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六十六-原文
礼十宾礼
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
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四曰宾礼。清初藩服有二类,分隶理藩院、主客司。隶院者,蒙古喀尔喀,西藏、青海、廓尔喀是也;隶司者,曰朝鲜,曰越南,曰南掌,曰缅甸,曰苏禄,曰荷兰,曰暹罗,曰琉球。亲疏略判,於礼同为属也。西洋诸国,始亦属於藩部,逮咸、同以降,欧风亚雨,咄咄逼人,觐聘往来,缔结齐等,而於礼则又为敌。夫诗歌“有客”,传载“交邻”,无论属国、与国,要之,来者皆宾也。我为主人,凡所以将事,皆宾礼也。兹编分著其仪节,而王公百官相见礼与士庶相见礼,亦附识焉。
藩国通礼清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朔漠荡平,怀柔渐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悉隶版图。荷兰亦受朝敕称王,名列藩服。厥后至者弥众,乃令各守疆圉、修职贡,设理藩院统之。
崇德间,定制,外藩诸部贝勒等有大勋绩,封和硕亲王,或多罗郡王,次多罗贝勒,遣使持信约往封。既入境,贝勒出迎五里外,跽俟制册过,骑以从。抵府,设香案正中,使臣奉册其上,退立左旁,贝勒一叩三跪。毕,兴,复跪,使臣授册。宣读官宣毕,置原案,三叩,兴。受册如初礼。贝勒与使臣对行六叩礼。使臣坐左,贝勒坐右。事讫,躬送如前。凡有诏敕、赏赉至亦如之。
内外札萨克会盟,三年一举。使臣赍制往,迎送礼同。自王以降,岁时朝贡者,分年番代,列班末行礼。坐次视内亲王、贝勒、贝子、公降一等,宴赉有差。
康熙五十九年,定朝觐年例。蒙古二十四部为两班,喀尔喀札萨克等为四班。雍正四年,帝念四十九旗王公台吉远至勤劳,诏改三班,二岁一朝。咸丰八年,以蒙古汗王等远道输将,谕令停止年班。御前行走者,番上如故。
其贡献仪文,按季各旗遣一人来将事,年时贡马匹羊酒,交理藩院转纳礼部。朝贡赏赉诸典,柔远清吏司掌之。
山海诸国朝贡礼凡诸国以时修贡,遣陪臣来朝,延纳燕赐,典之礼部。将入境,所在长吏给邮符,遴文武官数人伴送。有司供馆饩,遣兵护之。按途更代,以达京畿。既至,延入宾馆,以时稽其人众,均其饮食。翼日,具表文、方物,暨从官各服其服,诣部俟阶下。仪制司官设表案堂中,质明,会同四译馆卿率贡使至礼部,侍郎一人出立案左,仪制司官二人分立左右楹。馆卿先升,立左楹西。通事、序班各二人,引贡使等升阶跪。正使举表,馆卿祗受,以授侍郎,陈案上,复位。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礼,兴。退,馆卿率之出。礼部官送表内阁俟命,贡物纳所司。
如值大朝常朝,序班引贡使等列西班末,听赞行礼如仪。非朝期则礼部先奏,若召见,馆卿豫戒习仪。届日帝御殿,礼部尚书引贡使入,通事随行,至丹墀西行礼毕,升自西阶,通事复从之。及殿门外跪,帝慰问,尚书承传,通事转谕,贡使对辞,通事译言,尚书代奏。毕,乃退。如示优异,则丹墀行礼毕,即引入殿右门,立右翼大臣末,通事立少后。赐坐、赐茶,均随大臣跪叩,饮毕,慰问传答如初。出朝所,赐尚方饮食,退。翼日赴午门外谢恩。
礼部疏请颁赐国王并燕赉贡使,既得旨,所司陈赐物午门道左,馆卿率贡使等东面立,侍郎西面立,有司咸序。贡使诣西墀三跪九叩,主客司官颁赐物授贡使,贡使跪受。以次颁赐贡使暨从官从人,咸跪受。赞“兴,叩”如仪。退,赐宴礼部。
贡使将归国,光禄寺备牲酒果蔬,侍郎就宾馆筵燕,伴送供偫如前。所经省会皆飨之,司道一人主其事,馆饩日给,概从周渥焉。
顺治初,定制,诸国朝贡,赍表及方物,限船三艘,艘百人,贡役二十人。十三年,俄国察罕汗遣使入贡,以不谙朝仪,却其贡,遣之归。明年复表贡,途经三载,表文仍不合体制。世祖以外邦从化,宜予涵容,量加恩赏,谕令毋入觐。
康熙三十二年,俄复遣使义兹柏阿朗迭义迭来朝,帝始召见,赐坐赐食。五十九年,葡萄牙使臣斐拉理入觐,帝御九经三事殿。使者入殿左门,升左陛,进表御座则膝行。帝受表,使者兴,出,凡出入皆三跪九叩。赐坐赐茶,谢恩如仪。
初,琉球、安南、暹罗诸使来,议政大臣咸会集,赐坐及茶。乾隆初元,谕停止。时属国陪臣增扩,敕所司给皇清职贡图,以诏方来。四十七年正月,紫光阁锡燕,朝鲜、琉球、南掌陪臣与焉。燕罢,赐珍物。五十年,举千叟宴,特命朝鲜贺正陪臣齿逾六十者充正、副使,预宴赋诗。越五年,安南国王阮光平来京祝寿,定行礼班序,列亲王、郡王间,其陪臣仍附班末。五十八年,英吉利入贡,使臣玛戛尔等觐见,自陈不习拜跪,及至御前,而跽伏自若。
嘉庆初元,再举千叟宴,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额尔德尼王吉尔巴纳足塔毕噶尔玛萨九叩,“跪奉大皇帝前:窃小臣闻湖南教匪滋事,致天威震怒,遣兵剿除。今已平定,闻之忻慰。小臣受恩深重,虔修土产微物,表文,叩贺天喜。小臣属蒙天恩,视如子民,唯有一心归顺,和睦邻封。小臣阳布离京远,年尚幼,伏垦当作奴辈,曲施教导,霑恩不浅”云云。其贡物计十二事,语质意恭如此。
二十一年,英复遣使来贡,执事者告以须行拜跪礼,司当冬等遂称疾不入觐,帝怒,谕遣归国,罢筵宴赐物。嗣是英使不复来庭。
道光九年,回疆敉定,上太后徽号,缅甸国王遣使进金叶表,创举也。
故事,琉球间岁一贡,至十九年,诏改四年为期。时国王尚育咨达闽抚吴文镕,谓琉球濒海,地患多风,朝贡以时,风雨和顺,岁则大熟。贡舶出入闽疆,岁颁时宪书,获以因时趋事。地不产药,赖舶载回应用。至航海针法,非随时练习不为功。若改四年,则恐丰歉不齐,人时莫授,药品既缺,针盘益疏,请复旧制便。报可。并令陪臣子弟得随贡使入监读书。
光绪三十四年,廓尔喀入贡,赏正使噶箕二品服,副使四品服,其将事时,服色即各从其品,亦前此所未有者。
凡贡期,朝鲜岁至,琉球间岁一至,安南六岁再至,暹罗三岁,荷兰、苏禄五岁,南掌十岁,均各一至,馀道远贡无常期。凡贡物,各将其土实,非土产者勿进。朝鲜、安南、琉球、缅甸、苏禄、南掌皆有常物,馀唯其所献。
敕封藩服礼清自太宗征服朝鲜,鑱石三田渡。厥后安南、琉球诸国,先后请封,皆遣使往。其他回首内乡者,航海匪敻,梯山忘阻,则玺书褒奖,授来使赍还而已。
崇德间,定制,凡外邦效顺,俱颁册锡爵。进奏书牍,署大清纪年。若朝贡诸国无子嗣位,则遣陪臣请朝命,礼部奏遣正、副使各一人持节往封,特赐一品麒麟服以重其行。行日,工部给旗仗,兵部给乘传。封使诣礼部,仪制司官一人奉节,一人奉诏敕,授本部长官,以授正、副使,跪受。兴,出易征衣乘传往。将入境,其国边吏备馆传夫马。缘途所经,有司跪接。
及国,嗣封王遣陪臣郊迎,三跪九叩,劳使者一跪三叩。延入馆,陈诏节龙亭内,行礼如仪。谒使者三叩,不答。诹日,王率陪臣诣馆,礼毕,王先归。龙亭舁行,仗乐前导,封使后随。入门陈正中,使者及阶下马,正使奉节,副使奉诏敕,入殿陈案上,退立东旁。王率众官北面立,三跪九叩,兴,诣封位前跪。副使奉诏书付宣读官,宣讫,王行礼如初,出俟门外。使者出,跪送。有间,適馆劳之。使者还朝,乃修表文,具方物,遣陪臣诣阙谢恩。
如谕祭兼册封,先於其祖庙将事,谕祭文陈案上,使者左右立。世子跪叩如前,退立神位左,乃宣读,众俯伏。宣毕,兴。送燎行礼,使者退。次行册封礼,仪与前同。
至以诏敕授使赍还,则礼部设案午门,位正中,尚书立案左。仪制司官从馆卿率来使入,授诏敕,序班引诣案前跪,授受如制。退诣丹墀西,三跪九叩,礼成,归授国王。谢恩同。
外国公使觐见礼康熙初,外洋始入贡,中朝款接,稍异藩服。南怀仁官钦天监,赠工部侍郎,凡内廷召见,并许侍立,不行拜跪礼。
雍正间,罗马教皇遣使来京,世宗许行西礼,且与握手。
乾隆季叶,英使马格里入觐,礼臣与议仪式,彼以觐见英王为言,特旨允用西礼。筵宴日,且亲赐卮酒。
商约既缔,将命频繁。咸、同间,外国使臣尝求入觐,时以礼制乖异,力拒之。
同治时,英、法使臣固请再四,我犹绳以华制,莫之应。
彼且曰,宜亟修好,阻其入觐,是靳以客礼也。
十二年,穆宗亲政,泰西使臣环请瞻觐,呈国书,先自言用西礼,折腰者三,廷臣力言其不便。
直隶总督李鸿章建议,略言:“先朝召见西使时,各国未立和约,各使未驻京师,国势虽强,不逮今日,犹得律以升殿受表常仪。然嘉庆中,英使来朝,已不行三跪九叩礼。厥后成约,俨然均敌,未便以属礼相绳。拒而不见,似於情未洽。纠以跪拜,又似所见不广。第取其敬有餘,当恕其礼不足。惟宜议立规条,俾相遵守。各使之来,许一见,毋再见,许一时同见,毋单班求见,当可杜其觊觎。且礼与时变通,我朝待属国有定制,待与国无定礼。近今商约,实数千年变局,国家无此礼例,往圣亦未豫定礼经,是在酌时势权宜以树之准。”时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以拜跪仪节往复申辨,而各使坚执如初。势难终拂其意,乃为奏请,明谕允行。
其年夏,日本使臣副岛种臣、俄使臣倭良嘎哩、美使臣镂斐迪、英使臣威妥玛、法使臣热福理、和兰使臣费果荪瞻觐紫光阁,呈国书,依商订例行事。
接见时,帝坐立唯意,赐茗酒,恩自上出。
使臣讯安否,谨致贺辞。
未垂问,毋先言事。
西例臣见君鞠躬三,今改五鞠躬。
使臣初至始觐见,馀则否。
嗣后亲奉国书者仿此。
其礼式先期绘图试习,觐见某处所,某月日时,并候旨行。
其大略也。
光绪十六年,驻英使臣薛福成奏陈:“各使觐见,须定明例。凡使臣初至一国,其君莫不延见慰劳,使臣谒毕,鞠躬退,语不及公。此通例也。
顷闻驻京公使,以未蒙昼接,不无私议。
昔年英使威妥玛藉词不令入觐,致烟台条款多要挟,靳虚文而受实损,非计之得。
今宜循同治十二年成案,援据以行。
若论礼节,可於召见先敕下所司,中礼西礼,假以便宜。
如是,彼虽行西礼,仍於体制无损。
云云。
自是遂为定例。
二十七年,联军平拳匪,各国挟求更改礼节。
谓各使臣会同觐见,必在太和殿。
一国使臣单行觐见者,必在乾清宫。
呈递国书,必遣乘舆往迓,至宫殿前降舆,礼成送归。
赍奏国书,必自中门入,帝必躬亲接受。
设宴乾清宫,帝必躬亲入座。
嗣复允会同觐见改在乾清宫,而轿用黄色。
於是庆亲王奕劻等以天泽堂廉之辨,不能每事曲从。
遂与各使磋商,历时数月,始将乘坐黄轿、太和殿觐见暨宫殿阶前降舆三事酌议改易,而争议始息。
各国亲王觐见仪,始光绪二十四年。
德国亲王亨利入觐,帝幸颐和园,御仁寿殿,亨利公服入,递国书,帝慰劳之。
既,亨利欲觐皇太后,帝奉懿旨代见。
是日巳刻,御玉澜堂,亨利偕德使海靖等入,外部司官引殿东便门外入布幄少憩。
驾至,扈从如仪,鸣鞭三,升座。
庆亲王等侍左右,外部长官率亨利等自中门入,北乡一鞠躬,行数武又一鞠躬,至龙柱前又一鞠躬。
然后奉国书进,庆亲王降左阶接受,陈玉案,亨利等又一鞠躬,帝颔首答之,操国语慰劳。
庆亲王跪案左聆玉音,降阶,操汉语传宣。
德翻译官译毕,亨利等又一鞠躬,帝仍颔首答之。
亨利等退数武又一鞠躬,退至堂左,又一鞠躬。
礼成。
内外王公相见礼崇德初元,定宗室外藩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相见仪。
宾及门,王府属官入告,主人降阶迎,宾辞,主人升。
宾从自中门入,宾趋左,主人趋右。
行相见礼,二跪六叩,即席序立。
从官升东阶,行礼亦如之。
兴,入右门,坐宾后。
执事献茶,宾受茶,叩,主人答叩。
饮茶叙语毕,从官趋前楹,跪,叩,兴,趋出。
宾离席跪叩,主人答叩,并兴。
宾出,主人降阶送,属官送门外。
若外藩郡王见,则主人迎送殿外,不降阶。
相见,宾二跪六叩,主人答半。
宾辞退,跪叩,主人答跪不叩。
餘如亲王仪。
外藩贝勒见,主人离坐迎,不出殿,宾北面跪叩如初,主人立受。
即席正坐,宾侍坐。
辞退跪叩,主人立受不送。
餘如郡王仪。
外藩贝子、公见,府属官引宾入殿,跪叩同。
辞退仍跪叩,主人皆坐受。
餘如贝勒仪。
其外藩贝勒见郡王,如郡王见亲王礼。
以下宾主相见,降杀递差。
外藩亲王见贝勒,主人迎送门外。
宾入,主人从,相见各一跪三叩。
外藩郡王暨贝勒见贝勒同。
外藩贝子、公见贝勒,宾一跪三叩,主人跪拱手受。
外藩王、贝勒见贝子,宾主一跪一叩坐,此其异者也。
京官相见礼顺治元年,定制,京朝官敌体相见,宾及门,主人迎大门内,揖宾入,及阶,让升,宾西主东。
及厅事,让入,皆北面再拜。
兴,主人为宾正坐西面,宾辞,主人固请,卒正坐。
宾还正主人坐东面亦如之。
宾就坐,受茶,揖,主人答揖。
饮茶叙语毕,告辞相揖。
宾降阶,主人送及门,复相揖。
宾辞,主人固请,送宾大门外,视宾升舆马,乃退。
尚书、左都御史见大学士同。
宾降一品者,主人趋正宾坐,辞亦如之。
餘仪同。
二品以下京堂官翰詹科道见大学士,主人迎仪门内,送大门外,不视升舆马。
科道见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尚书仪同。
五品至八品官见大学士,主人迎堂阶下,宾就东阶,主人导入。
宾北面拜,辞,乃三揖,主人东面答揖。
宾趋正主人坐,辞,固请,卒正坐相揖。
宾西面,主人东北面坐。
宾启事毕,辞退,三揖如初。
主人送二门外。
翰詹科道见二三品官,如宾降一等礼。
见四五品官,如同官礼。
阁部寺监属官见其长官,初见,公服诣署,升自东阶,具履行陈坐案,依次向坐三揖,长官避席答揖。
退。
若燕见,如五品官见大学士仪。
国学生见国子师仪,初见,具名柬,公服诣学,自东阶升堂,北面三揖,师立受。
侍立左旁,西面受教,毕,三揖退。
若燕见,通名,俟召乃入。
师迎阶上,弟子升,揖。
师入门,从之,北面再拜,师西面答揖。
趋正师坐,师命坐,北面揖。
师位东北面,弟子西面。
茶至,揖,请问,揖。
辞退,北面三揖,师皆答。
出送,师前行,弟子后随,及二门外,弟子三揖,俟师入始退。
翰林院庶吉士见大学士,与见教习庶吉士同。
凡京朝官途遇回避,爵秩均等,分道行,次让道行,次勒马俟其过,又次下马,唯钦使即遇应回避者,分道行可也。
又武职民公、侯、伯以下,男以上,文职大学士以下,九卿以上,得用引马一骑,途遇并下马回避云。
直省文武官相见礼顺治间,定督、抚、学政、河漕总督,盐政,巡视御史相见,坐次平行,餘各按品秩行礼。
雍正八年,定直省官相见,位均等者,宾至署,吏入白,启门,自中门入,至外堂檐下降舆马。
主人迎檐前,揖宾入。
及厅事,各再拜。
其正坐、就位、进茶、辞退,如京朝官仪。
属官见长官,辕门外降舆马,自左门入。
初见具名柬,呈履行,文官司道见督抚,迎堂后屏内。
及厅事,庭参则扶免,三揖,皆答揖。
督抚正坐,司道旁坐。
命坐,揖。
茶至,揖。
均答如仪。
辞出,三揖如初。
送至屏门外,司道三揖。
俟督抚入,复三揖,趋出。
督抚次日用名柬答拜。
若公事谒见,常服通衔名,三揖就坐。
餘同前。
府、厅、州、县见,庭参拜则免,府、厅揖,答揖。
州、县揖,立受。
俱不送,不答拜。
佐贰等官见,一跪三叩,不揖、不坐。
府、厅、州、县见司道,与司道见督抚同。
佐贰等官见司道,与见督抚同。
同知、通判见知府,柬题晚生,入自中门,用宾主礼。
州、县教职见督抚,仪如佐贰见司道,不迎送。
见知府,迎送屏门外。
见府倅,迎送堂檐下。
馀同。
见州、县,如同、通见知府仪。
司、道、府、厅见学政,入中门,礼如宾主,迎送并出堂檐。
学政品秩崇者,如见督抚仪。
州、县见,庭参旁坐,主人答揖不答拜。
运使见督抚、盐院,与司道同。
运、判以次递降。
武官副将以下见提督,初见具衔名、履行,披执则传免,易公服佩刀。
都司、守备不免,跪宣名,席地坐,不进茶。
餘仪按品递降,与文职同。
顺治十三年,定直省文武官相见礼,提督见总督,入中门,至仪门下马,升堂三揖。
总督正坐,提督佥坐,迎送不出堂檐。
若提督兼世职者,总督西面,提督东面。
辞出,送至堂檐下,视乘马。
总兵见,仪门外下马,坐则侍坐,迎、送止阶上。
与巡抚见,视宾主礼唯均,以下按品差降。
至满、汉官相见,将军、副都统与督、抚、提、镇以敌体见。
司道以下见将军如总督,见副都统如总兵,协领、参领见督抚同司道,佐领、防御同知府,骁骑校同州、县。
不相统属者,一以宾主礼行之。
其儒学弟子员见学师,与国子生见国学师同。
士庶相见礼宾及门,从者通名,主人出迎大门外,揖入。
及门、及阶揖如初。
登堂,各北面再拜。
兴,主宾互正坐。
即席,宾东主西。
饮茶,语毕,宾退,揖。
及阶、及门,揖,辞,主人皆答揖。
送大门外,揖如初。
卑幼见尊长礼,及门通名,俟外次,尊长召入见,升阶,北面再拜,尊长西面答揖。
命坐,视尊长坐次侍坐。
荼至,揖,语毕,禀辞,三揖。
凡揖皆答,出不送。
若尊长来见,卑幼迎送大门外。
餘如前仪。
见父执友,与见尊长仪同。
受业弟子见师长礼,初见,师未出,先入,设席正位,俟堂下。
师出召见,乃奉贽入,奠贽於席,北面再拜,师立答揖。
兴,谨问起居。
命坐乃侍坐。
有问,起而对。
辞出,三揖,不送。
常见侍坐,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师有教,立听。
命坐乃坐。
师问更对,仍起而对。
朝入暮出均一揖。
与同学弟子,以齿序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六十六-译文
礼十宾礼: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四曰宾礼。清初藩服有二类,分隶理藩院、主客司。隶院者,蒙古喀尔喀,西藏、青海、廓尔喀是也;隶司者,曰朝鲜,曰越南,曰南掌,曰缅甸,曰苏禄,曰荷兰,曰暹罗,曰琉球。亲疏略判,於礼同为属也。西洋诸国,始亦属於藩部,逮咸、同以降,欧风亚雨,咄咄逼人,觐聘往来,缔结齐等,而於礼则又为敌。夫诗歌“有客”,传载“交邻”,无论属国、与国,要之,来者皆宾也。我为主人,凡所以将事,皆宾礼也。兹编分著其仪节,而王公百官相见礼与士庶相见礼,亦附识焉。
藩国通礼:清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朔漠荡平,怀柔渐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悉隶版图。荷兰亦受朝敕称王,名列藩服。厥后至者弥众,乃令各守疆圉、修职贡,设理藩院统之。
崇德间,定制,外藩诸部贝勒等有大勋绩,封和硕亲王,或多罗郡王,次多罗贝勒,遣使持信约往封。既入境,贝勒出迎五里外,跽俟制册过,骑以从。抵府,设香案正中,使臣奉册其上,退立左旁,贝勒一叩三跪。毕,兴,复跪,使臣授册。宣读官宣毕,置原案,三叩,兴。受册如初礼。贝勒与使臣对行六叩礼。使臣坐左,贝勒坐右。事讫,躬送如前。凡有诏敕、赏赉至亦如之。
内外札萨克会盟,三年一举。使臣赍制往,迎送礼同。自王以降,岁时朝贡者,分年番代,列班末行礼。坐次视内亲王、贝勒、贝子、公降一等,宴赉有差。
康熙五十九年,定朝觐年例。蒙古二十四部为两班,喀尔喀札萨克等为四班。雍正四年,帝念四十九旗王公台吉远至勤劳,诏改三班,二岁一朝。咸丰八年,以蒙古汗王等远道输将,谕令停止年班。御前行走者,番上如故。
其贡献仪文,按季各旗遣一人来将事,年时贡马匹羊酒,交理藩院转纳礼部。朝贡赏赉诸典,柔远清吏司掌之。
山海诸国朝贡礼:凡诸国以时修贡,遣陪臣来朝,延纳燕赐,典之礼部。将入境,所在长吏给邮符,遴文武官数人伴送。有司供馆饩,遣兵护之。按途更代,以达京畿。既至,延入宾馆,以时稽其人众,均其饮食。翼日,具表文、方物,暨从官各服其服,诣部俟阶下。仪制司官设表案堂中,质明,会同四译馆卿率贡使至礼部,侍郎一人出立案左,仪制司官二人分立左右楹。馆卿先升,立左楹西。通事、序班各二人,引贡使等升阶跪。正使举表,馆卿祗受,以授侍郎,陈案上,复位。使臣等行三跪九叩礼,兴。退,馆卿率之出。礼部官送表内阁俟命,贡物纳所司。
如值大朝常朝,序班引贡使等列西班末,听赞行礼如仪。非朝期则礼部先奏,若召见,馆卿豫戒习仪。届日帝御殿,礼部尚书引贡使入,通事随行,至丹墀西行礼毕,升自西阶,通事复从之。及殿门外跪,帝慰问,尚书承传,通事转谕,贡使对辞,通事译言,尚书代奏。毕,乃退。如示优异,则丹墀行礼毕,即引入殿右门,立右翼大臣末,通事立少后。赐坐、赐茶,均随大臣跪叩,饮毕,慰问传答如初。出朝所,赐尚方饮食,退。
翼日赴午门外谢恩。
礼部疏请颁赐国王并燕赉贡使,既得旨,所司陈赐物午门道左,馆卿率贡使等东面立,侍郎西面立,有司咸序。贡使诣西墀三跪九叩,主客司官颁赐物授贡使,贡使跪受。以次颁赐贡使暨从官从人,咸跪受。赞“兴,叩”如仪。退,赐宴礼部。
贡使将归国,光禄寺备牲酒果蔬,侍郎就宾馆筵燕,伴送供偫如前。所经省会皆飨之,司道一人主其事,馆饩日给,概从周渥焉。
顺治初,定制,诸国朝贡,赍表及方物,限船三艘,艘百人,贡役二十人。十三年,俄国察罕汗遣使入贡,以不谙朝仪,却其贡,遣之归。明年复表贡,途经三载,表文仍不合体制。世祖以外邦从化,宜予涵容,量加恩赏,谕令毋入觐。
康熙三十二年,俄复遣使义兹柏阿朗迭义迭来朝,帝始召见,赐坐赐食。五十九年,葡萄牙使臣斐拉理入觐,帝御九经三事殿。使者入殿左门,升左陛,进表御座则膝行。帝受表,使者兴,出,凡出入皆三跪九叩。赐坐赐茶,谢恩如仪。
初,琉球、安南、暹罗诸使来,议政大臣咸会集,赐坐及茶。乾隆初元,谕停止。时属国陪臣增扩,敕所司给皇清职贡图,以诏方来。四十七年正月,紫光阁锡燕,朝鲜、琉球、南掌陪臣与焉。燕罢,赐珍物。
五十年,举千叟宴,特命朝鲜贺正陪臣齿逾六十者充正、副使,预宴赋诗。越五年,安南国王阮光平来京祝寿,定行礼班序,列亲王、郡王间,其陪臣仍附班末。
五十八年,英吉利入贡,使臣玛戛尔等觐见,自陈不习拜跪,及至御前,而跽伏自若。
嘉庆初元,再举千叟宴,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额尔德尼王吉尔巴纳足塔毕噶尔玛萨九叩,“跪奉大皇帝前:窃小臣闻湖南教匪滋事,致天威震怒,遣兵剿除。今已平定,闻之忻慰。小臣受恩深重,虔修土产微物,表文,叩贺天喜。小臣属蒙天恩,视如子民,唯有一心归顺,和睦邻封。小臣阳布离京远,年尚幼,伏垦当作奴辈,曲施教导,霑恩不浅”云云。其贡物计十二事,语质意恭如此。
二十一年,英国再次派遣使者来朝进贡,负责接待的官员告诉使者需要行拜跪礼,负责接待的官员司当冬等人于是声称生病不参加觐见,皇帝生气,下令让他们回国,并取消了宴会和赐物。从此以后,英国使者不再来朝。
道光九年,新疆地区平定,朝廷给太后加封徽号,缅甸国王派遣使者进献金叶表文,这是首次有这样的举动。
按照惯例,琉球每隔一年进贡一次,到了十九年,朝廷下令改为每四年进贡一次。当时琉球国王尚育向福建巡抚吴文镕咨询,说琉球靠近海洋,经常受到风灾的困扰,按时进贡时,风雨会变得和顺,每年都能丰收。贡船进出福建地区,每年都会颁发时宪书,可以借此了解时局。当地不产药材,依赖贡船带回所需的药材。至于航海的指南针法,如果不经常练习就不会有效。如果改为每四年一次,可能会出现丰收和歉收不均衡的情况,人手不足,药品缺乏,指南针法更加疏漏,请求恢复旧制。朝廷同意了这个请求,并允许随贡使入国子监读书。
光绪三十四年,廓尔喀来朝进贡,朝廷赏赐正使噶箕二品官服,副使四品官服,在处理事务时,官员的服饰颜色即按照其品级,这也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所有的进贡期间,朝鲜每年进贡一次,琉球每隔一年进贡一次,安南每六年进贡两次,暹罗每三年进贡一次,荷兰、苏禄每五年进贡一次,南掌每十年进贡一次,其他地方因为路途遥远,进贡没有固定的时间。所有的贡品,都是各自国家的特产,不是当地生产的不要进贡。朝鲜、安南、琉球、缅甸、苏禄、南掌都有固定的贡品,其他国家的贡品则根据他们所献。
朝廷下旨封藩礼制自太宗征服朝鲜以来,已经规定,任何外邦效忠,都会颁发册封和赐予爵位。进献奏书和信件,都要署上大清纪年。如果朝贡国家没有子嗣继承王位,朝廷会派遣正副使者各一人持节前往封王,特别赐予一品麒麟服以示尊重。使者出发那天,工部提供旗帜和仪仗,兵部提供交通工具。使者到达礼部,仪制司官员一人持节,一人持诏敕,授予本部长官,再授予正副使者,跪受。起身,换上出征的服装乘坐交通工具前往。即将入境时,该国边境官员准备馆舍和马匹。沿途经过的地方,官员都会跪接。
到达该国后,继承王位的国王派遣陪臣到郊外迎接,三跪九叩首,慰劳使者一跪三叩首。然后引领使者进入馆舍,将诏书和节杖放在龙亭内,按照礼仪行礼。使者三叩首,不回应。选择吉日,国王率领陪臣到馆舍,礼仪结束后,国王先回去。龙亭被抬着行进,仪仗和音乐在前引导,使者随后。进入大门,使者下马,正使手持节杖,副使手持诏敕,进入殿堂,放在案桌上,退立东边。国王率领众官员面向北方站立,三跪九叩首,起身,来到封位前跪下。副使将诏书交给宣读官,宣读完毕,国王按照之前的礼仪行礼,出到门外等待。使者出来,跪送。过了一会儿,使者被邀请到馆舍休息。使者返回朝廷后,撰写表文,准备方物,派遣陪臣到朝廷感谢。
如果进行谕祭和册封,先在其祖庙进行仪式,将谕祭文放在案桌上,使者左右站立。世子跪拜如前,退立神位左边,然后宣读,众人跪拜。宣读完毕,起身。送行时进行仪式,使者退下。接下来进行册封仪式,礼仪与之前相同。
至于将诏敕授予使者带回,礼部在午门设立案桌,位置在正中,尚书站在案桌左边。仪制司官员带领来使进入,授予诏敕,按顺序引导到案桌前跪下,按照规定授予。退到丹墀西边,三跪九叩首,礼仪完成,返回授予国王。感谢恩赐的礼仪与之前相同。
外国公使觐见礼康熙初年,外洋开始进贡,朝廷接待,与藩属国有别。南怀仁担任钦天监官,被追赠工部侍郎,在内廷召见时,允许站立,不需要行拜跪礼。雍正年间,罗马教皇派遣使者来京,世宗允许行西方礼仪,并且与他握手。乾隆末年,英国使者马格里入觐,礼臣讨论仪式,他以觐见英国国王的礼仪为依据,特旨允许使用西方礼仪。宴会那天,皇帝亲自赐酒。商约签订后,派遣使者频繁。咸丰、同治年间,外国使臣曾请求觐见,当时因为礼制不同,坚决拒绝。同治时期,英法使臣多次坚决请求,我们仍然按照华制处理,没有答应。他们甚至说,应该迅速改善关系,阻止他们觐见,这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十二年,穆宗亲政,西方使臣纷纷请求觐见,呈递国书,先自我表示使用西方礼仪,鞠躬三次,朝廷大臣极力认为这不合适。直隶总督李鸿章建议,简要地说:“先朝召见西方使者时,各国尚未签订和约,使者没有驻扎京师,国家虽然强大,但不如现在,仍然可以按照升殿受表的常规礼仪。然而,在嘉庆年间,英国使者来朝时,已经不再行三跪九叩礼。此后签订和约,各国成为平等国家,不便再以属国礼仪相待。拒绝不见,似乎情理不合。以跪拜为理由,又似乎见识不广。只取其敬重之意,应当宽恕其礼仪不足。只有应该商议制定规则,让大家共同遵守。使者到来,允许一见,不允许再见,允许一次同时觐见,不允许单独请求觐见,这样可以杜绝他们的非分之想。而且礼仪随着时代变化,我们朝对待属国有固定制度,对待与国有不定礼仪。近年来签订商约,实际上是数千年的变革,国家没有这样的礼仪,先圣也没有预先制定礼仪,这需要根据时代和实际情况权宜行事,树立标准。”当时总理各国事务的恭亲王以拜跪礼仪来回辩论,而各国使者坚持最初的要求。形势难以违背他们的意愿,于是上奏请求,明确下旨允许实行。
那年夏天,日本使者副岛种臣、俄国使者倭良嘎哩、美国使者镂斐迪、英国使者威妥玛、法国使者热福理、荷兰使者费果荪在紫光阁觐见,呈递国书,按照商定的例子行事。接见时,皇帝坐立随意,赐予茶酒,恩惠自然流露。使者询问安好,谨慎地致以贺词。不主动询问,不先谈公事。按照西方礼仪,臣子见君鞠躬三次,现在改为五鞠躬。使者初次到达时觐见,之后则不觐见。以后亲自呈递国书的使者也按照这个例子。礼仪在事先绘图练习,觐见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等待旨意行事。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光绪十六年,驻英使臣薛福成上奏陈述:“各国使臣觐见,必须制定明确的规则。任何使臣初次到达一国,君主都会接见慰劳,使臣拜见完毕,鞠躬退下,不涉及公事。这是通例。最近听说驻京公使因为没有得到白天接见,有人私下议论。过去,英国使者威妥玛以各种借口拒绝觐见,导致烟台条约中有许多要求,只接受虚文而实际受损,这不是明智之举。现在应该遵循同治十二年形成的案例,根据情况执行。如果谈论礼仪,可以在召见之前敕令相关部门,中礼和西礼,给予便利。如果是这样,即使他们行西方礼仪,也不会损害体制。”从那时起,就成为了定例。
二十七年,联军平定了义和团,各国要求改变礼仪。说各国使臣一同觐见,必须在太和殿。单独觐见的一国使臣,必须在乾清宫。呈递国书时,必须派遣官员乘坐马车前往迎接,到达宫殿前下车,礼仪结束后送回。呈递国书时,必须从正门进入,皇帝必须亲自接受。设宴在乾清宫,皇帝必须亲自入座。后来又同意将一同觐见改为在乾清宫,而轿子使用黄色。于是庆亲王奕劻等人以天泽堂的礼节辩论,不能每件事都曲意顺从。于是与各国使臣协商,历时数月,才将乘坐黄色轿子、在太和殿觐见以及宫殿阶前下车这三件事协商修改,争议才平息。
各国亲王觐见的礼仪始于光绪二十四年。德国亲王亨利入觐,皇帝前往颐和园,在仁寿殿等待,亨利身着公服进入,递交国书,皇帝慰劳他。之后,亨利想要觐见皇太后,皇帝按照懿旨代为相见。那天上午,皇帝在玉澜堂,亨利与德国使臣海靖等人进入,外交部官员引导他们到殿东便门外的小帐篷稍作休息。皇帝到来时,随从官员按照礼仪跟随,击鞭三次,皇帝升座。庆亲王等人侍立在左右,外交部长官带领亨利等人从中门进入,向北鞠躬,走了几步再鞠躬,到龙柱前再鞠躬。然后呈上国书,庆亲王从左边台阶下来接受,放在玉案上,亨利等人再鞠躬,皇帝点头回应,用国语慰劳。庆亲王跪在案左边聆听皇帝的声音,下台阶,用汉语传达。德国翻译官翻译完毕,亨利等人再鞠躬,皇帝仍然点头回应。亨利等人后退几步再鞠躬,退到堂左边,再鞠躬。礼仪完成。
内外王公相见礼仪在崇德初年制定,规定宗室外藩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相见礼仪。宾客到达门口,王府属官进入通报,主人下台阶迎接,宾客辞让,主人上台阶。宾客从正门进入,宾客向左走,主人向右走。行相见礼,跪拜六次,然后按照席次站立。随从官员上东阶,行礼也如此。起身,进入右门,坐在宾客后面。官员献上茶,宾客接受茶,跪拜,主人回应跪拜。饮茶交谈结束后,随从官员走到前面柱子处,跪拜,起身,退出。宾客离开座位跪拜,主人回应跪拜,然后起身。宾客出门,主人下台阶送行,属官送到门外。
如果外藩郡王来访,主人迎送在殿外,不下台阶。相见时,宾客跪拜六次,主人回应一半。宾客辞退时,跪拜,主人跪拜不回应。其余的礼仪与亲王相同。
外藩贝勒相见时,主人离开座位迎接,不出殿,宾客面向北跪拜如初,主人站立接受。立即正坐,宾客陪坐。辞退时跪拜,主人站立接受不送行。其余的礼仪与郡王相同。
外藩贝子、公相见时,府属官引导宾客进入殿内,跪拜的方式相同。辞退时仍然跪拜,主人坐着接受。其余的礼仪与贝勒相同。
外藩亲王见郡王时,主人迎送在大门内,其余的礼仪与亲王相同。郡王见郡王也如此。
外藩贝勒见郡王时,礼仪与郡王见亲王相同。以下宾客与主人的相见礼仪,依次降低。
外藩亲王见贝勒时,主人迎送在门外。宾客进入,主人跟随,相见时各自跪拜三次。外藩郡王和贝勒见贝勒的礼仪相同。
外藩贝子、公见贝勒时,宾客跪拜三次,主人跪拜拱手接受。
外藩王、贝勒见贝子时,宾客与主人跪拜一次,坐下,这是不同之处。
京官相见礼仪在顺治元年制定,规定京朝官平等相见,宾客到达门口,主人迎在大门内,拱手请宾客进入,到台阶前,让宾客先上,宾客在西,主人在东。到厅堂,让宾客进入,都面向北再次跪拜。起身,主人让宾客正坐西面,宾客辞让,主人坚持,最终正坐。宾客回到正位,主人坐在东面也是如此。宾客坐下,接受茶,拱手,主人回应拱手。饮茶交谈结束后,告辞时相互拱手。宾客下台阶,主人送到门口,再次拱手。宾客辞让,主人坚持,送到大门外,看着宾客上车马,然后退下。
尚书、左都御史见大学士时,宾客降为一品,主人快步走到宾客座位旁边,辞让也如此。其余的礼仪相同。
二品以下的京堂官翰詹科道见大学士时,主人迎在仪门内,送到大门外,不看着宾客上车马。
科道见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尚书时,礼仪相同。
五品至八品官见大学士时,主人迎在堂阶下,宾客站在东阶,主人引导进入。宾客面向北跪拜,辞让,然后三次拱手,主人面向东拱手回应。宾客走到主人座位旁边,辞让,主人坚持,最终正坐。宾客面向西坐,主人面向东北坐。宾客说完事情后,辞退,像最初一样三次拱手。主人送到二门外。
翰詹科道见二三品官时,礼仪如同宾客降一级。见四五品官时,如同同官礼仪。
阁部寺监属官见其长官时,初次见面,身着公服到官署,从东阶升堂,北面三次拱手,长官回避并回应拱手。退下。如果是宴请见面,如同五品官见大学士的礼仪。
国学生见国子师时,初次见面,递上名帖,身着公服到学校,从东阶升堂,北面三次拱手,老师站立接受。侍立在左边,面向西接受教诲,结束后,三次拱手退下。如果是宴请见面,通报姓名,等待召唤才进入。老师迎到台阶上,学生升堂,拱手。老师入门,跟随,北面再次跪拜,老师面向西拱手回应。走到老师座位旁边,老师命令坐下,北面拱手。老师坐在东北面,学生面向西。茶水送到,拱手,请问,拱手。辞退时,北面三次拱手,老师都回应。出门送行,老师走在前面,学生跟随,到二门外,学生三次拱手,等老师进入后才退下。
翰林院庶吉士见大学士时,与见教习庶吉士的礼仪相同。
所有京朝官在路上遇到回避,爵位等级相同,分道而行,依次让道,再次勒马等待对方过去,再次下马,只有钦使即使遇到应该回避的人,也可以分道而行。
直省文武官相见礼仪在顺治年间制定,规定总督、巡抚、学政、河漕总督、盐政、巡视御史相见,座位平行,其余的按照品级行礼。
雍正八年,规定直省官相见,位阶相同的人,宾客到达官署,官员进入通报,开门,从中门进入,到外堂檐下下车马。主人迎到檐前,拱手请宾客进入。到厅堂,各自再次跪拜。正坐、就位、进茶、辞退,都按照京朝官的礼仪。
属官见长官时,在辕门外下车马,从左门进入。初次见面时递上名帖,呈上履行,文官、司道见总督、巡抚时,迎在堂后屏风内。到厅堂,庭院参拜时可以免行,三次拱手,都回应拱手。总督、巡抚正坐,司道旁边坐下。命令坐下,拱手。茶水送到,拱手。都按照礼仪回应。辞出时,像最初一样三次拱手。送到屏风门外,司道三次拱手。等总督、巡抚进入,再次三次拱手,然后退出。总督、巡抚第二天用名帖回拜。如果是公事拜访,穿着常服通报姓名,三次拱手坐下。其余的与之前相同。
府、厅、州、县相见时,庭院参拜可以免行,府、厅拱手,回应拱手。州、县拱手,站立接受。都不送行,不回应跪拜。
佐贰等官员见到上级官员时,要跪下并连续叩头三次,既不拱手也不坐下。府、厅、州、县官员见到司道官员,与司道官员见到督抚的礼仪相同。佐贰等官员见到司道官员,与见到督抚的礼仪相同。
同知、通判见到知府时,要称呼自己为晚生,从正门进入,使用宾主之礼。
州、县的教育官员见到督抚时,礼仪如同佐贰官员见到司道官员,不迎送。见到知府时,迎送要在屏门外。见到府倅时,迎送要在堂檐下。其余的礼仪相同。见到州、县官员时,礼仪如同同知、通判见到知府。
司、道、府、厅官员见到学政时,进入中门,礼仪如同宾主,迎送都要出到堂檐。如果学政品秩很高,礼仪如同见到督抚。
州、县官员见到学政时,在庭院旁边坐下,主人回应拱手但不跪拜。
运使见到督抚、盐院时,礼仪与司道官员相同。运使、判官依次降低等级。
武官副将以下见到提督时,初次见面要报上官衔和名字,执行礼节后传达免礼,换上公服佩戴刀剑。都司、守备不需要免礼,跪下宣读名字,坐在地上,不送上茶。其余的礼仪按照官职等级依次降低,与文职官员相同。
顺治十三年,规定了直省文武官员相见的礼仪,提督见到总督时,进入中门,到仪门下马,升堂行三揖。总督正坐,提督陪坐,迎送都不出到堂檐。如果提督兼有世职,总督坐在西面,提督坐在东面。辞行时,送到堂檐下,看乘坐的马。
总兵见到提督时,在仪门外下马,坐下时陪坐,迎送只在台阶上。与巡抚相见时,按照宾主礼节,以下按照官职等级依次降低。
满族和汉族官员相见时,将军、副都统与督、抚、提、镇以平等身份相见。司道以下官员见到将军如同见到总督,见到副都统如同见到总兵,协领、参领见到督抚如同见到司道,佐领、防御同知府,骁骑校同州、县。不属同一系统的人,都按照宾主礼节行事。
儒学弟子见到学师时,与国子生见到国学师的礼仪相同。
士人和百姓相见时,客人到达门口,随从通报姓名,主人出大门外迎接,拱手引入。到达门口、台阶时再次拱手。上堂后,各自面向北再次跪拜。起身后,主人和宾客互坐。坐定后,宾客坐在东,主人坐在西。喝茶后,谈话结束,宾客退下,拱手。到达台阶、门口时再次拱手,告别,主人都会回应拱手。送客人到大门外,再次拱手。年轻晚辈见到长辈的礼仪,到达门口通报姓名,等待在外等候,长辈召唤时进入见面,上台阶,面向北再次跪拜,长辈坐在西面回应拱手。命令坐下后,根据长辈的坐次陪坐。茶水送来时,拱手,谈话结束后,请求离开,三次拱手。所有的拱手都会得到回应,出来时不送。如果长辈来见,年轻晚辈会在大门外迎送。
见到父执友的礼仪,与见到长辈的礼仪相同。
受业弟子见到师长的礼仪,初次见面时,如果师傅还未出来,先进入,布置好座位,等待在堂下。师傅出来召唤时,才带着礼物进入,将礼物放在座位上,面向北再次跪拜,师傅站立回应拱手。起身后,小心地问候起居。命令坐下后才陪坐。有问题时起身回答。请求离开时,三次拱手,不送。常见时陪坐,请教问题时起身,请求指导时起身。师傅有教诲时,立刻聆听。命令坐下后才坐下。师傅提问时起身回答。早上进入,晚上离开都要行一揖。与同学弟子,按照年龄大小顺序。
(注:原文中未提供“其儒学弟子员见学师,与国子生见国学师同。”之后的句子,因此此处省略。如果需要完整翻译,请提供完整的原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六十六-注解
礼:指礼仪,即社会生活中表示尊敬、亲善、恭谨、礼貌的行为规范和仪式。
宾礼:古代用于接待宾客的礼仪,包括迎送、宴请、赐赠等。
藩国:古代指周边的附属国家或地区。
通礼:通用的礼仪。
山海诸国:指海外的各个国家。
朝贡:古代指外国使者或使臣定期向中国朝廷进贡。
敕封:皇帝下诏封赐。
藩服:古代指藩属国,即对中国的朝贡国。
外国公使:指外国驻中国的外交使节。
觐见:指臣子或外国使节觐见皇帝。
内外王公:指朝廷内外的高级官员。
相见礼:指官员之间或官员与民众之间相见的礼仪。
京官: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
直省官:指各省的官员。
士庶:士为士人,庶为庶民,泛指社会上的不同阶层。
理藩院:清朝设立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构。
主客司:古代官署名,掌管接待宾客的事务。
蒙古: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
喀尔喀:蒙古的一个部落。
西藏:中国西南的一个地区。
青海:中国西北的一个地区。
廓尔喀:尼泊尔的一个地区。
朝鲜:古代对朝鲜半岛的称呼。
越南:今越南的国家。
南掌:古代对老挝的称呼。
缅甸:今缅甸的国家。
苏禄:古代对菲律宾苏禄王国的称呼。
荷兰:荷兰王国。
暹罗:古代对泰国的称呼。
琉球:古代对琉球群岛的称呼,今属日本。
西洋:指欧洲。
欧风亚雨:比喻欧洲和亚洲的风雨变化,此处指欧洲的影响。
诗歌:指古代的诗歌。
交邻:指与邻国交往。
属国:指附属国家。
与国:指与我国友好的国家。
贝勒:古代蒙古、满族等民族的高级官员。
札萨克:蒙古族地区的行政单位。
会盟: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集会形式。
朝觐:指臣子或外国使节到朝廷觐见皇帝。
赏赉:赏赐。
柔远清吏司:古代官署名,掌管外交事务。
仪制司:古代官署名,掌管礼仪制度。
贡使:指前来朝贡的外国使节。
方物:指外国的特产。
大朝常朝:指皇帝的朝会。
序班:古代官署名,掌管礼仪秩序。
丹墀:宫殿前的台阶。
御前:皇帝面前。
光禄寺:古代官署名,掌管宫廷膳食。
尚方:古代官署名,掌管宫廷手工业。
职贡图:古代记载外国朝贡情况的图籍。
紫光阁:清朝皇帝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
千叟宴:古代皇帝举办的宴请老年人的宴会。
教匪:指民间反抗政府的武装组织。
额尔德尼:蒙古族的一个部落。
吉尔巴纳足塔毕噶尔玛萨:人名,此处为对蒙古族使节的尊称。
英复遣使来贡:英国再次派遣使者前来朝贡,表示敬意。
拜跪礼:古代朝见皇帝时的一种礼仪,包括跪拜和行礼。
司当冬:官职名,负责管理礼仪等事务。
觐:古代指臣子拜见皇帝。
帝怒:皇帝发怒。
谕遣归国:皇帝下令遣返使者回国。
罢筵宴赐物:取消宴会和赠送的礼物。
敉定:平定,安抚。
太后徽号:对皇太后尊号的称呼。
进金叶表:用金叶子制作的表文,表示敬意。
创举:前所未有的举动。
闽抚:福建巡抚,负责管理福建地区的官员。
时宪书:古代朝廷颁布的历书。
航海针法:古代航海中使用的指南针使用方法。
丰歉不齐:丰收和歉收不均衡。
药品:指治疗疾病所需的药物。
针盘:古代指南针的部件。
噶箕:官职名,指正使。
安南:古代对越南的称呼。
土实:指本地的特产。
常物:指经常进贡的物品。
太宗:指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即顺治帝。
鉴石三田渡:指太宗时期征服朝鲜的过程。
玺书褒奖:用皇帝的印信写的褒奖信。
赍还:携带返回。
崇德间:崇德年间,指清朝崇德皇帝在位期间。
册锡爵:皇帝颁发册封和爵位。
大清纪年:以大清年号纪年。
正使:使者中的主要代表。
副使:使者中的次要代表。
旗仗:古代军队的旗帜和兵器。
乘传:古代官员出行的交通工具。
郊迎:到郊外迎接。
龙亭:皇帝出行时乘坐的装饰华丽的车辆。
玺书:皇帝的印信文书。
国书:国家间正式的外交文书,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正式交往。
觐见礼:朝见皇帝的礼仪。
南怀仁:耶稣会传教士,曾任钦天监监正。
世宗:指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即雍正帝。
马格里:英国使臣,即马戛尔尼。
觐见英王:指英国使臣觐见英国国王的礼仪。
咸、同间:咸丰、同治年间。
礼制乖异:礼仪制度不同。
力拒之:坚决拒绝。
穆宗:指清朝的第九位皇帝,即同治帝。
泰西使臣:指西方国家使臣。
环请瞻觐:多次请求觐见。
折腰:古代表示敬意的动作,即弯腰行礼。
直隶总督:直隶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李鸿章:清朝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总理各国事务:清朝设立的负责处理外国事务的机构。
恭亲王:清朝亲王,即奕訢。
茗酒:茶和酒。
烟台条款:指中英烟台条约。
成案:既定的案例或先例。
便宜:方便,适宜。
定例:固定的制度或规定。
联军平拳匪:指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又称拳匪之乱)。
太和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的中央,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朝会的地方。
乾清宫: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的东北角,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乘舆:古代帝王乘坐的车驾,也指皇帝本人。
御:表示皇帝亲自进行,如御驾亲征、御笔亲题。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曾是清朝帝王的行宫。
仁寿殿:颐和园内的宫殿之一,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休息的地方。
公服:古代官员的正式官服。
玉澜堂:颐和园内的宫殿之一,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休息的地方。
布幄:用布料搭建的帐篷,用于遮阳或作为临时休息的地方。
鸣鞭:古代官员出行时,用鞭子击打地面发出声音,以示威严。
龙柱: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性柱子,柱头常雕有龙形图案。
玉案:古代官员使用的案几,常用于放置国书等文件。
国语:指国家官方语言,如古代的文言文。
翰詹科道:古代官职名称,翰林院、詹事府、各道官员的统称。
大学士:古代官职名称,为皇帝的高级顾问。
尚书:古代官职名称,为六部之首,负责文书处理和监察事务。
左都御史:古代官职名称,为监察官员,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省:直隶省,明清时期的一种行政区划。
督、抚、学政、河漕总督、盐政、巡视御史:均为古代官职名称,分别负责地方行政、教育、河道、盐务和监察等事务。
辕门:古代官署或宫殿的正门,也指官署或宫殿本身。
屏内:屏风后面,指屏风内。
庭参:古代官员在官署内拜见上司的礼节。
行礼:指按照礼仪进行的动作,如跪拜、揖礼等。
引马:古代官员出行时,随从骑的马。
钦使:古代皇帝派遣的使者,代表皇帝出使其他国家或处理重大事务。
佐贰等官:指辅佐主官的官员,如佐治、副职等。
一跪三叩:古代官场礼仪中的一种跪拜方式,表示对上级的尊敬,先跪拜一次,然后连续叩首三次。
不揖、不坐:不进行揖礼,也不坐下,表示对上级的恭敬。
府、厅、州、县: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府为最高,县为最低。
司道:古代的行政机构,司指中央的六部,道指地方行政区划。
督抚:古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督指总督,抚指巡抚。
同知、通判:古代的地方官职,同知为副职,通判为知府的副手。
柬题晚生:古代书信中的一种谦称,晚生是对自己年轻或资历较浅的自称。
中门:古代建筑中的正门。
宾主礼:指宾与主之间的礼仪,宾为客,主为东道主。
教职:指教育职位的官员。
运使:古代官职,负责运输事务。
盐院:古代官署名,负责盐业管理。
副将以下:指副将以下的武官。
提督:古代军事职务,负责一定区域的军事指挥。
披执:古代武官的服饰,披指披风,执指手持武器。
都司、守备:古代武官职务,都司为军事机构的官员,守备为地方军事负责人。
品秩:古代官员的等级和官职。
文职:指文官,与武官相对。
顺治十三年:清朝顺治皇帝的第十三年,即1656年。
世职:世袭的官职。
将军、副都统:古代军事职务,将军为高级军事指挥官,副都统为副手。
协领、参领:古代军事职务,协领为副手,参领为参议领兵的官员。
佐领、防御:古代军事职务,佐领为副手,防御为地方军事负责人。
骁骑校:古代军事职务,骁骑校为骑兵军官。
儒学弟子员:指学习儒学的学生。
学师:古代学校中的教师。
国子生:古代国子监的学生。
门:古代建筑中的入口。
茶:古代待客的一种饮品。
卑幼:指年轻或地位较低的人。
尊长:指年长或地位较高的人。
父执友:指父亲的朋友。
受业弟子:指拜师学习的学生。
师长:指教师或导师。
贽:古代见面时携带的礼物。
朝入暮出:指早上进入,晚上离开。
齿序:指年龄或资历的顺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六十六-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明清时期中国官场中的相见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
首句‘佐贰等官见,一跪三叩,不揖、不坐’展示了佐贰等官员对上级官员的尊敬和谦卑,一跪三叩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节,表达了对上级的敬畏。
‘府、厅、州、县见司道,与司道见督抚同’表明了不同级别官员之间的相见礼仪是一致的,体现了官场中的等级秩序。
‘同知、通判见知府,柬题晚生,入自中门,用宾主礼’中的‘宾主礼’说明了官员之间的相互尊重,晚生一词也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州、县教职见督抚,仪如佐贰见司道,不迎送’说明教育官员对督抚的尊敬,但不需要迎送,体现了官场礼仪的严谨。
‘司、道、府、厅见学政,入中门,礼如宾主,迎送并出堂檐’描述了学政官员的尊贵地位,以及官员相见时的礼仪。
‘运使见督抚、盐院,与司道同’表明运使与司道级别相同,相见礼仪也相同。
‘武官副将以下见提督,初见具衔名、履行,披执则传免,易公服佩刀’说明了武官在见到提督时的礼仪,以及提督对武官的尊重。
‘顺治十三年,定直省文武官相见礼’说明这些礼仪是在顺治十三年制定的,具有历史背景。
‘将军、副都统与督、抚、提、镇以敌体见’展示了将军等高级武官与其他官员相见时的平等态度。
‘其儒学弟子员见学师,与国子生见国学师同’体现了儒学弟子对学师的尊敬,以及国子生对国学师的尊重。
‘士庶相见礼宾及门,从者通名,主人出迎大门外,揖入’描述了士人和庶民相见时的礼仪,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卑幼见尊长礼,及门通名,俟外次,尊长召入见’说明了卑幼对尊长的尊敬,以及相见时的礼仪。
‘受业弟子见师长礼’则描述了弟子对师长的尊敬,以及相见时的礼仪,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尊重和传承。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官场、士人、庶民等不同阶层相见礼仪的描述,展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