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三-原文

徐用仪 许景澄 袁昶 立山 联元

徐用仪,字筱云,浙江海盐人。

由副贡生入赀为主事,官刑部。

咸丰九年,举顺天乡试。

同治初,充军机章京,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累迁鸿胪寺少卿,以忧归。

光绪三年,起太仆寺少卿,迁大理寺卿,直军机如故。

擢工部侍郎,始罢直。

旋充总理衙门大臣,历兵部、吏部侍郎,授军机大臣。

二十年,加太子少保。

日朝构衅,举朝争议和战,枢臣孙毓汶被劾罢,翁同龢继入,主战益力。

用仪论事与同龢忤,遂出枢廷,并解总署事。

二十四年,皇太后再训政,复直总署,乃密荐太常寺卿袁昶。

会许景澄奉使还,被命同入署。

二十六年,拳祸起。

先是上以行新政为中外所推,而储嗣久虚。

载漪既用事,阴谋废立,虑外人为梗,闻拳民有神勇,仇西教,欲倚以集事,召入京,遂纵恣不可制。

用仪请严禁遏,不听。

俄戕德使克林德,用仪骇曰:‘祸始此矣!’

言於庆亲王奕劻,厚敛之。

各国兵舰至津沽,诏廷臣集议和战。

用仪、景澄、昶及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并言:‘奸民不可纵,外衅不可启。’

而载漪等主战甚力,在廷大臣率依违不决。

用仪以太后命诣使馆议缓兵,当事者益目为奸邪。

景澄、昶先被害,用仪知不免,意气自如。

七月既望,遽发拳匪捕之於家,拥至庄王邸。

用仪不置辩,第曰:‘天降奇祸,死固分耳!’

遂与立山、联元同弃市。

越三日,联军入京,而两宫西狩。

十二月,诏湔雪,复故官。

宣统元年,追谥忠愍。

浙人祠之西湖,与景澄、昶并称‘三忠’。

许景澄,字竹筼,嘉兴人。

同治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明习时事,大学士文祥以使才荐。

光绪六年,诏使日本,遭父忧,未行。

服阕,补侍讲。

法越之役,条上筹备事宜,上褒纳。

十年,出使法德意和奥五国大臣,兼摄比国使务。

时海军初创,从德国购造铁舰,未就。

景澄躬历船厂,钩稽辑上外国师船表。

又言海军宜定屯埠胶州湾,设铁甲炮船大沽口。

转侍读,母忧归。

十六年,充出使俄德奥和四国大臣,累迁至内阁学士。

先是俄兵游猎,常越界,侵及帕米尔地,景澄争之,俄援旧议定界起乌什别里山,自此而南属中国,其西南属俄。

俄人则欲以萨雷阔勒为界。

相持三载,俄始允改议,其帕界未定以前,各不进兵,以保和好。

因著帕米尔图说、西北边界地名考证,为他日界约备。

擢工部侍郎。

是时俄、德迫日人还辽东,景澄曰:‘俄谋自便,德图偿报,事故从此多矣!’

疏请分遣两使,从之。

二十三年,调充德国使臣。

会俄建西比利亚铁道,谋自黑龙江达海参崴,朝议拒之,乃更名商办,许中国投赀五百万,所谓东清铁路公司也。

诏景澄综其事,力阻路线南溢,稽察运船毋漏税。

已而俄人索租旅顺,充头等公使,会驻俄使臣杨儒定议俄都。

事竣,移疾归,召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礼部侍郎。

调吏部,充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

意大利索我三门湾,景澄抗言争之,事乃寝。

未几,拳祸作,景澄召见时,历陈兵衅不可启,春秋之义,不杀行人,围攻使馆,实背公法。

太后闻之动容,而载漪等斥为邪说。

联军偪近畿,景澄等遂坐主和弃市。

宣统元年,追谥文肃。

袁昶,字爽秋,桐庐人。

从刘熙载读,博通掌故。

光绪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十八年,以员外郎出任徽宁池太广道。

诫僚属,抑胥吏,多所兴革;扩中江书院斋舍,课以实学;建尊经阁,购书数万卷;汰常关耗费岁万八千金,悉还诸公;定专条,纳新关穀米出口税,岁羡数十万;督修芜湖西南滨江圩堤,自大关亭至鲁港,延袤十二里;更穿筑新缕堤三百七十丈,自是蓄泄有资,田庐完固,民歌诵之。

胶州事起,下诏求言,昶条列时政二万馀言,以:‘德突据胶湾,其祸急而小;俄自西北至东北,与我壤地相错,蒙喀四十八部将折入异域,其祸纡而大。宜及今预练劲旅,痛革吉、奉华靡风习。自顷兵力不能议战,要不可不议守。我朝八旗初制,文武不分途,京外不分途,人皆兵,官皆将,故人才盛,国势强。承平日久,文法繁密,诸臣救过之不暇,於是相率为乡愿,而举国之人才靡矣!金田洪、杨之乱,其始一小民耳,犹穷全国之力仅而克之,况诸国互肆蚕食之心,有不乘吾敝而攻吾之短者哉?夫敌国外患,为殷忧启圣之资。苟得其人,毋拘以文法,则理财、练兵、防海、交邻之策,可次第就理。’上亲书其纲要於册,下中外大臣议行。

二十四年,迁陕西按察使,未到官,擢江宁布政使,调直隶。

未几,内召,以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授光禄寺卿,转太常寺卿。

时财用匮,议整釐税。昶极言釐金名病商,实病民,不可议增。

义和团起山东,屠戮外国教士。

昶与许景澄相善,廷询时,陈奏皆忼慨,上执景澄手而泣。

昶连上二疏,力言奸民不可纵,使臣不宜杀,皆不报。

复与景澄合上第三疏,严劾酿乱大臣,未及奏,已被祸,疏稿为世称诵。

追谥忠节,江南人祠之芜湖。

昶尝慨士鲜实学,辑农桑、兵、医、舆地、治术、掌故诸书,为渐西村丛刻。

立山,字豫甫,土默特氏,蒙古正黄旗人。

光绪五年,以员外郎出监苏州织造,历四任乃得代。

论修南苑工,赐二品服。

累迁奉宸苑卿、总管内务府大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户部侍郎。

二十年,加太子少保。

盗窃宁寿宫物,坐失察,镌职留任。

二十六年,擢户部尚书。

立山久典内廷,同列嫉其宠眷。

会拳祸起,联军至天津,廷臣集议御前。

载漪盛推拳民可用,立山適在侧,太后谓:‘汝言如何?’

立山曰:‘拳民虽无他,然其术多不验。’

载漪怒曰:‘用其心耳,奚问术?立山必与外人通,请以立山退外兵!’

立山曰:‘首言战者载漪也!臣主和,又不谙外事,不足任。’

载漪益仇之,因其宅邻教堂,乃中以蜚语,谓藏匿外人,竟论死。

宣统元年,追谥忠贞。

联元,字仙蘅,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

同治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迁侍讲。

大考,左迁中允,再陟侍讲。

以京察,出知安徽太平府,调安庆。

两荐卓异,署滁和道,迁广东惠潮嘉道。

汕头者,通商要衢也,奸人倚英领事为民暴,联元裁以法,良善获安。

二十四年,擢安徽按察使,入觐,改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

又明年,补内阁学士。

拳民仇西教,载漪、刚毅助之,势益横,日夜围攻使馆,不能下。

大臣负清望者徐桐、崇绮,皆谓:‘民气可用。’

联元与崇绮争论帝前,谓:‘民气可用,匪气不可用。’

联军既陷大沽,载漪等犹壹意主战。

联元谓:‘甲午之役,一日本且不能胜,况八强国乎?傥战而败,如宗庙何?’

载漪斥其言不祥,七月十七日,斩西市。

昭雪后,予谥文直。

顺天府奏请立山、联元合祠宣武门外,而联元祖居宝坻,更於其地建专祠焉。

论曰:清代优礼廷臣,罕有诛罚。

拳祸既起,忠谏大臣骈首就戮,岂独非帝意哉?

观用仪诸人所论事势利害,昭昭如此,乃终不能回当轴之听,何其昧焉?

世传大节,并号‘五忠’,不数日而遂昭雪,允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三-译文

徐用仪,字筱云,是浙江海盐人。他从副贡生开始,通过捐资成为主事,后来在刑部做官。咸丰九年,他参加了顺天乡试。同治初年,他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同时兼任直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来他被提升为鸿胪寺少卿,但因为家事而辞职。光绪三年,他被重新起用为太仆寺少卿,后来又升任大理寺卿,继续担任军机处职务。后来他被提升为工部侍郎,然后才停止在军机处的职务。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总理衙门大臣,历任兵部、吏部侍郎,并被授予军机大臣的职位。二十年,他被加封为太子少保。日本挑起事端,朝廷内部就和战问题展开争议,枢臣孙毓汶被弹劾罢职,翁同龢接任,更加坚定地支持战争。徐用仪与翁同龢意见不合,因此被排出枢廷,并解除了总署的事务。二十四年,皇太后再次训政,徐用仪恢复了总署的职务,并秘密推荐了太常寺卿袁昶。当时许景澄奉命出使回国,被命令一同进入总署。

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在此之前,皇帝因为推行新政而受到中外推崇,但皇位继承人长期空缺。载漪掌权后,密谋废立,担心外国人阻挠,听说义和团有神勇,仇视西方宗教,想依靠他们来完成自己的计划,于是将他们召入京城,结果他们变得无法控制。徐用仪请求严禁他们,但没有被采纳。不久后,他们杀害了德国公使克林德,徐用仪惊讶地说:“祸患从此开始了!”他向庆亲王奕劻报告了这件事,并严厉批评了他们。各国军舰抵达天津,皇帝下诏让廷臣集议和战。徐用仪、许景澄、袁昶以及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都表示:‘不能纵容奸民,也不能挑起外患。’而载漪等人强烈支持战争,在廷的大臣们大多犹豫不决。徐用仪奉太后之命前往使馆商议缓兵之计,但当事者更加认为他是奸邪。

许景澄、袁昶先被杀害,徐用仪知道自己也难以幸免,但他的态度却很平静。七月十五日,义和团突然在家中逮捕了徐用仪,将他押送到庄王府。徐用仪没有争辩,只是说:‘天降奇祸,死是我的份。’随后他与立山、联元一同被处决。三天后,联军进入北京,而两宫太后西逃。十二月,皇帝下诏平反,恢复了他们的官职。宣统元年,追赠谥号忠愍。浙江人将他们供奉在西湖,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为‘三忠’。

许景澄,字竹筼,是嘉兴人。同治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他熟悉时事,大学士文祥推荐他出使。光绪六年,皇帝下诏派他出使日本,但因为父亲去世,未能出行。服丧期满后,他被补任为侍讲。在法越战争中,他提出了筹备事宜,皇帝予以赞赏。十年,他被任命为出使法德意奥五国大臣,同时代理比国使务。当时海军刚刚成立,他从德国购买建造铁甲舰,但尚未完成。许景澄亲自到船厂,调查并上报了外国军舰的情况。他还建议海军应在胶州湾设立基地,并在大沽口部署铁甲舰。后来他被调任为侍读,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国。

十六年,他被任命为出使俄德奥和四国大臣,后来升任至内阁学士。在此之前,俄国军队经常越界,侵犯帕米尔地区,许景澄进行了抗议,最终在乌什别里山以北达成边界协议,从那里向南属于中国,西南属于俄国。俄国人则想要以萨雷阔勒为界。双方争执了三年,俄国最终同意改变协议,在帕米尔边界未确定之前,双方都不再进军,以保持和平。因此,他撰写了《帕米尔图说》和《西北边界地名考证》,为未来的边界协议做准备。后来他被提升为工部侍郎。当时俄国和德国逼迫日本人返回辽东,许景澄说:‘俄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德国是为了报复,这样的事情从此就多了!’他上疏请求派遣两个使者,得到了批准。

二十三年,他被调任为德国使臣。当时俄国正在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计划从黑龙江通往海参崴,朝廷讨论拒绝,于是改为商办,允许中国投资五百万两白银,这就是所谓的东清铁路公司。皇帝下诏让许景澄负责此事,他努力阻止铁路线路向南延伸,并检查船只以防止漏税。不久后,俄国人要求租借旅顺,许景澄被任命为头等公使,同时担任驻俄使臣杨儒的职务。事情结束后,他因病回国,被召回并授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兼礼部侍郎。后来他被调任吏部,担任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意大利要求租借中国的三门湾,许景澄坚决反对,事情才得以平息。

不久后,义和团运动爆发,许景澄在觐见时,详细陈述了不能挑起战争,春秋大义是不杀使者,围攻使馆实际上是违反国际法的。太后听到后有所动容,但载漪等人将其斥为邪说。联军逼近京畿,许景澄等人因此被指责为支持和谈而被处决。宣统元年,追赠谥号文肃。

袁昶,字爽秋,是桐庐人。他跟随刘熙载学习,博通掌故。光绪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户部主事,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十八年,他以员外郎的身份出任徽宁池太广道。他告诫属下,压制胥吏,进行了很多改革;扩建中江书院的宿舍,教授实用知识;建立尊经阁,购买了几万卷书籍;削减了常关的耗费,每年节省了万八千两白银,全部归还公众;制定了专门条款,征收新关穀米出口税,每年增加数十万两;监督修建了芜湖西南滨江的圩堤,从大关亭到鲁港,全长十二里;还新建了三百七十丈的新堤,从此蓄泄有方,田庐坚固,民歌传颂。

胶州事件发生后,皇帝下诏征求意见,袁昶提出了超过两万字的时政建议,认为:‘德国突然占领胶州湾,其祸患虽然紧急但较小;俄国从西北到东北,与我国领土交错,蒙古喀尔喀四十八部可能被纳入异域,其祸患虽然长远但更大。应该现在就开始训练精锐部队,痛改吉林、奉天等地的奢华风气。近年来,我国军队无法议战,但绝对不能不议守。我国八旗最初制度,文武不分途,京外不分途,人人都是兵,官官都是将,所以人才辈出,国势强盛。承平日久,法律繁琐,大臣们忙于救过,于是都变成了乡愿,全国的人才都流失了!金田洪、杨秀清之乱,起初只是一个小民,我们还是动用了全国的力量才勉强平定,何况各国都在蚕食我国,不会有人不趁我国衰弱而攻击我国的短处。敌国外患,是激发圣明之资。如果得到合适的人选,不要拘泥于文法,那么理财、练兵、防海、外交的策略,可以依次解决。’皇帝亲自将他的纲要写在册子上,下发给中外大臣讨论执行。二十四年,他被调任陕西按察使,但未到任,就被提升为江宁布政使,后来又调任直隶。不久后,他被召回朝廷,以三品京堂的身份在总理衙门任职,被授予光禄寺卿,后来转任太常寺卿。当时财政困难,讨论整顿税收。袁昶极力反对增加税收,认为税金会损害商人和民众。

义和团在山东屠杀外国传教士。袁昶与许景澄关系很好,在朝廷询问时,他们都慷慨陈词,皇帝握着许景澄的手哭泣。袁昶连续上疏,力言不能纵容奸民,使者不应被杀,但这些都没有得到回复。后来他与许景澄一同上疏,严厉弹劾制造混乱的大臣,但在上疏之前就已经遭遇不幸,疏稿被世人传颂。追赠谥号忠节,江南人在芜湖为他建立祠堂。

袁昶曾经感叹士人缺乏实际学问,编纂了农桑、兵、医、地理、治理、掌故等书籍,成为渐西村丛刻。

立山,字豫甫,是土默特氏,蒙古正黄旗的人。光绪五年,他被任命为员外郎,负责监管苏州织造,历经四任才有人接替。在讨论修建南苑工程时,被赐予二品官服。后来他连续升迁,成为奉宸苑卿、总管内务府大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户部侍郎。二十年,他被任命为太子少保。因为盗窃宁寿宫的物品,因为失察而被降职,但仍然留任。二十六年,他被提升为户部尚书。立山长期在宫中任职,同僚们嫉妒他的受宠。恰逢义和团运动兴起,联军抵达天津,朝廷大臣在御前集议。载漪极力推荐义和团可以用来对抗外敌,立山恰好站在旁边,太后问:“你说怎么办?”立山回答:“义和团虽然没有什么,但他们的方法很多都不灵验。”载漪愤怒地说:“我们用他们的心,何必问他们的方法?立山一定与外人勾结,请将立山赶走以退敌!”立山说:“首先提出战斗的是载漪!我主张和平,又不熟悉外事,不足以承担责任。”载漪更加仇恨他,因为他的住宅靠近教堂,于是散布流言,说他在藏匿外人,最终被判处死刑。宣统元年,追赠谥号忠贞。

联元,字仙蘅,是崔佳氏,满洲镶红旗的人。同治七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任检讨,后来连续升迁为侍讲。在大考中,他被左迁为中允,再次升迁为侍讲。因为京察,他被任命为安徽太平府知府,后来调任安庆。两次被推荐为卓越人才,代理滁和道,后来又被调任广东惠潮嘉道。汕头是通商的重要通道,一些坏人依靠英国领事为非作歹,联元依法制裁他们,善良的人得到了安宁。二十四年,他被提升为安徽按察使,入朝觐见,被授予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任职。第二年,补任内阁学士。义和团仇视西方宗教,载漪和刚毅帮助他们,势力更加嚣张,日夜围攻使馆,无法攻下。一些有声望的大臣如徐桐、崇绮都说:‘民气可以用。’联元在皇帝面前与崇绮争论,说:‘民气可以用,匪气不可用。’联军已经攻陷大沽,载漪等人仍然坚持主战。联元说:‘甲午之战,一个日本都打不过,何况八个强国呢?如果战败了,国家的宗庙怎么办呢?’载漪斥责他的话不吉利,七月十七日,在西市被斩首。昭雪之后,被追赠谥号文直。顺天府上奏请求在宣武门外建立立山和联元的合祠,而联元的祖居在宝坻,于是又在那个地方建立了专门的祠堂。

评论说:清代对朝廷大臣优待有加,很少进行诛罚。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忠诚劝谏的大臣们纷纷被杀,这难道仅仅是皇帝的意思吗?看那些用仪诸人论述的事势利害,如此明显,但最终不能改变当权者的决策,多么不明智啊!世人传颂的大节,被称为‘五忠’,不久之后便得到了昭雪,真是如此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三-注解

副贡生: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一种,指在乡试中成绩较好但未中举的考生,可以入国子监学习,并获得一定的官职。

赀为主事:赀指财产,主事是官职名,赀为主事即通过财产捐纳获得官职。

鸿胪寺少卿:鸿胪寺是古代官署名,少卿是官职名,鸿胪寺少卿是鸿胪寺的副职官员。

忧归:因家中有丧事而辞官回家。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是古代官署名,负责马政,少卿是官职名,太仆寺少卿是太仆寺的副职官员。

大理寺卿:大理寺是古代官署名,负责司法审判,卿是官职名,大理寺卿是大理寺的正职官员。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朝末年设立的外交机构,负责处理与外国的事务。

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清朝官职,负责辅佐太子。

枢廷:指朝廷中枢机构。

总署: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拳祸:拳祸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和基督教传教的暴力运动。

行新政:指清朝末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储嗣:储君,即未来的君主。

载漪:载漪是清朝宗室,曾任军机大臣,参与义和团运动。

戕:杀害。

津沽:指天津和沽州,即今天的天津。

枢臣: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孙毓汶:清朝末年的一位官员,因主和被罢官。

翁同龢:清朝末年的一位官员,支持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

同龢:指翁同龢。

会:适逢,恰巧。

许景澄:清朝末年的一位官员,支持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

奉使还:完成使命返回。

拳匪:指义和团成员。

庄王邸:指庄王府。

两宫:指清朝的皇帝和皇后。

西狩:指皇帝逃往西部。

湔雪:洗清冤屈。

追谥:追谥是对已故官员的一种追赠封号,表示对其功绩的肯定。

浙人祠:浙江人建立的祠堂。

进士:进士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进士考试的人有资格做官。

庶吉士:庶吉士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预备官员,通常由进士选拔。

编修:翰林院中的官职,负责修撰史书。

法越之役:指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

条上筹备事宜:逐条上奏准备事宜。

铁舰:指钢铁制造的战舰。

胶州湾: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当时为德国租借地。

大沽口:位于天津市,是当时的重要港口。

内阁学士:内阁学士是清朝的一个官职,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帕米尔:位于中亚,是中、印、中亚三国的交界地带。

乌什别里山:帕米尔地区的一座山。

萨雷阔勒:帕米尔地区的一个地名。

东清铁路公司:指俄罗斯在中国东北修建的铁路公司。

旅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当时为俄罗斯租借地。

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清朝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礼部侍郎:礼部是古代官署名,负责礼仪,侍郎是官职名,礼部侍郎是礼部的副职官员。

吏部:古代官署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大学堂:指当时的最高学府,即北京大学的前身。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是一个反对外国侵略和基督教的民间组织。

帕米尔图说:关于帕米尔地区的地理著作。

西北边界地名考证:关于西北边界地名的考证著作。

吉、奉华靡风习:指吉林、奉天地区的奢侈风气。

金田洪、杨之乱:指太平天国运动。

东清铁路:即俄罗斯在中国东北修建的铁路。

旅顺口: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当时为俄罗斯租借地。

光禄寺卿:光禄寺是古代官署名,负责膳食,卿是官职名,光禄寺卿是光禄寺的正职官员。

太常寺卿:太常寺是古代官署名,负责祭祀,卿是官职名,太常寺卿是太常寺的正职官员。

农桑、兵、医、舆地、治术、掌故:指农业、兵事、医学、地理、治理、历史等各方面的书籍。

渐西村丛刻:指渐西村所刻印的书籍。

立山:立山是清朝官员,曾任户部尚书,因反对义和团运动而遭陷害。

员外郎:员外郎是清朝官职,属于六品官,负责管理官府事务。

南苑工:南苑工指的是南苑的工程建设,南苑是清朝皇家园林之一。

二品服:二品服是清朝官员的服饰,二品是清朝官员的品级之一,代表着较高的官职。

奉宸苑卿:奉宸苑卿是清朝官职,负责管理皇家园林。

总管内务府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是清朝官职,负责管理内务府,即皇帝的私人事务。

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是清朝官职,负责管理正白旗的汉军。

户部侍郎:户部侍郎是清朝官职,户部是管理财政的部门,侍郎是副职。

宁寿宫:宁寿宫是清朝皇家宫殿之一。

奉宸苑:奉宸苑是清朝皇家园林之一。

联军:联军指的是八国联军,即1900年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

宣统元年:宣统元年是清朝宣统皇帝的第一年,即1909年。

联元:联元,字仙蘅,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联元是清朝的一位官员,曾任安徽按察使等职位。

检讨:检讨是清朝官职,负责审查文献。

侍讲:侍讲是清朝官职,负责在皇帝面前讲解经书。

中允:中允是清朝官职,负责管理图书。

京察:京察是清朝对官员的考核制度。

太平府:太平府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安徽省。

安庆:安庆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安徽省。

署滁和道:署滁和道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安徽省。

广东惠潮嘉道:广东惠潮嘉道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广东省。

汕头:汕头是广东省的一个城市,历史上是通商口岸。

英领事:英领事是英国驻中国的领事。

安徽按察使:安徽按察使是清朝的一个地方官职,负责司法。

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清朝的一个中央官署,负责外交事务。

帝前:帝前指的是皇帝面前。

徐桐:徐桐是清朝大臣,曾任军机大臣。

崇绮:崇绮是清朝大臣,曾任军机大臣。

甲午之役:甲午之役指的是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

昭雪:昭雪是对冤案受害者进行平反。

顺天府:顺天府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北京市。

五忠:五忠指的是五位忠诚的大臣,包括立山和联元。

大节:大节指的是重大的道德节操。

听:听指的是接受、采纳。

当轴:当轴指的是掌握权力的人。

允哉:允哉是表示肯定、同意的感叹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三-评注

立山,字豫甫,土默特氏,蒙古正黄旗人。此句开篇点明立山的身份背景,蒙古正黄旗人表明其贵族出身,为后文其在官场上的升迁奠定了基础。

光绪五年,以员外郎出监苏州织造,历四任乃得代。此句描绘了立山在官场上的经历,从员外郎到苏州织造,历经四任才得到代职,体现了其官场生涯的波折。

论修南苑工,赐二品服。此句反映了立山在工程方面的才能,因修建南苑工程有功,被赐予二品服,彰显了其政治地位。

累迁奉宸苑卿、总管内务府大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户部侍郎。此句列举了立山在官场上的职务,从奉宸苑卿到户部侍郎,表明其官职不断升迁,权势日盛。

二十年,加太子少保。此句说明了立山在政治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太子少保,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

盗窃宁寿宫物,坐失察,镌职留任。此句揭示了立山在官场上的污点,因失察盗窃宁寿宫物,被镌职留任,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

二十六年,擢户部尚书。此句再次展现了立山在官场上的升迁,成为户部尚书,表明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立山久典内廷,同列嫉其宠眷。此句反映了立山在官场上的处境,因长期典内廷,遭到同僚的嫉妒。

会拳祸起,联军至天津,廷臣集议御前。此句描述了拳祸爆发时的情景,以及朝廷大臣在御前集议的情景。

载漪盛推拳民可用,立山適在侧,太后谓:“汝言如何?”立山曰:“拳民虽无他,然其术多不验。”此句描绘了立山在太后面前对拳民的评价,反映了其对拳民实力的怀疑。

载漪怒曰:“用其心耳,奚问术?立山必与外人通,请以立山退外兵!”立山曰:“首言战者载漪也!臣主和,又不谙外事,不足任。”此句展现了立山与载漪之间的矛盾,以及立山在处理外事上的主张。

载漪益仇之,因其宅邻教堂,乃中以蜚语,谓藏匿外人,竟论死。此句揭示了立山因政治斗争而遭受的迫害,最终被论死。

宣统元年,追谥忠贞。此句说明了立山在死后被追谥忠贞,表明其在历史上的评价。

联元,字仙蘅,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此句介绍了联元的身份背景,满洲镶红旗人表明其贵族出身。

同治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迁侍讲。此句描述了联元在官场上的经历,从进士到侍讲,表明其在官场上的升迁。

大考,左迁中允,再陟侍讲。此句说明了联元在官场上的起伏,从左迁中允到再陟侍讲,反映了其政治生涯的波折。

以京察,出知安徽太平府,调安庆。此句描绘了联元在地方官场的经历,从太平府到安庆,表明其在地方官场上的影响力。

两荐卓异,署滁和道,迁广东惠潮嘉道。此句反映了联元在地方官场上的政绩,两荐卓异表明其治理地方有成效。

汕头者,通商要衢也,奸人倚英领事为民暴,联元裁以法,良善获安。此句描述了联元在处理地方事务时的果断,以法律手段制裁奸人,保障良善百姓的安全。

二十四年,擢安徽按察使,入觐,改三品京堂,在总理衙门行走。此句说明了联元在官场上的升迁,从安徽按察使到三品京堂,表明其在政治上的地位。

又明年,补内阁学士。此句再次展现了联元在官场上的升迁,成为内阁学士,表明其在朝廷中的影响力。

拳民仇西教,载漪、刚毅助之,势益横,日夜围攻使馆,不能下。此句描绘了拳民仇视西教的情景,以及联元在处理外交事务时的困境。

大臣负清望者徐桐、崇绮,皆谓:“民气可用。”联元与崇绮争论帝前,谓:“民气可用,匪气不可用。”此句反映了联元在处理拳民问题时与徐桐、崇绮的争论,体现了其政治立场。

联军既陷大沽,载漪等犹壹意主战。联元谓:“甲午之役,一日本且不能胜,况八强国乎?傥战而败,如宗庙何?”载漪斥其言不祥,七月十七日,斩西市。此句描述了联元在联军进攻大沽时的言论,以及其因言辞不祥而被斩首的悲剧。

昭雪后,予谥文直。此句说明了联元在死后被昭雪,被追谥文直,表明其在历史上的评价。

顺天府奏请立山、联元合祠宣武门外,而联元祖居宝坻,更於其地建专祠焉。此句说明了立山和联元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他们的纪念。

论曰:清代优礼廷臣,罕有诛罚。拳祸既起,忠谏大臣骈首就戮,岂独非帝意哉?观用仪诸人所论事势利害,昭昭如此,乃终不能回当轴之听,何其昧焉?世传大节,并号“五忠”,不数日而遂昭雪,允哉!此段评论总结了清代廷臣的待遇,以及拳祸时期忠谏大臣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忠臣的悲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五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13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