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难经的作者不详,传统上认为是东汉时期的名医王叔和。《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探讨了脉诊、经络、病理等方面的医学理论。
年代:成书于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
内容简要:《难经》是古代中医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集中在脉诊、经络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书中通过对脉象的详细描述,揭示了脉象与人体健康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原理。《难经》还对针灸、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书籍,是中国古代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九难-原文
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
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九难-译文
经书上说,迎头接住并夺走它,怎么可能没有空虚?跟随其后并补充它,怎么可能没有充实?空虚和充实,就像是得到又失去;充实和空虚,又像是存在又不存在,这是什么意思呢?
然而,所说的迎头接住并夺走它,是指泄去它的子气;所说的跟随其后并补充它,是指补充它的母气。假设是心脏的疾病,泄去手心主俞(穴位名),这就是迎头接住并夺走它的方法;补充手心主井(穴位名),这就是跟随其后并补充它的方法。所说的充实和空虚,是指坚固和柔软的意思。气来时感觉充实而坚固的,就是得到;气来时感觉柔软而空虚的,就是失去,所以说是得到又失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九难-注解
经言:经言指的是古代医学经典中的论述或理论。
迎而夺之:在中医理论中,迎而夺之是一种治疗方法,指的是在疾病初期,通过泻法(即减少体内某种物质或能量)来治疗疾病,类似于西医中的对症治疗。
安得无虚:安得无虚意味着通过迎而夺之的治疗方法,是否会导致身体虚弱。
随而济之:随而济之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指的是在疾病后期,通过补法(即补充体内某种物质或能量)来巩固治疗效果,类似于西医中的支持治疗。
安得无实:安得无实意味着通过随而济之的治疗方法,是否会导致身体充实。
虚之与实:虚之与实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身体的虚实状态,虚指身体虚弱,实指身体充实。
若得若失:若得若失形容的是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既有可能得到治疗效果,也有可能失去治疗效果。
实之与虚:实之与虚与前面的虚之与实意思相同,都是指身体的虚实状态。
若有若无:若有若无形容的是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的微妙和难以捉摸。
泻其子:在中医理论中,子指的是五行中的子脏,泻其子即指通过泻法来治疗对应的子脏。
补其母:在中医理论中,母指的是五行中的母脏,补其母即指通过补法来加强对应的母脏的功能。
假令:假令是古汉语中的表达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假如”、“如果”等。
心病:心病指的是心脏的疾病。
手心主俞:手心主俞是中医经络学中的穴位,位于手心部。
手心主井:手心主井也是中医经络学中的穴位,位于手心部。
牢濡之意:牢濡之意指的是牢固和柔润的状态,牢指牢固,濡指柔润。
气来实牢:气来实牢指的是气的状态坚实且充满活力。
濡虚者为失:濡虚者为失指的是气的状态柔弱且不足,被视为失去的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难经-论针法-七十九难-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虚实补泻等核心思想。
首句‘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提出了中医治疗中的虚实问题,强调了治疗时需掌握虚实之间的微妙关系。
‘迎而夺之’和‘随而济之’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两种方法。‘迎而夺之’意指针对病邪直接进行攻击,如泻其子,即通过泻法来消除病邪,从而避免虚损。‘随而济之’则是指通过补益法来强化身体正气,如补其母,以补充身体所需,增强抵抗力。
以‘心病’为例,‘泻手心主俞’即迎而夺之,通过泻法治疗心脏疾病;而‘补手心主井’则是随而济之,通过补法来调理心脏。
‘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这句话揭示了中医治疗中虚实变化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运用补泻之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进一步解释了虚实之别。‘牢’指坚实,‘濡’指柔弱。气来实牢者为得,即正气充实;濡虚者为失,即正气虚弱。‘若得若失’即指治疗过程中,正气的变化如同得与失之间,需要医生精准把握。
‘故曰若得若失也’总结前文,强调治疗过程中虚实变化的微妙性和医生诊断治疗的技术要求。这段古文不仅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理念,也展现了中医治疗的艺术性。