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肾脏方-骨极第五-原文
论曰: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
又曰以冬遇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耳鸣,见黑色,是其候也。
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痠。
以冬壬癸日中邪伤风,为肾风,风历骨,故曰骨极。
若气阴,阴则虚,虚则寒,寒则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
其气衰则发堕齿槁,腰背相引而痛,痛甚则咳唾甚;若气阳,阳则实,实则热,热则面色炱,隐曲膀胱不通,牙齿脑髓苦痛,手足酸痟,耳鸣色黑,是骨极之至也。
须精别阴阳,审其清浊,知其分部,视其喘息。
善治病者,始于皮肤筋脉,即须治之,若入脏腑,则半死矣。
扁鹊云:骨绝不治,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
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
治骨极,主肾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三黄汤方
大黄切,别渍水一升黄芩各三两栀子十四枚甘草一两芒消二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大黄,又煮两沸,下芒消,分三服。
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
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灸小肠俞,随年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肾脏方-骨极第五-译文
说:骨的极端状态是由肾脏主管的,肾脏与骨相对应,骨与肾相合。又说,如果在冬天得病,就是骨痹,骨痹如果没有得到治疗,再次受到邪气的侵袭,就会影响肾脏,出现耳鸣和面色发黑,这就是它的征兆。如果肾脏有问题,就会出现骨的极端状态,牙齿会感到痛苦,手脚会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屈伸不灵活,身体会感到麻木,脑髓会感到疼痛。如果在冬天的壬癸日中受到邪气和风的伤害,这就是肾风,风会经过骨骼,所以称之为骨极。如果气血不足,阴气虚弱,虚弱就会导致寒冷,寒冷就会导致面部浮肿和皮肤变黑,腰脊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屈伸不灵活。如果气血衰弱,头发会脱落,牙齿会干枯,腰背会相互牵引并感到疼痛,疼痛严重时会引起咳嗽和呕吐;如果阳气过盛,就会导致热症,热症会导致面色暗淡,膀胱不通畅,牙齿和脑髓会感到痛苦,手脚会感到酸涩,耳鸣,面色发黑,这就是骨极的极点。必须精确地分辨阴阳,审慎地判断其清浊,了解其分布,观察其呼吸。擅长治病的人,治疗开始于皮肤和筋脉,如果病已经侵入脏腑,那么就有一半的几率是必死的。
扁鹊说:骨极如果不治疗,会非常疼痛,无法伸缩,十天内就会死亡。骨与足少阴经相对应,少阴经的气绝就会导致骨枯萎,头发失去光泽,骨骼就会先死。
治疗骨极,主要针对肾脏的热病,因为膀胱不通畅,大小便堵塞,面部干燥枯萎,皮肤变黑,耳鸣伴随虚热,可以使用三黄汤。三黄汤的配方如下:大黄切片,分别用水一升浸泡,黄芩各三两,栀子十四枚,甘草一两,芒硝二两。
将上述五味药捣碎,用四升水先煮三味药,取一升五合,去渣后加入大黄,再煮两沸,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如果腰背活动不便,筋脉拘挛,虚热导致闭塞,可以灸第二十一椎两边各一寸五分的地方,随年龄壮数灸。
如果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可以灸小肠俞,随年龄壮数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肾脏方-骨极第五-注解
骨极:骨极,指骨病极重,难以治愈的状态。在中医理论中,骨极通常与肾虚有关,认为肾主骨,骨与肾相合,因此骨极反映了肾脏功能的严重损害。
肾:中医理论中的脏器之一,主水液代谢、生殖功能等,与骨骼健康密切相关。
骨痹:中医术语,指因寒邪侵袭骨骼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耳鸣:指听觉异常,耳朵内有响声,是肾虚的常见症状之一。
黑色:在中医理论中,黑色与肾相对应,肾虚时面色或皮肤可能出现黑色。
肾病:指肾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多种症状。
牙齿苦痛:牙齿疼痛,可能是肾虚或牙齿本身的病变引起的。
手足疼:手足疼痛,可能是由于血液循环不畅或肾虚引起的。
骨应足少阴:中医理论中,骨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肾经的气血状况会影响骨骼的健康。
少阴气绝:指肾经的气血极度衰弱,导致肾的功能严重受损。
发无泽:头发失去光泽,是肾虚的表现之一。
骨先死矣:指肾虚严重到一定程度,骨骼会先于其他器官出现衰败。
三黄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肾热病,症状包括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等。
大黄:中药名,具有泻下作用,用于治疗便秘、积滞等。
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栀子:中药名,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缓解药毒的作用。
芒消:中药名,具有清热、泻火、通便的作用。
㕮咀:古代制药方法,指将药材捣碎。
随年壮:中医针灸术语,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来确定针灸的壮数,年龄越大,壮数越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肾脏方-骨极第五-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对中医理论中骨极病的详细描述。骨极,即骨萎病,中医认为此病与肾密切相关,肾主骨,骨与肾合,故肾病的反映之一即为骨极。
文中的‘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表明了中医理论中骨与肾的密切关系,肾虚则骨弱,骨弱则易受邪气侵袭,形成骨极。
‘以冬遇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耳鸣,见黑色,是其候也’描述了骨极的发病时间和症状,指出冬季邪气侵袭易导致骨痹,进而影响肾脏,出现耳鸣、面色暗黑等症状。
‘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身痹,脑髓痠’进一步阐述了肾病导致骨极的具体表现,如牙齿疼痛、手足麻木、行动不便等。
‘以冬壬癸日中邪伤风,为肾风,风历骨,故曰骨极’说明了骨极与风邪的关系,冬季壬癸日(即农历的某些特定日期)容易受到风邪侵袭,导致骨极。
‘须精别阴阳,审其清浊,知其分部,视其喘息’强调了诊断骨极时需注意阴阳平衡、病邪的清浊、病变部位以及呼吸状况,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善治病者,始于皮肤筋脉,即须治之,若入脏腑,则半死矣’说明了骨极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扁鹊的‘骨绝不治,而切痛,伸缩不得,十日死’是对骨极严重后果的描述,强调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骨应足少阴,少阴气绝则骨枯,发无泽,骨先死矣’进一步阐述了骨极与少阴经的关系,指出少阴经气绝则骨枯,毛发无光泽,骨先于其他器官枯萎。
‘治骨极,主肾热病,则膀胱不通,大小便闭塞,颜焦枯黑,耳鸣虚热,三黄汤方’是治疗骨极的方法,其中三黄汤方由大黄、黄芩、栀子、甘草、芒硝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便的作用。
‘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第二十一椎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随年壮’和‘小便不利,小腹胀满,虚乏灸小肠俞,随年壮’则是针对不同症状的针灸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针灸在治疗骨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