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尔巽(1844年-1927年),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作为清史的编撰者之一,他在清朝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赵尔巽编写的《清史稿》成为了后世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20世纪初)。
内容简要:《清史稿》是赵尔巽根据丰富的史料和个人研究,所编纂的清朝历史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清朝自建立到灭亡的政治、军事、外交、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全书通过对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清朝的盛衰和历史进程。它对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清朝历史的基本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九十八-原文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父文安,刑部郎中。
其先本许姓。
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洪秀全据金陵,侍郎吕贤基为安徽团练大臣,奏鸿章自助。
咸丰三年,庐州陷,鸿章建议先取含山、巢县图规复。
巡抚福济授以兵,连克二县,逾年复庐州。
累功,用道员,赏花翎。
久之,以将兵淮甸遭众忌,无所就,乃弃去。
从国藩於江西,授福建延建邵道,仍留军。
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
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
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将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曾军将程学启,湘军将郭松林,霆军将杨鼎勋,以行。
又奏调举人潘鼎新、编修刘秉璋,檄弟鹤章总全军营务。
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旋诏署江苏巡抚。
是时上海有英、法二国军。
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攻克松江、嘉定、青浦、奉贤,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
四月,贼悉众战败南路军,嘉定、奉贤再陷,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
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之数十重,践尸进。
学启开壁突击,贼骇卻。
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乘胜攻泗泾,解松江围。
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
自此湘、淮军威始振。
诏促移师镇江,鸿章请先图沪而后出江。
既定浦东厅县,伪慕王谭绍光来援,败之北新泾,贼走嘉定。
九月,进克其城。
谭绍光率数十万众,连营江口,犯黄渡。
诸将分攻,简精卒逾壕伏而前,毙数人,贼阵动,学启乘之,裹创噪而进,贼大溃。
捷入,授江苏巡抚。
初,美人华尔所将兵名常胜军,慈谿之役,殁於阵,其副白齐文怀异志,闭松江城索饷。
鸿章裁其军,易以英将戈登,常胜军始复听节制,命出海攻福山,不克而还。
二年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
初,常熟守贼骆国忠、董正勤举城降,福山诸海口俱下。
伪忠王李秀成悉众围常熟,江阴援贼复陷福山。
鸿章牒谕国忠固守待援,而檄鼎新、铭传攻福山,夺石城。
国忠知援至,开城猛击,俘斩殆尽,遂解常熟围,进复太仓、昆山。
因疏陈贼情地势,建三路进军之策:学启由昆山攻苏州;鹤章、铭传由江阴进无锡,淮、扬水军辅之;太湖水军将李朝斌由吴江进太湖,鼎新等分屯松江,常胜军屯昆山为前军援。
李秀成纠合伪纳王郜云官等水陆十万,偪大桥角而营,鹤章击之,败走,九月,复集,连营互进。
鹤章立八营於大桥角,与之持。
源章以贼麕集西路,志在保无锡,援苏州。
乃令鹤章、铭传守后路,抽锐卒会学启合破贼屯,苏、锡之贼皆大困。
贼陷江宁、苏、杭为三大窟,而苏则其脊膂也,故李秀成百计援之。
谭绍光尤凶狡,誓死守,附城筑长墙石垒,坚不可猝拔。
十月,鸿章亲视师,以炮毁之,城贼争权相猜,谋反正,刺杀谭绍光,开门纳军。
时降酋八人皆拥重兵,号十万,歃血誓共生死,要显秩。
学启言不杀八人,后必为患。
鸿章意难之,学启拂衣出,鸿章笑语为解。
明日,八人出城受赏,留饮,即坐上数其罪,斩之。
学启入城谕定其众,搜杀悍党二千馀人。
捷闻,赏太子太保衔、黄马褂。
十一月,鹤章等复无锡,进攻常州,以应江宁围军。
学启出太湖,图嘉兴,以应浙军。
鼎新等军先入浙,收平湖、海盐,贼争应官军,所至辄下。
三年二月,学启急攻嘉兴,亲搏战,登城,克之,中弹死。
四月,克常州,擒斩伪护王陈坤书,赏骑都尉世职。
常胜军惭无功,戈登辞归国,乃撤其军。
廷议江宁久未下,促鸿章会攻,鸿章以金陵破在旦夕,讬辞延师。
六月,曾军克江宁,捷书至。
鸿章遂分军令铭传、盛波由东坝取广德,鼎新、秉璋由松江攻湖州,松林、鼎勋由沪航海援闽。
贼平,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战殁曹州,以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其军。
鸿章署两江总督,命率所部驰防豫西,兼备剿京东马贼、甘肃回匪。
鸿章言:‘兵势不能远分,且筹饷造械,臣离江南,皆无可委讬。为今日计,必先图捻而后图回。赴豫之师,必须多练马队,广置车骡,非可猝办。’
诏寝其行。
时曾国藩督军剿捻久无功,命回两江,而以鸿章署钦差代之,败东捻任柱、赖文光於湖北。
六年正月,授湖广总督。
贼窜河南,渡运河,济南戒严。
初,曾国藩议凭河筑墙,遏贼奔窜。
鸿章守其策,而注重运西。
饬豫军提督宋庆、张曜及周盛波、刘秉璋分守山东东平以上,自靳口至济宁;
杨鼎勋分守赵村、石佛至南阳湖;
李昭庆分守摊上、黄林庄至韩庄、八牌;
皖军黄秉钧等分守宿迁、运河上下游:互为策应,使贼不得出运。
六月,抵济宁,贼由濰县趋窜登、莱。
鸿章复议偪入海隅聚歼之,乃创胶莱河防策,令铭传、鼎新筑长墙二百八十馀里,会合豫军、东军分汛设守。
时贼集莱阳、即墨间,屡扑堤墙不得出。
七月,贼由海神庙潜渡濰河,山东守将王心安不及御,胶莱防溃。
朝旨切责,将罢防,鸿章抗疏言:
“运河东南北三面贼氛蹂躏,其受害者不过数府州县,若驱过运西,则江、皖、东、豫、楚数省之地,流毒无穷。”
乃坚持前议,严扼运防。
令铭传、松林、鼎勋三军往来蹑击。
十月,追至赣榆,降酋潘贵升毙任柱於阵,捻势渐衰。
赖文光挈众窜山东,战屡败,遁入海滨,官军围击之,斩获三万。
赖文光走死扬州。
东捻平,赏加一骑都尉世职。
七年正月,西捻张总愚由山右渡河,北窜定州,京师大震。
诏夺职,鸿章督军入直,疏言:
“剿办流寇,以坚壁清野为上策。东捻流窜豫东、淮北,所至民筑圩寨,深沟高垒以御之。
贼往往不得一饱,故其畏圩寨甚於畏兵。
河北平原千里,无险可守。
截此则窜彼,迎左则趋右,纵横驰突,无处不流。
且自渡黄入晋,沿途掳获骡马愈众,步贼多改为骑,趋避捷,肆扰尤易。
自古办贼,必以彼此强弱饥饱为定衡。
贼未必强於官军,但彼骑多而我骑少。
今欲绝贼粮、断贼骑,惟有严谕绅民坚筑圩寨。
一闻警信,即收粮草牲畜老弱壮丁於内。
贼至无所掠食,兵至转可买食。
贼虽流而其计渐穷,或可剋期扑灭也。”
二月,鸿章督军进德州,败贼安平、饶阳。
三月,贼窜晋州,渡滹沱河,南入豫,复折窜直隶,扑山东东昌;
四月,趋茌平、德平,出德州,西奔吴桥、东光,偪天津。
下部议处,命总统北路军务,限一月殄灭。
鸿章以捻骑久成流寇,非就地圈围,终不足制贼之命。
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及左宗棠皆以为言,而直隶地平旷,无可圈围;
欲就东海南河形势,必先扼西北运河,尤以东北至津、沽,西南至东昌、张秋为锁钥。
乃掘沧州迤南捷地坝,泄运水入减河。
河东筑长墙,断贼窜津之路。
东昌运防,则淮军自城南守至张秋,东、皖诸军自城北守至临清,并集民团协防。
闰四月,以剿贼逾限,予严议。
时贼为官军所偪,奔突不常。
以北路军势重,锐意南行,回翔陵县、临邑间,旁扰茌平、德平,犯临清运防。
鸿章虑久晴河涸,民团不可恃,且昼夜追奔疲士卒,议乘黄河伏汛,缩地紥圈。
以运河为外围,以马颊河为里围。
其时官军大败贼於德州扬丁庄,又追败之商河。
张总愚率悍党遁济阳,沿河北出德州犯运防,上窜盐山、沧州。
官军扼截之,不得出,转趋博平、清平。
適黄、运暨徒骇交涨,东昌、临清、张秋、徬河水深不可越。
河西北岸长墙绵亘,贼窜地迫狭,势益困。
鸿章增调刘铭传军,期会前敌。
分屯茌平之桃桥、南镇,至博平、东昌,圈贼徒骇、黄、运之内,而令马队周回兜逐,贼无一生者,张总愚投水死。
西捻平,诏复原官,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八月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
八年二月,兼署湖北巡抚。
十二月,诏援黔,未行,改援陕。
九年七月,剿平北山土匪。
值天津教堂滋事,命移军北上。
案结,调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十月,日本请通商,授全权大臣,与定约。
十二年五月,授大学士,仍留总督任。
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
十三年,调文华殿大学士。
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
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
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
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
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
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
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
鸿章争之不能得,随分遣生徒至英、德、法诸国留学。
及建海军,将校尽取才诸生中。
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
尝议制造轮船,疏言:
“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
於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士大夫囿於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
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
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
光绪元年,台湾事变,王大臣奏筹善后海防六策。
鸿章议曰:‘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事,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馀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阳讬和好,阴怀吞噬,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瞬息千里,军火机器,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而环顾当世,饷力人才,实有未逮,虽欲振奋而莫由。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近时拘谨之儒,多以交涉洋务为耻,巧者又以引避自便。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际,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於今日者。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
鸿章持国事,力排众议。在畿疆三十年,晏然无事。独究讨外国政学、法制、兵备、财用、工商、艺业。闻欧美出一新器,必百方营购以备不虞。尝设广方言馆、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磁州、开平煤铁矿、漠河金矿;广建铁路、电线及织布局、医学堂;购铁甲兵舰;筑大沽、旅顺、威海船炮台垒;遴武弁送德国学水陆军械技艺;筹通商日本,派员往驻;创设公司船赴英贸易。凡所营造,皆前此所未有也。
初,鸿章办海防,政府岁给四百万。其后不能照拨,而户部又奏立限制,不令购船械。鸿章虽屡言,而事权不属,盖终不能竟厥功焉。
三年,晋、豫旱灾,鸿章力筹赈济。时直隶亦患水,永定河居五大河之一,累年漫决,害尤甚。鸿章修复金门徬及南、上、北三灰坝。卢沟桥以下二百馀里,改河筑堤,缓其溜势。别濬大清河、滹沱河、北运河、减河,以资宣泄,自是水患稍纾。
五年,命题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神主,赏加太子太傅衔。
六年,巴西通商,以全权大臣定约。
八年,丁母忧,谕俟百日后以大学士署理直隶总督,鸿章累辞,始开缺,仍驻天津督练各军,并署通商大臣。
朝鲜内乱,鸿章时在籍,趣赴天津,代督张树声饬提督吴长庆率淮军定其乱,鸿章策定朝鲜善后事宜。
九年,复命署总督,累乞终制,不允。
十年,法越构兵,云贵总督岑毓英督师援越。法乃自请讲解,鸿章与法总兵福禄诺议订条款,既竣,而法人伺隙陷越谅山,薄镇南关,兵舰驰入南洋,分扰闽、浙、台湾,边事大棘。
北洋口岸,南始炮台,北迄山海关,延袤几三千里,而旅顺口实为首冲。乃檄提督宋庆、水师统领提督丁汝昌守旅顺,副将罗荣光守大沽,提督唐仁廉守北塘,提督曹克忠、总兵叶志超守山海关内外,总兵全祖凯守烟台,首尾联络,海疆屹然。
十一年,法大败於谅山。计穷,复寻成。授全权大臣,与法使巴德纳增减前约。事平,下部议叙。
是年朝鲜乱党入王宫,戕执政大臣六人。提督吴兆有以兵入护,诛乱党,伤及日本兵。日人要索议统将罪,鸿章严拒之,而允以撤兵寝其事。
九月,命会同醇亲王办理海军。
十二年,以全权大臣定法国通商滇粤边界章程。
十三年,会订葡萄牙通商约。
十四年,海军成船二十八,檄饬海军提督丁汝昌统率全队,周历南北印度各海面,习风涛,练阵技,岁率为常。
十五年,太后归政,赏用紫缰。
十七年,平热河教匪,议叙。
十九年正月,鸿章年七十,两宫赐‘寿’。
二十年,赏戴三眼花翎,而日朝变起。
初,鸿章筹海防十馀年,练军简器,外人震其名,谓非用师逾十万,不能攻旅顺,取天津、威海。
故俄、法之警,皆知有备而退。
至是,中兴诸臣及湘淮军名将皆老死,鲜有存者。
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恃,器械缺乏不应用,方设谋解纷难,而国人以为北洋海军信可恃,争起言战,廷议遂锐意用兵。
初败於牙山,继败於平壤,日本乘胜内侵,连陷九连、凤凰诸城,大连、旅顺相继失。
复据威海卫、刘公岛,夺我兵舰,海军覆丧殆尽。
於是议者交咎鸿章,褫其职,以王文韶代督直隶,命鸿章往日本议和。
二十一年二月,抵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多要挟。
鸿章遇刺伤面,创甚,而言论自若,气不少衰。
日皇遣使慰问谢罪,卒以此结约解兵。
会订条款十二,割台湾畀之,日本悉交还侵地。
七月,回京,入阁办事。
十二月,俄皇加冕,充专使致贺,兼聘德、法、英、美诸国。
二十二年正月,陛辞,上念垂老远行,命其子经方、经述侍行。
外人夙仰鸿章威望,所至礼遇逾等,至称为东方毕士马克。
与俄议新约,由俄使经总署订定,世传‘中俄密约’。
七阅月,回京复命。
两宫召见,慰劳有加,命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二十三年,充武英殿总裁。
二十四年,命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
疏称迁民筑堤,成工匪易,惟择要加修两岸堤埝,疏通海口尾闾,为救急治标之策。
下其奏,核议施行。
十月,出督两广。
二十六年,赏用方龙补服。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
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
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
二十七年七月,讲成,相率退军。
大乱之后,公私荡然。
鸿章奏陈善后诸务。
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并奉诏行新政,设政务处,充督办大臣,旋署总理外务部事。
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入祀贤良祠,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各建祠以祀,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
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时以诙笑解纷难。
尤善外交,阴阳开阖,风采凛然。
外国与共事者,皆一时伟人。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
其任事持大体,不为小廉曲谨。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
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
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
其忠勤皆类此。
居恒好整以暇,案上置宋搨兰亭,日临摹百字,饮食起居皆有恒晷。
长於奏牍,时以曾、李并称云。
鸿章初以兄子经方为子,后生子经述,赏四品京堂,袭侯爵;经迈,侍郎。
论曰: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九十八-译文
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他的父亲叫文安,是刑部郎中。他的祖先原本姓许。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来改为庶吉士,被授予编修的职位。他跟随曾国藩学习,研究经世致用的学问。洪秀全占据金陵时,侍郎吕贤基担任安徽团练大臣,上奏请求李鸿章帮助。咸丰三年,庐州被攻陷,李鸿章建议先攻取含山、巢县来规复庐州。巡抚福济给了他兵力,他连续攻克了两个县,一年后庐州得以收复。因为他的功绩,他被任命为道员,并赏赐了花翎。但后来因为带兵在淮甸遭遇众人嫉妒,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于是他放弃了这个职位。他跟随曾国藩到江西,被任命为福建延建邵道,仍然留在军中。
十一年,曾国藩攻克了安庆,计划大规模东征。正逢江苏缺少主帅,他上奏推荐李鸿章可以重用,江浙的士绅也来请求援助。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率领旧部刘铭传、周盛波、张树声、吴长庆,以及曾军程学启、湘军郭松林、霆军杨鼎勋等将领出发。他还上奏调集举人潘鼎新、编修刘秉璋,命令弟弟刘鹤章总管全军营务。当时沿江的贼人林立,他就租用八艘西洋汽船,穿越两千多里的贼道,抵达上海,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这就是淮军。外国人看到他们的军装简陋,常常嘲笑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战斗,不仅仅是外观美观。等到我们试过一次,嘲笑就不会太晚。”不久之后,他被任命为江苏巡抚。
当时上海有英法两国的军队。美国人华尔招募了数千名洋兵,攻克了松江、嘉定、青浦、奉贤,被称为南路军;程学启等人率领湘淮军攻打南汇,被称为北路军。四月,贼人全军迎战南路军,嘉定、奉贤再次被攻陷,华尔放弃青浦逃到松江。程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贼人围攻他们数十重,践踏尸体进攻。程学启打开城墙进行突击,贼人惊慌后退。李鸿章亲自率军前来支援,贼人大败,趁胜攻打泗泾,解救了松江的围困。外国军队看到他们的战斗,都感到惊叹。从此湘淮军的威望开始提升。朝廷命令他们转移到镇江,李鸿章请求先攻打上海然后再出兵长江。在平定了浦东厅县之后,伪慕王谭绍光前来支援,在北新泾被打败,贼人逃到嘉定。九月,攻占了嘉定城。谭绍光率领数十万大军,连续在江口扎营,进攻黄渡。将领们分头攻击,精选士兵越过壕沟潜伏前进,击毙了几个人,贼人的阵营动摇,程学启趁机进攻,带着伤势和喊杀声前进,贼人大溃败。胜利的消息传回,他被任命为江苏巡抚。
最初,美国人华尔所率领的军队叫做常胜军,在慈溪战役中,华尔阵亡,他的副手白齐文怀有异心,关闭了松江城索要军饷。李鸿章裁减了常胜军,用英国将领戈登替换,常胜军才开始重新接受节制,被命令出海攻打福山,但没有成功就返回了。第二年正月,他兼任五口通商大臣。最初,常熟的守贼骆国忠、董正勤率城投降,福山各海口都被攻下。伪忠王李秀成带领大军围攻常熟,江阴的援贼再次攻陷了福山。李鸿章写信给骆国忠让他坚守等待援军,同时命令潘鼎新、刘铭传攻打福山,夺回石城。骆国忠知道援军到了,打开城门猛烈攻击,几乎将敌人全部俘虏和斩杀,于是解除了常熟的围困,继续进攻太仓、昆山。他上书陈述贼人的情况和地势,提出了三路进军之策:程学启从昆山进攻苏州;刘鹤章、刘铭传从江阴进攻无锡,淮扬水军协助他们;太湖水军将领李朝斌从吴江进攻太湖,潘鼎新等人分驻松江,常胜军驻扎昆山作为前军支援。
李秀成纠集伪纳王郜云官等水陆十万,在大桥角扎营,刘鹤章攻击他们,他们败走,九月又聚集起来,连续扎营相互进攻。刘鹤章在大桥角建立了八营,与他们相持。源章看到贼人在西路聚集,目的是保卫无锡,支援苏州。于是命令刘鹤章、刘铭传守卫后路,抽调精锐士兵与程学启合力击败贼人驻军,苏州、无锡的贼人都非常困顿。贼人攻陷了江宁、苏州、杭州成为三大据点,而苏州则是他们的脊梁,所以李秀成千方百计地支援它。谭绍光特别凶猛狡猾,誓死坚守,在城外筑起长墙石垒,坚固得难以迅速攻破。十月,李鸿章亲自视察军队,用炮火摧毁了城墙,城内的贼人争夺权力互相猜忌,策划反正,刺杀了谭绍光,打开城门迎接军队。当时投降的八个首领都拥有重兵,号称十万,歃血发誓共同生死,要求高官厚禄。程学启说如果不杀这八个人,以后一定会成为祸害。李鸿章觉得难以处理,程学启拂袖而出,李鸿章笑着为他解围。第二天,八个人出城接受奖赏,留下饮酒,李鸿章就坐在他们上面数落他们的罪行,将他们斩首。程学启进城安抚了他的部下,搜杀了二千多个凶猛的党羽。胜利的消息传回,他被赏赐太子太保衔、黄马褂。
十一月,刘鹤章等人收复了无锡,进攻常州,以支援江宁的围攻军队。程学启出太湖,图谋嘉兴,以支援浙江的军队。潘鼎新等人先进入浙江,收复了平湖、海盐,贼人争相响应官军,所到之处都被攻下。第三年二月,程学启急攻嘉兴,亲自战斗,登上城墙,攻克了嘉兴,不幸中弹身亡。四月,攻克了常州,生擒斩杀了伪护王陈坤书,被赏赐骑都尉世职。常胜军因为没有战功而感到羞愧,戈登辞归国,于是撤回了常胜军。
朝廷讨论江宁久久未能攻下,催促李鸿章会合攻打,李鸿章以金陵即将被攻破为借口,拖延时间。六月,曾军攻克了江宁,捷报传来。李鸿章于是分兵命令刘铭传、周盛波从东坝进攻广德,潘鼎新、刘秉璋从松江进攻湖州,郭松林、杨鼎勋从上海航海支援福建。贼人被平定后,他被封为一等肃毅伯,赏赐戴双眼花翎。
四年四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曹州战死,曾国藩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指挥他的军队。李鸿章代理两江总督,被命令率领他的部队急速前往河南西部防守,同时准备剿灭京东的土匪和甘肃的回族叛乱分子。李鸿章说:“兵势不能过分分散,而且筹集军饷制造武器,我离开江南,都没有可以委托的人。今天的计划,必须先对付捻军然后再对付回族。前往河南的军队,必须多训练骑兵,广泛装备车辆和骡子,这些都不是可以立刻办到的。”朝廷拒绝了这一请求。当时曾国藩指挥军队剿捻已久但没有取得什么成效,被命令回到两江,而由李鸿章代理钦差大臣代替他,在湖北打败了东捻军任柱、赖文光。
六年正月,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叛军逃窜到河南,渡过运河,济南实行戒严。起初,曾国藩建议沿河筑墙,阻止叛军逃窜。李鸿章坚守这一策略,并特别关注运河西部。命令河南军提督宋庆、张曜以及周盛波、刘秉璋分守山东东平以上,从靳口到济宁;杨鼎勋分守赵村、石佛到南阳湖;李昭庆分守滩上、黄林庄到韩庄、八牌;安徽军黄秉钧等分守宿迁、运河上下游:互相支援,使叛军无法出运河。
六月,叛军抵达济宁,从莒县逃窜到登州、莱州。李鸿章再次提议将叛军逼入海边聚而歼之,于是创立了胶莱河防御策略,命令铭传、鼎新筑起长墙二百八十多里,与河南军、东军分守各个汛地。当时叛军聚集在莱阳、即墨之间,多次攻击堤墙未能突破。
七月,叛军从海神庙秘密渡过潍河,山东守将王心安来不及抵御,胶莱防线崩溃。朝廷严厉责备,准备撤防,李鸿章上疏抗辩说:‘运河东南北三面被叛军蹂躏,受害的不过是几个府州县,如果驱使他们过运河西岸,那么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数省之地,流毒无穷。’于是坚持之前的提议,严格控制运河防线。命令铭传、松林、鼎勋三军来回追击。
十月,追击到赣榆,降将潘贵升在阵前击毙了任柱,捻军势力逐渐衰弱。赖文光带领众人逃窜到山东,战败多次,逃入海滨,官军围攻他们,斩杀三万。赖文光逃到扬州后死去。东捻军被平定,赏赐加封一骑都尉世职。
七年正月,西捻军张总愚从山西渡河,向北逃窜到定州,京师震动。皇帝下诏剥夺他的职务,李鸿章督军进入京城,上疏说:‘剿灭流寇,以坚壁清野为上策。东捻军在河南东部、淮北流窜,所到之处民众筑起圩寨,深沟高垒来抵御。叛军往往无法得到一餐饱食,所以他们害怕圩寨胜过害怕军队。河北平原千里,没有险要可以防守。堵住这里,他们就会逃到那里,迎头赶去,他们就会转向右边,纵横驰骋,无处不流窜。而且自从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沿途抢夺的骡马越来越多,步兵也多改为骑兵,逃避便捷,肆虐更加容易。自古以来,对付叛军,必须以双方强弱和饥饱为标准。叛军未必比官军强,只是他们的骑兵多,而我们骑兵少。现在要断绝叛军的粮食、切断他们的骑兵,只有严格命令绅民坚筑圩寨。一听到警报,就收起粮食、牲畜、老弱和壮丁在内。叛军到来时无法抢夺食物,官军到来时可以买食物。叛军虽然流窜,但他们的计策逐渐穷尽,或许可以限期消灭他们。’
二月,李鸿章督军进驻德州,打败了叛军安平、饶阳。三月,叛军逃窜到晋州,渡过滹沱河,向南进入河南,又折回逃窜到直隶,攻打山东东昌;四月,向茌平、德平进发,出德州,向西逃奔吴桥、东光,逼近天津。朝廷下令议处,任命他为总统北路军务,限定一个月消灭叛军。
李鸿章认为捻军骑兵久已成为流寇,如果不就地围困,最终不足以制服叛军。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和左宗棠都这样认为,而直隶地区平坦开阔,没有可以围困的地方;想要利用东海、南河的地形,必须先控制西北运河,尤其是东北到天津、北塘,西南到东昌、张秋作为关键。于是挖掘沧州以南的快速地坝,将运河水泄入减河。在河东筑起长墙,切断叛军逃窜到天津的道路。东昌运河防线,淮军从城南守卫到张秋,东军、安徽军从城北守卫到临清,并集合民团共同防御。
闰四月,因为剿灭叛军超过期限,受到严厉的批评。当时叛军被官军逼迫,奔突无常。因为北路军势力强大,他们决心向南行进,在陵县、临邑之间来回飞驰,在茌平、德平附近骚扰,侵犯临清运河防线。李鸿章担心长时间干旱河水干涸,民团不可依赖,而且昼夜追击使士兵疲惫,提议利用黄河伏汛,缩小包围圈。以运河为外围,以马颊河为内围。当时官军在德州扬丁庄大败叛军,又在商河追击打败他们。张总愚率领凶猛的党羽逃到济阳,沿着河北逃出德州侵犯运河防线,向上逃窜到盐山、沧州。官军截击他们,使他们无法逃脱,转而逃向博平、清平。恰逢黄河、运河和徒骇河同时上涨,东昌、临清、张秋、德州河水深不可越。河西北岸长墙连绵,叛军逃窜的地方狭窄,形势更加困顿。李鸿章增调刘铭传军,期待在前线会合。他们分驻在茌平的桃桥、南镇,到博平、东昌,将叛军围困在徒骇河、黄河、运河之内,并命令骑兵来回追击,叛军无一幸存,张总愚投河自尽。西捻军被平定,诏令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身份协办大学士。八月入朝觐见,被赐予紫禁城内骑马。
八年二月,兼任湖北巡抚。十二月,诏令支援贵州,未出发,改为支援陕西。九年七月,剿平北山土匪。正值天津教堂发生事件,命令军队北上。案件结束后,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十月,日本请求通商,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日本签订条约。十二年五月,被任命为大学士,仍然保留总督职务。六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调任文华殿大学士。
国家旧制,宰相的权力在枢府。李鸿章和曾国藩都是宰相,兼任总督职务,不是真正的宰相。然而,国内外都寄予厚望,声望超过政府,政府也依赖他们。他们所策划的,都是防御海防和邻国的大计。他们想用西方的新法引导中国自强,首先紧急加强军事准备,特别注重培养人才。最初,与曾国藩一起上疏选送幼童前往美国留学,每年一百二十人。期望他们二十年后学成回国为国家效力,但未能完成学业就中断了。李鸿章争取未能成功,随后将学生分散到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留学。等到建立海军,将校都是从留学生中选拔的。最初在上海上奏设立外国学馆,等到到天津,上奏设立武备海陆军,又设立各种学堂,这标志着中国开始研究兵学。曾经提议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依靠他们的炮轮的精良,横行于中国。在这里说攘夷,固然是虚妄之论。即使想要保持和平,守卫疆土,也不是没有准备就能保守的。士大夫们局限于经书之学,苟且偷安,于是有停止制造轮船的提议。我认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节省,只有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的费用绝对不能节省。想要节省费用,就必须摒弃一切,国家无法自立,最终没有自强的一天。’
光绪元年,台湾发生事变,王大臣上奏提出六项海防策略来应对善后事宜。李鸿章议论说:‘历代以来,边防多在西北,那里的强弱形势,主客之势,都相当均衡,而且还有内外界的界限。现在东南海疆长达万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表面上看似和平友好,暗中却怀有吞并之心,一国生事,其他国家趁机煽风点火,这实在是数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变局。轮船电报,瞬息千里,军火机器,威力百倍,又形成了数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强大敌人。然而环顾当今世界,军饷和人才实际上都还不够,虽然想要振奋起来却找不到办法。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如果不改变和通达,那么无论是战还是守都不足以依赖,和平也不可能长久。近年来,那些拘谨的儒生,多把与洋人交涉洋务视为耻辱,一些投机者又以躲避自保。如果不是朝廷大力开明风气,打破束缚的旧习,寻求制胜的实际方法,那么天下的危局最终是无法支撑的;日后的人才匮乏,甚至比现在还要严重。以中国之大,却没有自强自立的时候,不仅令人忧虑,也实在令人羞耻。’
李鸿章主持国事,坚决反对众人的意见。在边疆三十年的时间里,平静无事。他独自深入研究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财政、工商、艺术等。听说欧美有一种新发明,就会想方设法购买以备不时之需。他曾设立广方言馆、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采磁州、开平煤铁矿、漠河金矿;修建铁路、电线以及织布局、医学堂;购买铁甲兵舰;建造大沽、旅顺、威海船炮台;挑选武官送德国学习水陆军械技艺;筹划通商日本,派员前往驻扎;创立公司船只前往英国贸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
最初,李鸿章办理海防,政府每年拨给四百万两银子。后来不能按时拨款,而户部又上奏提出限制,不允许购买船只和武器。李鸿章虽然多次提出,但事权不归他,最终没能完成他的功业。
三年,山西、河南发生旱灾,李鸿章尽力筹措赈济。当时直隶也遭遇水灾,永定河是五大河之一,多年泛滥决口,灾害尤其严重。李鸿章修复了金门、南、上、北三座灰坝。在卢沟桥以下二百多里,改道筑堤,减缓水流。另外疏浚了大清河、滹沱河、北运河、减河,以利于泄洪,从此水患有所缓解。
五年,为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题写神主,被赏赐加封太子太傅。六年,巴西通商,以全权大臣的身份签订条约。八年,因母亲去世,被命令在一百天后以大学士的身份代理直隶总督,李鸿章多次推辞,最终辞职,但仍驻天津督练各军,并代理通商大臣。朝鲜发生内乱,李鸿章当时在家乡,急忙前往天津,代替张树声督军,命令提督吴长庆率领淮军平定内乱,李鸿章策划处理了朝鲜善后事宜。九年,再次被任命为代理总督,多次请求完成守丧期满,但未被允许。
十年,法国和越南发生战争,云贵总督岑毓英率军援助越南。法国请求讲和,李鸿章与法国总兵福禄诺商议订立条款,结束后,法国人趁机陷害越南谅山,逼近镇南关,兵舰驶入南洋,分头骚扰福建、浙江、台湾,边疆事务变得非常严重。北洋口岸,南起炮台,北至山海关,长达几乎三千里,而旅顺口实际上是首当其冲。于是命令提督宋庆、水师统领提督丁汝昌守卫旅顺,副将罗荣光守卫大沽,提督唐仁廉守卫北塘,提督曹克忠、总兵叶志超守卫山海关内外,总兵全祖凯守卫烟台,首尾相连,海疆稳固。十一年,法国在谅山大败。计穷力竭,再次寻求和解。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法国使臣巴德纳增减之前的条约。事情平息后,下级部门进行审议。
是年,朝鲜乱党进入王宫,杀害执政大臣六人。提督吴兆有率兵进入保护,诛杀乱党,误伤日本兵。日本人要求追究统将的责任,李鸿章严词拒绝,但同意撤兵平息此事。九月,被命令与醇亲王一起处理海军事务。
十二年,以全权大臣的身份制定法国通商滇粤边界章程。十三年,与葡萄牙签订通商条约。十四年,海军建成二十八艘战舰,命令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全队,周游南北印度各海面,练习风浪,训练战术,每年作为常规训练。十五年,太后归政,赏赐紫带。十七年,平定热河的教匪,被授予议叙。十九年正月,李鸿章七十岁,两宫赐予‘寿’。二十年,赏赐三眼花翎,而日本朝发生了变故。
最初,李鸿章筹划海防十多年,训练军队,简化器械,外国人对他非常敬畏,认为如果不是动用超过十万的军队,不能攻下旅顺,夺取天津、威海。因此,俄国和法国的警告,都因为知道有准备而撤退。到这时,中兴的各位大臣以及湘淮军的著名将领都老死了,鲜有存者。李鸿章深知将士多不可靠,器械缺乏,不适用,正设法解决纷争,而国人却认为北洋海军可以信赖,纷纷提出作战,朝廷讨论后决定用兵。最初在牙山战败,接着在平壤战败,日本乘胜进攻,连续攻陷九连、凤凰等城,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又占领威海卫、刘公岛,夺走我国兵舰,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于是,议论纷纷指责李鸿章,剥夺了他的职务,让王文韶代替他督理直隶,命令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二十一年二月,到达马关,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议和,多次要挟。李鸿章遇刺受伤,但谈吐自若,气色不衰。日本天皇派使者慰问道歉,最终因此签订和约解除战争。共同订立了十二条条款,割让台湾给日本,日本全部交还侵占的土地。七月,返回北京,进入内阁办事。
十二月,俄国皇帝加冕,充任专使祝贺,并聘请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国。二十二年正月,辞行,皇帝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远行不易,命令他的儿子经方、经述陪同出行。外国人久仰李鸿章的威望,所到之处都受到超常的礼遇,甚至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与俄国商议新条约,由俄国使节经总署订定,世传‘中俄密约’。七个月后,返回北京复命。两宫召见,给予极大的慰劳,命令他直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二十三年,充任武英殿总裁。二十四年,被命令前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上奏称迁移居民筑堤,完成工程不容易,只有选择要害处加固两岸堤坝,疏通海口尾闾,作为救急治标的策略。下旨批准了他的奏章,并核议实施。
十月,出督两广。二十六年,赏赐方龙补服。拳匪作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两宫西逃。诏令李鸿章入朝,充任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听到警报后加紧行程进京,先派兵剿灭畿甸的叛匪,单身进入北京,左右前后都是敌军,每天与使臣将帅争论盟约,最终签订了十二款和约。二十七年七月,和约讲成,各国军队相继撤退。
大乱之后,公私财产都荡然无存。李鸿章上奏皇帝,提出处理善后事务的诸多建议。他开放市场,互通有无,分发粥食和米粮,使得国内国外都恢复了平静。他还奉皇帝之命推行新政,设立政务处,担任督办大臣,后来又兼任总理外务部事务。由于长期劳累,他呕血而亡,享年七十九岁。消息传开后,两宫太后都感到震惊和悲痛,赐予他祭葬,追赠太傅,晋封为一等侯,谥号文忠。他被供奉在贤良祠中,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等地都建立了祠堂来纪念他,并在京师特别建造了专祠。按照惯例,汉臣只有在北京祭祀,而李鸿章却得到了这样的待遇。
李鸿章身材高大,胡须稀疏,性格豁达,无论身处显赫还是低谷,对待事情的成功与否,都不改变常态,时常用诙谐幽默来化解纷争。他尤其擅长外交,能够灵活应对,气度不凡。与他共事的外国人士都是当时的大人物。在八国联军签订盟约时,那些使臣和大将都比李鸿章年轻得多,看待李鸿章都像看待长辈一样,因此虽然战争胜利了,他们也没有轻视中国。听说李鸿章去世,大家都来吊唁,说:“我们不敢违背您所定的条约。”他处理事务总是把握大局,不为小节所拘泥。从壮年到老年,他从未有一天想过退休,他曾批评曾国藩晚年要求退休是无益的请求,认为接受国家的重任,应该到死为止。马关条约签订后,舆论纷纷,有人劝他退休。李鸿章则说:“我对国家有着无法割舍的忠诚,现在事情失败就要求退,那还有谁能依靠呢?”他的忠诚和勤勉都是如此。他平时喜欢保持整洁和闲暇,案桌上放着宋版《兰亭序》,每天临摹百字,饮食起居都有规律。他擅长撰写奏章,常与曾国藩并称。李鸿章最初以侄子经方为嗣子,后来有了儿子经述,被赏赐为四品京堂,继承侯爵;还有儿子经迈,担任侍郎。
评论说:中兴的名臣,与军事事务相伴始终,他们的功业往往被军事成就所掩盖。李鸿章平定了大乱之后,独自管理国家事务数十年,内政外交,常常以一人之力承担重任,国家依赖他,名扬全球,中外都对他敬仰,这在近代是前所未有的。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忍受屈辱,承担重任,不愧为国家的栋梁之臣;只是他自视甚高,喜欢用利益来驱使他人,有节操的人大多不愿意为他效力,关键时刻无人可依赖,最终导致了失败。对他的怀疑和诽谤,难道没有原因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九十八-注解
李鸿章: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要职。
经世之学:指关注现实政治、经济、军事等实际问题的学问,强调学问要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金陵:今南京市的古称,古代六朝古都,也是明朝和太平天国时期的重要城市。
巢县:今属安徽省巢湖市,历史上为巢湖地区的重要城市。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历史上为庐州府治所。
花翎:清代官员服饰中的一种装饰,以羽毛为饰,为高级官员的标志。
淮甸:指淮河流域地区,即今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
国藩:指曾国藩,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湘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淮勇:指李鸿章在安徽招募的军队,即淮军。
常胜军:指由美国人华尔组建的雇佣军,曾协助清军作战。
慈谿之役:指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在慈谿(今属浙江省)的战斗。
五口通商大臣:清代负责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官员,五口指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捻军:太平天国后期,在捻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民起义军。
马贼:指骑马抢劫的盗匪。
甘肃回匪:指在甘肃地区活动的回族起义军。
捻:指捻军,即太平天国后期在捻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民起义军。
湖广总督:湖广总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长官职位,负责湖广省(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军政事务。
贼:在古代文献中,‘贼’通常指叛乱者、盗匪等非法武装势力。
运河:运河是中国古代人工开凿的水道,主要用于运输和灌溉,此处指京杭大运河。
济南:济南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地。
曾国藩: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鸿章:指李鸿章,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豫军:豫军是清朝末年的一支地方军队,主要活动在河南省。
宋庆:宋庆是清朝末年的将领,曾任豫军提督。
张曜:张曜是清朝末年的将领,曾任豫军提督。
周盛波:周盛波是清朝末年的将领。
刘秉璋:刘秉璋是清朝末年的将领。
皖军:皖军是清朝末年的一支地方军队,主要活动在安徽省。
黄秉钧:黄秉钧是清朝末年的将领。
宿迁:宿迁是江苏省的一个城市。
濰县:濰县是山东省的一个县。
登、莱:登、莱指山东省的登州和莱州。
胶莱河:胶莱河是山东省的一条河流。
铭传:铭传是清朝末年的将领。
鼎新:鼎新是清朝末年的将领。
赣榆:赣榆是江苏省的一个县。
潘贵升:潘贵升是清朝末年的将领。
任柱:任柱是清朝末年的捻军首领。
赖文光:赖文光是清朝末年的捻军首领。
扬州:扬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城市。
骑都尉:骑都尉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武官职位。
山右:山右指山西省的西部地区。
定州:定州是河北省的一个城市。
京师:京师指古代中国的首都,此处指北京。
诏夺职:诏夺职是指皇帝下诏剥夺官员的职务。
直隶:直隶是清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后改为河北省。
剿办流寇:剿办流寇是指清政府对于流窜的叛乱势力的剿灭行动。
圩寨:圩寨是江南地区为抵御水患和盗匪而修建的防御工事。
沧州:沧州是河北省的一个城市。
减河:减河是古代中国为减少河水泛滥而开凿的河道。
东昌:东昌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
临清:临清是山东省的一个城市。
黄、运暨徒骇:黄、运暨徒骇指的是黄河、运河和徒骇河。
盐山:盐山是河北省的一个县。
博平:博平是山东省的一个县。
清平:清平是山东省的一个县。
马颊河:马颊河是山东省的一条河流。
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荣誉职位。
黔:黔指贵州省。
陕:陕指陕西省。
北山土匪:北山土匪指活动在北山地区的盗匪。
天津教堂:天津教堂指位于天津的基督教教堂。
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是清朝末年负责北洋地区通商事务的官员。
全权大臣:全权大臣是指拥有全权处理某项事务的官员。
轮船:轮船是蒸汽动力推动的船只,此处指近代的蒸汽船。
章句之学:章句之学是指对经典文献的注释和解释的学问。
枪炮:枪炮指火器,此处指枪械和火炮。
兵轮:兵轮指用于军事目的的蒸汽船。
武备海陆军:武备海陆军是指负责海陆军事装备的机构。
兵学:兵学是指军事学问,包括战略、战术、兵器等。
外国学馆:外国学馆是指清朝末年设立的外国语言和文化学校。
武备学堂:武备学堂是指清朝末年设立的军事学校。
光绪元年:清朝光绪皇帝即位的年份,即1875年。
台湾事变:指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的事件。
王大臣:指清朝的官员,王大臣可能指的是当时的王文韶等大臣。
筹善后海防六策:指为应对海防问题而提出的六项策略。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指历史上中国多在西北边疆进行军事防御。
东南海疆:指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各国通商传教:指各国通过贸易和传教活动进入中国。
轮船电报:指当时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军火机器:指军事装备和工业机器。
易曰:指《易经》中的言论。
穷则变,变则通:《易经》中的名言,意为处于困境时需要变革,变革才能通达。
拘谨之儒:指拘泥于传统礼教的儒者。
交涉洋务:指处理与外国事务。
畿疆:指首都周边地区。
广方言馆:指当时设立的语言学校,用于学习外语。
机器制造局:指制造机器的工厂。
轮船招商局:指经营轮船业务的商业机构。
磁州:指今河北省磁县。
开平煤铁矿:指今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
漠河金矿:指今黑龙江省漠河市。
铁路:指当时的铁路交通。
电线:指电报通讯线路。
织布局:指纺织工厂。
医学堂:指医学教育机构。
铁甲兵舰:指装备有铁甲的战舰。
船炮台垒:指防御用的炮台。
武弁:指军官。
通商日本:指与日本进行贸易。
公司船:指商船。
穆宗毅皇帝:指清朝穆宗皇帝,即同治帝。
孝哲毅皇后:指同治帝的皇后。
太子太傅:指宫廷中的高级官职。
巴西通商:指与巴西进行贸易。
丁母忧:指因母亲去世而服丧。
大学士:指清朝的高级官职。
直隶总督:指直隶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朝鲜内乱:指朝鲜半岛发生的内乱。
淮军:指李鸿章领导的军队。
镇南关:指今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的南关。
北洋口岸:指中国北洋地区的港口。
山海关:指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
提督:指清朝的高级军事官职。
总兵:指清朝的军事官职,低于提督。
谅山:指今越南谅山省。
印度:指印度次大陆。
太后归政:指太后将政权归还给皇帝。
紫缰:指皇帝赏赐的紫色丝带,作为荣誉的象征。
热河教匪:指热河地区的反清势力。
拳匪:指义和团运动中的拳民。
两宫西狩:指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
畿甸匪:指京城周边的匪徒。
牙山:指今越南北部。
平壤:指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
九连、凤凰诸城:指中国广东省的一些城市。
大连、旅顺:指今辽宁省大连市和旅顺口区。
威海卫、刘公岛:指今山东省威海市和刘公岛。
马关:指今辽宁省马关县。
伊藤博文:指日本政治家,曾任日本首相。
陆奥宗光:指日本政治家,曾任日本外相。
俄皇加冕:指俄罗斯帝国的皇帝加冕。
专使:指外交使节。
武英殿总裁:指清朝的官职,负责编纂书籍。
黄河工程:指黄河的治理工程。
方龙补服:指官员的补服,表示荣誉。
拳匪肇乱:指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两宫:指慈禧太后和光绪帝。
议和全权大臣:指负责议和的外交官。
安危存亡所系:指关乎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
讲成:指达成协议。
相率退军:指各国军队撤退。
公私荡然:形容社会秩序混乱,公共和私人的财产都损失殆尽,荡然无存。
奏陈善后诸务:上奏朝廷,陈述处理战后各种事务的建议。
开市肆:开放市场,恢复商业活动。
通有无:使物资流通,满足人们的需要。
施粥散米:分发粥和米,救济灾民。
中外帖然:国内国外都平静下来。
奉诏行新政:接受朝廷的命令推行新政策。
设政务处:设立政务机构。
充督办大臣:担任督办大臣。
旋署总理外务部事:后来又担任总理外务部的事务。
积劳呕血薨:因劳累过度,吐血而去世。
两宫震悼:指清朝的皇帝和皇后对李鸿章的去世感到震惊和悲痛。
锡祭葬:赐予祭祀和安葬。
赠太傅:赠予太傅的官职。
晋封一等侯:晋升为一等侯。
谥文忠:谥号文忠,是对李鸿章的尊称。
入祀贤良祠:被列入贤良祠祭祀。
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各建祠以祀:在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等地各建祠堂来祭祀他。
异数:指不同寻常的事例,这里指李鸿章作为汉臣被祀于京师。
长躯疏髯:身材高大,胡须稀疏。
恢廓:气度宏大。
荣悴显晦:荣耀与落魄,显赫与隐晦。
诙笑解纷难:用幽默和笑声来化解纷争。
阴阳开阖:比喻外交手段灵活多变。
风采凛然:气度威严,令人敬畏。
使臣大将:使节和大将。
丈人行:尊称长辈。
兵虽胜,未敢轻中国:尽管战争胜利,也不敢轻视中国。
持大体:把握大局。
小廉曲谨:过分的小节和谨慎。
宋搨兰亭:宋代人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
日临摹百字:每天临摹一百字。
案上置宋搨兰亭:桌上摆放着宋人临摹的《兰亭序》。
曾、李并称:指李鸿章和曾国藩并称,两人都是晚清的名臣。
兄子经方:兄长的儿子经方。
赏四品京堂:被赏赐为四品京堂。
袭侯爵:继承侯爵的爵位。
侍郎:官职名,为六部之一的主管官员。
中兴名臣:指清朝中期的名臣。
武功:军事上的功绩。
名满全球:名声传遍全球。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社稷之臣:对国家忠诚的臣子。
才气自喜:自认为才华横溢。
利禄驱众:用名利来驱使众人。
志节之士:有节操和气节的人。
缓急莫恃: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败误:失败和错误。
疑谤:怀疑和诽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九十八-评注
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
这句古文描绘了太平天国运动后,国家和社会的破败景象。‘大乱’一词,不仅指战争带来的破坏,也暗示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公私荡然’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破败的普遍性。李鸿章在此背景下提出‘善后诸务’,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感和担当,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
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此句描述了李鸿章在治理国家时的具体措施。‘开市肆’和‘通有无’反映了他在经济上的改革举措,旨在恢复市场秩序,促进商品流通。‘施粥散米’则体现了他在社会救济方面的努力,以缓解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中外帖然’则说明这些措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并奉诏行新政,设政务处,充督办大臣,旋署总理外务部事。
此句展现了李鸿章在政治改革上的积极作为。‘奉诏行新政’表明他是在皇帝的命令下推行改革。‘设政务处’和‘充督办大臣’则说明他在政府机构改革上的贡献。‘旋署总理外务部事’则显示了他在外交事务上的重要地位。
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这句古文表达了对李鸿章不幸去世的哀悼。‘积劳呕血’形容他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年七十有九’则说明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为国家效力。
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此句描述了李鸿章去世后,朝廷对他的追悼和表彰。‘两宫震悼’表明皇帝和太后对他的去世感到悲痛。‘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和‘谥文忠’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和荣誉。
入祀贤良祠,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宁、天津各建祠以祀,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
这句古文说明李鸿章的声望和影响力。‘入祀贤良祠’和‘各建祠以祀’表明他在民间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命於京师特建专祠’则进一步彰显了他的特殊地位。
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此句指出李鸿章作为汉臣被祀于京师,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异数’一词,强调了这一事件的特殊性,也反映了李鸿章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时以诙笑解纷难。
这句古文描绘了李鸿章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长躯疏髯’形容他的外貌,‘性恢廓’则说明他的性格豁达。‘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则表达了他面对各种境遇都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时以诙笑解纷难’则说明他善于以幽默化解矛盾。
尤善外交,阴阳开阖,风采凛然。
此句赞美了李鸿章在外交领域的才能。‘尤善外交’表明他在外交事务上具有卓越的才能。‘阴阳开阖’形容他处理外交事务的灵活性和策略性,‘风采凛然’则说明他在外交场合的威严和气度。
外国与共事者,皆一时伟人。
此句表明李鸿章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与众多国际知名人士有过交往,这些人物在当时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此句描述了李鸿章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表现。‘八国定盟’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说明当时参与战争的外国使节和将领都是后来者,而李鸿章则被视为长辈。‘视鸿章皆丈人行也’表明他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影响力。‘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则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
此句表达了外国人对李鸿章去世的哀悼和对他的尊重。‘咸集吊唁’说明许多外国人都前来悼念他。‘公所定约不敢渝’则表明他们尊重李鸿章所签订的条约,不敢轻易违背。
其任事持大体,不为小廉曲谨。
此句赞扬了李鸿章在处理事务时的原则性。‘任事持大体’说明他在处理事务时能够把握大局,‘不为小廉曲谨’则表明他不拘小节,敢于担当。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
此句描述了李鸿章一生忠诚于国家,从未想过辞去职务。‘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表明他始终坚守岗位,‘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则说明他反对曾国藩晚年辞官的决定,认为这是无益之举。‘受国大任,死而后已’则表达了他对国家忠诚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其忠勤皆类此。
此句总结了李鸿章一生忠诚勤勉的品质。
居恒好整以暇,案上置宋搨兰亭,日临摹百字,饮食起居皆有恒晷。
此句描述了李鸿章的生活习惯。‘居恒好整以暇’说明他生活有规律,‘案上置宋搨兰亭,日临摹百字’则表明他喜欢书法,‘饮食起居皆有恒晷’则说明他的生活非常规律。
长於奏牍,时以曾、李并称云。
此句说明李鸿章在文书处理方面的才能。‘长於奏牍’表明他在撰写奏章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时以曾、李并称云’则说明他与曾国藩并称为当时的杰出人物。
鸿章初以兄子经方为子,后生子经述,赏四品京堂,袭侯爵;经迈,侍郎。
此句描述了李鸿章的家庭情况。‘鸿章初以兄子经方为子’说明他最初收养了哥哥的儿子为子,‘后生子经述,赏四品京堂,袭侯爵’则说明他后来有了自己的儿子,并得到了朝廷的封赏。‘经迈,侍郎’则说明他的儿子在官场也有一定的地位。
论曰: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这句古文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总结。‘中兴名臣’表明他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与兵事相终始’则说明他的功绩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则说明他的功绩在历史上可能被军事成就所掩盖。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李鸿章在国家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鸿章既平大难’说明他在国家危难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独主国事数十年’则表明他在政治舞台上具有长期的影响力。‘国家倚为重轻’则说明他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性。‘名满全球,中外震仰’则说明他在国际上的声望。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此句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评价。‘生平以天下为己任’表明他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则说明他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则说明他在用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则说明他的一些做法可能导致了人才的流失。‘缓急莫恃,卒致败误’则说明他在某些关键时刻的决策可能存在问题。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此句提出了对李鸿章的一些疑问和批评。‘疑谤之起’说明他在历史上可能存在争议,‘抑岂无因哉’则是对这种争议原因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