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一百五十一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一百五十一-原文

△电报

电报之法,自英吉利人初设於其国都,推及於印度,再及於上海。

同治十三年,日本犯台湾,两江总督沈葆桢疏言电报之利,诏旨饬办,不果行。

光绪五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始於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设线达天津,试行之而利,明年因有安设南北洋电报之请。

先是同治间,英使阿礼国请设电线於中国境内,力拒之,乃已。

九年,其使臣威妥玛复申前议,易陆线为水线,自广州经闽、浙以达上海,争之数月,卒如所请。

嗣是香港海线循广州达天津,陆线达九龙。

而丹国陆线亦由吴淞至沪上,骎骎有阑入内地之势。

天津道盛宣怀言於鸿章:‘宜仿轮船招商之例,醵集商股,速设津沪陆线,以通南北两洋之邮,遏外线潜侵之患;并设电报学堂,育人才,备任使。’

鸿章韪之。

明年,疏言:‘用兵之道,神速为贵。泰东西各国於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近来俄罗斯、日本均效而行之。故由各国以至上海,莫不设立电报,瞬息之间,可以互相问答。独中国文书尚恃驿递,虽日行六百里加紧,亦已迟速悬殊。查俄国海线可达上海,旱线可达恰克图。钦使曾纪泽由俄国电报到上海,祗须一日。而由上海至京城,轮船附寄,尚须六七日到京。如遇海道不通,由驿必以十日为期。是上海至京仅二千数百里,较之俄国至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迟十倍。倘遇用兵之际,彼等外国军信速於中国,利害已判若径庭。且其铁甲兵船,在海洋日行千馀里,势必声东击西,莫可测度,全赖军报神速,相机调援,是电报实为防务所必需。现自北洋以至南洋,调兵馈饷,在在俱关紧要,亟宜设立电报,以通气脉。如由天津陆路循运河以至江北,越长江以达上海,安置旱线,即与外国通中国之电线相接,需费不过十馀万两,一半年可以告成。约计正线支线,横亘三千馀里,沿路分设局栈,常年用费,先於军饷内垫办。办成后,仿照轮船招商章程,择公正商董,招股集赀,俾令分年缴还本银。嗣后即由官督商办,并设电报学堂,雇用洋人教习中国学生,自行经理,庶几权自我操,历久不敝。’

疏入,报可。

逾年,工竣,以宣怀董其事。

未几,英、法、德、美各使拟设万国电报公司於上海,增沪至香港各口海线。

英使格维纳并援案请增上海至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海线。

鸿章言:‘宜令华商速设沿海陆线,以争先著,使彼无利可图,庶几中止。且从此海疆各省与京、外脉络贯注,实与洋务海防有裨。即商民转输贸易,消息灵通,为利更大。’

从之。

而苏州至浙、闽、粤陆线因之告成。

其时香港英商方欲设水线至广州,粤督曾国荃亟造陆线以遏之。

於是港线不得侵入粤境,英线不获造至福州。

而上海丹线、九龙英线先后毁去,或赀购之。

沿海电线,其权悉操於中国之手。

此因外线之侵入而次第创设者也。

当沿海陆线未设之先,海疆万里,消息阻绝,缓急无以为备。

御史陈启泰上防海六策,其一言:‘洋面既派兵轮分驻,即不可不设电线以通消息。议者必以不急之务虚糜钜款为疑。不知非常之原,断非省啬所能集事。即以目前而论,越南情形,每藉各国新闻纸以为耳目。今年朝鲜之变,非由日本发来电信,中国尚不得知。军情紧急,日夕万状,邮传迂缓,既恐有误机宜,藉助外人,事体更多窒碍,自不如招雇洋匠自行安设之为愈。中国电报,似宜推广各省海口,凡兵船寄椗之处,一律开办。广东琼州之线迳达越南,奉天旅顺之线迳达朝鲜,总期脉络联贯,呼应灵通,遇有警报,瞬息可至。’

下所司议行。

十年,法、越事起,海防急,设线北塘以讫山海关,递及於营口、旅顺。

江督左宗棠则设长江线以通武汉,粤督张树声则设广西线以达龙州。

二十一年,中日战事亟,虑直东一线有阻,接设老河口至西安线。

是役江苏增上海至狮子林、金山卫、乍浦,清江至青口、板浦,扬州至通州、泰州,镇江至圌山关、天都庙,崇明至吴淞等线,而奉天至仁川电线先成於十一年。

台湾以濒海要区,十四年亦水陆线并设焉。

此因海防紧要而次第安设者也。

滇、桂密迩越南、缅甸,边备为急。

滇省电线,其始仅通鄂通蜀,与南宁接线之议,光绪十一年得请而未果行。

十三年,滇督岑毓英复言:‘由缅入滇,以腾越为入境门户,犹蒙自之於越南也。今英国有开办通商之请,自当先事筹维。拟就粤西工匠到滇之便,即将省城至腾越一路安设电线,以通英缅声息。’

时粤督张之洞亦言:‘广西南界接壤滇边,桂、滇皆西邻越南,滇则西接缅甸。若仅恃由鄂入滇一线传达电音,设有雷雨折断电杆,阻滞堪虞。且遇有军务之时,由滇、川、沪、鄂展转至粤,恐有交会壅滞之患。已商之滇督,自剥隘至蒙自,由粤接造,并增腾越之线。’

疏入,报闻。

盖剥蒙设线,所以备越南;腾越设线,所以备缅甸也。

吉林、黑龙江偪处俄疆,边防尤要。

十五年,自吉林省城设线至松花江南岸,历茂兴站、齐齐哈尔、布特哈、墨尔根、兴安岭、黑龙江以达黑河镇,从练兵大臣穆图善之言也。

十八年,陕甘总督杨昌濬言:“新疆西北邻俄,西南与英属部接壤,文报濡滞,贻误必多。宜由肃州设线至新疆省城,及於伊犁、喀什噶尔。”

宣统元年,桂抚张鸣岐疏陈设柳邕电线二千三百馀里。俱得请。此因边备而增设者也。

初,奏设南北洋陆线,北端仅至天津。

法事将起,出使大臣曾纪泽请接营近畿电线,谓可壮声威以保和局,灵呼应以利战事。

事下所司,与鸿章议展拓之法。

鸿章言:“神京为中外所归乡,发号施令,需用倍切。前於创办电报之初,颇虑士大夫见闻未熟,或滋口舌,是以暂从天津设起,渐开风气。其於军国要务,裨益实多。今总理衙门与曾纪泽皆以近畿展线为善策,拟暂设至通州,逐渐接展至京。”

允行。

逾年,津线遂逾通州达京师。

自时厥后,各省咸知电报之利。

或本无而创设,或已有而引伸。

其尤要之区,则陆线、水线兼营,正线、支线并设,纵横全国,经纬相维。

直、苏、粤、桂、滇、鲁、鄂诸省,设局多至二十馀所,馀省亦十馀局或数局有差。

其互相衔接者,京师之线所达,曰库伦、济南、太原。

天津之线所达,曰奉天。

奉天之线所达,曰天津、旅顺、吉林。

吉林之线所达,曰海参崴、齐齐哈尔、奉天。

黑龙江之线所达,曰吉林、海兰泡。

江苏之线所达,曰京师、芜湖。

安徽之线所达,曰江宁、九江。

山西之线所达,曰京师、西安。

山东之线所达,曰京师、开封、清江浦。

河南之线所达,曰京师、济南、西安。

陕西之线所达,曰开封、太原、兰州、汉口。

甘肃之线所达,曰迪化、西安。

新疆之线所达,曰兰州。

浙江之线所达,曰上海、福州。

江西之线所达,曰广州、芜湖、河口。

湖北之线所达,曰九江、成都、长沙、郑州。

湖南之线所达,曰汉口、桂林。

四川之线所达,曰汉口。

福建之线所达,曰杭州、广州。

广东之线所达,曰福州、梧州、九江。

广西之线所达,曰长沙、广州。

云南之线所达,曰汉口、重庆、八莫、南宁。

贵州之线所达,曰重庆。

外蒙则达京师、张家口焉。

濒海之区则设海线。

直隶自大沽以通之罘。

江苏自上海东通长崎,北通之罘、大沽,南通厦门、香港。

广东自香港通海防、新嘉坡、厦门、上海、马尼喇。

山东自之罘通大沽、旅顺、威海卫、青岛、上海。

福建自川石山通台湾淡水,自厦门通上海、香港。

盖总计陆线之设,不下四万里有奇,而水线不与焉。

电报设局,亦如轮船招商之例,商力举办而官董其成,谓官督商办也。

津氵扈一线,其始倡以官帑,未几即归商局,醵赀至二百馀万。

而各省电线不尽由商办者,良以商人重利,入赀则权子母、计盈亏,其於海防边备情势缓急,国内交通利便与否,不以措意。

往往一线,官办商办,参互错综,大率以官办补商办之不足。

两粤电线,广州至龙州则属之官,至梧州则属之商。

钦、廉、雷、琼及镇南关、虎门,则官商协力。

而滇线一自鄂入,一自蜀入,一自桂入。

西安迄嘉峪关、甘、新、奉、吉、黑等省,通州至承德,陆线俱官为之。

此类是也。

然由氵扈达粤之线,本为防止外线而设,需费四十馀万两,咸由商力措备。

其时香港英人并欲引线达广州,亦赖华合公司预设线至九龙,其谋始戢。

方华合公司设线九龙也,华民抗拒,英商挠阻,其势汹汹。

公司商人何献墀等排众难而为之,不为所屈,卒底於成。

中日战事棘,引襄阳线千馀里直达西安,俾京、沪军报不至梗阻。

而张家口至恰克图一线,以俄使援约相促,亦由商局集金六十馀万两,接线二千七百馀里,经营至二三年之久,工钜费繁,为全国最。

此外造成之线,不能里数,其所裨殆非浅鲜矣。

二十五年,大学士徐桐言电报局获利不赀,并无裨益公家之实。

廷臣亦有以招商、电报各局假公济私为言者。

俱下协办大学士刚毅查复。

刚毅时以事衔命赴苏,寻疏陈:“电局自恰线成后,所亏至钜,俟有赢馀,岁输南北洋学款十二万四千两。”

报可。

明年,廷臣复言电局利权太重,宜遴员接办。

诏饬宣怀按年册报收支款目,官电应免收费。

宣怀上疏,略言:“电局本系集华商合众之力,以与洋商争衡,旁观每惊为大利所丛,其实析分千百股商,仍皆寸寸铢铢之微利。近年电线开拓日广,则局用及修线养线之费亦日增。上年因中俄条约,接造恰克图之线用费六十馀万两,未请官款,悉系电商集赀办成。沙漠荒僻之区,绝少报费,而常年用数尤钜。至本年应办之工,因办理铁路,卢沟桥至保定线已造成,又须造保定至汉口幹线。因办理海防,乃须造宁波至温州之线。总理衙门因洋人之请,则须造山东泰安、沂州之线。此外各路加线要工,络绎不绝,官款并无可筹,皆借股商之力,以赴公家之急。总局收支各账,均系按年刊布。各局详细坐簿,亦任股商随时查阅。一出一入,众见众闻,非如官中所办报销,出於一二人之手者可比。原奏所疑各节,似属不知此中原委。至官报之费,前定章程,拟一半报效,一半给赀,期於官商兼顾,持久不废,仍宜照旧办理,以维大局。”

报闻。

宣怀时综司轮、电两局,叠被指摘。

二十八年,言於直督袁世凯:“电报宜归官有。轮船纯系商业,可易督办,不可归官。”

世凯谋诸执政者,以为然,闻於上。

寻命世凯督办电局,候补侍郎吴和喜副之。

明诏发还商股,不遽予行。

众商汹惧,争欲持券售之外人。

宣怀力遏之,乃已。

寻诏原有商股一仍其旧,盖其时仅易一商股官办之局而已。

三十四年,邮传设部已二年,将以全国电局为实行部辖之计。

邮传部尚书陈璧疏言:“电报为交通全国机关。各国电报之权皆操诸国家。中国电报,创始原归商办。而光绪初年,商股微薄,仍赖官力以为补助,非完全商办也。历年获利,约计五六百万。果使全国交通推行无阻,则富商即可富国,亦何必别议更张?乃观商线所至之处,皆属市镇都会,而边远省分,如云、贵、广西、甘肃、新疆,商人以无利可图,均推归官办。虽商力实有未逮,而顾私利、忘远略,实悖朝廷立部之初心。衡以中国近状,自非改为官办,无以定区画之方,即末由收扩充之效。东西各国,电线如织,策应灵通,故伏莽方生,旋就扑灭。中国电报,无论要荒,即腹地稍僻者,亦多缺而未举。一旦有事,道途修阻,声息不通,实於军务有碍。况当百度维新,外交内政关系非轻,稍滞交通,辄形扞格。近来科布多、川、藏、蒙古、闽、浙、江西、苏、松纷纷请设电线。本年四月,奉旨迅设贵阳至义兴电线。又陆军部以秋间江、鄂各军在安徽会操,请设安庆至太湖电线。外务部请设川、藏通印度电线,以为收赎英人江孜线路张本。湖北官电局以赔累不堪,请改归部办。纷来沓至,均为不可稍缓之图。核计各省请设各线,不下万有馀里,工程当在一百馀万以上。且此万馀里,半皆荒村僻壤,报务不多,增一线即赔一线之本,修一里即亏一里之费。前此添设云、贵一二边省电线,各股商尚虑亏损。今统筹荒瘠之区,更难著手。至利则归己,损则归公,恐亦无此情理。此展线之宜归官办者也。

各省线路,待修者众,朽败难支,而陕、豫、闽三省尤甚。

设遇军兴仓猝,何堪设想。

现在遴员调查,通盘筹画,尚有应移近铁路者,有关系交涉亟须先占者,有文报日多应行添线者。

次第修举,工费浩繁,需银约五六十万两。

此项巨费,即尽括商股馀利息项,亦难支抵。

此大修之宜归官办者也。

中国报费昂贵,甲於全球。

远省一二字之费,几与各国二十字相等。

近据宁夏副都统志锐,请核减报费以利交通。

又据赴葡部员周万鹏称,葡国公会亦以中国报费太昂为词。

自当酌减,使价目与各国略同,为入万国电政会之预备。

惟核减电费,以岁入三百馀万元计算,若减一二成,即在五六十万以上。

若递减至四五成,或减至与东西洋相等,为数尤多。

此事一行,则商股年息恐不可保,馀利更不待言。

此减费之宜归官办者也。

凡此三事,实为电政今日最要之图,即为商股今日最损之策。

与其苟且因循,日积月累,致官商之两病,曷若平价收赎,期上下之交益。

实见夫今日电报有必须扩充之势,即有不免折阅之时。

在商人祗课赢馀,在国家必求利便。

事实不同,断难强合。

臣等拟恪遵光绪二十八年谕旨,改为官办,筹还商股。

即由部备价收赎,於每股股本外特予加价,以示国家恤商之意。

奏入,允行。

八月,电股收赎完竣。

陈璧疏言:“臣部收赎商电,酌核市值赎之,每百圆电股,给予一百七十圆。

旋复从众商之请,加价十圆,作为优待费。

计共二十二万圆。

自颁发收赎章程后,旬月之间,共收回商股二万一千四百馀股。

其未到之五百馀股,委系外埠及内地僻处,递寄维艰,拟请宽予限期,照章给价,提存现款,以便续领,仍给优待费,以示体恤。

此后即全归国有,与商无涉。

收赎之款三百九十六万,臣部暂由路款借拨,仍须另行设法归还,以清款目。

又言:“电政为交通枢机,图扩充方期发达。

今既改归国有,应将减费、展线、修线诸事次第整顿。

而减价为中外众目所睹,非实行筹办,尤不足以餍人望而广招徕。

拟自光绪三十五年正月始,酌减电费二成,以所收商报约三百万圆之额计之,即少收约六十万圆,不敷在二十万圆以上。

减费之后,报费必增,可供挹注。

而一时添线、修线,并扩充电话,在在需款。

所增之数,必须抵拨,逐渐推广工程之用。

预算短额,拟暂由臣部各路馀利项下,每年分拨二十万圆,以三年为限,自第四年起至六年止,每年匀还二十万圆,一律还清。

一转移间,路款均归有著,电政亦可渐兴,不烦续借他款,实收财政统筹之益。

报可。

自时厥后,事权统一,呼应灵通,每岁展拓电线三四千里以为常。

而取值之廉,迥异畴昔,此则非商办之所及也。

中国幅员辽阔,文报稽延,至於变起仓猝,往往因消息迟滞,坐误机宜,酿成钜患。

历朝变乱之起,大率以此。

自有电报,举向来音信隔绝之弊,一扫而空。

若朝阳教匪之倡乱,云南猛喇游匪魏名高之滋事,均因电报之告警,与军事布置之迅速,得以立即剿平。

而外则朝鲜之二次内讧,越南事变之先事防御,亦惟电报是赖。

此其明效大验也。

而然当创办之初,乡僻囿於见闻,外人多所挠阻,艰难曲折,乃克成功。

设线之处,若系边疆瘴疠、塞外荒凉之地,措手之艰,什伯内地。

以故在事人员,得邀奖叙,而近省不得援例以请者此也。

至於意外之损坏,其事尤夥。

贵州毕节乡民之拆线;山西霍山乡民之毁杆;湘省澧州民误以电线为外人所设,集众毁弃;

陕之长武、乾州、醴泉、邠州、永寿,甘之泾州、平凉等处,人民谓旱疫为电线所致,拆毁殆尽。

俱由地方官出赀修复,首犯有论重辟者。

二十六年拳匪之变,京师至保定电线先为所毁,京津、京德继之,山西、河南又继之。

驯至晋、豫、直隶、山东四省境内,荡然无一线之遗。

南北隔阂,中外阻塞,消息不通者数月。

而外兵盘踞京、津,初设行军电线,嗣拟设大沽至上海水线,以大东、大北两公司主其事。

宣怀密行作价,购其机器料物,属於中国商局,其谋竟不得逞。

宣怀寻请修复已毁各线。

其经战事损坏者,商局任之。

晋、豫未有战事,地方官保护不力,甚且指使拆坏者,援毕节、霍山之例,分别赔修。

报可。

三十年,东三省线再毁於日俄之战。

迨三十四年,总督徐世昌修复之。

此已毁复修各线之大略情形也。

电报之利於交通,与铁路相辅而行,缺一不可。

然铁路需费过钜,每有兴筑,拟假外赀集事,非如电报工省费轻,商力已足举办,其借外债而成者,仅沪、烟、沽正副水线而已。

光绪二十六年,外兵方据京、津,谋设大沽至沪水线。

宣怀以其侵我主权,密向承办之大东、大北公司购归商局办理。

方是时,两公司因利乘便,故昂其值。

中国官商交困,复绌於力,於是以购价作为息借,分三十年偿还。

殆迫於势之不得已也。

前外人在中国设线,由商股购回者,如丹国所设之淞沪旱线、德国所设之京沽幹线、铁路至天津支线是也。

电报非仅达於国内已也,必行驰域外,而其用益宏。

於是与外国通线,若法、若英、若俄,既订通线费之约,并分订联合其价摊分之约,以相约束焉。

电局既日渐扩充,尤以培养人才为要。

电报学堂创於光绪六年。

嗣分设按报、测量、高等诸塾,以宏造就。

二十五年,并设电话学科以附益之。

电话初名曰“德律风”。

二十五年,宣怀疏言:“德律风创自欧、美。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於各国。

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新机既辟,不可禁遏。

日本电报、德律风,统归递信省。

学生教於一堂,机器出於一厂。

中国之有德律风也,自英人设於上海租界始。

近年各处通商口岸,洋人纷纷谋设。

吴淞、汉口则请借杆挂线矣,厦门则请自行设线矣。

电报公司竭力坚拒,但恐各国使臣将赴总理衙门要求,又滋口舌。

一经应允,为患甚钜。

况西人眈眈逐逐,欲攘我电报之权利而未得其间。

沿江沿海通商各埠,若令皆设有德律风,他日由短线而达长路,由传声而兼传字,势必一纵而不可收拾。

不特中国电报权利必为所夺,而彼之消息更速於我。

防备不早,补救何从?

现在官款恐难筹措。

臣与电报各商董再四熟筹,惟有劝集华商赀本,自办德律风,与电报相辅而行。

自通商各口岸次第开办,再以次及於省会各郡县,庶可预杜彼族觊觎之谋,保全电报已成之局。

报可。

自是京师、天津、上海、奉天、福州、广州、江宁、汉口、长沙、太原皆设之,此则连类而及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一百五十一-译文

电报的方法,最早是由英国人在他们的首都设立,后来推广到印度,再后来又推广到上海。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犯台湾,两江总督沈葆桢上疏谈论电报的好处,皇帝下诏命令办理,但没有实行。光绪五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开始在天津的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设立电线,达到天津,进行试验,发现很有用,第二年因为有人提议设立南北洋电报而继续进行。在此之前,同治年间,英国使臣阿礼国请求在中国境内设立电线,遭到坚决拒绝,于是作罢。九年,他们的使臣威妥玛再次提出前议,将陆线改为水线,从广州经过福建、浙江到达上海,经过几个月的争论,最终按照他的请求做了。从此以后,香港海线沿着广州到达天津,陆线到达九龙。而丹麦的陆线也从吴淞到上海,有逐渐进入内地的趋势。

天津道盛宣怀对李鸿章说:‘应该效仿轮船招商的例子,筹集商股,迅速设立天津到上海的陆线,以通达南北两洋的邮政,防止外国电线潜入内地的问题;并且设立电报学堂,培养人才,准备任用。’李鸿章认为他是对的。第二年,他上疏说:‘用兵之道,神速最为重要。泰西各国在研究枪炮之外,水路上有快轮船,陆路上有火车,而要在数万里的海洋上传递军情,又有电报的方法。最近俄罗斯、日本都效仿这样做。所以从各国到上海,无不设立电报,瞬间就可以互相问答。唯独中国还依靠驿站传递文书,即使每天行六百里加急,也已经速度相差甚远。调查发现,俄国海线可以到达上海,陆线可以到达恰克图。钦使曾纪泽从俄国发电报到上海,只需要一天。而从上海到京城,轮船附寄,还需要六七天才能到达京城。如果遇到海路不通,通过驿站至少需要十天。所以上海到京城只有两千多里,比起俄国到上海数万里,消息反而慢了十倍。如果遇到用兵之际,那些外国军情比中国快,利害已经很明显。而且他们的铁甲兵船在海洋上每天可以行驶一千多里,必然声东击西,难以预测,全靠军报神速,才能随时调动援军,所以电报实际上是防务所必需的。现在从北洋到南洋,调动军队,供应物资,处处都关系重大,急切需要设立电报,以通气脉。如果从天津陆路沿着运河到江北,越过长江到达上海,安装陆线,就可以与外国通中国的电线相接,所需费用不过十几万两,一两年就可以完成。大约正线和支线横跨三千多里,沿途分设局站,常年费用,先在军饷内垫付。完成后,仿照轮船招商章程,选择公正的商董,招募股金,让他们分年偿还本金。以后就由官方监督商人经营,并设立电报学堂,雇佣洋人教授中国学生,自行管理,这样就可以自己掌握权力,长期不会衰败。’奏章呈上,得到批准。过了一年,工程完工,由盛宣怀负责。

不久,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各国使节在上海计划设立万国电报公司,增加上海到香港各口岸的海线。英国使节格维纳还援引案例请求增加上海到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的海线。李鸿章说:‘应该让华商迅速设立沿海陆线,以争先一步,使他们没有利益可图,这样也许可以阻止他们。而且从此海疆各省与京城、外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实际上对洋务海防有很大的帮助。即使商民转运贸易,消息灵通,利益更大。’同意了他的建议。因此,苏州到浙江、福建、广东的陆线也因此完成。当时香港英国商人正想设立水线到广州,广东总督曾国荃急忙建造陆线来阻止他们。于是港线不能进入广东境内,英国线也不能延伸到福州。而上海丹麦线和九龙英国线先后被毁掉,或者被收购。沿海电线,权力完全掌握在中国手中。这是由于外国电线的侵入而逐步设立的。

在沿海陆线设立之前,海疆万里,消息阻绝,紧急情况无法准备。御史陈启泰上奏防海六策,其中一条说:‘洋面已经派兵轮船分驻,就不能不设立电线来传递消息。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不急之务,浪费大量资金。不知道非常之事,断非节省所能完成。即使从目前来看,越南的情况,常常依赖各国新闻报纸作为耳目。今年朝鲜事变,如果不是日本发来电信,中国还不知道。军情紧急,日夜万状,邮传缓慢,既担心有误机宜,借助外人,事情更多阻碍,不如自己招募洋匠自行安装。中国的电报,似乎应该推广到各省海口,凡是兵船停泊的地方,都设立电报。广东琼州的线路直接到达越南,奉天旅顺的线路直接到达朝鲜,总希望脉络相连,呼应灵活,遇到警报,瞬间可以到达。’下命令相关部门讨论执行。十年,法、越事变,海防紧急,设立从北塘到山海关的线路,再延伸到营口、旅顺。江苏增上海到狮子林、金山卫、乍浦,清江到青口、板浦,扬州到通州、泰州,镇江到圌山关、天都庙,崇明到吴淞等线路,而奉天到仁川的电线在十一年先完成。台湾作为临海要区,十四年也设立了水陆线路。这是由于海防紧急而逐步设立的。

云南、广西与越南、缅甸相邻,边防形势紧迫。云南的电线,最初只通到湖北和四川,与南宁接线的提议,在光绪十一年得到批准但没有实行。十三年,云南总督岑毓英再次说:‘从缅甸进入云南,以腾越为入境门户,就像蒙自之于越南。现在英国有开设通商的请求,应当事先筹备。计划利用广东工匠到云南的机会,就在省城到腾越的路上安装电线,以通英国和缅甸的消息。’当时广东总督张之洞也说:‘广西南部与云南边境接壤,广西、云南都西邻越南,云南西接缅甸。如果仅仅依靠从湖北进入云南的一条线路传递电音,遇到雷雨折断电线杆,阻碍很大。而且遇到军务之时,从云南、四川、上海、湖北辗转至广东,恐怕会有交通拥堵的问题。已经与云南总督商议,从剥隘到蒙自,由广东接造,并增加腾越的线路。’奏章呈上,得到报告。剥蒙设线是为了防备越南;腾越设线是为了防备缅甸。

吉林、黑龙江靠近俄罗斯边界,边防特别重要。十五年,从吉林省城开始设立电线,一直到松花江南岸,经过茂兴站、齐齐哈尔、布特哈、墨尔根、兴安岭、黑龙江,最终到达黑河镇,这是根据练兵大臣穆图善的建议来的。十八年,陕甘总督杨昌濬说:‘新疆西北与俄罗斯相邻,西南与英国属地接壤,文报传递缓慢,耽误的事一定很多。应该在肃州设立电线,一直通到新疆省城,以及伊犁、喀什噶尔。’宣统元年,广西巡抚张鸣岐上疏建议设立柳邕电线两千三百多里。这些提议都得到了批准。这些都是因为边防需要而增设的。

最初,提议设立南北洋陆线,北端只到天津。法事将起,出使大臣曾纪泽请求接通近畿地区的电线,说这样可以增强声威以保持和平,灵活应对以利于战事。事情交给相关部门处理,与李鸿章商议扩展的方法。李鸿章说:‘北京是中外人士向往的地方,发布命令,需要更加紧急。在创办电报之初,我担心士大夫们对电报的了解不够,可能会引起争议,所以先从天津开始设立,逐渐打开风气。对于军国大事,电报确实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总理衙门和曾纪泽都认为扩展近畿地区的电线是个好办法,计划暂时设到通州,逐渐延伸到北京。’这个提议得到了批准。过了一年,天津的电线就延伸到了北京。从那时起,各省都知道了电报的好处。有的地方本来没有设立,现在设立了;有的地方已经有了,现在又加以扩展。其中特别重要的地区,陆地和水中电线都经营,主线和支线都设立,纵横全国,经纬相连。直隶、江苏、广东、广西、云南、山东、湖北等省,设立的局多达二十多个,其他省份也有十多个或几个。相互连接的线路,京城线路可以到达库伦、济南、太原。天津线路可以到达奉天。奉天线路可以到达天津、旅顺、吉林。吉林线路可以到达海参崴、齐齐哈尔、奉天。黑龙江线路可以到达吉林、海兰泡。江苏线路可以到达京城、芜湖。安徽线路可以到达江宁、九江。山西线路可以到达京城、西安。山东线路可以到达京城、开封、清江浦。河南线路可以到达京城、济南、西安。陕西线路可以到达开封、太原、兰州、汉口。甘肃线路可以到达迪化、西安。新疆线路可以到达兰州。浙江线路可以到达上海、福州。江西线路可以到达广州、芜湖、河口。湖北线路可以到达九江、成都、长沙、郑州。湖南线路可以到达汉口、桂林。四川线路可以到达汉口。福建线路可以到达杭州、广州。广东线路可以到达福州、梧州、九江。广西线路可以到达长沙、广州。云南线路可以到达汉口、重庆、八莫、南宁。贵州线路可以到达重庆。外蒙古可以到达京城、张家口。沿海地区则设立海线。直隶从大沽通往之罘。江苏从上海东通长崎,北通之罘、大沽,南通厦门、香港。广东从香港通海防、新加坡、厦门、上海、马尼拉。山东从之罘通大沽、旅顺、威海卫、青岛、上海。福建从川石山通台湾淡水,从厦门通上海、香港。总共设立的陆地电线不少于四万里,而水线则不包括在内。

电报局的设立,也像轮船招商一样,商力举办而官方监督完成,称为官督商办。天津的电线最初用官款倡导,不久就归商局所有,筹集资金达到二百多万。而各省的电线并不全部由商办,主要是因为商人重视利益,投入资金就计算利息、利润,对于海防边备的紧急情况,国内交通的便利与否,并不放在心上。常常一条线路,官方和商办互相交错,大多数情况下由官方来补充商办不足的地方。两广的电线,从广州到龙州属于官方,到梧州则属于商办。钦州、廉州、雷州、琼州以及镇南关、虎门,则是官方和商办共同合作。而滇线从鄂入,从蜀入,从桂入。从西安到嘉峪关、甘肃、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等省,从通州到承德,陆地电线都是由官方设立的。这些都是这样的情况。但是从天津到广东的线路,原本是为了防止外部线路而设立的,需要费用四十多万两,全部由商力筹集。当时香港的英国人也想引线路到广州,也靠华合公司预先铺设线路到九龙,其计划才停止。正当华合公司在九龙铺设线路时,华人抗拒,英国商人阻挠,形势很紧张。公司商人何献墀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来,最终完成了。中日战争紧张,引襄阳线一千多里直达西安,使京、沪军报不至受阻。而张家口到恰克图一线,因为俄国使节推动签约,也由商局筹集六十多万两银子,铺设了两千七百多里的线路,经营了两年多,工程巨大,费用繁多,是全国最多的。此外,还铺设了其他线路,无法统计长度,其所带来的好处也不少。

二十五年,大学士徐桐说电报局获利丰厚,但实际上对公家并没有什么好处。朝廷大臣也有人指责招商、电报各局假公济私。这些事情都交给协办大学士刚毅调查回复。刚毅当时因为事情被派往苏州,不久上疏说:‘电报局自从恰克图线路建成之后,亏损巨大,等到有盈余,每年上交南北洋学款十二万四千两。’这个回复得到了批准。第二年,朝廷大臣又说电报局利权太重,应该选派官员接管。皇帝下诏让盛宣怀按年上报收支款项,官方电报应该免收费用。盛宣怀上疏,大致说:‘电报局本来是集合华商的力量,与洋商竞争,旁观者常常惊讶于其利润丰厚,但实际上分割成千百股,商人们仍然只是微小的利润。近年来电线扩展越来越广,局里的费用和修线养线的费用也越来越大。去年因为中俄条约,接通恰克图线路的费用六十多万两,没有请求官方拨款,全部是由商人筹集资金完成的。在沙漠荒凉的地区,几乎没有电报费用,而常年费用却很大。到今年应该完成的工程,因为办理铁路,卢沟桥到保定的线路已经建成,还需要建造保定到汉口的干线。因为办理海防,需要建造宁波到温州的线路。总理衙门因为洋人的请求,需要建造山东泰安、沂州的线路。此外,其他线路的加线和重要工程,络绎不绝,官方款项根本无法筹集,都是借商人资金,以应对公家的急需。总局的收支账目,都是按年公开。各局的详细账簿,也允许股商随时查阅。每一进一出,众目睽睽,不像官方办理报销,只由一两个人操作。原奏所怀疑的各点,似乎是不了解实际情况。至于官方电报的费用,以前定下的章程,打算一半上交,一半作为报酬,以期官商兼顾,长期不废止,应该照旧办理,以维护大局。’这个回复得到了批准。

宣怀当时管理轮船和电报两个部门,多次受到批评。二十八年,他向直隶总督袁世凯建议:‘电报业务应该归官方管理。轮船业务完全是商业性质,可以更换督办,但不应该归官方管理。’袁世凯向执政者提出这个建议,他们认为是对的,并上报给了上级。不久后,袁世凯被任命为电报局的督办,候补侍郎吴和喜担任副督办。皇帝下明诏,将商股退还,但没有立即执行。许多商人恐慌,争相将股票卖给外国人。宣怀努力阻止他们,事情才平息。后来,皇帝下诏,原有的商股保持不变,因为那时只是将一个商股管理的部门改为官方管理而已。

三十四年,邮传部成立已经两年,计划将全国电报局纳入部辖管理。邮传部尚书陈璧上疏说:‘电报是全国交通的枢纽。各国电报权都由国家掌握。中国的电报最初是商办的。但在光绪初年,商股很少,还依赖官方的力量来补助,并不是完全商办。历年获得的利润大约五六百万。如果全国交通畅通无阻,富商就能使国家富裕,何必再讨论改革?但是看商办电线的覆盖范围,都是城镇和都会,而边远的省份,如云南、贵州、广西、甘肃、新疆,商人认为没有利润可图,都要求归官方管理。虽然商力确实有限,但他们只顾私利,忽视了长远规划,实际上违背了朝廷设立邮传部的初衷。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如果不改为官方管理,就无法确定规划的方向,也无法实现扩展的效果。东西方各国的电线如同织网,应变灵活,所以隐患一出现,就迅速被扑灭。中国的电报,无论在偏远地区还是内地较偏僻的地方,都存在很多缺失。一旦有事发生,道路阻隔,信息不通,这对军事行动有很大的妨碍。何况现在正在进行改革,外交和内政的关系非同小可,稍有交通不畅,就会产生阻碍。最近科布多、四川、西藏、蒙古、福建、浙江、江西、江苏、松江等地纷纷请求设立电线。今年四月,奉旨迅速设立贵阳至义兴的电线。陆军部因为秋季江、鄂各军在安徽会操,请求设立安庆至太湖的电线。外务部请求设立四川、西藏通往印度的电线,作为赎回英人江孜线路的准备。湖北官电局因为亏损严重,请求改为部办。各种请求纷至沓来,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计算各省请求设立的电线,不少于一万多里,工程费用将在一百多万两以上。而且这万多余里,有一半都是荒凉偏僻的地方,电报业务不多,增加一条线路就要亏损一条线路的成本,修建一里就要亏损一里的费用。之前在云南、贵州等边远省份增设电线,股东们还担心亏损。现在全面规划荒凉贫瘠的地区,更难以着手。利益归自己,损失归公,恐怕也没有这样的道理。这是电线扩展应该归官方管理的原因。

各省的电线,需要修理的很多,已经朽败难以支撑,而陕西、河南、福建三省尤其严重。如果遇到军事行动突然爆发,情况将不堪设想。现在正在挑选人员调查,全面规划,还有一些应该靠近铁路的,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交涉,有文书日益增多需要增设线路的。依次修理,工程费用庞大,需要大约五六十万两银子。这笔巨额费用,即使全部用商股的利息来支付,也难以支撑。这是大修应该归官方管理的原因。中国的电报费用昂贵,在全球都是最高的。远省一二个字的费用,几乎和各国二十个字相等。最近据宁夏副都统志锐请求,应该降低电报费用以利于交通。又据赴葡萄牙的部员周万鹏称,葡萄牙公会也认为中国的电报费用太高。应该适当降低,使价格与各国大致相同,为加入国际电报组织做准备。但是降低电费,以每年收入三百多万元计算,如果降低一成,就在五六十万以上。如果递减到四成五,或者降低到与东西方国家相同,数字就更多了。这件事一旦实施,商股的年息可能无法保证,其他利润更不用说了。这是降低费用应该归官方管理的原因。这三件事,实际上是电报业务目前最重要的计划,也是商股目前最受损的策略。与其得过且过,日积月累,导致官商双方都受损,不如公平收购,以期上下互利。实际上看到,现在的电报业务有必须扩展的趋势,即使有时会有亏损。在商人看来,只关心利润,而在国家看来,必须追求便利。实际情况不同,很难强行合并。我们建议遵守光绪二十八年皇帝的命令,改为官方管理,筹集资金偿还商股。即由部里准备资金收购,在每股股本之外,特别给予加价,以表示国家体恤商人的意愿。”奏章呈上后,得到了批准。

八月,电报股票的收购工作完成。陈璧上疏说:‘我部收购商办电报,按照市值收购,每百圆电报股票,支付一百七十圆。随后又根据众商的请求,加价十圆,作为优待费。总共支付了二十二万圆。自从颁布收购章程后,十天内,共收回了商股二万一千四百多股。未到手的五百多股,因为是在外省或内地偏远地区,邮寄困难,建议放宽期限,按照章程给予价格,存入现金,以便继续领取,并给予优待费,以示体恤。此后,电报业务全部归国有,与商人无关。收购的资金三百九十六万,暂时由路款借拨,还需要另行设法归还,以清理账目。’他又说:‘电报业务是交通的关键,为了扩展和发展,现在既然改为国有,应该逐步整顿减费、扩展线路、修理线路等事宜。而减费是中外所见的,如果不真正实施,就不足以满足人们的期望并吸引更多的人。建议从光绪三十五年正月开始,降低电费两成,以所收商报大约三百万圆的数额计算,就少收约六十万圆,不足的部分在二十万圆以上。减费后,电报费用必然增加,可以用来补充。而短期内增加线路、修理线路,以及扩展电话,都需要资金。增加的金额必须用来抵扣,逐渐用于工程扩展。预计会有短额,建议暂时由我部各路余利项下,每年分拨二十万圆,为期三年,从第四年开始到第六年止,每年平均偿还二十万圆,全部还清。这样一来,路款就可以有明确的用途,电报业务也可以逐渐兴盛,不必再继续借款,真正实现财政统筹的好处。’报告得到了批准。从那时起,事权统一,响应迅速,每年扩展电线三四千里成为常态。收费低廉,与过去大不相同,这是商办所不能达到的。

中国地域广阔,文书传递延迟,一旦发生变故,常常因为消息传递不及时,导致错过时机,造成重大祸患。历史上历朝的变乱,大多是因为这个原因。自从有了电报,以前因音信隔绝的弊端,一下子就消失了。比如朝阳教案的叛乱,云南猛腊游匪魏名高的作乱,都是因为电报的报警,以及军事部署的迅速,得以立即平定。至于朝鲜的第二次内乱,越南事变的预先防御,也都依赖于电报。这是电报明显的效果和验证。然而,在创办之初,偏远地区的民众限于见识,外人也多有阻挠,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才最终成功。在边疆瘴疠、荒凉之地铺设电线,比内地困难十倍。因此,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得以获得奖励,而近省却不能援例请求,就是这个原因。

至于意外的损坏,事情尤其多。贵州毕节的乡民拆除了电线;山西霍山的乡民破坏了电线杆;湖南澧州的民众误以为电线是外国人设置的,聚集起来毁掉它;陕西的长武、乾州、醴泉、邠州、永寿,甘肃的泾州、平凉等地,人民认为旱灾和瘟疫是电线造成的,几乎全部拆毁。这些都由地方官员出资修复,首要犯人受到严厉的惩罚。二十六年义和团之乱时,北京至保定的电线首先被破坏,京津、京德线接着被破坏,山西、河南又接着被破坏。最终,晋、豫、直隶、山东四省境内,电线被破坏殆尽。南北隔绝,中外阻塞,消息不通达数月。而外国军队占领了北京、天津,最初设立了行军电线,后来计划从大沽到上海铺设水线,由大东、大北两家公司负责。张謇秘密以高价购买了他们的机器和材料,归属中国商局,但他们的计划最终未能得逞。张謇随后请求修复已毁的电线。那些在战争中损坏的,由商局负责。晋、豫没有发生战争,地方官员保护不力,甚至指使拆坏电线的人,按照毕节、霍山的例子,分别赔偿修复。报告得到了批准。三十年,东三省的电线在日俄战争中再次被破坏。到三十四年,总督徐世昌修复了这些电线。这就是已毁电线修复的大致情况。

电报对于交通的便利,与铁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铁路建设费用过高,每有建设,都打算借外债来完成,不像电报工程省时省力,商力已经足够承担,那些借外债建设的,只有沪、烟、沽正副水线。光绪二十六年,外国军队占据北京、天津,计划从大沽到上海铺设水线。张謇认为这侵犯了我们的主权,秘密向承办的大东、大北公司购买,归属商局处理。当时,两家公司趁机抬高价格。中国官商都处于困境,财力不足,因此以购买价格作为利息借款,分三十年偿还。这是形势所迫不得已的做法。以前外国人在中国铺设电线,由中国商股购买回来的,如丹麦所设的淞沪旱线、德国所设的京沽干线、铁路至天津的支线等。电报不仅在国内普及,还必须延伸到国外,其用途更加广泛。因此,与外国通线,如法国、英国、俄国,已经签订了通线费用协议,并分别签订了联合定价分摊的协议,以相互约束。

电报局逐渐扩充后,尤其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电报学堂成立于光绪六年。后来分设了按报、测量、高等等各种学校,以扩大培养。二十五年,还设立了电话学科以辅助之。

电话最初被称为‘德律风’。二十五年,张謇上疏说:‘德律风起源于欧美。上手就能使用,耳朵一听就能听到声音,坐在一个房间里就可以和百人交流,隔着颜色也能亲切地交谈,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便利。因此,自从发明以来不到三十年,就普及到各国。最初只能通数十里,现在已经可以通数千里。新技术一旦开辟,就不能禁止。日本的电报和德律风,都归递信省管理。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机器从一个工厂生产。中国的德律风,是从英国人在上海租界设立开始的。近年来,各地通商口岸,外国人纷纷设立。吴淞、汉口请求借用电线杆挂线,厦门请求自行铺设电线。电报公司极力拒绝,但担心各国使臣会去总理衙门要求,又引起麻烦。一旦答应,后果不堪设想。何况西方人虎视眈眈,想要夺取我们的电报权利,却未能得逞。沿江沿海通商各口岸,如果都允许设立德律风,将来由短线路延伸到长途,由传声到传字,势必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中国的电报权利会被夺取,而且他们的消息会比我们更快。如果不早做预防,如何补救?现在官方款项恐怕难以筹集。我与电报各商董反复商量,只有劝集华商资本,自行办理德律风,与电报相辅相成。从通商口岸依次开办,再逐渐扩展到省会各郡县,这样就可以预先杜绝他们觊觎的企图,保护电报已经形成的局面。’报告得到了批准。从此,北京、天津、上海、奉天、福州、广州、江宁、汉口、长沙、太原等地都设立了电话,这就是相关的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一百五十一-注解

电报:一种通过电信号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19世纪末在中国开始使用。

英吉利人:指英国人,英吉利是英国的古称。

沈葆桢:清朝官员,曾任两江总督,主张利用电报。

诏旨: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李鸿章:清朝官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引进西方技术。

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位于天津的海防设施,是电报线路的起点。

安设:安装,设置。

南北洋:指中国南方的海域和北方的大陆。

阿礼国:英国驻华公使,曾提出在中国境内设立电线。

威妥玛:英国驻华公使,继阿礼国之后提出设立电线。

陆线:陆地上铺设的电报线路。

水线:海上铺设的电报线路。

香港海线:从香港到天津的海上电报线路。

丹国:指丹麦。

盛宣怀:清朝官员,主张设立电报学堂和电报公司。

轮船招商:指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国有企业。

商股:商人投资的股份。

津沪陆线:从天津到上海的陆上电报线路。

军信:军事信息。

旱线:陆地上铺设的电报线路。

钦使:清朝派遣的使者。

曾纪泽:清朝官员,曾任钦差大臣。

恰克图:今蒙古国境内,历史上是中蒙贸易的重要城市。

军饷:军队的薪饷。

权自我操:自己掌握权力。

洋匠:外国工匠。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和上报国家大事。

陈启泰:清朝官员,提出防海六策。

越南: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接壤。

朝鲜:东北亚国家,与中国接壤。

日本:东亚国家,与中国接壤。

俄罗期:即俄罗斯。

滇省:指云南省。

腾越:云南省的一个地区。

蒙自:云南省的一个地区。

剥隘:云南省的一个地区。

缅甸: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接壤。

吉林: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清朝时期的边疆重镇,与俄罗斯接壤。

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与俄罗斯边界的重要省份。

偪处:靠近,临近。

俄疆:俄罗斯的疆域。

边防:边境的防御措施。

练兵大臣:负责军事训练的大臣。

穆图善:清朝时期的一位大臣,曾任练兵大臣。

陕甘总督:清朝时期负责陕西和甘肃两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杨昌濬: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陕甘总督。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是清朝时期的边疆重镇。

英属部: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

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柳邕电线:柳邕地区铺设的电报线路。

桂抚:广西省的巡抚,即地方行政长官。

张鸣岐: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曾任广西巡抚。

宣统元年:清朝宣统皇帝的第一年,即1909年。

南北洋陆线:连接南北洋地区的陆上电报线路。

津线:天津地区的电报线路。

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京师:指北京,当时中国的首都。

津氵扈一线:天津至大沽港的电报线路。

官帑:官府的财政资金。

官督商办:由官方监督,商人承办。

招商:招商局,清朝时期成立的国有企业,负责国内外贸易。

华合公司:华商与外国商人合资的公司。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是古代北京的城门之一。

保定:河北省的一个城市,当时是军事要地。

宁波:今浙江省宁波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温州:今浙江省温州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山东泰安、沂州:今山东省泰安市和临沂市。

总理衙门:指清朝的中央政府机构,负责处理外交事务。

宣怀:指盛宣怀,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

综司轮、电两局:综合管理轮船和电报两个部门。

指摘:指责,批评。

直督袁世凯:袁世凯曾任直隶总督,是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

电报宜归官有:电报业务应该由官方管理。

轮船纯系商业:轮船业务纯粹是商业性质。

督办:官方派出的负责人,负责监督管理。

侍郎: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副部长。

明诏发还商股:皇帝的诏书宣布将商股退还给商人。

众商汹惧:众多商人感到恐惧。

持券售之外人:持有股票出售给外国人。

宣怀力遏之:盛宣怀努力阻止这一行为。

寻诏原有商股一仍其旧:不久之后,皇帝下令原有的商股保持不变。

邮传设部:设立邮传部,负责邮政和电报事务。

邮传部尚书陈璧:邮传部的部长陈璧。

电报为交通全国机关:电报是全国交通的枢纽。

光绪初年:光绪皇帝初年,即19世纪末。

伏莽方生,旋就扑灭:比喻问题刚刚出现就被解决。

要荒:边远地区。

科布多:地名,今属蒙古国。

川、藏、蒙古:四川、西藏、蒙古地区。

闽、浙、江西、苏、松:福建、浙江、江西、江苏、松江地区。

赔累不堪:亏损严重。

万国电政会:国际电报组织。

核减报费:减少电报费用。

志锐:宁夏副都统志锐。

周万鹏:赴葡萄牙的部员周万鹏。

折阅:亏损。

课赢馀:征收利润。

路款:铁路资金。

挹注:补充。

事权统一:事务权力统一。

呼应灵通:反应迅速,沟通顺畅。

展拓电线:扩展电报线路。

取值之廉:收费低廉。

幅员辽阔:指一个国家的领土广阔,疆域宽广。

文报稽延:指公文和报告的传递拖延。

变起仓猝:指变故或动荡突然发生。

坐误机宜:指因为耽误时机而错失良机。

钜患:指极大的祸患。

朝阳教匪:指朝阳地区的反清教徒起义。

云南猛喇游匪魏名高:指云南猛腊地区的游匪魏名高。

瘴疠:指热带地区因气候潮湿、植被茂密而容易滋生的疾病。

塞外荒凉:指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荒凉之地。

奖叙:指给予奖励和提升。

意外之损坏:指电报设施在非人为破坏的情况下受损。

拳匪之变:指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京津、京德:指北京至天津、北京至德国租界(德租界)的电线。

晋、豫、直隶、山东:指山西省、河南省、直隶省(今河北省)、山东省。

南北隔阂:指中国南北之间因战乱等原因造成的阻隔。

中外阻塞:指中国与外界之间的通信阻塞。

大东、大北两公司:指大东电报公司和北洋电报公司,当时的外国电报公司。

电报学堂:指培养电报人才的学校。

按报:指按照电报进行编码和解码的技术。

测量:指测量电报线路的技术。

高等诸塾:指高等学府。

德律风:指电话,最初由欧美传入中国。

通商口岸:指中国开放给外国贸易的城市。

觊觎:指贪婪地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一百五十一-评注

中国幅员辽阔,文报稽延,至於变起仓猝,往往因消息迟滞,坐误机宜,酿成钜患。历朝变乱之起,大率以此。

此句开篇点题,强调了地理幅员辽阔与信息传递速度之间的矛盾,以及信息传递迟缓对国家稳定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文报稽延’与‘消息迟滞’互文见义,突显了信息传递不畅的历史痛点,为下文电报的兴起做了铺垫。

自有电报,举向来音信隔绝之弊,一扫而空。

此句直接点明电报的发明解决了传统通讯方式的弊端,即信息传递的隔阂问题,强调了电报在信息传递速度上的革命性突破。

若朝阳教匪之倡乱,云南猛喇游匪魏名高之滋事,均因电报之告警,与军事布置之迅速,得以立即剿平。

此句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电报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电报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价值。

而外则朝鲜之二次内讧,越南事变之先事防御,亦惟电报是赖。

此句进一步扩大了电报的应用范围,不仅在国内军事行动中发挥作用,也在国际事务中显示出其重要性。

此其明效大验也。

此句总结前文,强调电报的实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而然当创办之初,乡僻囿於见闻,外人多所挠阻,艰难曲折,乃克成功。

此句回顾了电报创办初期的困难,包括地方观念的束缚和外部势力的阻挠,但也展现了电报事业在逆境中取得的成就。

设线之处,若系边疆瘴疠、塞外荒凉之地,措手之艰,什伯内地。

此句描述了电报线路铺设的地理难度,尤其是边疆地区的艰苦环境,突显了电报事业在地理条件上的挑战。

以故在事人员,得邀奖叙,而近省不得援例以请者此也。

此句说明了因地理条件艰苦,边疆地区的工作人员得到了特别的奖励和认可。

至於意外之损坏,其事尤夥。

此句转折,指出电报设施在运行过程中遭遇的意外破坏问题,为电报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贵州毕节乡民之拆线;山西霍山乡民之毁杆;湘省澧州民误以电线为外人所设,集众毁弃;陕之长武、乾州、醴泉、邠州、永寿,甘之泾州、平凉等处,人民谓旱疫为电线所致,拆毁殆尽。

此句列举了多个因误解或破坏行为导致电报设施受损的案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电报设施的不理解和对新技术的抵触。

俱由地方官出赀修复,首犯有论重辟者。

此句说明了地方政府在修复电报设施方面的责任,以及对破坏者的惩罚措施。

二十六年拳匪之变,京师至保定电线先为所毁,京津、京德继之,山西、河南又继之。

此句描述了义和团运动期间电报设施遭受的严重破坏,体现了社会动荡对电报事业的影响。

驯至晋、豫、直隶、山东四省境内,荡然无一线之遗。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电报设施在战争中的破坏程度,以及对通讯的严重影响。

南北隔阂,中外阻塞,消息不通者数月。

此句描述了电报设施被破坏后导致的通讯中断,反映了社会对信息传递的依赖。

而外兵盘踞京、津,初设行军电线,嗣拟设大沽至上海水线,以大东、大北两公司主其事。

此句说明了外国势力在中国电报事业中的干预,以及电报设施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

宣怀密行作价,购其机器料物,属於中国商局,其谋竟不得逞。

此句描述了电报商董盛宣怀在外国势力干预下努力维护国家电报主权的行动。

宣怀寻请修复已毁各线。其经战事损坏者,商局任之。

此句说明了电报商局在修复战损电报设施方面的责任。

晋、豫未有战事,地方官保护不力,甚且指使拆坏者,援毕节、霍山之例,分别赔修。

此句反映了地方官员在保护电报设施方面的不力,以及对破坏者的处理方式。

报可。

此句表明了上级对修复电报设施的批准。

三十年,东三省线再毁於日俄之战。

此句描述了日俄战争期间电报设施的再次破坏。

迨三十四年,总督徐世昌修复之。

此句说明了电报设施在战后得到了修复。

此已毁复修各线之大略情形也。

此句总结了电报设施在战后的修复情况。

电报之利於交通,与铁路相辅而行,缺一不可。

此句强调了电报与铁路在交通发展中的互补关系,指出了两者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性。

然铁路需费过钜,每有兴筑,拟假外赀集事,非如电报工省费轻,商力已足举办,其借外债而成者,仅沪、烟、沽正副水线而已。

此句对比了电报与铁路在建设成本和资金来源方面的差异,说明了电报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

光绪二十六年,外兵方据京、津,谋设大沽至沪水线。

此句描述了外国势力在中国电报事业中的企图。

宣怀以其侵我主权,密向承办之大东、大北公司购归商局办理。

此句说明了盛宣怀在维护国家电报主权方面的努力。

方是时,两公司因利乘便,故昂其值。

此句揭示了外国公司利用中国电报事业发展的需求,抬高电报设备的价格。

中国官商交困,复绌於力,於是以购价作为息借,分三十年偿还。

此句说明了由于资金压力,中国不得不以高价购买电报设备,并通过借款的方式分期偿还。

殆迫於势之不得已也。

此句表达了中国在电报事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前外人在中国设线,由商股购回者,如丹国所设之淞沪旱线、德国所设之京沽幹线、铁路至天津支线是也。

此句列举了历史上外国在中国设立电报线路并被中国商股购回的案例。

电报非仅达於国内已也,必行驰域外,而其用益宏。

此句强调了电报在国际通讯中的重要性,以及电报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於是与外国通线,若法、若英、若俄,既订通线费之约,并分订联合其价摊分之约,以相约束焉。

此句说明了电报与外国通线的过程中,中国与外国在费用和价格方面的协商与约束。

电局既日渐扩充,尤以培养人才为要。

此句强调了电报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电报学堂创於光绪六年。

此句说明了电报学堂的创立时间,体现了电报事业对人才培养的早期投入。

嗣分设按报、测量、高等诸塾,以宏造就。

此句描述了电报学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多元化发展。

二十五年,并设电话学科以附益之。

此句说明了电报学堂在后期增设了电话学科,以适应新兴的通讯技术。

电话初名曰‘德律风’。

此句介绍了电话的早期名称,体现了电报与电话之间的联系。

二十五年,宣怀疏言:‘德律风创自欧、美。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志-卷一百五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4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