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钱乙(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医学家、脉学家。他对《奇经八脉考》的编纂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总结了脉学中的奇经八脉理论。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奇经八脉考》是唐代医学家钱乙编纂的关于脉学的经典之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脉诊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分析了八条经脉在体内的流向和作用,指出了它们与人体健康、疾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八脉的精确描述,书中为后代的脉学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强调通过脉诊来揭示体内的病变,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此书在中医学和脉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八脉-八脉-原文
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
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
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
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
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
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
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
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
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
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八脉-八脉-译文
奇经八脉指的是: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阳维脉从所有阳经的汇合处开始,从脚踝外侧向上行进到卫分;阴维脉从所有阴经的交汇处开始,从脚踝内侧向上行进到营分,因此它们是全身的纲维。
阳跷脉从脚跟开始,沿着脚踝外侧向上行进到身体的左右两侧;阴跷脉也从脚跟开始,沿着脚踝内侧向上行进到身体的左右两侧,这样使得身体的机关能够敏捷地活动。
督脉从会阴处开始,沿着背部行进到身体的后面,是阳脉的总管,所以称为阳脉之海;任脉也从会阴处开始,沿着腹部行进到身体的前面,是阴脉的承载者,所以称为阴脉之海;冲脉同样从会阴处开始,夹着肚脐向上直冲,是所有经脉的冲要,所以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像束带一样横绕在腰部,所以它能够总括所有经脉。
因此,阳维脉主管身体的表面,阴维脉主管身体的内部,用乾和坤来比喻。阳跷脉主管身体左右两侧的阳经,阴跷脉主管身体左右两侧的阴经,用东西方向来比喻。督脉主管身体后面的阳经,任脉和冲脉主管身体前面的阴经,用南北方向来比喻。带脉横跨所有经脉,用六合来比喻。
所以,医生如果懂得了八脉,就能掌握十二正经和十五络的大要。仙人如果懂得了八脉,就能领悟到虎龙升降、玄牝幽微的奥妙之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八脉-八脉-注解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指的是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八条重要经脉,它们不与脏腑直接相连,但与人体生理、病理有密切关系。奇经八脉包括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冲脉、任脉、督脉和带脉。
阴维脉:阴维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主要功能是维系和调节阴经,起始于诸阴经的交汇处,向上行于身体内部。
阳维脉:阳维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主要功能是维系和调节阳经,起始于诸阳经的交汇处,向上行于身体外部。
阴跷脉:阴跷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脚跟,沿着内踝上行,调节身体左右的阴气。
阳跷脉:阳跷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脚跟,沿着外踝上行,调节身体左右的阳气。
冲脉:冲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被认为是十二经脉的总汇。
任脉: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体之前,被认为是阴脉之海,主管全身阴经。
督脉: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体之后,被认为是阳脉之海,主管全身阳经。
带脉: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横围于腰部,状如束带,总约诸脉,调节腰腹部。
诸阳之会:指多个阳经交汇的地方,通常指头部。
诸阴之交:指多个阴经交汇的地方,通常指胸部。
卫分:指身体外部,卫气分布的区域。
营分:指身体内部,营气分布的区域。
机关之跷捷:机关指身体的活动部位,跷捷指动作灵活。
会阴:身体后部,肛门与生殖器之间的区域。
总督:总领、主管。
承任:承受、承担。
玄牝幽微:玄妙深奥,难以捉摸。
六合:指天、地、东、南、西、北,泛指整个宇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奇经八脉考-八脉-八脉-评注
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这一句开篇点明了奇经八脉的名称,其中‘维’字寓意维系、支撑,‘跷’字则指跳跃、灵活,‘冲’、‘任’、‘督’、‘带’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名称的设定,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认识。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这里详细描述了阳维和阴维的起始位置和运行路径。阳维从阳经汇聚之处起始,上行至卫分,阴维则从阴经交汇之处起始,上行至营分。‘纲维’一词,强调了这两条脉络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如同纲举目张,维系着全身的气血运行。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阳跷和阴跷的描述,揭示了它们与人体运动和机关灵活性的关系。‘跷’字在这里既指跳跃,也指机关的灵活,体现了古人对人体运动机制的深刻理解。
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这三句分别阐述了督脉、任脉、冲脉的起始、运行路径和生理功能。‘海’字的使用,形象地比喻了这些脉络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和广泛联系。
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带脉的描述,强调了它在人体中起到总束其他脉络的作用,如同束带一般,将全身的脉络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这四句分别从乾坤、东西、南北、六合的角度,对八脉的功能进行了概括,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这两句强调了八脉在医学和修炼中的重要性,‘医’与‘仙’的对比,揭示了八脉在治疗疾病和修炼成仙过程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