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十四-原文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十四-译文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十四-注解
表:在古文中,’表’字有多重含义,此处可能指代一种文体,如奏章、表状等,用于向上级或君主陈述事情;也可能指代一种礼仪,如祭仪中的祭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十四-评注
此段古文,开篇以‘表略’二字,简洁明了地揭示全文的主旨。‘表’字在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表达、陈述,‘略’字则表示简要、概括。作者以这样的开头,意在告知读者,接下来的文字将是对某一主题的简要阐述,而非详尽的论述。
首句‘天地设位’,点明了宇宙的生成与秩序的建立。‘天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宇宙万物的代名词,‘设位’则是指宇宙万物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此句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日月运行’四字,描绘了自然界中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在中国古代,日月星辰被视为天象,其运行被认为是宇宙秩序的体现,与‘天地设位’相呼应,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和谐。
‘四时更替’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中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时五行理论认为,季节的变化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密切相关,影响着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存。
‘万物生生’四字,表达了生命力的旺盛和生生不息的宇宙观。‘万物’泛指世间一切生物,‘生生’则是指生命的不断产生和延续。此句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天地之大德曰生’一句,引用了《易经》中的经典语句,强调了天地间最大的德性是生命的创造和维持。此句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观和道德观的结合。
‘圣人无常师’一句,揭示了圣人(即道德高尚的人)学习的不拘一格。‘无常师’意味着圣人不受限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知识体系,而是能够从万物中汲取智慧。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态度和方法的重要性。‘取法乎上’意味着要追求最高境界,‘仅得其中’和‘仅得其下’则是对追求不同层次境界的比喻。此句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学习和修养的智慧。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材和金属为例,说明了教育和磨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受绳则直’意味着木材经过绳索的束缚可以变得笔直,‘就砺则利’则是指金属经过磨砺可以变得锋利。这两句强调了教育和磨练对于个人品德和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君子’指的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博学’和‘日参省乎己’则是指广泛学习并不断反省自己。此句强调了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修养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