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一-原文
皇子世表一
自周室众建同姓,穆属维城;炎汉以降,帝王之子,靡不锡以王爵。
考帝系者,於以见亲亲之谊焉。
清初封爵之制,未尝釐定,武功、慧哲、宣献诸王,皆以功绩而获崇封。
崇德元年,定九等爵。
顺治六年,复定为亲、郡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
惟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以佐命殊勋,世袭罔替。
其他亲、郡王,则世降一等,有至镇国公、辅国公而仍延世赏者。
若以旁支分封,则降至奉恩将军,迨世次已尽,不复承袭。
盖自景祖以上子孙谓之“觉罗”,与显祖以下子孙谓之“宗室”者,亲疏攸别,爵秩亦殊,数传而后,仅得子、男。
原夫锡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故有皇子而仅封贝勒、贝子、公者。
揆诸前禩,至谨极严。
雍正后,惟怡贤亲王以公忠体国,恭忠亲王以赞襄大政,醇贤亲王以德宗本生考,皆世袭罔替。
至末年,而庆亲王奕劻乃亦膺兹懋赏矣。
自馀宗潢繁衍,非国有大庆,不得恩封;非娴习骑射,不得考封。
而入关二百馀年,习尚文胜,无复开国勇健之风,每届岁终,与於选者益鲜。
此盛衰强弱之原欤?
今自肇祖以下子孙,列为世表,本诸瑶牒,支别派分。
其不列於十二等之封者,谓之“閒散宗室”,则从略焉。
作皇子世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一-译文
自周朝开始,同姓的宗族被广泛封地,以穆属为城池;从汉朝开始,帝王的儿子们无一不被封为王爵。研究帝系的人,可以从这里看到亲情的联系。
清朝初年,封爵的制度没有明确规定,武功、慧哲、宣献等王都是因为功绩而得到高封。
崇德元年,确定了九等爵位。顺治六年,又重新规定为亲王、郡王至奉恩将军共十二等,有功绩被封,有恩赐被封,有考核被封。
只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因为辅助国家有特殊功勋,可以世袭而不被替代。
其他的亲王、郡王,世袭时会降一等,有的甚至降到镇国公、辅国公,但仍然延续世袭的赏赐。
如果是以旁支分封,则降到奉恩将军,等到世袭的顺序已经用尽,就不再承袭。
从景祖以上的子孙被称为‘觉罗’,而显祖以下的子孙被称为‘宗室’,亲疏有别,爵位也不同,经过几代之后,只能有儿子和孙子。
原来赐予爵位的主要目的是奖赏有功的人,其次是展示亲族次序,所以有的皇子只被封为贝勒、贝子、公。
按照过去的礼制,这些规定非常严格。
雍正年间,只有怡贤亲王因为公忠体国,恭忠亲王因为辅助大政,醇贤亲王因为德宗的亲生父亲,都世袭而不被替代。
到了晚年,庆亲王奕劻也获得了这样的嘉奖。
其他宗室的后代繁衍众多,除非国家有大的庆典,否则不能得到恩赐的封号;除非擅长骑射,否则不能通过考核得到封号。
自从入关两百多年以来,崇尚文治而忽视武功,不再有开国的勇猛之风,每年年底,有资格参加封号的人越来越少。
这是国家盛衰强弱的原因吗?现在从肇祖以下的子孙,都列在世表上,根据瑶牒(古代宗谱)记载,分支派别。
那些不在十二等封号之列的,被称为‘閒散宗室’,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制作了皇子世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一-注解
周室:指周朝的皇室,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纪年的朝代,周室是周朝的皇室家族。
穆属维城:穆指周穆王,维城指周穆王时期建立的城池,这里指周穆王时期加强同姓宗族的控制。
炎汉:炎汉即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帝王之子:指帝王的儿子,帝王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
王爵:古代帝王赐予贵族的爵位,王爵是最高等级的爵位。
帝系:指帝王的世系,即帝王的家族谱系。
亲亲之谊:指亲近的亲情关系。
清初封爵之制:指清朝初年关于封爵的制度。
武功、慧哲、宣献诸王:指以武功、智慧、贡献等功绩被封为王的人。
崇德元年:崇德是清朝皇太极的年号,元年即崇德元年,指崇德年间的第一年。
九等爵:指清朝初年设立的九等爵位。
顺治六年:顺治是清朝顺治皇帝的年号,六年即顺治六年,指顺治年间的第六年。
亲、郡王至奉恩将军:指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子、男、奉恩将军等爵位。
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指这八位王因功勋卓著而世袭罔替。
世袭罔替:指爵位可以世袭,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取消。
镇国公、辅国公:是高于郡王、亲王的爵位。
旁支分封:指从主支分出来的分支被封为诸侯。
觉罗:满语,指努尔哈赤的直系后代。
宗室:指皇帝的宗族后代。
亲疏攸别:指亲疏关系的区分。
爵秩:指爵位的等级。
锡爵:指授予爵位。
酬庸:指奖励有功的人。
展亲次:指显示亲疏关系。
贝勒、贝子、公:是低于亲王的爵位。
禩:指古代的礼仪制度。
怡贤亲王、恭忠亲王、醇贤亲王:指这三位亲王因忠诚、有功而世袭罔替。
庆亲王奕劻:指清朝末年的庆亲王,因功勋被封。
宗潢繁衍:指宗族繁衍昌盛。
閒散宗室:指未被列入十二等封爵的宗室成员。
瑶牒:指记录宗族世系的簿籍。
支别派分:指宗族分支繁多,各成派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表-卷一-评注
皇子世表一的开篇,便以周室分封同姓、穆属维城为引,点明了封建王朝分封制度的历史渊源。‘自周室众建同姓,穆属维城’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朝分封制度的概括,也体现了宗法制度下,同姓宗族共同维护国家稳定的理念。
‘炎汉以降,帝王之子,靡不锡以王爵’则将视角转向汉朝,指出从汉朝开始,帝王之子普遍被封为王爵,这是皇权对于宗室的一种恩赐和肯定。‘考帝系者,於以见亲亲之谊焉’则是对这种恩赐背后的宗族亲情的强调,帝系成为了宗族亲情的一种象征。
‘清初封爵之制,未尝釐定’表明清朝初期封爵制度尚未完善,而‘武功、慧哲、宣献诸王,皆以功绩而获崇封’则体现了清朝对功绩的重视。‘崇德元年,定九等爵’则是清朝封爵制度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封爵制度的正式确立。
‘顺治六年,复定为亲、郡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这句话,详细列出了清朝封爵的等级,反映了清朝对封爵制度的细化。‘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则是对不同封爵原因的说明,体现了封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以佐命殊勋,世袭罔替’这一段,突出了八位王爵的特殊地位,他们因功勋卓著而世袭罔替,这是对功臣的一种特殊待遇,也体现了皇权对于功臣的尊重。
‘其他亲、郡王,则世降一等’这句话,说明了亲王、郡王等宗室成员的封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世次的变化而有所降低,这反映了宗室成员在地位上的相对性。
‘若以旁支分封,则降至奉恩将军’则是对于旁支宗室封爵的说明,表明了旁支宗室在封爵上的地位低于直系宗室。‘迨世次已尽,不复承袭’则是对旁支宗室封爵继承的终结。
‘盖自景祖以上子孙谓之“觉罗”,与显祖以下子孙谓之“宗室”者,亲疏攸别,爵秩亦殊’这句话,说明了清朝对宗室成员的区分,‘觉罗’和‘宗室’代表了不同的亲疏关系和爵秩。
‘原夫锡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则是对封爵本意的阐述,‘酬庸’即是对功绩的奖赏,‘展亲次’则是为了维护宗族亲情。
‘揆诸前禩,至谨极严’这句话,将封爵制度与古代礼仪制度相联系,强调了封爵的严谨性。‘雍正后,惟怡贤亲王以公忠体国,恭忠亲王以赞襄大政,醇贤亲王以德宗本生考,皆世袭罔替’则是对于雍正以后封爵制度的补充说明。
‘至末年,而庆亲王奕劻乃亦膺兹懋赏矣’这句话,说明了庆亲王奕劻的特殊地位,他因功勋而获得世袭罔替的荣誉,这是对功臣的最高奖赏。
‘自馀宗潢繁衍,非国有大庆,不得恩封;非娴习骑射,不得考封’则是对其他宗室成员封爵的限制,表明了封爵的严格性和条件性。
‘而入关二百馀年,习尚文胜,无复开国勇健之风’这句话,反映了清朝入关后社会风气的变化,文治逐渐取代了武功,这是对历史变迁的一种感慨。
‘每届岁终,与於选者益鲜’则是对于宗室成员参与国家选官的情况的描述,说明了宗室成员在政治上的边缘化。
‘此盛衰强弱之原欤?’这句话,提出了对于宗室制度盛衰强弱原因的思考,引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层次思考。
‘今自肇祖以下子孙,列为世表,本诸瑶牒,支别派分’这句话,说明了皇子世表的编制依据和内容,‘瑶牒’则是指宗室世系的记录。
‘其不列於十二等之封者,谓之“閒散宗室”,则从略焉’则是对未列于十二等封爵的宗室成员的说明,表明了这些宗室成员的地位相对较低。
‘作皇子世表’则是全文的总结,点明了皇子世表的编纂目的。整篇文章通过对封爵制度的阐述,反映了清朝宗室制度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