指南宋理学家朱熹,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
五行质具于地、气行于天:朱熹的观点,认为五行作为物质基础存在于地上,而阴阳二气作为动力运行于天空中。
方隅:指方位,文中指地理方位的不同。
昼夜阴晴:指白天和夜晚,晴天和阴天,是天气变化的表现。
年日月时: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是古代命理学中用来推算命运的因素。
八字: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组合,是命理学中用来推算命运的重要依据。
禀:承受、接受,这里指人接受天地之间的灵气。
造化:指自然界的变化和创造,这里指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生克制化:指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相互转化,是五行理论的核心内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四-论五行时地分野吉凶-评注
王氏所谓二气者,阴阳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时者,春、夏、秋、冬也;地者,冀、青、兖、徐、扬、荆、梁、雍、豫也。
此段文字开篇即点明了王氏对于宇宙万物构成要素的概括,即阴阳二气和五行。阴阳二气是宇宙的根本,五行则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春、夏、秋、冬四时和冀、青、兖、徐、扬、荆、梁、雍、豫九州,则是时间和空间的划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盖天有阴阳,行于四时;地有五行,具于九州,正朱子所谓五行质具于地、气行于天,故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皆以时地相为用也。
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天地的关系,天地的阴阳五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朱子认为五行质具于地,气行于天,说明五行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包含了运动和变化的属性。天地之间的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都是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今之谈命者,但知论阴阳五行而不知兼论方隅与昼夜阴晴,所以有年日月时同而贵贱寿夭迥异,便谓五行无据,启世人不信命之疑,亦诬点。
此句批评了当时谈命者只知阴阳五行,而忽略了地理环境、时间变化等因素对命运的影响。指出仅凭五行来断定命运,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从而引发人们对命运的怀疑。
嗟夫,人生天地,莫逃五行;九州分疆,风气异宜,阴晴寒暖,理难一律。
此句表达了对命运不可抗拒的感慨。人生于天地之间,无法逃脱五行的制约。九州之地,风气各异,气候不同,因此命运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人禀天地灵气以生一时,得气各自不同,所以贵贱寿夭难以八字拘也。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人的命运受到天地灵气的影响,每个人所得到的灵气不同,因此贵贱寿夭也不尽相同,不能仅仅以八字来决定。
且以甲乙寅卯属木,生于兖、青为得地,春令为得时。丙丁巳午属火,生于徐、扬为得地,夏令为得时。戊己辰戌丑未属土,生于豫州为得地,四季月为得时。庚辛申酉属金,生于荆梁为得地,秋冬为得时。壬癸亥子属水,生于冀、雍为得地,冬令为得时。
这里详细列举了五行与地理、时间的对应关系,说明了五行与命运的关系。
况昼夜阴晴之间有寒有暖,阴阳造化之内有喜有忌,生克制化,抑扬轻重,妙在识其通变,不可执一论也。
最后,作者强调在理解五行与命运的关系时,要认识到昼夜、阴晴、寒暖等变化,以及阴阳造化中的喜忌,这些都是变化无常的,需要灵活变通,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