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有若-原文
《史记•有若传》云:‘孔子没,弟子以若状似孔子,立以为师。他日,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孔子曰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何以知此?’有若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予谓此两事殆近于星历卜祝之学,何足以为圣人,而谓孔子言之乎?有若不能知,何所加损,而弟子遽以是斥退之乎?
‘《孟子》称:‘子夏、子张、子游,以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曾子不可’,但言‘江、汉秋阳不可尚’而已。未尝深诋也。’
‘《论语》记诸善言,以有子之言为第二章,在曾子之前;使有避坐之事,弟子肯如是哉?’
‘《檀弓》载有子闻曾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两语,以为‘非君子之言’,又以为‘夫子有为言之’。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则其为门弟子所敬久矣。’
太史公之书,于是为失矣。
且门人所传者道也,岂应以状貌之似而师之邪?
世所图《七十二贤画像》,其画有若遂与孔子略等,此又可笑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有若-译文
《史记•有若传》记载说: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就立他为师。有一天,有若请教说:‘以前夫子出行,让弟子们拿着雨具,结果果然下雨了。弟子们问夫子是怎么知道的,夫子说:《诗经》不是有这样的话吗?月亮离开了毕宿,就会下大雨。昨晚月亮没有停留在毕宿,今天,月亮停留在毕宿,结果却没有下雨。商瞿年纪大了还没有儿子,夫子说商瞿四十岁后会生五个儿子,结果后来果然如此。请问夫子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有若无言以对。弟子们站起来说:‘有子回避一下吧,这不是你该坐的位置!’
我认为这两件事几乎接近于星历占卜之术,哪里足以成为圣人的行为,而孔子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有若不能回答,那么孔子又怎么会因此而增加或减少对他的评价,而弟子们竟然因此而立即排斥他呢?《孟子》中提到:子夏、子张、子游因为有若长得像圣人,想要像对待孔子一样对待他,但曾子不同意,只是说‘江汉的秋阳不可仰望’而已,并没有深入诋毁他。
《论语》记载了许多有益的言论,把有子的话放在第二章,在曾子之前;如果真有避坐的事情,弟子们怎么会这样呢?《檀弓》记载有子听到曾子说‘丧事要尽快贫穷,死亡要尽快腐朽’这两句话,认为这不是君子的言论,又认为‘夫子是有意说的’。子游说:‘有子的话真是太像夫子了。’这说明有子在门弟子中受到了长时间的尊敬。
太史公的书中,对此有所失实。而且门人传承的是道德,难道应该因为外貌相似就尊他为师吗?世人所画的《七十二贤画像》,其中有若的画像竟然和孔子相差不多,这真是可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有若-注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弟子:指孔子的学生,他们继承和传播了孔子的思想。
若:若,指有若,孔子的弟子之一,以状似孔子而著称。
雨具:指雨伞、雨衣等防雨用品。
《诗》:《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月离于毕:古代星历中的术语,指月亮与毕宿相距较远。
毕:毕宿,是古代星宿之一,属西方七宿。
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
商瞿:商瞿,孔子的弟子,年长无子。
丈夫子:指儿子。
子夏、子张、子游:子夏、子张、子游都是孔子的弟子,这里指他们三人。
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以孝道著称。
《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子游:子游,名赐,字子游,孔子的弟子。
《檀弓》:《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的礼仪。
太史公:太史公,即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七十二贤画像:七十二贤画像是指古代画家所绘制的孔子七十二贤的画像。
避坐:避开座位,这里指有若因状似孔子而被弟子要求离开座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五-有若-评注
《史记•有若传》中记载了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因为有若的样貌与孔子相似,便将他立为师。这一行为本身体现了弟子们对孔子的崇敬和对其教诲的传承意愿。
有若一日向孔子请教关于天气预测的问题,孔子以《诗经》中的诗句作为依据,预测了天气的变化。这一段对话展现了孔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诗经》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孔子教育弟子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然而,有若在面对孔子的智慧时显得无所适从,弟子们见状,认为有若不适合继续坐在孔子的位置上,这反映了弟子们对师承关系的尊重和对有若能力的质疑。
作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行为近乎星历卜祝之学,不足以成为圣人的行为,也不应该是孔子的言论。作者认为有若不能回答孔子的问题,弟子们为何要因此斥退他。
《孟子》中提到子夏、子张、子游等人因为有若与孔子相似,想要以对待孔子的方式对待他,但曾子不同意,只是以‘江、汉秋阳不可尚’一句话回应。这表明曾子对有若的态度较为温和,并未深究。
《论语》中记载了有子的话被列为第二章,位于曾子之前,这表明有子在弟子中的地位并不低。如果真有避坐之事,弟子们不可能如此对待有子。
《檀弓》中记载有子对曾子的言论表示不满,认为这不是君子之言,并认为孔子有更深层次的言辞。子游甚至说有子的话像孔子,这说明有子在门弟子中的尊敬程度。
太史公在《史记》中对这些事情的记载可能存在失实之处,因为门人所传的是道,而不是以貌取人。
世所图《七十二贤画像》中,有若的画像与孔子相仿,这种描绘显然是夸张的,作者认为这是可笑的,因为以貌取人并不符合孔子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