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天罡(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的命理学家,他在命理学和占卜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三命通会》是他结合易学、五行、八字命理等多个学科,编纂而成的命理学著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三命通会》是袁天罡编撰的命理学经典,内容包括八字命理、风水、占卜和三命等多个领域。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分析人的出生日期和八字来预测个人的命运,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看待命运、改命和趋吉避凶的理论。它是命理学的基础性文献之一,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包含了许多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进交退伏-原文
阎东叟云:
以十干为四候,十五日为一候,十二日为进神候,外三日为交退伏神候。
故甲子为第一进神,则丙子、丁丑、戊寅为交退伏神;
己卯为第二进神,则辛卯、壬辰、癸巳为交退退伏神;
甲午为第三进神,则丙午、丁未、戊申为交退伏神;
己酉为第四进神,则辛酉、壬戌、癸亥为交退伏神。
值进神则发迹亨快,
值交神则庶事不谐,
值退神则官资降黜,
值伏神则所作滞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进交退伏-译文
阎东叟说:把十天干分为四个阶段,每十五天为一个阶段,每十二天为一个进神阶段,再外推三天为交退伏神阶段。所以,甲子是第一个进神阶段,那么丙子、丁丑、戊寅就是交退伏神阶段;己卯是第二个进神阶段,那么辛卯、壬辰、癸巳就是交退伏神阶段;甲午是第三个进神阶段,那么丙午、丁未、戊申就是交退伏神阶段;己酉是第四个进神阶段,那么辛酉、壬戌、癸亥就是交退伏神阶段。
遇到进神阶段,就会事业发达顺利;遇到交神阶段,各种事情都不顺心;遇到退神阶段,官职可能会被降职或者罢免;遇到伏神阶段,所做的事情就会停滞不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进交退伏-注解
十干:指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时间的系统之一,与地支结合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等。
四候:古代根据季节变化将一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称为一候,共有二十四候,用以指导农业生产。
十五日:古代以十五日为一个周期,称为一候,用于记录时间。
十二日:古代以十二日为一个周期,称为一进神候,用于计算神灵的运行。
交退伏神候:古代星象学中,指神灵运行的变化周期,包括交神、退神、伏神等不同状态。
甲子:天干地支组合之一,代表一个特定的日期,这里指代第一进神。
丙子、丁丑、戊寅:与甲子相对应的交退伏神候,代表不同的日期和神灵状态。
己卯、辛卯、壬辰、癸巳:与己卯相对应的交退退伏神候,代表不同的日期和神灵状态。
甲午、丙午、丁未、戊申:与甲午相对应的交退伏神候,代表不同的日期和神灵状态。
己酉、辛酉、壬戌、癸亥:与己酉相对应的交退伏神候,代表不同的日期和神灵状态。
发迹亨快:指事情顺利,事业有成。
庶事不谐:指事情不顺利,有阻碍。
官资降黜:指官职降低或被罢免。
所作滞留:指所做的事情受到阻碍,无法顺利进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进交退伏-评注
阎东叟的这段话涉及中国古代占卜文化中的天干地支与神煞理论,是对古代命理学中一种特定占卜方法的阐述。
首先,‘以十干为四候’指的是将十天干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三个天干,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与占卜学中对于天干循环规律的运用。
‘十五日为一候’表明了占卜的时间单位,每十五天为一个周期,这与古代对于时间节律的观察和运用有关。
‘十二日为进神候’进一步细化了时间单位,指出每十二日为一个‘进神’的时间点,意味着某种积极的能量或变化。
‘外三日为交退伏神候’说明了除了‘进神’之外,还有‘交神’、‘退神’和‘伏神’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分别是三天,反映了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
‘甲子为第一进神’开始,按照天干的顺序,每十个天干为一个循环,依次确定‘进神’、‘交神’、‘退神’和‘伏神’的对应天干。
‘值进神则发迹亨快’意味着在‘进神’时期,人的运势会变得顺畅,事业或生活上会有所成就。
‘值交神则庶事不谐’说明在‘交神’时期,事情往往不会按照预期进行,可能会出现波折。
‘值退神则官资降黜’指出在‘退神’时期,人的官职或地位可能会下降,面临被贬黜的风险。
‘值伏神则所作滞留’表明在‘伏神’时期,人的行动或计划可能会受到阻碍,进展缓慢。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命理学中对于运势变化的一种预测方法,通过天干地支和神煞的对应关系,对人的运势进行占卜和预测,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