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思邈(约581年-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素有“药王”之称。孙思邈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他的《千金方》是中医药学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医学巨著。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千金方》是孙思邈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实践和总结,编写的关于药物治疗和方剂的大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相应的方剂。全书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强调了药物的使用和配伍原则。孙思邈特别提到“药物不妄用”,并结合了大量实际病例,以指导医学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珍贵遗产,至今仍为许多中医药学者所引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肾脏方-肾劳第三-原文
论曰:凡肾劳病者,补肝气以益之,肝旺则感于肾矣。
人逆冬气,则足少阴不藏,肾气沉浊,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栀子汤方
栀子仁芍药通草石韦各三两石膏五两滑石八两子芩四两生地黄榆白皮淡竹叶切,各一升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粉方
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
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
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煮散方
丹参牛膝葛根杜仲干地黄甘草猪苓各二两半茯苓远志子芩各一两十八铢石膏五加皮各三两羚羊角生姜橘皮各一两淡竹叶鸡子大
上十六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三升煮两方寸匕,帛裹之,时时动,取八合为一服,日二服。
治虚劳,阴阳失度,伤筋损脉,嘘吸短气,漏溢泄下,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随一云堕落方
生地黄萆薢枣肉桂心杜仲麦门冬各一斤
上六味㕮咀,以酒一斗五升渍三宿,出曝干复渍,如此候酒尽,取干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肾劳虚冷,干枯忧恚内伤,久坐湿地则损肾方
秦艽牛膝芎防风桂心独活茯苓各四两杜仲侧子各五两石斛六两丹参八两干姜一作干地黄麦门冬地骨皮各三两五加皮十两薏苡仁一两大麻子二升
上十七味㕮咀,以酒四斗渍七日,服七合,日二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肾脏方-肾劳第三-译文
论述说:凡是肾劳病的患者,应该通过补充肝气来增强体质,因为肝气旺盛时,会影响到肾脏。人如果违背了冬天的气候,那么足少阴经就不能藏精,肾气就会变得沉浊。顺应它就能生存,违背它就会死亡,顺应它就能得到治疗,违背它就会导致混乱。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所谓的关格,疾病就会产生。
治疗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几乎没有剩余的尿液,次数多但量少,阴茎疼痛,阴囊长疮,可以使用栀子汤方:栀子仁、芍药、通草、石韦各三两,石膏五两,滑石八两,子芩四两,生地黄、榆白皮、淡竹叶切,各一升。将这十味药捣碎,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次服用。
治疗肾劳热,阴囊长疮,可以使用麻黄根粉方: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将这三种药研成粉末,按照常用的粉法敷在疮上,粉末湿了就再敷。
治疗肾劳热,容易发怒,腰脊不能前俯后仰,可以使用煮散方:丹参、牛膝、葛根、杜仲、干地黄、甘草、猪苓各二两半,茯苓、远志子芩各一两十八铢,石膏、五加皮各三两,羚羊角、生姜、橘皮各一两,淡竹叶鸡子大。将这十六味药研成粉末,制成粗散,用三升水煮两方寸匕,用布包好,不时摇动,取八合作为一服,一天两次。
治疗虚劳,阴阳失调,伤害筋脉,呼吸短促,漏泄下注,小便赤黄,阴部湿痒,腰脊像折断一样,面色随之一落千丈:生地黄、萆薢、枣肉、桂心、杜仲、麦门冬各一斤。将这六味药捣碎,用一斗五升酒浸泡三天,取出晒干后再浸泡,如此直到酒用完,取干药研成粉末,饭后用酒服用一匕,一天三次。
治疗肾劳虚冷,干枯忧愁内伤,久坐湿地会损伤肾脏:秦艽、牛膝、芎、防风、桂心、独活、茯苓各四两,杜仲、侧子各五两,石斛六两,丹参八两,干姜或干地黄、麦门冬、地骨皮各三两五加皮十两,薏苡仁一两大麻子二升。将这十七味药捣碎,用四斗酒浸泡七天,服用七合,一天两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肾脏方-肾劳第三-注解
肾劳:指肾脏功能衰弱,出现疲劳、腰膝酸软等症状。
补肝气:中医理论中,认为肝脏与肾脏相互关联,通过补充肝脏的气来帮助恢复肾脏的功能。
肝旺:肝脏功能过强,导致身体出现不平衡的状态。
冬气:指冬季的气候特点,中医认为冬季应养肾。
足少阴: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阴肾经,与肾脏功能相关。
肾气沉浊:肾脏的气机不畅,表现为沉重、浑浊。
顺之:顺应自然规律,按照中医理论调养身体。
逆之:违背自然规律,不利于身体健康。
关格:中医术语,指肾气衰竭,导致水液代谢障碍。
栀子汤方:古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肾劳实热等症状。
通草:中药名,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石韦: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石膏: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滑石: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子芩: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生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
榆白皮: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淡竹叶: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麻黄根:中药名,具有收敛止汗、固涩止带的作用。
石硫黄:中药名,具有燥湿止带、杀虫止痒的作用。
米粉:中药名,具有收敛止汗、固涩止带的作用。
丹参:中药名,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肿的作用。
牛膝:中药名,具有活血通经、利尿通淋的作用。
葛根:中药名,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作用。
杜仲:中药名,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干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养血、清热解毒的作用。
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猪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
远志子:中药名,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止咳的作用。
羚羊角:中药名,具有平肝息风、清热解毒的作用。
生姜:中药名,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橘皮:中药名,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的作用。
帛:古代丝织品,这里指用布包裹。
嘘吸短气:中医术语,指呼吸急促、气短。
漏溢泄下:中医术语,指大小便失禁。
萆薢:中药名,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
枣肉:中药名,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桂心: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麦门冬:中药名,具有滋阴润肺、生津止渴的作用。
秦艽:中药名,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
防风:中药名,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作用。
独活:中药名,具有祛风湿、止痛的作用。
侧子: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石斛:中药名,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
干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作用。
地骨皮:中药名,具有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
薏苡仁: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的作用。
大麻子:中药名,具有润肠通便、滋养肝肾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千金方-肾脏方-肾劳第三-评注
论曰:凡肾劳病者,补肝气以益之,肝旺则感于肾矣。
此段文字开篇即点明了中医治疗肾劳病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调理肝气来补充肾气。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二者相互影响,肝旺则肾气得以充实,反之亦然。这种治疗理念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人逆冬气,则足少阴不藏,肾气沉浊,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肾劳病的成因,即人体违背了冬季养肾的规律,导致肾气沉浊,进而引发疾病。中医认为四季养生的重要性,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此句即为明证。同时,通过顺逆之分,说明了疾病的产生与治疗的关键。
治肾劳实热,小腹胀满,小便黄赤,末有余沥,数而少,茎中痛,阴囊生疮,栀子汤方。
此段文字介绍了栀子汤方的适应症,即治疗肾劳实热所致的一系列症状。栀子汤方以栀子为主要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适用于肾劳实热所致的小腹胀满、小便黄赤等症状。
栀子仁芍药通草石韦各三两石膏五两滑石八两子芩四两生地黄榆白皮淡竹叶切,各一升。
此句列出了栀子汤方的具体药材及其用量。中医认为药材的配伍是治疗疾病的关键,这些药材各具特色,共同发挥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
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粉方。
此段文字介绍了麻黄根粉方的适应症,即治疗肾劳热引起的阴囊生疮。麻黄根粉方以麻黄根和石硫黄为主要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
此句列出了麻黄根粉方的具体药材及其用量,强调了药材的配伍对于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煮散方。
此段文字介绍了煮散方的适应症,即治疗肾劳热引起的妄怒、腰脊疼痛等症状。煮散方以多种药材配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丹参牛膝葛根杜仲干地黄甘草猪苓各二两半茯苓远志子芩各一两十八铢石膏五加皮各三两羚羊角生姜橘皮各一两淡竹叶鸡子大。
此句列出了煮散方的具体药材及其用量,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治虚劳,阴阳失度,伤筋损脉,嘘吸短气,漏溢泄下,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随一云堕落方。
此段文字介绍了治疗虚劳的方剂,针对阴阳失度、伤筋损脉、嘘吸短气等症状。方剂中使用了多种药材,具有调和阴阳、滋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神等功效。
生地黄萆薢枣肉桂心杜仲麦门冬各一斤。
此句列出了治疗虚劳方剂的具体药材及其用量,强调了药材的配伍对于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治肾劳虚冷,干枯忧恚内伤,久坐湿地则损肾方。
此段文字介绍了治疗肾劳虚冷的方剂,针对干枯忧恚内伤、久坐湿地损肾等症状。方剂中使用了多种药材,具有温补肾阳、养血安神、祛湿止痛等功效。
秦艽牛膝芎防风桂心独活茯苓各四两杜仲侧子各五两石斛六两丹参八两干姜一作干地黄麦门冬地骨皮各三两五加皮十两薏苡仁一两大麻子二升。
此句列出了治疗肾劳虚冷方剂的具体药材及其用量,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