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原文
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告之。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
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何谓三部,寸关尺也。
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
何谓九候,部各有三,合为九候。
上部天,两额动脉,主头角之气也;上部地,两颊动脉,主口齿之气也;上部人,耳前动脉,主耳目之气也。
中部天,手太阴,肺之气也;中部地,手阳明,胸中之气也;中部人,手少阴,心之气也。
下部天,足厥阴,肝之气也;下部地,足少阴,肾之气也;下部人,足太阴,脾之气也。
合为九候。
夫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愚医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时之经,或用汤药倒错,针灸失度,顺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灭亡。
哀哉烝民,枉死者半,可为世无良医,为其解释。
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
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粗;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
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
然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燃,重加其油,不可不慎。
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
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张仲景曰: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开通诸脉,治道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朽,悦人皮肤,益人气血,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散能逐邪,风气湿痹,表里移走,居无常处者,散当平之。
次当用丸,丸药者能逐风冷,破积聚,消诸坚癖,进饮食,调和荣卫。
能参合而行之者,可谓上工。
故曰:医者,意也。
又曰: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
又不须下而强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内懊,胀满烦乱,浮肿而死。
又不须灸而强与灸者,令人火邪入腹,干错五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令人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
黄帝问曰:淫邪判衍奈何。
岐伯对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及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也。
凡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
问曰:有余不足有形乎。
对曰:阴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盛则梦蹈大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扬,下盛则梦堕坠。
甚饱则梦与《巢源》云梦行,甚饥则梦取《巢源》云梦卧。
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而不属。
凡此十二盛者,至而泻之,立已。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器奇物;客于肝,则梦见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见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见游行;客于胃,则梦见饮食;客于大肠,则梦见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见聚邑街衢;客于胆,则梦见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交接斗内;客于项,则梦见斩首;客于胯,则梦见行走而不能前进,及池渠穽中居;客于股,则梦见礼节拜跪;客于胞,则梦见溲溺便利。
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
善诊候者亦可深思此意,乃尽善尽美矣。
《史记》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生候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能将节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译文
想要治疗疾病,首先要查明它的根源,等待病机出现。如果五脏没有虚弱,六腑没有衰竭,血脉没有紊乱,精神没有散失,服用药物必然能够治愈;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可以得到一半的治愈;如果病势已经过去,生命可能难以保全。
诊断的方法,通常在清晨,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和均匀,气血未乱,仔细观察脉象,了解其逆顺,不是在适当的时候就不使用这种方法,深入观察三部九候并明确告知。古代擅长行医的人,上等的医生治疗国家,中等的医生治疗人,下等的医生治疗疾病。又说:上等的医生听声音,中等的医生观察面色,下等的医生诊脉。又说:上等的医生治疗未病之病,中等的医生治疗将要发病之病,下等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病之病。如果不加用心思,对事情混淆不清,那么病人就难以救治了。
什么是三部?指的是寸、关、尺。上部代表天,对应肺;中部代表人,对应脾;下部代表地,对应肾。什么是九候?每个部位有三个,合起来就是九候。上部的天,指的是两额的动脉,主管头角之气;上部的地,指的是两颊的动脉,主管口齿之气;上部的人,指的是耳前的动脉,主管耳目之气。中部的天,指的是手太阴肺经之气;中部的地,指的是手阳明大肠经之气;中部的人,指的是手少阴心经之气。下部的天,指的是足厥阴肝经之气;下部的地,指的是足少阴肾经之气;下部的人,指的是足太阴脾经之气。合起来就是九候。
体形壮实但脉象细弱,少气不足以呼吸的人会死;体形瘦弱但脉象洪大,胸中多气的人会死。体形和脉象相匹配的人会生,体形和脉象不协调的人会生病,三部九候都不协调的人会死。愚昧的医生不懂三部九候和四时之经,或者使用汤药不当,针灸失度,按照方子治病,反而增加了其他疾病,最终导致死亡。可悲啊,这么多的人民,有一半因为没有好医生而枉死。
经文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为人。如果人的火气不调和,全身会感到蒸热;风气不调和,全身会僵硬,所有的毛孔都会闭塞;水气不调和,身体会浮肿,气会阻塞,呼吸粗重;土气不调和,四肢无法抬起,说话没有声音。火气消散则身体会冷,风气停止则气会断绝,水气枯竭则没有血液,土气散乱则身体会裂开。然而愚昧的医生不考虑脉道,反而治疗疾病,使得脏腑中的五行相互克制,就像火势旺盛时再加上油,不可不谨慎。
四气和谐,四神安宁;一气不调,百病滋生;四神活动,四百四病同时发作。又说:一百一病,不治疗也会自愈;一百一病,需要治疗才能治愈;一百一病,即使治疗也难以治愈;一百一病,真正死亡的人不需要治疗。
张仲景说:想要治疗各种疾病,首先要用汤剂清洗五脏六腑,开通脉络,治疗阴阳之道,破除邪气,滋润枯萎,使人皮肤光滑,增加气血,水能净化万物,所以使用汤剂。如果四肢的疾病长期存在,风冷发作,接下来应该使用散剂,散剂能够驱除邪气,治疗风气湿痹,表里移走,无处安放,散剂应该平衡。
接下来应该使用丸剂,丸剂能够驱除风冷,破除积聚,消除各种坚硬的病症,促进饮食,调和营卫。能够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的人,可以称为上工。所以说:医生,需要有心思。又说:不需要发汗却强行发汗,会使人失去津液,最终枯竭而死;需要发汗却不给予发汗,会使毛孔闭塞,让人窒息而死。
不需要泻下却强行泻下,会使人肠道开泄,无法控制,最终死亡;需要泻下却不给予泻下,会使人心内烦躁,胀满,烦乱,浮肿而死。不需要艾灸却强行艾灸,会使人火邪入腹,损伤五脏,加重痛苦,最终死亡;需要艾灸却不给予艾灸,会使人体内冷结,长时间加重,气上冲心,无处消散,病情严重而死。
黄帝问:邪气淫乱怎么办?岐伯回答说:正邪从外部侵袭内部,没有固定的停留之处,以及淫乱于脏腑,没有固定的位置,与营卫同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安宁,喜欢做梦。
如果邪气淫乱于腑,就会在外部有余,在内部不足;如果邪气淫乱于脏,就会在内部有余,在外部不足。黄帝问:有余和不足有形态吗?岐伯回答说:阴气过盛的人会梦见涉水而感到恐惧,阳气过盛的人会梦见踩在大火上而感到燃烧,阴阳都过盛的人会梦见相互争斗和伤害。
上部过盛的人会梦见飞翔,下部过盛的人会梦见坠落。吃得过饱的人会梦见行走,吃得过饿的人会梦见躺下。肝气过盛的人会梦见发怒,肺气过盛的人会梦见恐惧哭泣,心气过盛的人会梦见喜笑和恐惧,脾气过盛的人会梦见唱歌跳舞,身体沉重,手脚无法抬起,肾气过盛的人会梦见腰脊分离。
以上这些过盛的情况,到来时泻之,立刻就好。逆气停留在心中,会梦见山丘和烟火;停留在肺中,会梦见飞翔,看到金铁等奇物;停留在肝中,会梦见山林树木;停留在脾中,会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停留在肾中,会梦见临渊,没入水中;停留在膀胱中,会梦见游行;停留在胃中,会梦见饮食;停留在大肠中,会梦见田野;停留在小肠中,会梦见聚邑街衢;停留在胆中,会梦见争斗自刎;停留在阴器中,会梦见交合;停留在项中,会梦见被斩首;停留在胯中,会梦见行走不能前进,以及池渠等地方;停留在股中,会梦见礼节和跪拜;停留在胞中,会梦见大小便。
以上这些不足的情况,到来时补之,立刻就好。善于诊断的人也可以深入思考这些情况,这样就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了。
《史记》说:疾病有六种不能治疗的情况:骄纵无理,一不治;轻视生命重视财富,二不治;衣食不能适应,三不治;阴阳失调,脏腑气机不定,四不治;身体瘦弱不能服药,五不治;相信巫术不相信医生,六不治。如果还有生机,形色未变,疾病未深入腠理,及时使用针灸和药物,能够调整节律,交给好医生,疾病没有不能治愈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注解
理病:治疗疾病,调理身体。
察其源:寻找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病机:疾病的机理,即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五脏:中医学中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脏器。
六腑:中医学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个腑。
血脉:血液流动的通道。
精神: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
服药:服用药物。
诊候:诊断疾病的方法。
平旦:清晨,日出之前。
阴气: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相对阴性的物质和功能。
阳气:中医学中指人体内相对阳性的物质和功能。
经脉: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络脉:经脉的分支。
三部九候:中医诊断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寸、关、尺三部脉象和九个穴位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上医:指医术高明的人。
中医:指医术一般的人。
下医:指医术较低的人。
听声: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来判断病情。
察色: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判断病情。
诊脉: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未病之病:指预防疾病,防止疾病发生。
欲病之病:指疾病初起,有症状但尚未严重。
已病之病:指疾病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症状明显。
三部:寸、关、尺。
九候:寸、关、尺三部各有三候,合为九候。
形盛脉细:指人体形态肥胖但脉搏细弱。
少气不足以息:指呼吸短促,气力不足。
形瘦脉大:指人体形态瘦弱但脉搏洪大。
胸中多气:指胸部气机不畅。
形气相得:指人体形态和气机相协调。
参伍不调:指人体形态和气机不协调。
汤药:中医中的一种药物形式,通常指煎煮后服用的液体药物。
针灸:中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或艾灸来调整人体的气血。
倒错:治疗不当,方法错误。
五行:中医学中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及其相互关系。
四气:中医学中指风、寒、暑、湿四种气候因素。
四神:中医学中指心、肝、脾、肺这四个脏器。
汤荡涤:用汤药清洗、净化。
散:中医中的一种药物形式,通常指粉末状药物。
丸:中医中的一种药物形式,通常指圆形的固体药物。
荣卫:中医学中指营养和保卫人体的两种功能。
汗:中医学中指通过发汗来排除体内邪气的方法。
下:中医学中指通过泻下大便来排除体内邪气的方法。
灸: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艾灸来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淫邪:过度的邪气。
判衍:邪气的蔓延。
魂魄:中医学中指人的精神活动。
丘山烟火:梦见山丘和烟火,可能表示心火过旺。
金铁之器奇物:梦见金铁器物和奇异的物品,可能表示肺火过旺。
山林树木:梦见山林树木,可能表示肝火过旺。
丘陵大泽,坏屋风雨:梦见丘陵大泽和坏屋风雨,可能表示脾火过旺。
临渊,没居水中:梦见临渊和没居水中,可能表示肾水过旺。
游行:梦见游行,可能表示膀胱功能异常。
饮食:梦见饮食,可能表示胃功能异常。
田野:梦见田野,可能表示大肠功能异常。
聚邑街衢:梦见聚邑街衢,可能表示小肠功能异常。
斗讼自刳:梦见斗讼自刳,可能表示胆功能异常。
交接斗内:梦见交接斗内,可能表示阴器功能异常。
斩首:梦见斩首,可能表示项部功能异常。
行走而不能前进,及池渠穽中居:梦见行走而不能前进,以及住在池渠穽中,可能表示胯部功能异常。
礼节拜跪:梦见礼节拜跪,可能表示股部功能异常。
溲溺便利:梦见溲溺便利,可能表示胞部功能异常。
六不治:指六种情况下疾病难以治愈。
骄恣:傲慢放纵。
轻身重财:轻视生命,重视财富。
衣食不能适:饮食和衣物不能适应身体的需要。
阴阳并:阴阳失调。
形羸:身体瘦弱。
信巫不信医:相信巫术不相信医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诸论-论诊候第四-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首先,文中提到‘夫欲理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机’,强调了在治疗疾病之前,首先要找到病因和病机,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这一句话,指出了人体在未病状态下,通过调和五脏六腑、血脉和精神,可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说明了中医诊断的时间选择,即在一天中阴阳之气相对平衡的时候进行,这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学不仅关注个体的疾病治疗,还关注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健康。
‘三部九候’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和触摸人体不同部位的脉象,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反映了中医对疾病预后的判断,即通过形体的强弱和脉象的变化来预测疾病的发展。
‘地水火风,和合成人’是中医对生命起源和构成的解释,认为人体是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的,五行之间相互协调,人体才能健康。
‘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脏六腑’强调了治疗疾病的方法,首先要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然后再根据具体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医者,意也’这句话,表明医生在治疗疾病时,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不能机械地照搬医书。
‘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等句子,指出了治疗疾病时不能盲目使用药物,要遵循人体自然规律。
‘淫邪判衍奈何’一段,讲述了邪气侵入人体后,会导致各种梦境,中医通过分析梦境来诊断疾病。
‘病有六不治’则是对不适宜治疗疾病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提醒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要谨慎,不能盲目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