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君子为国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君子为国-原文

《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古之为国,言辞抑扬,率以有人无人占轻重。

晋以诈取士会于秦,绕朝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楚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

宋受郑赂,郑师慧曰:‘宋必无人。’

鲁盟臧纥之罪,纥曰:‘国有人焉。’

贾谊论匈奴嫚侮,曰:‘倒悬如此,莫之能解,犹谓国有人乎?’

后之人不能及此,然知敌之不可犯,犹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一士重于九鼎,岂不信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君子为国-译文

《传》书说:‘如果没有君子,国家怎么能治理得好呢?’古时候治理国家,说话的语气抑扬顿挫,往往根据有没有君子来衡量国家的轻重。

晋国用欺诈的手段从秦国得到了士会,绕朝说:‘你不要说秦国没有人才,我的计谋只是没有被采用而已。’

楚子反说:‘就凭小小的宋国,都有不欺骗人的臣子,难道楚国就没有这样的人吗?’

宋国接受了郑国的贿赂,郑国的谋士慧说:‘宋国一定没有人才。’

鲁国在盟会上控告臧纥的罪行,臧纥说:‘国家是有人才的。’

贾谊在论述匈奴的傲慢无礼时说:‘国家处于如此危急的境地,却没有人能够解救,还说国家有人才吗?’

后来的人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知道敌人是不可侵犯的,还说对方有人才,不可轻易图谋。

一个有才能的人比九鼎还要重要,难道这不是真的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君子为国-注解

君子:指有道德、有才能、有修养的人,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理想人格代表。

国:指国家,这里指一个国家的治理和繁荣。

言辞抑扬:指言辞有起伏、有节奏,这里形容古人在国家治理中的言辞表达方式。

有人无人占轻重:指在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团体时,看重的是是否有人才,人才的多寡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晋以诈取士会于秦:晋国通过欺诈手段从秦国取得士会,这里指晋国的不正当手段。

绕朝:指秦国的大臣,这里引用他的话来强调秦国并非无人可用。

吾谋适不用也:我的计谋没有被采用,这里指绕朝自嘲自己的计谋未被采纳。

楚子反:楚国的将领,这里引用他的话来强调即使是小国也有忠诚的臣子。

区区之宋:指小小的宋国,这里用“区区”来形容宋国的小而弱。

不欺人之臣:指不欺骗别人的忠诚臣子,这里指宋国有这样的忠诚之臣。

郑赂:指郑国贿赂宋国,这里指郑国通过贿赂来影响宋国。

郑师慧:郑国的大臣,这里引用他的话来预测宋国将因贿赂而失去忠诚的臣子。

鲁盟臧纥之罪:鲁国与臧纥结盟,但臧纥犯了罪,这里指臧纥的罪行。

国有人焉:国家有这样的人,这里指即使有人犯了罪,国家中还是有忠诚的人。

贾谊: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这里引用他的观点。

匈奴嫚侮:匈奴对汉朝的侮辱,嫚侮即侮辱、轻视。

倒悬如此,莫之能解:形容国家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无法自救。

一士重于九鼎:一个有才能的人比九鼎还要重要,九鼎是古代国家的象征,这里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未可图也:不可图谋,指不可轻易进攻或算计。

彼有人焉:他们有人才,这里指敌对国家有可用的人才,不可轻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君子为国-评注

《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此句开篇即点明君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君子’在此处并非指个人品德高尚之人,而是指有才德、有智慧、有远见的国家栋梁之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的提问,实则是在强调君子对于国家兴衰的决定性作用。

‘古之为国,言辞抑扬,率以有人无人占轻重。’此句反映了古代国家治理中的一种观念,即国家的兴衰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贤能之士。‘言辞抑扬’指的是言辞之间有起伏变化,‘有人无人’则是指国家是否有贤能之士。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

‘晋以诈取士会于秦,绕朝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此句讲述了晋国通过欺诈手段从秦国取得士会的故事。绕朝的话‘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表明了他对秦国人才实力的自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楚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楚子反的话是对宋国人才的一种肯定。‘区区之宋’虽然国力不强,但仍有忠诚不欺的臣子,以此类比楚国,意在说明楚国应有更多贤能之士。

‘宋受郑赂,郑师慧曰:‘宋必无人。’’此句反映了贿赂对国家政治的影响。郑师慧认为宋国因为接受了郑国的贿赂,必然缺乏贤能之士,从而影响了国家的治理。

‘鲁盟臧纥之罪,纥曰:‘国有人焉。’’此句讲述了鲁国臧纥因罪被盟约处罚,但他却认为国家有贤能之士,这种自信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贾谊论匈奴嫚侮,曰:‘倒悬如此,莫之能解,犹谓国有人乎?’’贾谊在此处通过比喻,将匈奴对汉朝的侮辱比作‘倒悬’,表示国家处于危难之中。然而,即使如此,他仍然认为国家有贤能之士,这种信念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家国情怀。

‘后之人不能及此,然知敌之不可犯,犹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此句指出后世之人虽然不能达到古代士人的境界,但他们仍然明白敌人的不可侵犯,这种认识体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和谨慎。

‘一士重于九鼎,岂不信然?’此句强调了贤能之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即使是一介之士,其价值也胜过九鼎,这进一步印证了‘不有君子,其能国乎’的观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君子为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9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