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七-原文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七-译文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七-注解
表:在古文中,’表’有多重含义,可以指代书信、奏章、碑文等,是一种书写文体。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记录或表达某种意图的文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七-评注
此篇古文开篇以‘表略’二字,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全文的主旨。‘表’字在此处应理解为‘表述’,‘略’则表示‘概要’或‘简要’,合起来即表示对某一主题的简要表述。这种开篇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往往用来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下文的具体阐述做铺垫。
‘夫’字作为句首,常用于文言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句或为引言,引出下文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讨论。
‘古之圣贤’四字,点明了讨论的对象,即古代的圣贤人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贤往往代表着道德、智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地位。
‘其行’二字,进一步指明了讨论的重点,即圣贤的行为举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贤的行为被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与今之人’四字,将古代圣贤与今人进行对比,暗示了作者对当代人道德行为的关注和反思。
‘相去甚远’一语双关,既指古代圣贤与今人在道德行为上的差距,也指代古文与今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此句强调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隔阂。
‘岂不哀哉’四字,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文化隔阂的哀叹。‘哀’字在此处既表示悲伤,也含有对现状的无奈。
‘然’字转折,引出下文对解决文化隔阂的思考。‘吾人’二字,指代作者自己,表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宜’字表示建议,‘深思’二字则是对读者提出的期望,希望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以启后学’四字,点明了文章的目的,即希望通过作者的思考,为后学提供启示,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